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解题技巧系列之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垂直分布
垂直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17b338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2.png)
垂直分异规律
地理学上的垂直分异规律是一种描述地理要素(物种、地貌、气
候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的规律。
它是由著名自然学家和地理学
家路易斯?达德(LouisAgassiz)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其观点是“地理要素随着海拔升高而改变,这一改变是从下而上的,这种从下而上的变化过程被称为垂直分异”。
简而言之,垂直分异就是指地理要素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从低到高的垂直分布模式。
例如,植物的分布一般从低海拔开始,以森林型植物为主,而随着海拔的提高,森林型植物的分布范围会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草本植物,再往高海拔,则以苔藓植物为主,最后以高山草甸植物为最高级。
气候也会随着海拔升高而改变,低海拔处的气候一般温暖潮湿,中高海拔处的气候逐渐凉爽,最高处则多为寒冷潮湿的气候。
人类在低海拔处种植农作物,中海拔处养殖牲畜以及种植药草,而高海拔处则以放牧牲畜为主。
垂直分异的规律也会影响动物的分布,比如,熊猫会在低海拔的森林中生活,而金丝猴则会出现在中高海拔的高山森林中,而雪豹则则以顶山和悬崖的环境中活动。
从垂直分异的角度来看,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广泛的生态系统,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垂直分异规律也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的指导,例如保护动物的活动范围,防止地理要素过度消失等。
此外,垂直分异规律还可以用于生态旅游的规划,通过对不同海拔处的地理要素的观察,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经验,从自然界中获得新的游览体验。
总之,垂直分异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然世界,了解地理要素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而且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旅游体验。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垂直分异规律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垂直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5f18b9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c.png)
垂直分异规律(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结合图表,说明垂直分异的含义和基本规律。
2.结合图表资料,分析影响自然带垂直分异的因素。
必备知识梳理1.影响因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不同。
3.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由下而上随________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4.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________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地带发生更迭5.山地垂直分异规律项目内容要点显著表现地区高山地区,尤其是________的高山地区形成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垂直带谱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地排列分布规律共同性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____________变化的类似规律差异性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______和________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特别提醒]草甸和草原的区别(1)草甸一般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典型的有高山草甸。
(2)草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判读精讲点拨1.山地垂直自然带基本判读2.自然带分布差异的比较(1)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的山地,分布海拔越低。
如下图所示:(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分析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差异影响因素有三个:(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3)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图)。
如何突破“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难点
![如何突破“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fc94fbf90f76c661371a34.png)
如何突破“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难点深圳实验高中部郭业南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近2年的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出现频率较高。
如2011年、2011年江苏卷、 2010福建文综卷、2010海南卷中都有出现。
试题在考查中主要以区域图表和垂直自然带示意图为载体,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高考复习中对这一部分内容虽然是作为重点来复习的,但复习后学生对有些问题依然混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阐述,结合典型高考真题的剖析,帮助考生厘清相关知识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垂直地域分异及形成原因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其垂直分异的形成基础为不同海拔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自然要素垂直变化气温随海拔逐渐升高从山麓到山顶热量逐渐减少,一般地,海拔每上升 1 000米气温下降6℃。
降水从山麓到山顶呈“少—多—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植被如果一座足够高的山地位于水分充足的赤道地区,那么山上将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排列的自然景观带谱将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
在命名时除基带外不再冠有“温度带”,而直接用植被命名或前缀一“山地”。
二、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总结1.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
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所以,海拔愈高,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要素的垂直分异越明显,自然带数量愈多。
高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综合题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综合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c7a503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9.png)
高考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综合题答题技巧【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地理事物可以分为点状地理事物,如聚落、机场、站点等;线状地理事物,如交通运输线、等值线等;面状地理事物,如区域、自然保护区等。
不同的地理事物,其分布特点描述有所不同,需要做好区分。
其基本描述均从“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两个角度展开。
一、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线状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线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其描述角度:(1)分布的趋势——看延伸方向、看增减方向(2)分布的范围——看数值(3)分布的疏密——看疏密(4)分布的凸变——看弯曲(5)分布的极值——看闭合(6)其他:分布的发展变化等(用动态的眼光看)线状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试题通常以统计图来呈现,其描述角度:(1)看数值最大的点、数值最小的点和转折点( “拐点” )(2)看变化的趋势:上升或下降、陡或缓、波动变化二、点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
具体描述:(1)总体分布特征(疏密、数量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2)方位:面上分布即分布在图中什么位置;线上分布即与图中其它地理事物的联系(如沿河流、沿交通线分布等)(3)极值区位置(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图中什么方位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
)(4)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
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1)说明位置;(2)延伸方向;(3)形状;(4)面积大小。
(5)集散状况。
例题1(2023·全国·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邮政服务是向所有公民提供基本通信需求的统一规范、低价普意的普遍服务,而快递服务主要是为社会特殊需求和有支付能力的部分成员提供个性化、限时送达的商业服务。
高一地理垂直方向知识点
![高一地理垂直方向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635b0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f.png)
高一地理垂直方向知识点地理学中的垂直方向指的是地壳、大气和海洋等自然界中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垂直方向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大气垂直结构、海洋垂直结构以及地壳垂直结构等内容。
一、大气垂直结构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和微量气体等组成。
垂直方向上,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不同区域。
2.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上下运动最为频繁的大气层,高度约为0-10公里。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大气压力也随之下降。
3.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高度约为10-50公里。
平流层中的气流水平流动,温度逐渐上升,气压开始稳定。
4. 中间层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85公里。
中间层中的气压较低,温度开始逐渐下降。
5. 热层热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其高度约为85-600公里。
在这个层次中,温度逐渐升高,但气压非常低。
6. 外层外层是大气层中延伸到大约10000公里的区域,其中包括磁层和电层等。
这个区域的气体密度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海洋垂直结构1. 海洋的分层结构海洋的垂直结构主要由表层、增温层、交温层、混合层和底层等不同区域组成。
2. 表层表层是海洋中最靠近海面的一层水体,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温度较高。
这一层的水体对光线透明,富含氧气。
3. 增温层增温层是表层之下的一层,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直到最低点。
这一层夹杂着温度较高的水体和温度较低的水体,类似于对流层的结构。
4. 交温层交温层是海洋中光线透明度下降的区域,深度约为200-1000米。
在这一层,水体的温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5. 混合层混合层是海洋中最深的一层,温度和盐度基本保持均一。
混合层的深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风力、地球自转和海水密度等。
6. 底层底层是海洋中离海床最近的一层,温度非常低。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7a8a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5.png)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垂直地带性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垂直地带性的基本规律,很简单,就8条,常握这8条,所有的相关题目都可以拿下了。
闲言碎语不要讲,直奔主题里格啷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 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
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高中地理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新人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39ad67cc33687e21ae45a96b.png)
考点10 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一、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2)分异特点: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4)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山地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一般来说:①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②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④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特别提示地方性分异现象(1)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现象。
(2)地方性分异现象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①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地形起伏: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的自然带差异。
③洋流:受寒(暖)流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向低(高)纬延伸。
④局部自然地理要素的异常:a.水分:荒漠中因水分异常而出现的斑状分布的绿洲。
b.土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华北平原的黄土。
c.地热:极圈附近的冰岛本应是苔原而分布的却是草甸。
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1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628089aa76e58fafbb00351.png)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十九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要点提示近几年,高考题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考查频次较多,多以区域图、区域某要素或事物分布图等为背景,考查分布规律、探究原因。
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出现过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考查,建议大家要熟练掌握与理解自然地理差异性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同时要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提升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具体自然现象的能力。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二、典型试题气候是影响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
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月初地上生物量状况。
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一直减少B.一直增加C.先减后增D.先增后减2.与3300 m处比较,影响3180 m处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气温C.降水D.风力3.该流域高寒草甸生长最快的月份是( )A.6月B.7月C.8月D.9月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099 m。
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数量。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在该植被带内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600-1099 mB.1100-1899 mC.1900-2799 mD.大于2800 m5.600 m以下和2800 m以上区域物种数都偏少,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3784cd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c.png)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一、选择题的置疑特点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1.混淆概念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
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重其内涵和外延。
2.以偏概全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或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
分析这类问题时,使用反例法往往比较有效。
4.定势诱惑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
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下陷阱。
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5.误联因果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
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6.变式迷惑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7.无图考图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8.隐含信息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
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9.前后矛盾(正误同项)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考生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
10.支不符干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垂直分布规律归纳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垂直分布规律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519bbf8f90f76c661371ad2.png)
王树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垂直分布规律归纳(来源王树声高考地理教研室,启迪慧想整理)地理事象垂直分布的知识结构1、大气的垂直分层2、山地气候和自然带的垂直分布阿尔卑斯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安第斯山北段气候和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3、地球内部的垂直分层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图1是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1,完成第1题。
三个观测站中A①位于大西洋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D0-1km之间,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B)提示:西经170°附近是太平洋,有小岛,不会有大陆架;三个观测站的表层水温②最高,说明纬度低。
例:图4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
回答(1).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C)(2).从图中可以看出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B)(3).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C. 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D)5、垂直补偿流的形成与分布6、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由于山区海拔高低不同,热量条件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
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农作物的品种也有不同。
例题: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中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A 3000M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 3000~6000M高于垂直递减率C 6000M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 6000M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了解题意,看懂图中内容。
高考地理各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地理各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bdf8ac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6b.png)
高考地理各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高考地理各题型答题技巧一、选择题答题技巧1、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清题干表述。
2、审图和资料,审题干和图的结合,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3、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题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
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4、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
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5、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
6、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
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准确定位,弄清是哪里。
首先可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其次可以根据特殊的形状进行区域定位。
2、描述分布,注重极值与递变。
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3、如何描述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②.地势起伏状况③.(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④.(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三、双项选择题地理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单题分值超过单项选择题,而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
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
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1.运用排除法。
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
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有什么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97369a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2.png)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有什么一、整理地理知识的系统结构与联系复习地理知识要能在繁杂广阔的知识内容中掌握知识系统,了解局部知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清晰主干知识在地理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
在了解系统的同时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需要在复习中通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得出,如主次从属关系、平行并列关系、前因后果关系,大小包含关系等。
在复习中要总结有关知识系统和结构,列出包括结构式或关系的系统联系框图,从而使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
二、整合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地理试题多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背景进行考查。
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无论陆地(自然环境)、海洋(海洋环境)或天空(大气环境),平地上有不同的经度纬度,不同的海陆位置,河流的上中下游与左右岸,山地的阴坡阳坡与迎风坡背风坡,高原的边缘与内部等差别;垂直分布也有高度的差异等。
由区域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又形成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的条件。
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为依托,这是地理知识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
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交通线、河流),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
掌握空间分布,主要依靠地图,加强形象思维训练,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综合区域特征,需要对同一空间范围内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叠加影响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概括出来,以便比较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考虑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
空间分布概念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这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能力之一,在应试、解题过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
(时间、空间和地理现象的综合)三、概括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与过程在落实空间以后,还应注意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时间推移的过程,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锋面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要重视发展变化与过程,注意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时不要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应注意发现、认识和利用有关规律,(如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上中下游河谷的不同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的各种作用。
高考人文地理如何答题
![高考人文地理如何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3bfbd7e43323968011c929d.png)
高考人文地理如何答题以下是关于高考人文地理如何答题,欢迎大家的借鉴查阅!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从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开始的。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高考人文地理如何答题技巧一:审题慎重,注重信息获取。
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标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
了解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快速获取、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明确出题者考查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技巧二:注意比较,甄别筛选最优答案。
在对客观题的答案设置中,往往按照思维定式、答题细节、主要地理知识误区、主干考查设置考查内容和答案选项,一些试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在两个答案之间差别不大。
因此,在做客观题时,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思维尽量开阔一些,思考问题时辩证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技巧三:准确空间定位。
地理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定位是入图解题的关键。
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题意,进一步解题。
常见的定位方法有:经纬网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特征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记定位法等,关键是灵活使用。
技巧四:训练思维能力,实现问题归类。
地理客观题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地理主观题更能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就图填空:在区域定位基础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认,主要从图或材料中获取信息;②原因类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③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④环境问题分析: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考虑;⑤措施类问题:主要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考虑。
技巧五:答题列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
列出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是针对具体答题而言的,是要落实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题者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
高中地理事物分布描述答题规范
![高中地理事物分布描述答题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ed6dbc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8.png)
高中地理事物分布描述答题规范答题规范补充一、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法:⑴(等值线图中)极值变化法:一般用语:由(极大值所在方位)向(极小值所在方位)(减小、降低、加重);随变化而变化;地区多(高、丰富、大)地区少(低、贫乏、小)。
原因分析:依据各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⑵等值线分布的描述方法:在叙述中,需说明等值线的延伸方向(走向)、疏密、弯曲方向、闭合等⑶以地理位置为切入点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首先从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角度来描述,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如城市沿铁路分布、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边缘等)。
其次还要描述分布区的形态特征(4)描述地形特征地形特征包括:①海拔②地势③地表起伏④地形类型及分布⑤特殊地貌一般用语:①海拔高(低),描述山地、高原时,“海拔高”,但有些古老高原如印度德干高原、巴西高原地势低缓,不能说“海拔高”;描述平原时,“海拔低”②地势:地势高(低);高,低;从向降低(一般从方位角度描述高低)③地表起伏:地表起伏大(小);地表崎岖(平缓、平坦);坡度陡(缓);沟壑纵横;相对高度小④地形类型及分布:五种基本地形: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其它地形:河流谷地,冲积扇⑤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冻土地貌、冰川地貌、沙漠戈壁二、高考区域地理原因因素分析总结(一)气候1.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因素(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风的性质)下垫面(不出现该名词)因素(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等);人类活动因素。
2.描述等温线走向:与海岸线平行;与某山脉平行;与等高线平行;与纬线平行;或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南-西北;西北-东南走向等。
3.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不出现该名词)(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等)4.某地区某季节气温分布特点:气温高低(总体);极值的位置;该区域各地的气温差距5.分析降水的影响因素: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因素(不出现该名词)(海陆分布或距离海洋远近或海岸线情况、地形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洋流)6.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凝结核、水汽(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和过饱和,旧教材,不必记忆,理解即可);降温(气流上升—对流、气旋、锋面、地形抬升);7.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8.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动力或大气环流(气旋和反气旋、锋面、对流);沙源(地表状况)沙源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解题技巧系列之19王树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垂直分布地理事象垂直分布的知识结构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山地气候和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阿尔卑斯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安第斯山北段气候和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
3、地球内部的垂直分层
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图1是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1,完成第1题。
三个观测站中
A①位于大西洋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D0-1km之间,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
(B)
提示:西经170°附近是太平洋,有小岛,不会有大陆架;三个观测站的表层水温②最高,说明纬度低。
例:图4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
回答
(1).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C)
(2).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B)
(3).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 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D)
5、垂直补偿流的形成与分布
6、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由于山区海拔高低不同,热量条件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
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农作物的品种也有不同。
例题: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中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 3000M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 3000~6000M高于垂直递减率
C 6000M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 6000M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了解题意,看懂图中内容。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高度每上升1000M
温度降低6℃,高于垂直递减率则上层气温低于理论气温,反之则上层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根据图中地面与上层气温数值进行计算,即可判断。
该图地面气温约20℃,6000米约读图为—30℃,理论上应为:20-36=-13℃,比理论气温低的多,故D为正确选项。
答案:D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 (1)
B (2)
C (3)
D (4)
解析:飞机能平稳飞行的条件是对流层气流上升缓慢,也
就是上层气温高于理论气温,即低于垂直递减率。
分析图
中曲线变化幅度可以看出(4)图符合条件。
该图地面气温
约10℃,5000米约为—10℃,比理论气温高,故D为正确选项。
垂直与水平空间的切换技巧:以地形剖面图判读为例
【典型例题】下面沿甲图中E~F、M~N 所作的地形剖面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的地形是
A.山峰 B.山脊C.山谷D.鞍部
(2)①地比②地
A.海拔高,坡度大B.海拔高,坡度小C.海拔低,坡度大D.海拔低,坡度小(3)③地位于④地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错因分析】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看不懂剖面图,不能根据乙、丙图中地势的起伏变化判断地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对图中各点定位不准确。
E—F 剖面线海拔逐渐降低,M—N
剖面线海拔存在一个最高点,两者相结合可判断该地地形为山脊,E—F 为脊线,M—N 为过脊线上O 点作的剖面。
①、②两地位于E—F脊线上,从两点的位置看①地海拔高,结合E—F 剖面线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①地坡度更小。
③地在E—F脊线上,④地在M—N 剖面上,可以看出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纠错心得】剖面图的判读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复习时不能只在等高线图上进行分析,要根据剖面图、示意图的形状借助空间想象能力来解决该题中出现的剖面图组合的问题。
根据等高线图沿着不同方向作出几种常见的地形剖面图进行比较,从而掌握其剖面的起伏特征。
判断剖面图的基本方法如下:①仔细阅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方向和经纬度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的垂直比例尺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确定地形剖面图所表示的地区以后,将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名称;⑤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等与该地区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纠错体验】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MN 两点之间连线的地形剖面图为
答案:B 注意剖面图中M、N两点的位置以及等高线示意图中MN连线与河流交汇的次数。
空间分布知识综合分析技巧:以地形对气温垂直变化的影响
典例湿空气和干空气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汽凝结是释放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d点温度为26℃,a点温度为30℃,d、c两点高度相同,b点温度为l0℃,c点温度为30℃,则背风坡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
A.35℃ B.30℃C.25℃D.34℃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D.无法判断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含义,不能根据呈现的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二是地理计算能力欠缺。
从d到b与从b到c高度变化相同,但在不同的坡向上温度变化的速度不同,从b到c温度变化较大为20℃,从d到b温度变化了16℃,根据题干提示可以判断bc坡为背风坡,ab坡为迎风坡。
从a到d温度变化了4℃,那么在背风坡从c到与a同高度的点温度的变化应大于4℃,根据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应为5℃。
故第(1)题选A,第(2)题选A。
【纠错心得】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计算、判断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气温受海拔的影响,一般是每升高1000米降低6℃,这也是“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同时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也会升高,但在山脉的迎风坡、背风坡这一变化速度是不同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的影响,增温的速度要大于迎风坡降温的速度。
例如该题中从b到c增温的速度明显大于从d 到b降温的速度,从而可知在bc坡与a点同高度的点的气温也应高于34℃。
【纠错体验】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下面是研究小组获得的有关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研究小组从M 地出发,如图甲所示。
材料二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5℃。
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0.8℃。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 两地的气温。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他们越往高处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
(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试各举我国和世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解析图中M 地气温25℃,水汽含量每立方米l5 克,据图乙可知在17.5℃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有降水,根据气温每百米降0.5℃计算可知海拔1500 米附近天气变化显著。
同一高度的A、B 两地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以计算出各自的气温。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1)A 地为22.5℃,B 地为28.5 ℃。
(2)1 500 米。
l 500 米附近为云雨天气,再往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多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大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我国: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世界: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造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