德育新论读书笔记.doc
《德育新论》读后感
《德育新论》读后感《德育新论》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德育新论》。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德育?会不会很枯燥呀?”可没想到,读着读着就被它深深吸引啦!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德育的事儿,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身边的好多场景。
比如说,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要团结友爱,这可不就是德育的一部分嘛!还有在家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懂礼貌、尊重长辈,原来这也是在给我们进行品德教育呀。
我觉得吧,德育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爱和耐心去浇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注重德育,那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读完这本书,我自己也暗暗下定决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比如说,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爱护公共环境,遵守社会规则等等。
《德育新论》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德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伙伴们,如果你们还没读过,一定要去看看哦!《德育新论》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德育新论》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可太有意思啦!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那种特别严肃、让人昏昏欲睡的书,结果完全不是!它里面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以前我觉得做好事就是为了得到表扬,可书里告诉我,真正的品德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外在的东西。
这可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呢。
还有啊,它讲了好多关于如何培养品德的方法,都特别实用。
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矛盾和冲突啦。
而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德育不仅仅是大人们的事儿,我们小孩子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呢。
比如说,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小小的公益活动,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了。
我现在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也更愿意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宝藏,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它让我知道,品德的培养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2024年,《德育新论》是我所读过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
这本书是一部专门讨论德育问题的著作,对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内容谈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德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德育新论》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关键。
通过对德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更重要的是,德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我认为德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同时,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对德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德育新论》提出了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具有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正面榜样的引领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道德能力。
同时,也需要借助其他教育手段如德育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体验德育的力量。
读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注重实践和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此外,《德育新论》中还强调了德育的创新和发展。
书中指出,德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正确,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德育的调查研究,改进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素养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也对德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德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
德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德育类书籍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对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德育书籍中关于诚信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诚信是个人品德的基石,是社会交往的通行证。
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中,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其次,书中关于责任感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责任感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时必须承担的义务。
无论是作为学生、员工还是家庭成员,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自我反省,逐步形成。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们的观点、感受和权利。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
尊重他人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也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书中还提到了自律的重要性。
自律是指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自律的培养需要从自我管理做起,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
通过自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做出冲动和不理智的决定。
最后,书中对感恩的讨论也让我深受感动。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更加感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感恩,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宽容和谦逊的心态,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总之,德育类书籍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道德知识和人生智慧,也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通过阅读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2024年,《德育新论》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德育新论》这本书主要讨论了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德育的有效方式。
书中强调了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通过德育的指导,学生将不仅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发展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和素质的人。
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课程安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我深深地认同书中包含的一个观点,即德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
这也正是我对德育的一个新的认识。
德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参与和合作。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校则可以通过制定德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而社会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只有当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够真正达到德育的目标。
另外,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些新的德育教育方法。
作者提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教育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有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
此外,《德育新论》中还提到了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德育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例如,德育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德育与体育学科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素质。
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德育方面的读书笔记
德育方面的读书笔记德育,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关乎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德育的书籍,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作者强调了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书中提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道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学生需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在公共场合是否应该遵守秩序,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如何坚守道德底线等。
道德判断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另一本《德育原理》则深入探讨了德育的目标和方法。
书中指出,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良好品德的个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好人好事、历史上的伟人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通过情感陶冶,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而实践锻炼则是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道德的意义,比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
《青少年德育心理学》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德育的特点和规律。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周围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在这个阶段,德育工作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变化,采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
比如,对于自尊心较强的青少年,批评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于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引导他们探索道德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自我教育。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我们当前的德育现状。
在学校教育中,虽然德育一直被强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考试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而品德修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德育新论》是由倪匡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教育与德育的著作,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现象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德育的观点和建议。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倪匡先生在《德育新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的传授上,更应关注个体的自觉和责任感的培养”。
这个观点打破了过去传统教育中单一强调道德准则的局限,强调了个体的内在驱动和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仅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的,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到德育中,才能真正让德育发挥作用,成为一种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力量。
其次,倪匡先生在书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探讨。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可以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资源。
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宝贵经验。
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了解和领悟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培养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倪匡先生还关注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与德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例如,他指出了现代社会中娱乐文化的冲击和信息爆炸给德育带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娱乐和信息,他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他还特别强调了家庭的作用,指出了家庭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因此,他呼吁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阅读《德育新论》,我对德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德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更应该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觉性的培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方面的读书笔记
德育方面的读书笔记德育,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其深层内涵的概念,在我们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近阅读的一些关于德育的书籍,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在《道德教育的哲学》一书中,作者深刻地指出,德育并非只是简单地传授道德规范和准则,更在于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自主道德行为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传统的填鸭式道德教育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一系列的道德条文,而应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在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
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在一个班级中,老师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然而,当一位同学在帮助他人时违反了其中一条规定,老师却对其进行了批评。
这种做法看似维护了规则的权威性,实则忽视了道德行为的本质。
真正的德育应该鼓励学生在帮助他人时展现出的善良和同情心,而不是仅仅拘泥于规则的表面。
另一本《德育的本质与实践》强调了环境对于德育的重要影响。
个体的道德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内在因素,更受到周围环境的塑造。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影响个体道德成长的大环境。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正义的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善良和责任感;一所注重品德教育、师生关系和谐的学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公平、法治、文明的社会,则为个体提供了良好的道德示范。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不文明的行为、欺诈等,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体的道德教育,更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此外,在《品德心理学》中,对于道德情感的阐述让我有了新的启发。
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
当我们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对正义的行为感到敬佩时,这种情感会推动我们去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规范,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2024年《德育新论》是一本对于德育教育进行全面思考和深入探讨的书籍,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新的体验和启发。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就几个重要的观点进行分享。
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通过比较德育和知育的区别,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知识的获取只是人类教育的一部分,而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
德育涉及到道德,价值观,人类情感等方方面面。
这让我深思,当前教育体系是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行培养。
教育应当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作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德育新论》中,作者强调了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他提出了个性化德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这让我深受启发。
以前,教育常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现在,我们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自己独特的德育素养。
再次,作者倡导了德育与知育的有机结合。
在《德育新论》中,作者明确指出德育并不是与知育相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
他强调了知识对于德育发展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德育对于知育提供内在支持的观点。
这让我对于德育和知育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育应当追求知识和品德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于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通过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探究。
最后,作者探讨了德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在《德育新论》的结尾,作者对于德育评价体系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德育评价应当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衡量,强调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这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以考试为主导,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品德等方面的评价。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doc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德育新论》这门课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
既然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就应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分享读书心得。
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德育新论》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篇1《德育新论》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暑假期间我细致地读了《德育新论》一书,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有用心地践行着各种德育方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1.实际锻炼法。
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
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
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学校大队部组建了义工小队去探访孤寡老人,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寻找海珠亲子定向活动、关爱生命,安全你我自护自救亲子公益活动和小小科学家公益培训活动。
期末,学校还安排学生到瑞宝派出所、肯德基、广州农商银行等地去考察,让学生接触社区、融入行业、参与劳动、合作交流,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行业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在实践中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暑假时,学校提供了三条社会实践体验路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切都切实运用到了实际锻炼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2.榜样示范法。
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读《德育新论》有感
读《德育新论》有感《德育新论》是一本探讨现代德育教育革新的著作,作者是著名教育家陆承坤先生。
在这本书中,陆承坤先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当今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陆承坤先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他认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品德、规范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德育教育应该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还强调,德育教育不能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目标的落实。
同时,陆承坤先生也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德育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和分析。
他认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使得人们的德育意识逐渐淡化,一些社会现象如道德沦丧、失范行为等也逐渐加重。
面对这种情况,德育教育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革新,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新理念,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本书中,陆承坤先生还探讨了德育教育与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联系,展现了他对于德育教育为何具有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还强调,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他们在德育教育中获得真正的受益。
在读完《德育新论》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现代德育教育工作所要面临的挑战,也更加理解了陆承坤先生对于德育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探究。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通过实际行动,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才学兼备的现代青年。
另外,在这本书中,陆承坤先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对于现代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德育新论》是一本关于德育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杨绍修先生通过对德育教育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刻地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德育新论》对德育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提出了有启发性的观点。
杨绍修先生认为,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活力和创造力。
他指出,一个人的道德只有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具有意义和影响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愿去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一些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它让我意识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知识去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其次,杨绍修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有关德育教育方法的观点。
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他指出,德育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指导性的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
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它让我意识到作为德育教育者,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去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我们的指导去行动。
此外,杨绍修先生还提出了一种全面发展的德育教育模式。
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是一个贯穿学生整个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进行的活动。
他指出,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形成一种有机的德育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德育教育。
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它让我认识到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合作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教师,我要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建设,同时也要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德育读书笔记
德育读书笔记
德育读书笔记
豁达心态:在读书过程中,要保持豁达的心态。
不要对自己的不足或者理解上的困难产生过度焦虑或沮丧的情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时间和努力的积累能够帮助自己逐渐理解和成长。
深入思考: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输入和信息的获取,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在阅读中,要学会停下来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思辨,并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
积累知识:阅读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善于从书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观点,积累自己的知识库。
可以通过做读书笔记、摘录重要内容、整理知识框架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习惯,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定期规划读书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材料,以及和他人分享读书心得等方式,助力自己坚持并享受阅读的过程。
思考应用: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要学会将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思考如何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新论》摘抄好词好句
《德育新论》摘抄好词好句
《德育新论》是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见解。
以下是一些摘抄的好词好句:
1. 道德教育是一种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以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2. 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动能力,以使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和行为。
3. 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身体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4. 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其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
5. 道德教育的评价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行为,而非仅仅依靠纸笔测试或标准化考试来衡量其道德水平。
6. 道德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育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引领其道德成长。
7. 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形成合力来促进个体的道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8. 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9. 道德教育的成功在于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好词好句涵盖了《德育新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实践方法,对于理解和实践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德育新论读书笔记
德育新论读书笔记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新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新论读书笔记篇1在老师的介绍下,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2002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
这本书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这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今社会,我们过于追求形式,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孝道、雷锋精神教育等,我们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因为大家都把孝道、雷锋精神当成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而已,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对此,鲁洁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
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
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神圣讲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培养的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
【优质文档】德育新论读后感word版本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德育新论读后感篇一:德育新论读后感《德育新论》读后感德育一直和美育、智育、体育并称,并且排在第一位,可见德育的重要性。
然而如今在我国“以分数看人,以成绩评价学生好坏”的现象仍广泛存在,致使在教育上过分注重对学生智育的教育,然而德育的教育却显得异常薄弱。
前不久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
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在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几年前的药家鑫案,去年的小悦悦事件无不反映出当今德育教育已刻不容缓。
目前在社会、学校德育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3·5学雷锋活动,过于追求形式,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
鲁洁教授就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学校生活的德性决定了学生本身的德性,对学生品德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学校生活的质量。
因而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
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的我们,也是未来的准人民教师。
因而我想谈谈我对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加强对学生德育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
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中小学,此时的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不能独立地对事物的好坏进行判断。
老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极其大,因而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做一个不仅学习上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更可以在生活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德育方面的读书笔记
德育方面的读书笔记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阅读了一系列关于德育的书籍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在《道德教育的哲学》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道德教育的目标。
书中指出,道德并非仅仅是一系列的规则和禁令,而是关乎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这让我认识到,德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道德规范,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凭借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做出恰当的决策。
《德育原理》这本书则强调了环境对德育的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每一个环境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个体的品德。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责任的家庭氛围,能够培养孩子善良、诚实和有爱心的品质。
学校是系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而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反之,则可能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阅读《儿童道德发展》时,我了解到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以自我为中心,到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再到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规律。
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儿童德育时,要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和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可以引导他们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公民道德建设新论》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公民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公民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全球视野。
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新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目录基础篇(30部)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0、《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1、《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2、《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4、《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5、《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6、《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7、《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9、《有效教学方法》, 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3、《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44、《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45、《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46、《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47、《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9、《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0、《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51、《西方的智慧》, (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52、《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4、《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55、《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6、《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7、《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58、《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9、《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美)拉里·博西迪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60、《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奥格·曼狄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61、《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6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6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65、《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6、《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7、《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68、《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9、《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70、《教育的经济价值》, 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71、《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2、《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73、《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4、《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5、《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6、《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7、《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8、《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79、《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0、《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实践篇(26部)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4、《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85、《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86、《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87、《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88、《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89、《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0、《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9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2、《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 左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4、《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5、《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96、《案例教学指南》,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97、《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8、《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9、《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0、《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101《幸福与教育》[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02,《教育在十字路口》[法]雅克·马里坦著,高旭平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03,《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04,《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美]萨拉·布朗·韦斯林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05,《从原点出发——讲述一个教师团队的故事》刘可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6,《解密高效课堂》赵徽、荆秀红著教育科学出版社篇二:2015年上半年读书目录2015年上半年读书计划注:一、在此过程中,多阅读有关的期刊论文文献资料(国内外),至少每天2篇,并做出总结,把握德育的发展脉络;二、关注专家学者研究德育的热点问题与前沿动态,多思考并且带着问题意识;三、收集资料,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为研二文献综述做好准备;四、多练笔,争取本学期发表至少一篇省刊。
篇三:阅读中外经典“阅读中外经典,营造书香校园”实施方案为了大力倡导读书风气,打造读书品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位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让每一位小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与书为友,以书为伴,享受经典文化的财富;让每一处校园书香四溢,健康向上,富有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家庭热爱读书,关注读书,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为指针,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挖掘全方位的人、财、物资源,努力为学生、教师打造一个书香校园,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活动目的1.新课程改革需要“与书为伴”的教师,积极倡导“与书为伴”的思想,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拓宽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2.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
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帮助学生领略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拓展知识,感悟人生,把读书的外显行为转化为内在心理需求。
3.促进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
三、活动口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四、活动要求及措施(一)教师读书系列1.学校每学期确定必读书1—2本。
每学期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会。
2.加强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教师开放的读书港湾。
3.每天在办公室翻一翻、看一看学校订阅的各类报刊杂志。
4.充分利用节假日,静下心来,好好读点书,诵经典,品名著,充实自我。
5.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活动。
6.建立“师生读书日”制度,一学期集中半天时间,开展“师生读书日”活动,全校师生静静地读书,大力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奏出校园最美的乐章。
(二)学生读书系列1.继续完善班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
要求各个班级的图书角天天开放,并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兼职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出借、登记、归还等服务工作。
提倡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