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少年聪慧,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1850年授 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62年,李鸿章编成淮勇五营, 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 称为淮军,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 抚。 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同湘 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 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 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 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从政经历 李鸿章文化造诣 李鸿章的外交风波 李鸿章历史评价
源自文库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 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 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 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 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 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 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 《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 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 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 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 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 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1]



从政中期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 两江总督任上,创立江 南制造局 、轮船招商局, 并大力进行洋务运动, 发展北洋水师。 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 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 鸿章统筹边防战事。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 马关签订了《马关条 约》。


晚年生涯
188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订 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规定朝鲜若有重大事变,中日 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为甲 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 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 臣,赶赴日本议和。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8 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 府和朝廷逃亡。 1901年(光绪27年)签订《辛 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 后大口大口地吐血,被诊断为 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
李鸿章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 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 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 无尽的悲恸。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 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梁启超对李鸿 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 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 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 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 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 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此时李鸿章已经病危他 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 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 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 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 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 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 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
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 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 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 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 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
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 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 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
有“望云草堂”藏书处。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 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其中有《李文忠公 全集》100册,内分奏稿、朋僚函稿、译著函稿、教堂函 稿、海军函稿及电稿等。
1883年,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
法会订越1南条约》,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 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 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时成功收 复新疆的左宗棠认为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 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的报告,认为 日本“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1500人 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 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 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 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 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 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 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
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凶手,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右
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 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 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现代评价
正面: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 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 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 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 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 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 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负面: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 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 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 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 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 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 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