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农村发展概论 第三版 导论

农村发展概论 第三版 导论
发展的内涵: ①发展包括个体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变化; ②发展的历程包括个体的一生; ③影响个体身心发展有遗传,年龄,学习经验等因素; ④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顺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而无可逆性。
2.社会学视角 广义: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他标志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蕴含 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 侠义: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化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过程,特指发展中国家 走向发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
中国 出超
呢绒、布匹(很难卖出去)
英国 结果:
茶叶、生丝、瓷器(很畅销)
入超 英国白银 外流,白
贸易顺差
贸易逆差
银流入中 国
一、发展问题的提出 (三)“唯工业化”的教训引发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逐步跨越欧洲向文化异质 地区传播,一时“欧化”或“西化”成为历史的发展潮流。
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 社会来社会全面发展,技术革命和工业化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主 导力量,社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化的过程。这种“唯工 业化”观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除了经济增长外,社会变迁, 社会发展变革相对滞后,而这种在崭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创造 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 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第一节 发展问题提出与发展概述
一、发展问题的提出 (一)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推动了近代社会发展
发展问题的提出是与资本主义同时出现的。
• 14-16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有力地冲击了欧洲封建教会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农村发展概论2

农村发展概论2

农村发展概论2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演化一、发展问题的提出:1、人类的前文明阶段:人类几十万至三百万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99%处于此阶段:无发展可言2、农业生活方式时期:增长和发展没能成为这并不算短时期人们关注的主题原因:①人们的思想被宗教、神权、经验主义所控制②鼓励发展把科学和技术隔离开来 3、资本主义时期:发展和资本主义是同步出现的二、发展问题的演化 1、西方的工业化1)工业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2)发展的特征:发展简单化,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 第三世界的国家开始致力于自己国家的发展 2) 实质是走“西化”“美国化”的道路 3) 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4) 人们开始对工业化反思,进而形成了发展经济学等3、二十世纪70年代后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参与式发展理论,性别发展理论等的形成三、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分类和特点 1、前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约一万年以前(2)空间尺度: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3)哲学思考:低智状态(4)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拜物主义(5)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中 2、低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农业革命以后(约一万年开始)(2)空间尺度:区域范围或国家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是什么?(4)对自然的态度: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人)(5)经济水平:初级水平(农业为主) 3、高级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工业革命后(1750年左右)(2)空间尺度:国家或洲际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为什么?(4)对自然的态度: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天)(5)经济水平:高级水平(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4、可持续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信息革命以后(最近50年)(2)空间尺度: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将要发生什么?(4)对自然的态度:天人互补协同(天人和谐)(5)经济水平:优化水平(知识、经济与第三产业为主)第二节农村发展学内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发展概念的产生生物学概念:生物个体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二)不同学科对发展概念的注释1、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发展,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教育程度、分配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改善等2、发展社会学: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有落后的不发展状态向先进的发展状态的过度和转化 3、发展人类学:人的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一切以人为指标 4、发展哲学: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5、发展学:是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人力、知识、技术、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农村发展的基本内涵:农村发展:指依据农村区域的资源潜力,确定综合发展目标并形成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效地方法和手段,引导农村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摘要: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1.1经济平稳增长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呈现“总体平稳、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一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鼓励创业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人员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加快了优势产业发展。

通过产业带动,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经营、融入到经济活动,实现了“把人留住、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1.2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联合互动,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0家,累计达到54家;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67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4个,市级示范农场48个,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生力军;累计培育合作社183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17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3个,入社3.4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17%,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1.3产业脱贫取得实质性进展结合区域实际,规划布局6条产业发展线路图,重点发展畜牧、茶叶、魔芋、核桃、蔬菜等5大特色主导产业及其他优势小众产业。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一、名词解释1、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的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n为总人口数;H为贫困发生率)。

3、贫困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

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

而恩格尔系数法是则是以人体为满足生活需求所必须摄取的最低营养标准为基础,确定食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比估算出最基本的实物支出,最后除以最低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得到最低贫困标准。

5、扶贫:表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为。

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特定贫困人口采取的、具有专门政策含义的发展援助,不包括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以及收益群体主要不是贫困人口的其他区域性发展援助。

6、适度人口:是指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人口。

包括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即人口数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居民人数共9项目标。

7、人口素质低:主要是指人口生理素质差、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缺乏、人口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陈旧落后。

8、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通过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目标向协调。

10、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农村发展规划 导论 PPT

农村发展规划 导论 PPT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2.农村发展战略对策措施
• (1)制定战略对策措施的必要性 • ①对策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 • ②对策措施的正确和有效程度。 • (2)制定战略对策措施的基本原则 • ①实事求是原则 • ②系统原则 • ③正反原则 • ④动态原则
二、规划
(二)农村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和目标
(三)农村发展战略的重点及 其选择
(四)农村发展战略的阶段和 对策措施
• 1.农村发展战略阶段 • (1)农村发展战略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 (2)农村发展战略阶段划分依据 • ①内部依据 • ②外部条件 • (3)农村发展战略阶段的划分 • ①按时限划分。 • ②按发展阶段的性质划分。
• 专门(专题)规划:是从协同角度、协助 各产业规划充分有效地完成综合规划的构 想。
三、计划
• 计划:一般指中、短期计划,是未来行动 的方案,它是规划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 是规划实施的阶段性措施,只有通过具体 计划的制定,规划才能实现。
四、战略、规划、计划三者 的关系

战略

规划

计划
规划案例分析——福建省农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
策进一步落实
二、“十一五”面临形势
•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 • (二)面临问题和挑战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发展目标
四、区域布局
• (一)种植业 • (二)畜牧业 • (三)加工业
五、发展任务和建设重点
• (一)发展任务 • 1、提高农业产出和产业要素集聚能力,推进农业
第二节 战略、规划、计划及其相 互关系
• 一、战略 • 二、规划 • 三、计划 • 四、战略、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资本短缺论
资源短缺论
二、低收入贫困论
低收入与“低水平均衡陷阱“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低收入与贫困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
三、贫困的人口理论
人口数量挤压贫困论
劳动力数量加压贫困论
家庭多育贫困模型
人口素质贫困论(人口素质的内涵;人力资本投资 与反贫困)
四、生态型贫困论
自然环境决定论 经济发展梯度论 人口适度规模理论(静态与动态经济适度人口;粗 放型与集约型的技术进步)
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第一节 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概念
一、贫困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二、贫困线与贫困程度
贫困线及其确定方法
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 基尼系数;贫困强度指数)
三、反贫困与扶贫
反贫困与扶贫概念
广义与狭义扶贫模式
第二节 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一、要素短缺贫困论
2.扶贫试点应做好技术服务并建立县域完整产业链 3.扶贫试点应实现整合县政府各职能部门支农项目 4.扶贫试点应实现农户效益和产业转型
部署扶贫连片开发
1.连片开发的依据
2.连片开发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
3.连片开发与生态综合治理结合 4.技术部门支持和参与
四、中国扶贫产业的新特征
特征之一:从贫困农村入手实现中国农村的科学 发展 特征之二:按贫困片区组织科学实验、扶贫试点 和连片开发 特征之三:扶贫开发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特征之四:以口粮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为基础发 展多种农林牧渔产业 特征之五:以农户经营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和 县域集群经济
三、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具体内容
人本发展要满足人的多种需求
人类行为要依靠人的多重表现

农村发展概论2

农村发展概论2

农村发展概论2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演化一、发展问题的提出:1、人类的前文明阶段:人类几十万至三百万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99%处于此阶段:无发展可言2、农业生活方式时期:增长和发展没能成为这并不算短时期人们关注的主题原因:①人们的思想被宗教、神权、经验主义所控制②鼓励发展把科学和技术隔离开来 3、资本主义时期:发展和资本主义是同步出现的二、发展问题的演化 1、西方的工业化1)工业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2)发展的特征:发展简单化,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 第三世界的国家开始致力于自己国家的发展 2) 实质是走“西化”“美国化”的道路 3) 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4) 人们开始对工业化反思,进而形成了发展经济学等3、二十世纪70年代后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参与式发展理论,性别发展理论等的形成三、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分类和特点 1、前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约一万年以前(2)空间尺度: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3)哲学思考:低智状态(4)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拜物主义(5)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中 2、低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农业革命以后(约一万年开始)(2)空间尺度:区域范围或国家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是什么?(4)对自然的态度: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人)(5)经济水平:初级水平(农业为主) 3、高级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工业革命后(1750年左右)(2)空间尺度:国家或洲际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为什么?(4)对自然的态度: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天)(5)经济水平:高级水平(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4、可持续发展阶段(1)时间尺度:信息革命以后(最近50年)(2)空间尺度: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将要发生什么?(4)对自然的态度:天人互补协同(天人和谐)(5)经济水平:优化水平(知识、经济与第三产业为主)第二节农村发展学内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发展概念的产生生物学概念:生物个体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二)不同学科对发展概念的注释1、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发展,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教育程度、分配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改善等2、发展社会学: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有落后的不发展状态向先进的发展状态的过度和转化 3、发展人类学:人的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一切以人为指标 4、发展哲学: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5、发展学:是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人力、知识、技术、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农村发展的基本内涵:农村发展:指依据农村区域的资源潜力,确定综合发展目标并形成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效地方法和手段,引导农村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的发展-PPT

农业的发展-PPT


高效农业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建立了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九大农业产业带
黄淮海小麦产业带 东北与内蒙古东部的玉米大豆产业带 新疆棉花产业带
中原地区牛羊肉产业带
“三北”奶业产业带 长江流域油菜和柑橘产业带 陕西和渤海湾地区苹果产业带 华南热带作物产业带 沿海及重要江湖海地区的水产品产业带
为发挥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应对加入WTO后的农业新形势,我国作出 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走现代农业之路
水稻基因工程
基塘生产
节水农业
大棚
新品种
本课小结
农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业 农业基地建设: 建立农作物优势产区

走现代农业之路:大力推广现代技术,发展高产、优质、
第四单元 农业的发展
第2课 农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基地建设 ■走现代农业之路
导入
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 目前,我国的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子、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已居 世界第一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 水平。 上图为安徽农民承包耕作土地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手中有钱,去赶集采 购。
返回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想一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热量 自然要素 地形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习惯 国家政策 市场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有哪些?
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
农业基地建设中下游平原等地,建设了一批 商品粮生产基地。
在华北平原、淮北、新疆等地建设了一批商品棉基地。

《农村发展概论》课件

《农村发展概论》课件
详细描述
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
CATALOGUE
02
优化农业结构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条件。
农村道路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旱抗涝能力。
农村水利
完善农村电力设施,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农村电力
03
农村新能源
推广农村新能源,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土地确权登记
该地区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该地区在征收农村土地时,注重对被征收农民的合理补偿和社会保障,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征收和补偿
某地区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规划一体化
该地区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提高城乡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该地区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共服务一体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进行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和有效利用,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体系的过程。通过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题,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总结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马尔· 萨 斯是英国人 口学家和政 治经济学家。 他的学术思 想悲观但影 响深远。
13
从人口原理出发,马尔 萨斯还做出了以下几方 面的推论: 第一, 平等制度不 可能实现。他认为不平 等的制度才符合自然法 则,才能最好的发挥人 的能力和智慧,最有利 于人类品德的锻炼和改 进。 第二,济贫法的作 用适得其反。马尔萨斯 认为,贫民是贫困的原 因,摆脱贫苦的唯一方 法是让大自然发挥“抑 制” 的作用, 强制地 实现人口与事物的平衡。
10
税收思想 根据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认为税收来 自劳动产品的价值,李嘉图将税收归纳为来源于 资本和收入两个方面。李嘉图认为,税收不论来 自收入还是来自资本,都是对积累的减少。李嘉 图认为社会一切收入都应征税,人们应按自己的 财力来负担税收;政府税收只要负担合理,至于 落在哪项收入上面是无关紧要的,为了公平地征 收税收,应该建立以工资税、利润税和农产品税 组成的税收制度。
6
大卫· 李嘉图的发展思想
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主要代表之一,也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 典政治经济学的完 成者。
7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 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继承 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 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 误。 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 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 他认为全部 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 他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中的比 较成本学说等。
8
价值理论 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 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 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在所 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 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 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两 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 “这种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 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 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9
利润理论 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 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
工资理论 李嘉图认为,从长期来看,价格反映 了生产成本,可称之为“自然价格”。自 然价格中的人力成本,是劳动者维生所需 的花费。如果工资反映人力成本的话,那 么工资必须保持在可以维生的水平。然而, 由于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会高于勉强维 生的水平。 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 家庭的能力,不应取决于其工资的货币数 量,而应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 和必需品的数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3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 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 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 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 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 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 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 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 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 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 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 产,促进社会繁荣,并 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11
赋税的经济影响 ①赋税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李嘉图认为, 税收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 上看,税收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赋税对价格的影响。李嘉图认为课税往往使商 品价格呈上升趋势。 ③赋税对经济的其他影响。
各税分析及税负转嫁 李嘉图在分析税收来源的基础 上,进一步对各种税进行了分析,而 对各税的分析实际上是集中分析税收 转嫁问题。 关于地租税。 关于利润税。 关于工资税。 关于农产品税。
Hale Waihona Puke 14约翰· 穆勒的主要思想
约翰·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5 月20日-1873年5月8 日),英国著名哲学家 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 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 义思想家。
15
学说内容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是以议论人具有食欲和性 欲这两个“本性” 开始的。其主要内容可以用 “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 一,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 持现状。 三个定理: 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 说明人口与生活 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 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 称之为 人口的均衡原理。
1
基本内涵
亚当· 斯密的发展思想 大卫· 李嘉图的发展思想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约翰· 穆勒的发展思想 阿弗雷德· 马歇尔的发展思想 熊彼特创新理论
2
亚当· 斯密的发展思想
亚当· 斯密(1723~1790)是经济 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 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 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 开拓者,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 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5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 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 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 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 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分 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 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 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 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 蓄意愿与能力。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 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 经济。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 能是流通手段,持 有人持有货币是为 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 换后,商品的价值 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 币的另一功能-价 值尺度。亚当斯密 也谈到货币的储藏 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 货币的流通功能。
4
三、价值论 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 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四、分配理论 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 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 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 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 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 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