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2)

合集下载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书心得初接触《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因为学校常规的暑期学习任务。

在愉快的假期即将到来的喜悦下,我看了一眼书的封面,然后束之高阁了。

再次拿起书已经是八月,掰着手指算算为数不多的假期,认命的拿起自己的假期作业。

而这对与现在的我来说,真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

因为三川玲老师的书对于我即将经历的人生来说,绝对是一盏指路明灯;也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和教养的方式。

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

在教育的光芒这一章里,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追根溯源寻找到教育的源头---看看为什么会有学校出现、以及关于学校的两次革命。

在《孩子究竟为什么去上学》一篇中,作者总结到:三千年的教育,从来都没有变过,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教育的本质是孔子两千多年前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的“独立思考”;是古罗马的昆体良早就提出了的“体罚对教育无效”;是奥古斯丁发现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开创者夸美纽斯提出的“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作者鲜明的提出,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谁就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

对于学校,作者提出,学校应该是一个复合的地方,他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

在第三部分学习的秘密里,作者分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我任教的高中年级是孩子的特长和思维能力发展阶段过渡到孩子的理想、思考、自我价值能力的发展阶段。

所以,一个懂得“学习规律”的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应时而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退隐其次,什么时候悄然离开。

作者也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作为老师应做到:1.容忍学生提出疑问甚至质疑;2.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3.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释疑惑,启发思维。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教育,要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当手中拿起《通往幸福的教育》,心中无疑会产生几个问题:怎么样的教育是幸福的?在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上家长和老师需要怎么做?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当我脑海中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想从中获取通往幸福教育之路。

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为主,讲述了她和她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教育心得和体会: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在狂热报班学习的潮流下,作者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家庭中给与孩子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善于掌握孩子的兴趣;学习的中心是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没有过多的体会和发言权,但是当我读到《学习的中心是孩子》这一篇文章时,给与我很大的启发和体会。

在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这一观点,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针对传统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观点。

西方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到“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们转动。

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都有“教育要围绕孩子”这一观点。

回忆自己上学时的经历,在大班额的学习环境中,针对老师统一的上课模式和课后的习题。

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总有差距,老师也说为什么大家在一个教师差距就这么大,现在想来大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有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观点,所以成绩有所差距也不是一件怪事。

现在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拥有着不一样的兴趣和成长环境以及不一样的学习能力的孩子。

但是,上课的方式是一样的,课后每个孩子的作业也是同样的。

为什么每个班级中的学生的成绩总是不一样,甚至差距非常大。

这也许就是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比如: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材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浅显易懂的,那就让学生进行自学,这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对于一小部分自学存在障碍或者基础相对薄弱的给与单独辅导。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9)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9)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通往幸福的教育》学习心得
假期,读了《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让我内心触动很大,感受颇深。

阅读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的课堂是“真实”的?又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学习到喜欢学习?通过阅读思考及与同事交流,使我深受启发,更加明白了以前学过的一些简单道理。

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损之又损,方能看清世界之本”。

道德经讲,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

以往我们一直认为,改变教育观念就是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增加新教育方法、手段,然而这种“加”的思想更像是背道而行,并促使我们主观地认为只要通过改造课堂就能改造学生,到达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

事实上,“因无知而依本性”,这就要求我们重回归,重本体,这是因为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阻隔障碍把事物“格局”化了,为期求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就必须一一剪除阻隔障碍,去除概念和习俗,不拘格局,用心关照学生。

我们教师的工作并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当他有心去做的时候,而非强迫他接受,这才是道。

学生头脑好比一“容器”,教师不应不断往里塞“知识”,而应让学生喜欢用“容器”自己去装“知识”,“知识”不是目的,学生“人”才是目的,就如康德说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才表达出了作为人类尊严的人性。

教师应提供良好方法为学生清除道路,让学生喜欢学习,就能达到“益”,也就是丰满完善、精益求精。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

你让我变得更好---跟女儿相处的两项基本原则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我认同,自从女儿进入到我的世界,照顾女儿,陪伴女儿,教育女儿就成了除工作外我的生活的大部分,从换尿布,洗澡,游戏,每日两次陪睡到各种长短途的旅行,一路走来,酸甜苦辣,我们相处两年多了。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越来越觉得,我在照顾教育她的过程中,她也在让我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她让我变得更好。

做过九年班主任,问问我的学生,大家对我有一个一致性的评价,坏脾气。

坏脾气源自于缺乏耐心,跟女儿相处又是多么需要耐心的一件事,因此,照顾教育女儿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接受了这个挑战,我在变得更好。

不打不骂的养育可以么?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对小孩子怎么宠爱都不过分。

我在跟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对待女儿要善良;二是对待自己要坚定。

女儿是亲生的,我哪里有理由不爱她?爱是我的两个原则的基础,因为我爱女儿,所以我对女儿很善良,那就是不打不骂。

偶尔有责备,但是责备也是越来越少的,现在,我基本上做到很少跟女儿说不,我会跟她说明白道理,让她自己做出选择。

因为我知道,当我对女儿轻易说去不的时候,她也会哭闹,如果像大多数老人做的那样妥协,聪明的她就会知道哭闹的力量,那么,我就会成为超市里打滚要零食的孩子的爸爸。

打骂是用成人的优势在欺负弱势孩子,孩子迫于语言的和身体上的威胁与伤害,他们会暂时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做,但是,他们内心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那么去做的道理,随着成长,一种可能是孩子非常逆反,另一种可能是孩子比较的懦弱,他们缺乏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不轻易的对女儿说不,但是,一旦我做下决定,我会对自己的决定保持坚决的态度。

很多老年人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在孩子的哭闹面前,老人们选择妥协,满足孩子的要求。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总是喜欢让人抱着到小区里去走走,有时候天气太冷太热,我是不带她出去的,最初的时候,她会用哭闹来对抗我的拒绝,但是我每次都坚持自己的决定,我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她为什么爸爸不带她出去,久而久之,当我说不可以的时候,女儿基本上是不会再哭闹对抗,她能明白爸爸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作幸福的教育通往幸福-----《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幸福感就是每个人自我感觉良好。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值得绝对去羡慕,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绝对去鄙视,所有人都应该过一个没有百分百参照系的人生。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幸福的生活。

”------摘自《通往幸福的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由三川玲、白滔滔老师所著。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

这本书可以说给我带来双重的“打击”。

既有为人师时对学校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的所思所想,又有为人父母时对家庭教育如何孩子幸福健康成长的困惑。

何为幸福?百度百科对幸福的解释是:“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那要通往幸福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呢?城南中学的办学理念中有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考取大学,让每个家庭都幸福。

”原来对这句话我也只是片面的去理解与感悟。

但现在再来看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幸福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考取大学确实能让每个家庭都感到幸福,毕竟学生家长都在考取大学的过程中付出了努力,为之奋斗过,总是想要有所收获。

但让每个家庭都幸福却并非只有考取大学这一条路。

达到幸福的路径是各种各样的,使我们到达幸福人生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强烈的好奇心,是高尚的品格。

在与往届毕业的学生聊天时,谈到了班级同学的去向,一个个的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班级最调皮捣蛋,下了课就往篮球场跑的王同学,高考虽然只考上了专科,但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升本了,现在已经在高校读研究生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已经中了学习的毒无药可医了”。

还有一个潘同学,大学报到前接到入伍通知,两年过后他选择放弃读大学,留在部队,因为当兵让他感到自豪,有着无比的成就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

生命教育,让我们一起走向幸福——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学校提出“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理念已有十年,期间一直努力构建满足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的“德性、智性、灵性——三性共融、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更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号召下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升华,追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真正发展素质教育。

对于这一系列高深莫测的思想理念,之前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深层内涵和先进性。

这次,有幸读到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和她的先生一起写的《通往幸福的教育》,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教育让每个人幸福”意义,教育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幸福,教育更可以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获得幸福。

这种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最早由一位美国学者在1968年《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各国的推崇,我国更是在2012年推出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一书,特别明确了生命教育的目标为“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的生存、监考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既然认识了它,作为一个妈妈兼教育工作者,我们便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认真贯彻执行。

结合童书妈妈的《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尊重孩子的选择。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填鸭式、漏斗式教育,即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从小我们的孩子就被灌输“要好好读书”,“老师说的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孩子永远都只有被动接受,从来不是主动需求,更无从谈认识孩子自我的需求。

事实上,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一直致力于实践“独立思考”,反而到了如此先进发达的现代,我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危害,考试和分数如两座大山压在孩子身上,除了背书和写作业,让他们根本没有踹息的机会,更别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的特长。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一分为二看作者的教育理念——读《通往幸福的教育》后有感我先看这本书的“自序”。

作者在自序上按了个题目,这个题目有磁性:《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所以读得很认真。

其中,作者提纲挈领说到一个“如何向孩子讲死亡”的问题。

看到这个,我似乎眼球被灼了一下,不舒服了!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还是通往恐惧的教育?忍心跟孩子说这个吗?作者三川玲和白滔滔夫妇俩就这个话题写了《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和生命》的文章。

我怀着质疑,暂且放下读自序,立马翻阅了《教养的方式》篇章中的第五篇文章。

《通往幸福的教育》共有四个篇章:一是《教育的光芒》,二是《成长的思考》,三是《学习的秘密》,四是《教养的方式》。

谈这个话题,作者写了15页的书。

我细细地读了,边读边思考,始终觉得“不宜”!会问“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的孩子,太稚嫩了。

我想:我们不去对幼小的心灵触及这个残酷的事情,是一种爱!作者的孩子三岁大时,问过了这个问题。

作者说:“我不想回避,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死的,爸爸妈妈也会死去,就先到天堂等着你。

而且,你一个人在地球上也不孤单,爸爸妈妈都会在上面看到你的呢。

”我认为,这样教育不妥!这是一个特大的教育误区!不管哪个孩子,大凡幼小的孩子,都会依恋父母。

孩子听了“爸爸妈妈会死”的话,想到自己也会死,伤感或是伤心一定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孩子多年的,直至成年或有一天知道了人生规律,更严重的,很有可能孩子还未成人到上面“找爸爸妈妈团聚去了”,而引发可怕的事情的。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可怕、残忍的恐惧教育!虽然,“每个人都会死去。

”这话像石头一样真,但我要问问作者,你们为什么要对成长中充满探知的孩子去布置这样一个场景——爸爸妈妈死去后,在天堂上,向地球看。

地球上只有小孩子一个人,孤零零的。

你们和幼小的孩子换位思考过吗?作为教育者,家长也是教育者,要设身处地去想。

这里,我也要告诉作者一件真实的事情:笔者的一个同事,曾对我说:“小时候,当我知道我的父母今后有一天要死掉的,我很难过。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通往幸福的教育>>——点滴小事, 以心易心, 幸福花开还记得从前有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有一段对幸福的定义,印象极其深刻。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在那,那你就比我幸福.是啊, 对于普通人来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容易满足,那么也会比较容易幸福. 老师也是普通人,其实老师的幸福也非常的简单:就来自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儿。

从就读师范类的专业,到辗转从教数十年,我手上的课本经过了多次修改,而对于教育的意义也几经迷茫,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把书上的单词告诉孩子们多次默写保证不出错吗,是把所有的句式语法摘录给孩子们让他们掌握所有的英语技能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

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之师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时代之下又有了全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为人饱受弊病,我想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有多么的缺乏,而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孩子由兴趣而引发的持续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变化。

”这是书中告诉我的属于教育的答案,也是我寻找了很久的回答。

时代的变更太快,等到孩子们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便会发现自己当年刻苦所学与如今社会所用,已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们所能赋予他们的幸福,是持续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能力,是一段岁月之中的陪伴。

曾经带过一届学生,是在高二的时候,基本的知识要点已经讲完,面对已经讲过数次的知识点,孩子们已经疲惫,却又实在不能很好的掌握。

英语的语法问题本就干涩,更何况是失去了新鲜感的陈旧知识点。

面对孩子们对于知识点的生疏,当时的我拿着教案,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

在几经沟通之后,我和班上的同学沟通,稍稍占用他们晚自修之前的时间,向有兴趣的同学播放老友记。

老友记的时间不长,带有美国本土英语的特点,同时又有起趣味性,我故意隐去了中文字幕,让孩子们在半猜半听之中学习英语,并且时常在上课的时候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8)

教育的幸福是什么?----------《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今年暑假,学校给每个教师发了一本书,书名《通往幸福的教育》。

拿到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欣慰。

教育也能让人幸福!第二感觉是怀疑:教育也能让人幸福吗?我对自己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作了个分析,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之所以感到欣慰,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走向幸福(否则学生干嘛辛辛苦苦受教育?之所以感到怀疑,是我国目前的教育很难让人产生幸福感。

幸福这个话题的确是太大了,也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了。

关于什么是幸福,有人有个这样的解析:即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都是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当然,幸福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国家的;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小幸福,也有大幸福:有瞬间的,也有持续性的。

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得来容易,嘴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想什么就有什么,事事顺心,幸福就在眼前。

有的千辛万苦,艰难生存,苦苦挣扎,距离幸福遥不可及。

但无论怎样,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都一直在进行着。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或者幸福的教育呢?在教育中,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育者,其承担者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同时也包括政府的教育领导机构,还有家长。

二是受教育者,即学生。

当然,不同的主体对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或者幸福的教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里的第一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育中,教育者应该为受教育者服务,应该把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幸福追求的目标,学生的幸福才是教育的幸福。

什么是学生的幸福?所谓幸福感,是学生能够感到生活的快乐和满足,即心理、认知、社交和身体功能的正常和持续性发展。

现实期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幸福感不强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认知方面而引发的,即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过高,不仅增加其学业的负担,而且达不到其他人及自己的要求,导致对学习的厌烦、恐惧、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其在心理、社交及身体方面的快乐和满足。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三川玲是我之前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的创办人,她经常会给大家推荐不错的童书,自己也会撰写教育文章。

我还是比较欣赏她的教育理念的。

这次她跟老公出版了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书,我也买来读一读,。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写了中国家长的焦虑,写了到底什么是成功,以及家长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这些问题也是我常常在思考的,我到底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的,真的只有学习好一个人才算成功吗?成功了才幸福吗?本部分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幸福最大的来源,不在于获得,而在于付出。

学习上为兴趣而付出,工作上为成就而付出,家庭中为责任而付出,社会上为文明而付出。

当一个人有能力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付出的时候,就是他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时候,也是最开心、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对于自然,维护而不掠夺;对于家人,关爱而不索取;对于事业,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于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读到这里,我发现跟猫叔提到的极致利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践行利他,教育孩子践行利他,我们一起寻找幸福。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出了家长的责任、家长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在我身上都有,我也在不断的反思。

比如,第2节“世界上存在标准小孩吗”。

作者说的简直就是我,在我的心里就住了一个标准小孩:脾气温和、得体大方,懂事自律、体贴父母、从不闹脾气,聪颖灵气、不用苦学也能有好成绩,为人大方爱分享、又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进得了邻家小院、登得了剧院舞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等等。

曾经我也给孩子定了这么多的标准啊。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些标准就是不尊重孩子差异性独立性的开始,我应该放下心中对孩子的这些设定,接受她的个性,让她更加自信的成长。

第3节“你是在帮孩子还是在害孩子”里,提到了家长帮助过度的问题,我也有,其实就是家长过分强调结果,而且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取得结果造成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暑假,当我欣喜的拆开这本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女士和白滔滔先生的著作----《通往幸福的教育》,仔细阅读完后,有些感同深受,更是受益匪浅。

我恍悟:原来家庭教育必须拥有这样深远且不可缺少的洞见与视野。

自己的教育中缺乏去主动发现,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孩子自然的天性,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

《通往幸福的教育》全书分为四大章节:“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四大主题,发人深思地剖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症结所在,呈现了中国家长普遍最关心的100 个问题的精粹。

在“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脱口秀中,白滔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

一次,一个对他有恩的伯爵请他去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

于情于理卢梭都是很难拒绝的。

然而,卢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拒绝这件事。

他说:对不起,对家庭教育来说,任何人都不能被替代,你再有钱,再有权势,你可以请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

但是,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也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你应该自己担起这个责任。

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

这也是三川玲、白滔滔两人做一系列教育实践的初心与目的。

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基因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家庭和孩子,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广大父母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起到实质作用。

世上的每个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惜花大钱和精力买学区房、托关系、上培训班等等。

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

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的终极就是让幸福伴随我们的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

教育孩子这条路注定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肩负着使命,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今年暑假拜读了三川玲、白滔滔的《通往幸福的教育》,感触颇多。

1、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家人之间充斥着指责埋怨,孩子的生命能量就会在与这些负能量的抗争中消耗殆尽,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探索和体验。

2、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平凡。

每个父母在心中都会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想,但是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注定平凡,如果人人都是天才,天才这个词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因为毕竟孩子没有要求我们成为非凡的父母,我们同样不能拿非凡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只要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父母无需过多干涉。

3、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要求孩子做到的事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反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父母不仅在语言上鼓励孩子积极去体验探索,同时也对世界保持好奇,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的时候,无需过多的话语,孩子自然就会对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到好奇。

同样的,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本身的言行不一。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而自己却不思进取天天玩手机打游戏,父母的语言在孩子的眼里又怎么会说服力呢?
我很赞同这样的一句话:你就是你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谁比你更适合教育好你的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的不多,我们需要承受来自周边亲朋好友的质疑与反对。

但和孩子的未来相比,孰轻孰重呢?毋庸置疑,为了孩子,我们一定会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0)

让幸福点亮学生成长之路——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个性发展、追求幸福、拥有幸福的学生。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个别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成绩等原因,过多地看重学生的主课成绩,而不是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没有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地发展个性与长处,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老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并践行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关系和谐融洽,让每一位学生散发光芒。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发展个性与特长,才能让学生幸福快乐。

(一)老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树立正确的“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并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

如果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长处,有的放矢地教育,就能够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

比如,老师能在合格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学生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会学得更好。

反正,如果老师自己不能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能发展学生的长处,那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此外,老师还有一定的榜样作用,如果老师心感幸福,那她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因此,老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不断反思,积极引导。

(二)老师要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幸福的人。

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亮点,有的放矢地教育是老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按照新课改中学生观的要求指导自己;努力践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老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与快乐相伴,散发光芒。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助于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善,在快乐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能够让学生成长得更快更好。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幸福,在路上今年的暑期阅读的书籍一改往日的科研,变得十分贴近生活,名叫《通往幸福的教育》。

幸福的教育,使人幸福,其中中国式教育的模式在此书中尽皆展示,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都或多或少的有这些教育的痕迹。

作者在探讨教育问题时摆正了一个心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既然是想让孩子走的更远,自然是要穿适合的鞋才行,这样既不会磨破脚,更走的好。

但是中国教育这个“制鞋业”似乎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许多孩子仍旧穿着偏大或偏小的鞋子,每天在学校和补习班的路上磨着脚,唏嘘……那么,孩子的幸福在哪儿呢?在作者眼中更重视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思考成长的路上,作者以自己的抚养经历表明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中国父母口中的好孩子就是听话,可是听话过度就会变成顺从。

在习惯了听别人的意见后,自我的主见逐渐消退,于是出现了妈妈boy、妈妈girl,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焦虑、沮丧、懊恼、痛哭是标志,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培养对象,孩子还未出生九忙着制定未来计划,报名兴趣班,似乎把孩子未来的生活都钉死了,如果孩子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或是有偏离,那么这个孩子就不幸的成了亲属朋友口中不好的孩子。

可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其实可以经历很多种生活。

小时候的标准问题:“你长大后要做什么人啊?”我小时候的回答有很多,甚至几天一变,不要说是无知者无畏,那是一种很单纯的向往罢了,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那又如何呢,当父母没有听到心目中的那个职业时,马上会说“这些没什么用,应该做……,因为工资多,被人羡慕……”在耳濡目染之下,我放弃了之前的小叛逆,成为了使他们觉得光荣的一名教师。

虽然我也喜欢当教师,但有多少人可以与我一样幸运呢?所以父母要学会倾听、交流,意识到你与他的不同,而孩子也会变的想要告诉你他的想法,或许将来这种家庭会议会成为最令人痴迷的事。

那么,我们又如何呢?从孩子成长到现在,你审视过自己的生活吗?口语诗人萨拉·凯伊提供了一个方法。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1.最近刚把《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2.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应试教育的思维让我们习惯了只能有一种标准答案,从而忽略了其他答案的存在。

由于长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而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那么教育的目的逐渐清晰。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个体角度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让人能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然后去实现幸福。

4.你或许会说,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

但我想反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传统教育让多少人真正实现了幸福?特别是把幸福的两个前提独立与自由纳入评判时。

这算不算是教育的失败?5.那为何教育会失败?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与价值创造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与情感相关的生命教育。

6.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是过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的成才教育,而忽视心灵心性精神的成人教育。

以致于在其离开家庭和学校之后的漫长人生旅程中,每当面对人生挑战与困境时,就会感到迷茫、失落、无助、彷徨…而那些不能领悟生命价值的人,也就不懂得自己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因此,或是沦为别人精神奴隶,按照别人的剧本生活;或是沉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被欲望裹挟而无法清醒。

7.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标准答案的思维让人丧失了创造幸福的能力。

8.然而,思维一旦固化,要想改变极其困难。

首先你得承认过去的错误,还得推翻过去错误的决定,承担推翻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

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精神本能的挑战,更是对既成事实的颠覆。

何其困难,可想而知。

这就像当年爱因斯坦不愿承认量子纠缠一样。

再聪明的头脑也有不认错的时候,更何况是普通人?9.师父说,凡事都要立足一生去思考,否则,现在的对或许就是将来的错。

后悔一生,追悔莫及。

10.那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呢?或者说什么才是通往幸福的教育呢?我认为是把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幸福教育。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4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4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42)耐心与爱,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这个暑期我阅读了三川玲、白滔滔夫妇所作的《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因为是学校下发的,我原以为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又在阅读之前,听同事说这本书很有参考意义,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或者即将出生的,我想原来这里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

直至自己翻开书页,阅读目录,才发现作者在书中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述说的。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前都是不能缺席的,而只有当它们都是美好的,它们才是通往幸福的。

此处,我想说,我对作者的“通往幸福的”这一说辞深表赞同,因为几乎所有家长的心愿,就是孩子未来能幸福。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中多次出现“成功”这一字眼。

幸福和成功不是一回事,成功等同于胜利,大多数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成功是偏向于物质层面的。

而幸福则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我们都知道成功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记得几年前有一篇高考作文标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人人都应该想成为被鼓掌的人,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功,所以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有时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相信这个在路边鼓掌的人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郁闷的、颓废的,而是淡定的、甚至是幸福的。

所以幸福和成功不是一回事。

但是作者并没有避开却经常用到这样的字眼,也在说明家长的愿望自然是孩子能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强者。

这样的一种愿望更需要我们付出精力去实现它。

恰巧,我正处在一个很适合看这本书的时期,那就是我既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孩子刚上小学的家长,所以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让这两大教育是美好的,通往幸福的,那么它们必然是要先充满了耐心和爱的。

本书中,作者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杂糅到一处,是因为它们无法真正壁垒分明地分成两块,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但是,作者的笔触更多的是偏向家庭教育的,显然作者心中非常明确,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起始和根本。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5)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5)

教养在于合适不在于形式——三品《通往幸福的教育》随感暑假有幸读了一本叫做《通往幸福的教育》,粗粗一翻,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突出的教育意义,论述的都是浅显的事件与道理,似乎更适合小童的家庭教育,说实在说没有引起我多少兴趣。

但毕竟是暑期的学习任务之一啊,没办法,闲下来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地翻开《通往幸福的教育》细细品读。

一、《通往幸福的教育》初品这本由童书母亲三川玲、宠囡宝白滔滔夫妻合著的《通往幸福的教育》思路清晰,论点鲜明。

全书分为“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全书四大主题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

著文深度呈现中国小童家长们普遍关心的100个问题的精粹,并给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分别为:教育的光芒:怎样让孩子直接找到人生幸福之路?成长的思考:获得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是什么?学习的秘密:快乐地学习,幸福地学习,为什么不可以?教养的方式:教育就是要“玩儿真的”,怎样在生活中进行“真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该书的大多数文字在电子媒体上看到过,感觉“鸡汤式”片段偏多,不过也还受用,于是捧着书边阅读、边思考,划划、写写并思考着:通往幸福的教育是什么呢?应该是每个家庭都需要,每个孩子都可以的教育。

书目里倡导的教育,其实是最简单、最生活化的教育,是父亲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父亲母亲一起爱着孩子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似乎以家庭为中心的,是父母与孩子每天在一起吃饭、讨论、亲子共读、节假日等一起去陶冶大自然。

这样的教育是不是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真的不好说,至少我回头想想自己对儿子的教育过程,很惭愧这方面我只做了很少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重心似乎都在学校和学生身上,严重忽视了那么多对自己孩子的幸福教育,所以我孩子的小学及中学的时光并不是那么快乐、并不是那么幸福,等到我醒悟孩子已然错过少年。

二、《通往幸福的教育》细品《正面管教家长课程教材》一书这样解释教育:教育education的本意是educare,就是启迪的意思。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7)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7)

静待花开——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有人说:“幸福就是我需要一杯水,而恰好你有。

”幸福的定义真的是很广泛,每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看似是给广大家长的一剂良药,殊不知作为一名教师,看完这本书也是受益匪浅。

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作为一名住宿制学校的教师,班上的40多个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在学习上我们要以老师的身份引导他们,督促他们;在生活上我们要以家长的身份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那么幸福的教育又是什么?记得好几年前上过一堂以“幸福课堂”为形式的公开课,就是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有幸福感,让学生能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我想这应该就是幸福教育的其中一种形式吧。

幸福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

教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特性,提供给他们适切的教育,所以幸福的教育还是需要尊重的教育。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是学生们的幸福根基。

我以平等的尊重,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幸福的教育更是需要等待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

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

所以,即使有些学生现在暂时落后了,也不要心急,不要急着给他们下定论,静静地看一看,耐心地等一等,属于他们的花期总会来到。

就如铁树开花是人间奇观一样,一株幼苗,从栽培到开花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而且花期长达一个月以上。

因此,幸福的教育还是需要等待的教育,在等待中我们也能收获孩子们成长的幸福。

那么,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是学生考出好成绩为老师争光,是学生功成名就之后对老师的一份感激,还是老师桃李满天下之后那份荣耀?在我看来这一切不全都是,能让老师幸福的东西很多很多。

上课时,站在讲台上"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神采飞扬是幸福;下课后,被学生围着谈天说地的眉开眼笑是幸福;劳累时,学生的一句" 老师,您辛苦了" 也是幸福。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9)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9)

今天不是为明天牺牲的——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关于教育,现代社会似乎出现了一个怪象。

孩子刚刚蹒跚学步,许多家长就急着挑选早教班,想着这样进幼儿园能更快适应。

等到幼儿园毕业上了小学,一些家长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想着不能落后于他人,也为进一个好的初中做准备。

等到上了初中,等待孩子们的无疑是更多的学业辅导班,为进入一个重点高中做准备。

而等孩子上了高中,家长们则会告诉孩子“咬一咬牙吧,熬过这三年,到了大学你就能轻松了。

”似乎今天永远都在为明天做牺牲,而我们二十多年的教育则是在为一个好的大学、一份外界意义上的好的工作而牺牲。

我们先且不论到了大学是否真的能轻松,光看孩子这一路的成长历程,我最大感触就是——累。

孩子们在不停地奔跑,为了能够进入更好的下一阶段而奔跑,很少有家长问过孩子是否愿意。

许多家长往往是高举指挥棒,“加油,往前冲,冲到下一站就好了”。

而孩子们似乎永远都在牺牲,为着美好的下一阶段牺牲。

许多孩子在这个奔跑的过程中摔倒了,有些甚至摔倒以后一蹶不振,放弃了这永远看不到尽头的“痛苦的教育”。

如果做一个实验调查,面向5-18周岁的孩子,题目为“学习的过程你快乐吗?”我想得到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如何跳出这一教育怪象呢?——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享受每一个过程。

不去计较结果。

在孩子学会蹒跚学步的时候,应该让他尽情体验走路的乐趣,夸奖他、赞赏他,让他在摇摇晃晃中体会成长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应该是与他的父母一起享受的,而不是送进昂贵的早教班。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孩子应该体会的是玩耍的乐趣。

玩一次老鹰捉小鸡,就可以开心得手舞足蹈;看一本有趣的漫画书,就会觉得很知足;观察植物的生长,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

而到了初中,孩子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他会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为什么会有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有四季变换,各种各样的知识会为他答疑解惑。

学习不应该带有功利性,初中阶段的学习也并不是一心只为踏入一个更好的高中。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8)

最幸福的教育是陪伴——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通往幸福的教育》,不读则已,读了更慌,如果有二胎,一定好好弥补,可惜人生没有后悔药!如果你去做个有关教育是否幸福的调查,我相信大家一定像怪物一样盯着你。

不知何时,老师不再因为教育学生而幸福,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一个劲儿喊累。

于是君不见,现在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的越来越少,尽管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但是愿意生二胎的数量并没有达到专家的期望值,归根结底我相信就是教育付出的多,回报的少,哪还有幸福可言?但这本书里却把教育孩子当着一件幸福的事情去做,真的值得回味。

一个人,可以是领导、是企业家、是大碗儿、是业务员、是服务员……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爸爸或妈妈。

其他的身份可以变化,甚至可以失去,但爸爸或妈妈这个身份,是孩子出生开始,伴随一生的。

遗憾的是,很多人太过强调自己暂时的社会地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家庭角色。

根本原因,是很多父母的角色意识没有转变过来,作为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

有人会说,现在社会竞争那么大,哪有时间陪伴孩子?不努力工作,下岗了拿什么去养孩子?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

奥巴马自己则说,他最自豪的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试问,有几个人的事情比美国总统的决策更重要?又有几个人的时间,比美国总统的时间更宝贵呢?一顿晚饭,一家子,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其乐融融中,分享各自的悲欢。

记住专家的话:如果真的爱孩子,请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应酬,回家。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很冤枉,大倒苦水:“自从孩子出生后,我就天天陪在他身边,几乎寸步不离,为何孩子还是不优秀,还要跟父母对着干,甚至想早点离开父母?”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天天在孩子身边看上去是在陪伴,但是很多父母眼睛不离电视,手里不离手机,更夸张的是约几朋友来家里搓麻将,只要孩子没事,她自顾自地干自己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心与爱,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这个暑期我阅读了三川玲、白滔滔夫妇所作的《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因为是学校下发的,我原以为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又在阅读之前,听同事说这本书很有参考意义,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或者即将出生的,我想原来这里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

直至自己翻开书页,阅读目录,才发现作者在书中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述说的。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前都是不能缺席的,而只有当它们都是美好的,它们才是通往幸福的。

此处,我想说,我对作者的“通往幸福的”这一说辞深表赞同,因为几乎所有家长的心愿,就是孩子未来能幸福。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中多次出现“成功”这一字眼。

幸福和成功不是一回事,成功等同于胜利,大多数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成功是偏向于物质层面的。

而幸福则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我们都知道成功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记得几年前有一篇高考作文标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人人都应该想成为被鼓掌的人,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功,所以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有时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相信这个在路边鼓掌的人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郁闷的、颓废的,而是淡定的、甚至是幸福的。

所以幸福和成功不是一回事。

但是作者并没有避开却经常用到这样的字眼,也在说明家长的愿望自然是孩子能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强者。

这样的一种愿望更需要我们付出精力去实现它。

恰巧,我正处在一个很适合看这本书的时期,那就是我既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孩子刚上小学的家长,所以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让这两大教育是美好的,通往幸福的,那么它们必然是要先充满了耐心和爱的。

本书中,作者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杂糅到一处,是因为它们无法真正壁垒分明地分成两块,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但是,作者的笔触更多的是偏向家庭教育的,显然作者心中非常明确,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起始和根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课堂。

一个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生地,而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很明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高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省略成了家教,有的甚至演化成了辅导孩子的学业。

问题是在学校教育中,为了教育好学生,首先会教育好老师。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却没有系统的教育家长如何成为好家长的方法。

没有提升家长的素养,就想提升孩子的素养,这确实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们需要有好的渠道来提升作为家长的自己,我想这本书应该可以作为借鉴。

看了本书,我发现作者用了很多的问句来作为章节的标题,比如“不打不骂的养育可以吗”“要不要给孩子立规矩”“怎样与孩子谈论死亡和生命”等等,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疑惑,我们可以在书中按图索骥。

在寻找答案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诸如:“作为家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

”“父母不是投资人、生产商和牺牲品。

”“对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和视野的潜移默化。

”“父母的好,是努力工作,是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的好,是开心地上学和回家,是被父母尊重与赞赏。

”等有趣的观点。

我还发现,耐心和爱才是解决问题和疑惑的最佳方法和答案。

要寻找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需要家长付出无比的耐心和等待,因为这个生命价值是被别人需要的价值,是伴随终身的,可不是一找就能找到的;要做到对孩子不打不骂,就意味着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挑战家长的权威,允许孩子在短时间内不
做出明显的改变,允许自己用一种温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我们总希望孩子能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那就意味着我们要陪着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读睡前故事,读童话、诗歌、绘本,孩子长大了,能自己阅读了,就与他们一起进入书的海洋,互相分享;陪伴孩子,可以说是最不费力气的事情,却也可以成为最值得花精力的事情,因为有效的陪伴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即使那仅仅是十五分钟的睡前阅读……林林总总,归结起来,都需要父母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

如果你对孩子耐不下心,放任自己的脾气,就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不仅是生理上的,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

在这一点上,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对我们教育的孩子多一些耐心和爱。

作者在书中提到,现在的学校教育,与中世纪相比,没有改变,没有进步。

而中国的教育,少了一堂课,那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的生命价值课。

她也认为,目前的应试教育使人僵化,它培养的只是一个人的考试能力。

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知识没有特定的主人。

能容忍学生提出疑问甚至质疑;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悦;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释疑惑、启发思维。

作者希望我们的教育是能让每个孩子尽可能地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的教育。

而这样的教育,最需要老师付出的就是耐心和爱,毕竟我们很难去改变大体制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面对我们一个个鲜活的孩子的时候,能用耐心去保护他们的信心,用耐心去维护他们的成长。

我相信,当我们的家长们和教师们,都对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与爱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是让每个人都幸福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