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经典
宁阳县五年级国学经典带注释
五年级国学经典《述而第七》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
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
“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
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一、古诗词部分。
- 原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赏析。
-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直接写劳动人民白天在田里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
“村庄儿女各当家”表明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司其职,承担起家庭的事务。
- 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特别生动,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底下学着大人种瓜。
这两句将儿童的天真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生活的浓厚氛围,连小孩子都受到劳动风气的影响。
- 重点字词。
- 耘田:在田间除草。
- 绩麻:把麻搓成线。
- 未解:不懂。
- 供:从事,参加。
-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赏析。
-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一种乐器)的情景。
“金盆脱晓冰”中的“脱”字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动作。
- 后两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写孩子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非常清脆,突然冰碎了,发出像玻璃破碎一样的声音。
这里通过声音的描写,先扬后抑,把孩子由快乐到突然失望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来,充满了童趣。
- 重点字词。
- 稚子:幼小的孩子。
-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 玻璃:这里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 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赏析。
- 首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写的是池塘边绿草如茵,池水满满,这是典型的乡村傍晚的景象。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衔”字用得很妙,把山拟人化,好像山在含着落日,而落日的倒影浸在带有凉意的水波中,画面感极强。
- 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描绘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短笛回家的情景。
五年级国学经典选读指定篇目
五上【12首(73-84)】73.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赴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漠,独留/青/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74.蜀相(唐)杜甫丞相/祠c 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 ǎi 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 īn。
注释:①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②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③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⑤空:白白的。
⑥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⑦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五年级国学经典
《大学》1、《老人与海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跑进家来的小松鼠》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3、《最后一头战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4、《金色的脚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8、《十六年前的回忆》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17、《和田的维吾尔》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1、《一夜的工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9、《学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24、《鲁滨孙漂流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五年级国学经典
五年级国学经典(总3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目录§古典诗赏读1.惜牡丹花2.从军行3.春夜洛城闻笛4.江南逢李龟年5.滁州西涧6.乌衣巷7.江南春8.离思9.元日10.商山早行11.春夜喜雨12.送友人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秋夕15.山亭夏日16.百忧集行17.赠花卿18.题临安邸19.秋词20.早梅21.咏菊2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3.钱塘湖春行24.无题25.金陵酒肆留别§古典词颂读1.天净沙.秋思 (其一)2.天净沙·秋思(其二)3.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4.浣溪沙·烛下海棠5.满江红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8.虞美人9.朝天子·咏喇叭10.卜算子。
咏梅11.忆秦娥.娄山关12.江城子13.花非花14.长相思·花似伊15.如梦令16.浣溪沙17.武陵春.春晚18.行香子·过七里滩19.蝶恋花20.清平乐·别来春半21.清平乐·村居22.忆秦娥·箫声咽2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4.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25.渔家傲·秋思§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第一单元孝敬第1课孝为根本(一)第2课孝为根本(二)第3课无违为孝(一)第4课无违为孝(二)第二单元仁爱第5课克己复礼第6课仁以为己任第7课推己及人(一)第8课推己及人(二)第9课不违仁(一)第10课不违仁(二)第三单元修身第11课忠第12课信(一)第13课信(二)第14课宽第15课恕(一)第16课恕(二)第四单元君子第17课安贫乐道(一)第18课安贫乐道(二)第19课坚贞刚毅第20课君子风范第21课君子与小人(一)第22课君子与小人(二)第五单元交友第23课四海之内皆兄弟第24课乐多贤友(一)第25课乐多贤友(二)第26课乐多贤友(三)§名家名篇1.海上日出2.孤独的树3.正眼看人生4.春5.故都的秋6.生命珍宝§成语集锦1.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2.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3.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4.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5.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6.含有“云”字的成语7.含有“雨”字的成语8.含有“水”字的成语§名言警句1.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3.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4.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5.有关奋斗的名人名言:6.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1.惜牡丹花(唐) 白居易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带注解、译文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问刘十九作者: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赏析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作者:王维【唐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⑶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作者:王维【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解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最新)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2.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自相矛盾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五年级国学
1、元日王安石宋2、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忆江南白居易唐4、游子吟孟郊唐江南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风景旧曾谙。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日出江花红胜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来江水绿如蓝。
6、望洞庭刘禹锡唐能不忆江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乌衣巷刘禹锡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8、浪淘沙刘禹锡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清明杜牧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0、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9、江南春杜牧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泊船瓜洲王安石宋12、梅花王安石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14、山行杜牧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塞下曲卢纶唐(其一)16、塞下曲卢纶唐(其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7、悯农(一)李绅唐18、悯农(二)李绅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秋夕杜牧唐20、乐游原李商隐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五年级国学经典
第1课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第2课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第3课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
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五年级下国学背诵篇目
礼东小学五年级(下)国学经典背诵篇目1、《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2、《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3、《明日歌》明·钱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cuō)跎(tuò)。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zhuì)。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译文: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可是人的一生如果在等待中度过,那么,他将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世上的人们如果被明日所羁绊,则年复一年,光阴飞逝,暮年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早晨看河水东流而去,傍晚看夕阳西下,一日之中无所事事。
百年之中又能有多少个明日呢?请大家听一听我的明日歌吧。
4、《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5、《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6、《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一、《三字经》选读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启蒙教材,全文用三字句写成,易于诵读。
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地理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三字经》,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千字文》选读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汉字写成的韵文,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
它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千字文》,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弟子规》选读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的一部蒙学教材,全文用三字句写成,内容涉及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等方面。
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百家姓》选读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的经典之作,全文用四字句写成,介绍了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学习《百家姓》,可以了解中国的姓氏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唐诗三百首》选读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精选集,收录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六、《论语》选读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七、《大学》选读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大学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过学习《大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乡党第十(一)◎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
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
趋进,翼如也。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上如揖,下如授。
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dí),愉愉如也。
(二)◎君子不以绀(ɡ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ch ī)绤(xì),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二)◎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五年级上册1-5单元国学经典
第一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一、国学经典1、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幕。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
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卜算子•兰》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2、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穀(g 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爰(yuán):于是。
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
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萚(tuò)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泉涸(hé),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ŭ)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国学经典上册
五年级国学经典上册1. 原文及注释。
-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学”:学习。
“时”:按时。
“习”:温习、练习。
“说”(yuè):通“悦”,愉快。
“愠”(yùn):生气、恼怒。
-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原文,然后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的基本含义。
2. 思想内涵。
- 这几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交友和品德修养的基本观点。
- 关于学习,强调学习之后要按时温习,这样才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 在交友方面,远方朋友的到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反映出孔子对人际交往的重视。
- 从品德修养看,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是君子的风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修养,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
3. 相关故事或拓展。
- 讲述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如孔子与颜回之间关于学习乐趣的讨论。
颜回虽然生活清苦,但能在学习孔子的学说中找到快乐,这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相呼应。
二、古诗词部分。
1. 古诗原文及赏析。
-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赏析:-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和季节(秋季),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名句,通过描写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清辉,清泉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的景象,动静结合,展现出山中景色的静谧与美好。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了山中人的活动,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声,才知道是洗衣女归来,看到荷叶摇动才发现渔舟顺流而下,充满了生活气息。
-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美好的山居生活的向往,即使春天的芳华已经消逝,也愿意留在这里。
2. 诗歌创作背景。
3. 背诵与记忆技巧。
- 可以让学生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按照诗中的画面进行联想记忆。
国学经典(五年级上学期用)
《老子》节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 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 尤。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国学经典
(五年级上学期用)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 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 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庸 》节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大学》 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节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五年级上册国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国学内容一、课本中的古诗词。
- 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钟山是他的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表现力。
这个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归乡之情。
- 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客居洛阳的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是无形的,却处处可见。
诗人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
“欲作家书意万重”,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担心信里没有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在送信人即将出发前又打开信封查看,这一细节描写把诗人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赏析:- 词的上阕描写了行军的艰难。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
“夜深千帐灯”,众多的帐篷里都点起了灯,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然而这壮观的背后却是将士们远离家乡的无奈。
下阕抒情。
“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雪交加的声音聒噪得让人无法入睡,扰碎了思乡的心,在故乡是没有这种声音的,表达了词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文言文内容。
-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资料
经典诵读目录1 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唐)【总叙】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入则孝】—诚敬篇3 望天门山…………………李白(唐)【入则孝】 -- 孝养篇4 夜书所见…………………叶绍翁(南宋)【入则孝】 -- 慎独篇5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入则孝】 -- 体贴篇6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入则孝】 -- 尊重篇7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宋)【入则孝】 -- 敬老篇8 绝句………………………杜甫(唐)【入则孝】–尽孝篇9 庆申正月游齐安……………王安石(北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三月晦日偶题………………秦观(北宋) 10 登快阁………………………黄庭坚(北宋)1.赋得古草原送别(唐) 白居易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离离原上草,yí suì yì kū róng一岁一枯荣。
yě huǒ shāo bú jìn野火烧不尽,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春风吹又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
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
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
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像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总叙】di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弟子规, 圣人训,shǒuxiàotì cì jǐn xìn首孝悌,次谨信.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泛爱众 , 而亲仁.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有余力 , 则学文。
“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国学经典篇一: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道德经》节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能用言辞形容的道,不是长久不变的道;能用语言定义的名,不是永远存在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源,有是生育万物的母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是丑恶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同时产生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天地没有私爱,把万物都看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没有私爱,把所有人都视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言多必失,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天地长久存在。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生存不是为了自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住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于道。
居住安于卑下,心思保持深沉,施与善用仁爱,言语恪守信用,为政有条有理,办事无所不能,善于待机而行。
正是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才能没有过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累积到溢出来,不如适时停止;锻炼到了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厅堂,没有人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殃。
功成名就后抽身而退,这样才合乎天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三章)得宠与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八章)大道被废弃,才会提倡仁义;聪明智巧的现象一出现,大的虚伪便产生了;六亲之间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九章)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二十章)人们都那么明白,唯独我迷迷糊糊;人们都那么清楚,唯独我昏昏沉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十二章)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会充盈,敝旧反可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不自我显示,所以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成为领袖。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三章)诚信不足,就不会被信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四章)踮起脚尖看似站得高,却站不稳;跨大步想走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我显示反而弄不明白;自以为是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就见不了功勋;自高自大就不能领导众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轻举必然失去根本,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二十八章)深知什么是雄健,却安守着柔弱,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甘于做天下的榜样。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微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物壮则老。
(第三十章)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了解别人叫做智慧,认识自己才算圣明。
战胜别人叫做有力,战胜自己算作刚强。
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力行是有志气。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想要收敛它,就应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应暂且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就应暂且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就应暂且给予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道经常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化,这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的态势,这是道的功用。
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而有又是由看不见的无产生的。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绝对方正的东西看似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深远缥缈,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具体的形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道产生于“一”这种天地原始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开始分化为“二”,再由于事物间的关系变化激荡生成“三”,最后由“三”演变生成万物。
万物中蕴含着阴气和阳气这相互对立的两面,二者相互作用、对立而统一,使事物形成统一体。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能攻克天下最坚强的,这种无形的力量能进入质地紧密的物体里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四章)过分地爱慕虚荣就必定会损毁更多东西,藏匿过多财富必然会招来更大的损失。
知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平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五章)最完美的好似有欠缺,但它的功用却不会败坏。
最充盈的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
最笔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看似笨拙,最善变的看似木讷。
急走能驱赶寒冷,清静能克服酷热。
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主。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十六章)最大的祸根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国家大事;不从窗户向外看,就能知晓天下道理。
向外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
因此,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知道,不用亲眼看见就能明了,无心作为就能成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从事学问研究,知识就一天比一天增多。
不断追求道的人,他人性中世俗的东西就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再减少,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用正规的政策治理国家,用出奇的策略作战,用无为的思想来赢天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祸害呀,幸福就紧随在它旁边;幸福呀,祸害就暗藏在它里面。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鱼。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六十二章)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高尚的行为可以赢得别人的推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下手;成就大事,必须从细微处开始。
天下难事,都是从容易演变而成的;天下的大事也一定是从细小事物发展起来的。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的人必定缺少诚信;将事情看得太过于容易,必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六十四章)要在事情尚未形成时就做好准备,在祸乱出现前就将它制止。
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执意妄为,就会失败;强作把持,就会落空。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四章)要是能像刚开始一样谨慎到最后,也就不会遭遇失败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流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件法宝,一直持有并好好地保存着。
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在天下人之先。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六十八章)善于作将帅的人,不以武勇逞能;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胜敌的人不轻易与敌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六十九章)两军势均力敌,悲愤的一方最终能取胜。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第七十一章)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东西。
这是很好的;不知道却要故意装作知道,这就是缺点。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圣人只求自知而不炫耀,只求自爱而不自显其贵。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天道的法网广大无边,网孔稀疏却无一漏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人们不怕死,为什么还要拿死来吓唬他们呢?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强硬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个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照做。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天道没有任何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天道的法则,是帮助万物而不是坑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就是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中肯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中肯;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知识,卖弄知识的人不是真正的有知识。
篇二:五年级国学经典目录古典赏读1.惜牡丹花2.从军行3.春夜洛城闻笛4.江南逢李龟年5.滁州西涧6.乌衣巷7.江南春8.离思9.元日10.商山早行11.春夜喜雨12.送友人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秋夕15.山亭夏日16.百忧集行 17.赠花卿18.题临安邸19.秋词20.早梅21.咏菊2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3.钱塘湖春行24.无题25.金陵酒肆留别古典词颂读1.天净沙.秋思 (其一)2.天净沙·秋思(其二)3.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4.浣溪沙·烛下海棠5.满江红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8.虞美人9.朝天子·咏喇叭10.卜算子。
咏梅11.忆秦娥.娄山关12.江城子13.花非花14.长相思·花似伊15.如梦令 16.浣溪沙17.武陵春.春晚18.行香子·过七里滩19.蝶恋花20.清平乐·别来春半21.清平乐·村居22.忆秦娥·箫声咽2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4.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25.渔家傲·秋思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第一单元孝敬第1课孝为根本(一)第2课孝为根本(二)第3课无违为孝(一)第4课无违为孝(二)第二单元仁爱第5课克己复礼第6课仁以为己任第7课推己及人(一)第8课推己及人(二)第9课不违仁(一)第10课不违仁(二)第三单元修身第11课忠第12课信(一)第13课信(二)第14课宽第15课恕(一)第16课恕(二)第四单元君子第17课安贫乐道(一)第18课安贫乐道(二)第19课坚贞刚毅第20课君子风范第21课君子与小人(一)第22课君子与小人(二)第五单元交友第23课四海之内皆兄弟第24课乐多贤友(一)第25课乐多贤友(二)第26课乐多贤友(三)名家名篇1.海上日出2.孤独的树3.正眼看人生4.春5.故都的秋6.生命珍宝成语集锦1.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2.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3.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4.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5.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6.含有“云”字的成语7.含有“雨”字的成语8.含有“水”字的成语名言警句1.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3.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4.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5.有关奋斗的名人名言:6.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1.惜牡丹花(唐) 白居易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