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朱士元《小铁盒里的秘密》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二)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二)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二)(一)苍苍琴韵迟子建我最早聆听的琴声,是小提琴。

童年在小山村时,清晨时分,要是父亲唤我们起床得不到响应的话,他会动用两大法宝,把懒睡的我叫出被窝。

这两大法宝是:狗和小提琴。

父亲会把屋门敞开,将在院子中守完夜的狗放进我的睡房,狗摇头摆尾地进来后,欢天喜地把两只前爪搭在炕沿儿上,伸出柔软的舌头,哼哧哼哧地舔我的脸,直到把我舔醒。

要么,父亲会取下挂在墙上的小提琴,站在炕前,有板有眼地拉起来。

琴声如黎明之船,驶入我昏沉的睡眠里,将我照亮。

(甲)玻璃窗上弥漫着朝霞,好像朝霞也喜欢琴声,特意从天庭飞来听琴。

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常常出现“瑶琴”的字眼。

我最早认识古琴,是一九九四年在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脚下。

中秋节的晚上,一行人在大研古镇听老人们演奏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如同仙乐,至美至纯。

在幽幽的丝竹声中,你能清晰地辨出古琴清丽的影子。

(乙)古琴声宛如落在水面的星光,宛如生长在花蕾中的晨露,给整首乐曲带来湿润、清新的气象。

据说有张古琴,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似乎还裹挟着旧时代梅花的苦香气,说不出的风雅。

我与古琴这一别,竟是十多年。

去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的一场名家古琴演奏会,我又与古琴相逢。

首先出场的是丁承运先生,他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演奏的曲目是《白雪》。

尽管剧场很安静,音响效果也不错,可是几百人的呼吸声聚合在一起,还是弱化了琴声,虽然古琴传达的是那种旷古的美感,但在大剧场听起来,它还是显得廖落了。

第二出场的是李祥霆先生,他的《流水》和《幽兰》,粗犷豪放,如同一阵急雨,沁人肺腑,声声入耳。

坐在我身旁的尼日利亚作家阿基耶拿,始终饶有兴味地欣赏着。

演奏间隙,阿基耶拿问我:“迟,你最喜欢哪一曲?”我说最喜欢第二个人的演奏,他兴奋地叫道:我也喜欢他!看来李祥霆那苍凉雄浑的琴风,与尼日利亚大地上回荡的风是相似的。

这次演奏会,总感觉不如在丽江与古琴初识时来得惬意。

(丙)我想古琴的独奏,最适合的场所还是在大自然中,在林中溪畔,在鸟语和落花声里。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

沉默的守望梅世雄、郑茂琦①这里的一切都是土黄色的,唯有天上的白云,长长的一条挂在山尖。

②我们边防连驻扎在河谷,战士们每天都要上山巡逻。

巡逻路上,有一个连续下坡的急弯,路面常年结冰,路边立着一块墓碑。

墓碑简易朴实,但周围十分整洁,这里安葬着4名烈士。

战士们常来扫墓,把长长的、洁白的哈达系在墓碑上,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③山脚下,有一家小小的茶馆。

石砌的屋子四处漏风,几把破旧的桌椅擦得锃亮,所有物品都整齐有序,倒是有几分军营的味道。

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上,天气好时,能看到一条薄薄的云带围在山尖。

④茶馆是一个跛脚的汉族大叔开的,大家都叫他老赵,指导员却喊他赵哥。

老赵头戴一顶摘掉帽徽的军帽,上身穿着一件藏袍,下身是一条旧军裤。

黑里透红的脸被岁月犁出了道道深沟,满脸褶皱中隐约可见几道伤疤。

走路虽然一瘸一瘸的,但他的脊背依然挺得笔直。

没客人的时候,老赵会久久地坐在窗前。

⑤我们乘车到县里办事,正好老赵也要到县里看病。

指导员说,把老赵捎上,万一路上有情况老赵也能帮衬。

⑥从连队到县里,路上需要翻越好几个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

阿里地区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上午出发还阳光灿烂,越往山上走,风越大,不一会儿竟飘起了雪。

老赵摇下车窗,看了看山顶,一片雾蒙蒙,又嗅了嗅冷飕飕的空气,说,估计过不去了。

⑦果然,山口上漫天风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悬崖边,有一辆越野车已经陷进了雪沟,动弹不得。

我们赶忙拿出铲子,清除越野车周边的积雪。

尽管腿脚不方便,老赵却冲锋在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老乡的车辆终于脱困下山。

⑧前行道路已经阻断了,老赵联系了乡里负责道路保通的道班,我们要等铲雪车开路.坐在车里,我们闲聊起来。

驾驶员忽然问:“当年牺牲的那几名战士您认不认识?”老赵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认识。

随后,给我们讲起了当年那场雪。

⑨那天的雪比今天还大。

连队接到乡里的电话,请求救援陷进雪里的老乡车辆。

连长带上4名战士,拿着铁锹就驾车冲上了山。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总29分)(一)现代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国家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

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材料二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理想信念的力量。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十四次周考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十四次周考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十四次周考试题分值150 考试时间 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

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

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

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

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

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那么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

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

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

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

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

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

福建省诏安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福建省诏安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福建省诏安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 豇豆/力能扛鼎缉私/编辑裨益/裨将根茎/颈椎B . 与会/与共芝麻糊/糊弄混水摸鱼/混沌应届生/应运而生C . 泥淖/船棹剽悍/骠骑荫庇/封妻荫子不容置喙/如椽大笔D . 和稀泥/和面落枕/落色着陆/着落冠心病/冠名权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 . 荫庇频率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 . 磋商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 . 协迫邂逅珠联璧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 (2分)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威尼斯是一座摇曳多姿的城市。

泻湖里梦幻般流动的水波________着它,将它浸泡在________的光影里。

清晨的雾气,阳光下的浮尘,任何一点点色调的变换都会让美丽的景致增添另一番风情,恰如一位绝美的佳人随性更换着________的霓裳。

A . 荡漾变幻莫测出人意料B . 簇拥变幻莫测风格迥异C . 簇拥千变万化出人意料D . 荡漾千变万化风格迥异4. (2分) (2018高一上·临海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韩国政府一意孤行,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不仅破坏了地区战略平衡,而且损害了中韩两国人民的利益。

B . 能否加快开发建设海东新区,对提升湛江城市形象,支撑发展崛起意义深远。

C . “国庆”期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车流量增大,平均每天超过4万多辆。

D .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以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5.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2024-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6小说 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6小说 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6小说试卷(含答案解析)2021-2023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16小说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搭车吴港①吴启是名能干的汽车修理工。

这天,二叔家的收割机出了毛病,吴启去帮忙修理。

返城时,吴启从二叔家便一路小跑,快要上公路,还是眼瞅着最后一趟客车开走。

②天色渐渐暗了,吴启边走边准备搭车,然而七八辆车过去了,他一辆也没能拦下来。

吴启很丧气,回家还有十里路呢。

③正想着,又有一辆车从后面开过来,吴启还是扬了扬胳膊。

出乎意料,那车竟然慢慢停在了吴启身边。

司机摇下车窗,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车上人满了。

"④吴启望了望车内,见前排还坐着个女人,看样子与司机是夫妻;后面有一对老年人和一个半大小子。

吴启正失望,却听女人说:“让他上来挤挤吧。

”⑤“不行,增加一个人就超员了。

"司机那口气不容商量。

⑥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

”司机说:“那不是钱的事,你再等等后面的车吧"他递出一瓶矿泉水,便将车开走了。

吴启眼前一片黑暗。

⑦又走出不远,却见前边那辆车停了下来。

吴启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去一看,司机正闷头鼓捣发动机,一脑门儿的汗。

⑧吴启绕过那辆车,没走几步又走了回来。

他转头将司机推开,没用五分钟就把故障排除了。

司机笑着说:“车修得好,也会开吧?”吴启回道:“没我不能开的!"“真的吗?”司机问。

“谁还唬你?"吴启说着拿出驾驶证给对方看。

⑨车上的女人递了一块布给吴启擦手,司机突然凑上去,对着她耳朵悄声嘀咕。

女人说:“行吗?”司机说:“行"吴启心头重新亮起了灯。

司机说:“你来替我开车吧,我去后面。

甘肃民勤县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二

甘肃民勤县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二

甘肃民勤县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二民勤一中2020-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

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

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

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

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

“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小练习5解析

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小练习5解析

高三第二学期语文小练习5解析1.(3分)B(“用洁净的细白棉布包书”表达的不是小说主人公性格的敏锐脆弱,而是对书的珍视。

)2.(5分)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进展更合理)。

②现实与回忆交错,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情况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预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刻段(情节紧凑)。

④前后照管,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小孩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3.(6分)①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

“他”被救上岸时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下感受到的光亮。

②也指期望之光。

“他”曾以为粗鲁脆弱的工友背叛了自己,陷入到失望的水底,但工友们的关爱和及时救助给轻生的“他”以期望。

③指卑微人性中的善良之光。

这些工友尽管临事怯懦、屈从权势、“助纣为虐”,却并非因为邪恶,而只是对现实的妥协,他们仍旧怀着善良友爱之心。

④还可指妄图之光。

“他”尽管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却仍热爱读书,珍爱书籍,心存妄图。

⑤指温顺之光。

遥远大海边的故乡带给远离家乡、北上打工的“他”心灵的温顺。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4.(3分)C(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

)5.(3分)B(五更相当于寅时,即拂晓时候。

)6.(3分)D(“在后周将士的一致拥立下”说法有误,从文中“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可知。

)7.(10分)(1)(5分)(太祖)长大后,相貌雄壮,心胸豁达,有知识的人明白他不是一样人。

[译出大意给3分;“豁如”(“豁达”“开阔”“旷达”等)、“专门”(“不同平常”“不同一样”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当众宣布要让点检做皇帝。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演练13 群文阅读 红色革命小说二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演练13 群文阅读 红色革命小说二

群文阅读·红色革命小说(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红岩(节选)罗广斌杨益言在这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竟有个图书馆,真是想不到的事。

“成岗,你知道么,这里有图书馆!”说完,刘思扬才看见成岗手里也拿着一本书。

原来,成岗是从另一个人手中得到的。

成岗微笑着,没有讲话。

坐在旁边的一个人,这时低声插进来说:“这里的图书馆,书很多。

”牢狱里一片静寂,鸦雀无声,刘思扬缓步走到牢门边,发现,几乎每个牢房,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书。

他立刻醒悟了:这里不仅有复杂的斗争,而且有顽强的学习。

在渣滓洞的时候,他就曾经想过,如果在集中营里能够读书,他一定要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

失去自由,但不能失去思想,他深深地觉察到战友们专注的学习,正是一种顽强的战斗。

为什么阴森恐怖的白公馆里,会有图书馆呢?刘思扬不解。

但他也初步想到,这一定是战友们多年来斗争的收获。

上午的放风时间终于到了,刘思扬和成岗一先一后地跟着胡浩,用最平静而缓慢的脚步,向图书馆走去。

刘思扬发觉自己的心扑通通地直跳,如同去参加一项冒险活动似的,情绪紧张起来。

图书馆设在一间普通的牢房里。

光线微弱,仅有一个很小的窗户,这房间在楼房的背面,很不引人注目,门是锁着的,管理图书的人还没有来。

“图书管理员是老袁。

”胡浩介绍说,“他马上会来。

”刘思扬记得:老袁是从上饶集中营辗转押来的,但是连他的真实姓名,敌人也还不知道。

在楼上,成岗就给他介绍过,但是不知道他是图书管理员。

一会儿,老袁来了,开了门,先走进去,坐在借书登记的桌边,没有说话。

一踏进房间,成岗和刘思扬都嗅到一股霉臭的味道。

到处是灰尘、蜘蛛网,仿佛他们不是进入一间图书馆,而是进入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

满目破旧的书刊废纸,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

书架大而且多,塞满了房间,叫人连气都喘不过来。

书架之间,只留着勉强能过人的通道。

通道的地板上,也堆满发黄的陈旧杂志。

借书的人,只能置身在书架的挤压之下,站在废纸丛中,勉强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文学类文本(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文学类文本(含答案)

2022届中考语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文学类文本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口里说不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当下同景兰江别了刑房,回到街上,景兰江作别去了。

匡超人到家,踌躇了一夜,不曾睡觉。

娘子问他怎的,他不好真说,只说:“我如今贡了,要到京里去做官,你独自在这里住着不便,只好把你送到乐清家里去。

你在我母亲眼前,我便往京里去做官。

做的兴头,再来接你上任。

”娘子道:“你去做官罢了,我自在这里,接了我妈来做伴。

你叫我到乡里去,我那里住得惯?这是不能的!”匡超人道:“你有所不知。

我在家里,日逐有几个活钱。

我去之后,你日食从何而来?老爹那边也是艰难日子,他那有闲钱养活女儿?待要把你送在娘家住,那里房子窄,我而今是要做官的,你就是诰命夫人,住在那地方,不成体面,不如还是家去好。

现今这房子转的出四十两银子,我拿几两添着进京,剩下的,你带去放在我哥店里,你每日支用。

我家那里东西又贱,鸡、鱼、肉、鸭,日日有的,有甚么不快活?”[A]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

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

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

丈母也不肯。

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

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叫一只船,把些家伙什物都搬在上。

匡超人托阿舅送妹子到家,写字与他哥,说将本钱添在店里,逐日支销。

择个日子动身。

娘子哭哭啼啼,拜别父母,上船去了。

匡超人也收拾行李来到京师见李给谏。

给谏大喜;问着他又补了廪,以优行贡入太学,益发喜极,向他说道:“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

你且将行李搬在我寓处来盘桓几日。

”匡超人应诺,搬了行李来。

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

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给谏道:“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汉摽梅之侯了。

江苏省江都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江苏省江都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江苏省江都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浦东期中)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嫁妆娇瞋倪妮羞涩峥嵘岁月B . 邹褶震憾哀声叹气酣畅淋漓C . 安详贪婪走投无路雷厉风行D . 雍容愁怅爱不释手磕磕盼盼(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人生的绿色阅读,①从梦想起飞的少年开始。

少年最宜学诗,②入门得句,③清新可喜。

④这与童眼观察,童心体味,终以无忌童言天真道出,大有关系。

少年脱口吐秀,不倚雕琢,只关性灵,⑤难能可贵。

⑥,当今寄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更应洞开诗窗,让孩子们翱翔于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天地,在孩子的人生初始阶段培育一颗优雅的诗心。

A . AB . BC . CD . D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上·淮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22 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22 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二十二)一、语段阅读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②柳公权有所谓的“心正则笔正”,磨墨也是如此。

③墨偏斜,不雅观,磨出的墨不均匀。

④磨墨时,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

⑤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mèi昏暗),色亦无光。

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⑦墨的浓度宜适中,随磨随用。

⑧墨的使用方法正确将更能体现书画作品的神彩。

(1)语段共8句,其中④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改正。

____号应改为____号(2)⑧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改正并给其注音。

“____”字改为“____”字;这个字的读音是()(3)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因为所以因而B. 只要就才C. 既然就都D. 若既也(4)网络上有人出了一个带“墨”字的下联:桃花碾墨字藏春。

其中一个上联对得很妙,由以下七个字组成:杨、临、丝、月、钓、池、柳。

请你依据对联的要求,用这七个字组合一句意境优美的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桃花碾墨字藏春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卞和泣玉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②,而刖③其左足。

及厉王薨④,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文学类文本朱士元《小铁盒里的秘密

文学类文本朱士元《小铁盒里的秘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xx(一)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

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xx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

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

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

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

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

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

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

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接朝的战斗了。

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

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

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

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四川省内江市高三语文3月阶段训练试卷

四川省内江市高三语文3月阶段训练试卷

四川省内江市高三语文3月阶段训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8高一上·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温儒敏,他的青春时光,同自然灾害与各种运动正面相逢。

年少的他千方百计地搜罗来《麦田里的守望者》《战争与和平》……享受着“漫羡而无所归心”的杂览——在一个果腹都困难重重的年月。

正是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大学时代的温儒敏嚼透了《第三帝国的灭亡》《二十四史》等书与艰深晦涩的政治经济学。

温儒敏始终记得50年前的那堂现代汉语写作课。

彼时,他还是人大语文系的新生。

一个睡意阑珊的午后,众人耷拉着昏沉的脑袋,心不在焉地看老师将一篇文章抄在黑板上逐句剖析。

温儒敏猛地凝神,发现那竟是自己的文章,一字一句地被批得体无完肤。

那堂课上,他发誓要将文章写得最好,于是,突围回书丛,细细揣摩佳作。

后来,果真成了班上第一个在《光明日报》署名发表文章的同学。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他一边在山东大学授课,一边指导北京大学的博士生。

既要主持语文教育研究所工作,还要负责国家语文教材的编写。

他拒绝应酬,不理一切嘈杂。

遴选研究生时,他总要先问:每天上网能不超过一小时吗?能,再选我。

镜春园82号,是温儒敏曾经的居所。

小院离学生公寓不远,学生若想登门拜访,无须走“电话预约”之程序,直接叩响门环便是。

年轻身影的频繁造访,他丝毫不觉得厌烦,倒常倾上香茗招待。

师生围坐在东厢房,青砖屋顶上飘荡着热切的谈议。

学生若是生着病来的,总能在这里吃到一碗热汤面。

那时,温儒敏的月薪不过五六百元,除去日常开支并不宽裕。

一碗面条,已是最好的招待。

张颐武、戴锦华等年轻教师,才华横溢,发表的作品甚多。

但在正统严肃的老前辈看来,过高的产量会影响学术质量,每逢职称提升必受阻。

温儒敏如同老父亲替孩子求情般,挨个叩响评审委员的门:“这些孩子是作家型的学者,能活跃中文系的文气,咱们是得要厚重的底蕴,可也得有活跃的思维不是?郁达夫当年还被许多大人物视为下流堕落,但咱们依然能从他笔底咀嚼出人性真味呀!”温儒敏说,做学问是绕不过笨功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

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

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

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

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

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

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

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

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接朝的战斗了。

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

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

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

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

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

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

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含不得你何!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

卫国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

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

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好!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

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

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

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

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何,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

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8.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6分 )
9.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 6分 )
7.C
8.①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病;
②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
③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9.①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
的回忆;
②第二处“雪还在下着。

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

③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