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DOC)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文化、历史等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知识。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家乡的人文环境1. 学习家乡的历史沿革,了解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等人文环境知识。
第三章:家乡的资源与产业1. 学习家乡的资源分布,了解家乡的主要产业和发展状况。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章:家乡的文化与艺术1. 学习家乡的传统艺术,如民间美术、音乐、舞蹈等。
2. 引导学生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章:家乡的社会生活1. 学习家乡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社会生活知识。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 学生对家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和地域认同感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一年级地方课下册》。
2. 与家乡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 网络资源,如家乡政府网站、地方新闻媒体等。
4. 实地考察资源,如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址等。
六、家乡的经济与生活1. 学习家乡的经济体系,了解家乡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经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七、家乡的自然保护1. 学习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了解家乡的自然保护措施和成果。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课题:探索我们的社区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特点和资源。
培养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时长: 2课时教学准备:社区地图照相机或手机笔和纸标签贴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话题: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社区的多样性。
讨论社区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社区角色(如警察、医生、商店老板等)。
每组讨论该角色的职责和对社区的影响。
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社区,重点关注不同的设施和服务。
学生用照相机记录感兴趣的地方。
4. 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照片。
讨论每个地方如何服务社区。
第二课时:1. 复习和讨论: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观察。
讨论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创意地图制作:每组制作一个社区地图,标出重要的地点和设施。
学生用标签贴纸标记他们最喜欢的社区地方。
3.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的社区角色,模拟社区生活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验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
4. 反思和分享:学生分享他们的角色扮演经历和感受。
讨论如何成为负责任的社区成员。
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讨论社区话题。
作业: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家庭社区地图,标出家庭喜欢的地点。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社区地方和原因。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制作的社区地图和短文的内容和质量。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案:一年级下册课题:四季的变化目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时长: 2课时教学准备:四季图片和视频自然材料(如树叶、花朵、石头等)彩纸、剪刀、胶水画纸和画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话题: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四季的变化。
讨论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2.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季节。
每组讨论该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地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民俗文化类(1)调查家庭饮食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调查家庭里最喜欢吃的食物、在什么样的节日、场合下吃的食物,并且向家长了解一些当地小吃。
教学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家乡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识。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并将所调查的内容用PPT展示形式呈现出来。
(2)学习传统节日教学内容:讲授学生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由来和习俗,并通过制作手工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节日文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教学方法:讲解+手工活动。
讲解时,教师通过画图、举例、传统故事等方式呈现节日文化的内涵。
手工活动分布制作节日饰品、制作节日美食等等。
2. 地质知识类(1)了解地质构造教学内容:学习家乡的地质构造、山脉分布、江河湖泊分布、岩石类型等地质知识。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地质情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情境模拟。
讲解地质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情境模拟,增加学生的现场感知维度。
(2)地方跑腿教学内容:通过校园周边实地考察,室外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和实验。
三、教学流程1.调查家庭饮食文化:•讲解家乡饮食文化•布置课外任务:调查家庭饮食文化•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制作PPT进行展示2.传统节日:•讲解关于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开展手工活动:制作节日饰品3.了解地质构造:•讲解家乡地质构造、攀岩赏景等•室内实验:了解岩石、火山、地震等•室外实验:地方跑腿•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和考察内容,文化展示。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与之前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强调文化内涵的开发,丰富了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Word文档(3)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Word文档(3)地方教材上学和放学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
2、使学生平安上学和放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有的同学能够独自一个人或者和小伙伴上学、回家了,但是从家到学校的路上会有很多的危险,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好孩子。
二、教授新课1、要遵守交通规则(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交通规则?(2)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总结一些交通规则。
(3)齐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安全儿歌。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抢红灯。
2、坐车时不要抢座位(1)你们每天是怎么上学来的?有几个同学使自己坐公共汽车上学来的,你们能说说坐车时要注意什么吗?(2)师生共同总结坐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
(3)分组表演“坐车上学的路上”3、不要在街上打闹或者游玩(1)我们中午或者晚上排队回家,在路上除了遵守交通规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2)有的同学比较贪玩,看见街上很热闹,就想去玩一会儿,你们说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3)为了减少发生危险的可能,放学后一定要早早回家,不要在街上游玩。
(4)如果家里没有人,也要在家的附近等爸爸妈妈回来,不要离家太远。
4、要远离高空危险物行走(1)我们在上、下学的路上,经常看到一些广告牌、电线等,这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2)为了防止砸伤,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高空危险物,尤其是在刮风下雨的天气,最好能绕行。
三、师生共同总结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一定要远离危险,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地方教材社区和室内活动安全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社区和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
2、在社区和室内做正当的游戏,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男孩,名叫欢欢。
他聪明活泼,总是活蹦乱跳的,即使回到家里还是跳个不停,他从凳子上跳到沙发上,又从沙发上跳到床上,爸爸妈妈怎么哄他都不听。
结果当他正准备从床上跳下来时,不小心碰到柜子脚上,头上撞了一个大包,疼的他哇哇大哭。
一年级地方教案(下)
第一节:联话古桥教学目标:让学生对福州及台江古桥有初步认识,并培养保护文物,爱护古桥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难点:识别各种古桥教学准备:挂图。
图片。
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师: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桥,它经历了人间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它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里程碑。
二:介绍桥梁彬德桥——始建于明代,是平梁于拱形相结合的石构桥。
在桥的东端北侧重建有“十八将军”小神龛。
河口万寿桥——桥面平铺12条石梁,桥两端皆为石阶,桥中间亦有石阶,中间高出一尺许,以便船只通行。
三通桥——位于中亭街世纪联华附近,建于1806年。
所谓“三通”,是指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
三通桥地处三捷河与新桥仔河的交汇处,涨潮时,西河的湖水汇聚到桥前,在三通桥北侧君殿前形成河水两头涨的汇潮独特景观。
1992年,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路通桥——为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四周有封火墙,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武庙。
星安桥——位于星安河上,建于1786年,后来多次重新修理过。
桥为石结构拱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行,南北走向,全长18.3米,宽2.1米。
桥墩处长有大榕树,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
白马桥——位于白马河泰山庙附近的白马桥,建于清末,是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
桥长74米,宽3米,用花岗石建造,三墩四孔。
课后反思:第二节闽江最早的垮江大桥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解放大桥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解放大桥的历史。
2、解放大桥的今天。
教学准备:挂图。
实物图片。
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解放大桥,横跨闽江(白龙江)和中洲岛,连接台江区和仓山区,是福州城市中轴线八一七路向南的延伸线,历史上一直是贯穿福州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导入新课。
二、介绍解放大桥的昨天:1910年福州闽江上的大桥——万寿桥。
解放大桥的今天:解放后,台江人民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过大桥,追击南逃残敌,便把万寿桥改名为解放大桥。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地域意识。
2. 通过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的家乡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等情况。
2.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等。
第2课:家乡的历史1. 讲述家乡的历史沿革,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2. 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重要事件等。
第3课:家乡的文化1. 讲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方言等。
第4课:家乡的自然环境1. 介绍家乡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
2.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
第5课:家乡的人民1. 讲述家乡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2. 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奋斗历程、杰出成就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情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程度,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
2.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体现在课堂发言、课后实践等方面。
3. 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等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体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地方课下册。
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历史图片、文化资料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景点、企业、农村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课堂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下册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环境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
2. 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掌握重要历史事件。
2. 学习家乡的文化传统,如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作业、练习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程度和地域认同感。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地理环境(第一单元)第二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单元)第三周:家乡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第四周:家乡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五周:家乡的教育与社会保障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家乡的特色产业1. 了解家乡的主要农作物和农业特色产业。
2. 掌握家乡的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状况。
第四单元:家乡的民俗风情1. 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2. 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增强文化认同感。
七、教学方法1. 采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产业和民俗风情。
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特色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3.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民俗风情。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作业、练习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特色产业和民俗风情的认识程度。
九、教学计划第六周:家乡的特色产业(第三单元)第七周:家乡的民俗风情(第四单元)第八周:家乡的旅游资源与开发第九周:家乡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周:家乡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十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家乡的公共设施与服务1. 了解家乡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等公共设施。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篇一: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学校:定年级:一科目:地授课老师:吴案西小学年级方课晶妮教教学进度计划表(2011------2012)学年度一年级第 ( 二 ) 学期一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长大”是孩子们共同的心愿。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担负大大小小的责任,品尝酸酸甜甜的滋味,需要给予特别的滋养与呵护。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教育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共有学生28人,他们模仿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他们的性格、世界观正处于可塑性阶段。
因而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安全自救,生命历程的教育至关重要。
三、教材分析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安全自救,帮助学生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珍爱生命,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自身健康的技能,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生命。
使学生在通过感受和体验,实现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和改善。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帮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 4、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从而珍爱生命。
五、教学措施1、在教学中,应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
4、让学生与社区、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下册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下册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地貌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水资源状况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描述家乡的地形地貌。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与家乡气候特点相关的故事,如夏季的炎热或冬季的寒冷。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水资源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家乡的地形地貌特征。
2. 学生能够说出家乡的气候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家乡的水资源状况,并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第二章:家乡的人文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人文环境,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文化2. 家乡的民俗风情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描述家乡的历史文化。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与家乡民俗风情相关的故事,如当地的节日习俗或传统手工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民俗风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
2. 学生能够说出家乡的民俗风情。
3. 学生能够提出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的建议。
第三章:家乡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如植物、动物、矿产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植物资源2. 家乡的动物资源3. 家乡的矿产资源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植物资源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和描述家乡的植物资源。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与家乡动物资源相关的故事,如当地的野生动物或宠物。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矿产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年级地方课教案(下)第一单元
一年级地方课教案(下)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行为规范第一课爱护你周围的“好朋友”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教育学生自觉爱护自己周围的公共财产。
二、教学重点: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爱护公物。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生活,都结交了不少朋友,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呢?(生交流)今天让我们走进一(2)班,听一听谁在窃窃私语,谁又在哭泣?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二)七彩虹:教室里的悄悄话1、哭泣的桌子。
2、伤心的凳子。
3、痛心的墙壁。
(三)辩一辩、说一说。
1、听了它们的对话,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点什么?2、看图6页。
上面的情景,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吗?他们这样做对吗?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样做?(三)指南针1、看图认识我们周围的公物。
2、说一说我们学校的公物有哪些?公共场所的公物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四)成长脚步。
1、读儿歌《爱护公物从小事做起》2、看图学榜样。
(五)、总结我们周围有许多帮助我们生活、学习、娱乐、锻炼的“好朋友”,我们要学会爱护它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成为一名爱护公物的小卫士。
第二课勤俭节约最光荣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 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光荣,参加到节约的行列中。
二、教学重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节约光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一些地区、一些人还很贫困,他们都需要帮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勤俭节约最光荣”。
齐读课题。
(二)七彩虹看图听故事《小弟弟和大公鸡》。
(三)辩一辩、说一说。
1、大公鸡为什么总跟着小弟弟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在同学们的学习呵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浪费现象呢?面对这些浪费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四)指南针1、看图了解:他们需要帮助。
2、节约从我做起:我的金点子(五)成长脚步。
1、我们的节约行动。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与面积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4. 家乡的历史与文化5. 家乡的特色产业与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家乡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气候、资源等特点,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资料,直观地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产业和美食。
4. 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风光。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与面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
3. 分析家乡的气候特点,让学生掌握家乡的气候状况。
4. 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资源状况。
六、教学内容6. 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深入探究家乡的历史沿革,重点介绍对家乡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7. 家乡的特色产业与美食:详细介绍家乡的主要产业,如农业、手工业等,并重点突出家乡的特色美食,包括食材、制作工艺和风味。
8. 家乡的风土人情:讲解家乡的社会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
9. 家乡的保护与发展:讨论家乡面临的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10. 家乡的未来展望:激发学生对家乡未来的想象,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资源,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 让学生通过地图或实物,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3.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动植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认识一些历史名人。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民族文化,如民俗、艺术、传统节日等。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第三课时:家乡的资源与经济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农业、旅游等。
2. 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不同产业的特点。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是如何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与保护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习环保知识,了解环保法律法规。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提出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力。
第五课时:家乡的发展与变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如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科技应用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未来的发展规划,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
2.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运用问答法、讲解法,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家乡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第二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1. 家乡的传统节日2. 家乡的特色美食3. 家乡的民间艺术第三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家乡的历史名人2. 家乡的文化遗产3. 家乡的现代发展第四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1. 家乡的生态环境2. 环保意识与行为3. 可持续发展观念第五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1. 家乡的主要产业2. 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3. 产业对家乡经济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家乡的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评价:2. 学生能够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
3. 学生能够关注家乡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特色美食等。
2. 视频素材:家乡的宣传片、民俗表演、特色产业介绍等。
3. 实物素材:家乡的特产、工艺品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六课时:家乡的生态环境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包括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
2. 分析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第七课时:家乡的民间艺术1. 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土陶、民间舞蹈等。
2. 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民间艺术制作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民间艺术表演,展示家乡的文化魅力。
八、教学活动设计:第八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1. 介绍家乡的特色产业,如农业、旅游业等。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乡,知道家乡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人口、民族3. 家乡的主要农作物4. 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活动:1. 让学生带来家乡的图片、特产等,向大家介绍家乡。
2. 老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3.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家乡的人口、民族、主要农作物等情况。
4.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第二章: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知道家乡的山、水、气候等特点。
2.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山脉、河流2. 家乡的气候特点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家乡的山、水、植物等,记录下来。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3.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动植物资源,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章:家乡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知道家乡的历史人物、事件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人物2. 家乡的历史事件3. 家乡的文化传统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长辈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3.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第四章:家乡的特色产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产业,知道家乡的经济特点。
2. 培养学生珍惜家乡特产,推广家乡产品的意识。
教学内容:2. 家乡的特色手工艺品3. 家乡的旅游资源教学活动:1. 让学生带来家乡的特产,向大家介绍家乡的农作物。
2.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特色手工艺品,了解家乡的工艺文化。
3.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第五章: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等。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1、苗族民间文化的风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苗族的民间文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苗族文化有那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苗族的历史教学过程导入苗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大家想知道有那些吗?(想)师:苗歌苗拳和苗鼓等,一直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日,记者随同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采风团,来到湘西古丈县默戎镇的九龙村,体味了苗族民间文化的风采。
师:先来讲一讲苗歌苗歌是苗族文化的经典,其对仗工整、押韵整齐,唱起来抑扬顿挫;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唱。
他们那时侯在“七月七”、“三月三”、“赶秋节”(立秋那天)时都会成群到山里唱苗歌,有时通宵达旦。
九龙村是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的一个行政村,默戎镇是古丈县最大的一个镇,辖十九个村一万四千人,是一个苗族人民聚居的镇。
据了解,这里的人民大多仍说苗语,着苗装,崇尚苗族节日,沿袭苗族习俗。
每年立秋日均举行赶秋盛会,对歌、赛歌、听歌至通宵达旦,歌声不绝,三日不散。
苗歌的内容多样,往往由主唱者随口道来,可为情歌,可庆丰收,可赞扬,也可讥讽,不一而足,灵活多变。
师:再来讲一讲花鼓花鼓,亦称跳鼓。
分庆年鼓、庆神鼓两类。
庆年鼓俗称年鼓,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苗族人民相约相聚,击鼓表演,庆祝丰收,自娱自乐,其鼓点自由、奔放、欢快、活泼。
庆神鼓简称神鼓。
秋后,苗岭七村八寨的人民邀约集会,隆重祭典行法,椎牛、椎猪、跳鼓,锣鼓齐奏,其韵律庄重、肃穆、雄壮、舒缓。
默戎镇的苗族花鼓,历史悠久,厚重纯朴。
1955年,该镇的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就把花鼓打到了北京、打到了呼和浩特,也打到了波兰首都华沙。
1992年,默戎镇又被文化部授予了“苗族花鼓之乡”的称号。
现在,该镇的苗族男女仍然经常在空闲时间,击鼓娱乐。
师:这儿还有猴儿鼓猴儿鼓是苗族花鼓的一支,可多人表演,但以单人表演为主。
表演者必须灵巧敏捷、动作刚劲雄健、滑稽诙谐。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一)年组(下)学期进度表周次内容 1 1 上学和放学 2 2 保护自己的权利(1 1 ) 3 3 认识交通标志 4 4 我们的祖国 5 5 认识简单的危险标志 6 6 自我保护、求助常识(2 2 ) 7 7 社区和室内活动安全 8 8 我想当旗手 9 9 用电安全 10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3 3 ) 11 遵守公共秩序 12 人小作用大 13 常用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 14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4 4 ) 15 家中应备用的应急物品 16 英雄的故事地方课程教案活动内容上学和放学第(1 1 )周活动目标 1、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
2、使学生平安上学和放学。
活动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有的同学能够独自一个人或者和小伙伴上学、回家了,但是从家到学校的路上会有很多的危险,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好孩子。
二、教授新课 1、要遵守交通规则(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交通规则?(2)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总结一些交通规则。
(3)齐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安全儿歌。
1 / 3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抢红灯。
2、坐车时不要抢座位(1)你们每天是怎么上学来的?有几个同学使自己坐公共汽车上学来的,你们能说说坐车时要注意什么吗?(2)师生共同总结坐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
(3)分组表演坐车上学的路上 3、不要在街上打闹或者游玩(1)我们中午或者晚上排队回家,在路上除了遵守交通规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2)有的同学比较贪玩,看见街上很热闹,就想去玩一会儿,你们说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3)为了减少发生危险的可能,放学后一定要早早回家,不要在街上游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苗族民间文化的风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苗族的民间文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苗族文化有那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苗族的历史教学过程导入苗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大家想知道有那些吗?(想)师:苗歌苗拳和苗鼓等,一直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日,记者随同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采风团,来到湘西古丈县默戎镇的九龙村,体味了苗族民间文化的风采。
师:先来讲一讲苗歌苗歌是苗族文化的经典,其对仗工整、押韵整齐,唱起来抑扬顿挫;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唱。
他们那时侯在“七月七”、“三月三”、“赶秋节”(立秋那天)时都会成群到山里唱苗歌,有时通宵达旦。
九龙村是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的一个行政村,默戎镇是古丈县最大的一个镇,辖十九个村一万四千人,是一个苗族人民聚居的镇。
据了解,这里的人民大多仍说苗语,着苗装,崇尚苗族节日,沿袭苗族习俗。
每年立秋日均举行赶秋盛会,对歌、赛歌、听歌至通宵达旦,歌声不绝,三日不散。
苗歌的内容多样,往往由主唱者随口道来,可为情歌,可庆丰收,可赞扬,也可讥讽,不一而足,灵活多变。
师:再来讲一讲花鼓花鼓,亦称跳鼓。
分庆年鼓、庆神鼓两类。
庆年鼓俗称年鼓,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苗族人民相约相聚,击鼓表演,庆祝丰收,自娱自乐,其鼓点自由、奔放、欢快、活泼。
庆神鼓简称神鼓。
秋后,苗岭七村八寨的人民邀约集会,隆重祭典行法,椎牛、椎猪、跳鼓,锣鼓齐奏,其韵律庄重、肃穆、雄壮、舒缓。
默戎镇的苗族花鼓,历史悠久,厚重纯朴。
1955年,该镇的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就把花鼓打到了北京、打到了呼和浩特,也打到了波兰首都华沙。
1992年,默戎镇又被文化部授予了“苗族花鼓之乡”的称号。
现在,该镇的苗族男女仍然经常在空闲时间,击鼓娱乐。
师:这儿还有猴儿鼓猴儿鼓是苗族花鼓的一支,可多人表演,但以单人表演为主。
表演者必须灵巧敏捷、动作刚劲雄健、滑稽诙谐。
其主要动作有猴倒爬树、猴儿偷桃、猴摘包谷、鸡公啄米、阵鼓催兵、梳头挖耳等边击鼓边表演的动作。
鼓点时快时慢,节奏变换复杂。
猴儿鼓的表演动作除了有模仿猴子动作的特征外,其显著的特征就是武术动作很多,要求表演者既要有音乐、舞蹈天赋,更要有扎实的武术功底。
师:苗拳也很出名默戎镇是苗族武术流传得十分广泛的地方,该镇九龙村最为崇尚武术,大人小孩都经常习武不断。
曾经率领58寨苗民抗捐抗税的民族英雄龙廷九就生长在这个村。
他的神鞭和飞刀两门绝技虽已失传,但八合拳等武术一直在该村流传。
2、苗族诗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苗族的历史及苗族的诗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苗族诗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苗族诗歌的了解,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苗族诗歌的历史,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教学过程导入苗族诗歌丰富多彩,大家想知道有那些吗?师: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
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
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
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有那些歌,好不好?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
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
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
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
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
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
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
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
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
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
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
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
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
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
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
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
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
3、苗族经典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苗族的历史及苗族的风俗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苗族的主要历史情况及苗族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苗族的了解和认识,并知道各民族应团结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你们知道苗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吗?(生:回答:不知道)师:那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
苗族,现有人口74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主要从事农业。
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享誉盛名。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师:苗族的芦笙舞很出名,大家想知道吗?生:想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师:苗族的服饰以很美。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4、少数民族——布依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布依族的历史及布依族的风俗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布依族的主要分布情况及布依族传统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布依族的认识和了解,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布依族的历史,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教学过程:导入师:布依族系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来。
据贵州《黔西州志》和《独山县志》的记载和现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吟唱的古歌,都说布依族是贵州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土著之民”。
布依旧称“仲家”或“仲苗”.红河州河口县桥头地区则自称“东苗”或“都匀人”。
民国《马关县志》说:其种来自黔省都匀,故又称‘都匀人’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婚姻状况一、婚姻布依族的婚姻是建立在私有家庭经济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
同宗同姓严禁通婚,与汉族、壮族通婚的很多。
1949年前盛行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婚。
青年男女婚前每逢节日或街期,三五成群相约于空旷田野对调唱歌。
彼此倾诉爱情和询问家世,这种活动称为“赶表。
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是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之中,父亲是掌握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母亲是家务主持人。
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意志,妇女地位低于男子,至今仍不能参与村社祭祀。
舅父在外甥家庭中享有特权,娶亲嫁女、起房盖房、分家讼诉、落户迁徙等,一定要取得舅父的同意,并分给1份“舅爷钱”。
家中有女丧,舅父不到不得人殓安葬。
二、文学艺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他们创造丰富的文化。
虽然没有文字记载的作品,但口碑流传的有关本民族历史、歌颂英雄业绩、揭露阶级社会黑暗、追求自由光明的神话、诗歌、故事等很多。
著名的有《十二个太阳》、《卜丁射日》、《祖王和安王》、《无娘儿》、《牧童和财主》、《刘大力气》、《人虎斗智》等,内容深刻,情节生动,极富哲理。
男女老幼都爱唱歌,而且能即兴吟唱,连续几天几夜不歇的歌手也不少。
民歌有五言句和七言句,每首句数不定,四句为一组、一、二、三、四句必须押韵,曲调优美,语言精练,比喻贴切,富于想象。
民间乐器有唢呐、月琴、萧、笛、巴乌、锣、鼓、钹。
布依族唢呐尤负盛名,有大、小调之分,按不同场合吹奏,喜庆时热闹欢腾,悲哀时如泣如诉,激愤时高昂奔放。
工艺方面以蜡染(布依语叫“牍典”)和刺绣最为突出,其次是石雕和竹、棕、草的编织,工艺精巧而实用。
5、布依族服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布依族的服饰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布依族的服饰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布依族服饰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