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功能训练ppt课件
合集下载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
运动练习 9)Plyometric练习
第三阶段
目标 肿胀减少到最少程度 保持伸膝活动度 获得全幅度的屈膝活动度 不断增强肌力 拆除支架,步态正常后停止使用拐杖 有自信的单腿站立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强化正确的步态 在术后2-3周逐渐减少拐杖的使用,强化正 确的步态,加强躯干的稳定性和腿的姿态 正确的步态对腘绳肌、小腿后群肌肉的伸 展性有益 冰疗可以继续使用,减少运动后可能发生 的肿胀
生物力学:膝关节的稳 定作用,限制胫骨过度 前移和膝过旋 本体感觉:韧带中有感 觉神经末梢,可通过本 体感觉的反馈机制来维 持膝关节的稳定
ACL的损伤机制
足部固定在地面、 膝关节在几乎伸直 的状态下做外旋或 内旋动作是前十字 韧带损伤的常见机 制
ACL的损伤机制
ACL的损伤机制
受到外力打击造成膝关节外翻、膝关节过 伸也是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常见原因
平衡的分类
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下使原有平衡被破 坏后,人体不断调整自身姿势来维持新的 平衡的能力 主要由肌肉的等张收缩完成
维持平衡的因素
保持姿势: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稳定的 能力 调整姿势: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维持动态稳定:能安全有效的对外来干扰 做出反应
维持平衡的因素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四阶段
目标 继续髋和腿的力量练习 增强自信和体能 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 为跑步作准备
第四阶段的应用手段
闭链练习 通过改变速度和时间来提高闭链练习的强 度和难度 健身房的训练可以增强肌力、耐力和爆发 力
第四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一阶段
ACL重建应在膝关节不处于发炎状态,接 近于正常活动度时进行 减少疼痛、肿胀、炎症,可以降低关节内 纤维化的发生率 冷疗、干扰电、压迫等手段可以控制炎症 和肿胀
第三阶段
目标 肿胀减少到最少程度 保持伸膝活动度 获得全幅度的屈膝活动度 不断增强肌力 拆除支架,步态正常后停止使用拐杖 有自信的单腿站立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强化正确的步态 在术后2-3周逐渐减少拐杖的使用,强化正 确的步态,加强躯干的稳定性和腿的姿态 正确的步态对腘绳肌、小腿后群肌肉的伸 展性有益 冰疗可以继续使用,减少运动后可能发生 的肿胀
生物力学:膝关节的稳 定作用,限制胫骨过度 前移和膝过旋 本体感觉:韧带中有感 觉神经末梢,可通过本 体感觉的反馈机制来维 持膝关节的稳定
ACL的损伤机制
足部固定在地面、 膝关节在几乎伸直 的状态下做外旋或 内旋动作是前十字 韧带损伤的常见机 制
ACL的损伤机制
ACL的损伤机制
受到外力打击造成膝关节外翻、膝关节过 伸也是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常见原因
平衡的分类
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下使原有平衡被破 坏后,人体不断调整自身姿势来维持新的 平衡的能力 主要由肌肉的等张收缩完成
维持平衡的因素
保持姿势: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稳定的 能力 调整姿势: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维持动态稳定:能安全有效的对外来干扰 做出反应
维持平衡的因素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四阶段
目标 继续髋和腿的力量练习 增强自信和体能 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 为跑步作准备
第四阶段的应用手段
闭链练习 通过改变速度和时间来提高闭链练习的强 度和难度 健身房的训练可以增强肌力、耐力和爆发 力
第四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一阶段
ACL重建应在膝关节不处于发炎状态,接 近于正常活动度时进行 减少疼痛、肿胀、炎症,可以降低关节内 纤维化的发生率 冷疗、干扰电、压迫等手段可以控制炎症 和肿胀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ppt
时间指标
包括单脚站立时间、完成动作 时间等时间指标,可反映个体
的平衡协调水平。
空间指标
包括身体晃动幅度、位移轨迹等 空间指标,可反映个体的平衡协 调能力。
功能指标
包括动作质量、运动效率等指标, 可反映个体在完成各项功能活动时 的平衡协调能力。
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主观评估工具
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表等,可 了解个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及可
课程内容和结构
• 课程内容: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感知和认知训练:通过增强患者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身体的运动和平衡状态。 •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 协调性训练: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协调性训练,提高身体各个部位和器官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将训练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洗澡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心理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与患者沟通
在训练后,与患者进行充分沟 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提高康复效果。
06
平衡协调康复训练的应用
脑瘫和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瘫
针对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应注重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调整姿势控 制。通过专门的平衡协调训练,脑瘫患者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一般来说,早晨进行训练效果 较好,因为此时患者精神状态
较好,注意力集中。
训练频率
建议每周进行3-5次训练,以达 到较好的效果。
05
康复训练的实施
训练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01
02
03
包括单脚站立时间、完成动作 时间等时间指标,可反映个体
的平衡协调水平。
空间指标
包括身体晃动幅度、位移轨迹等 空间指标,可反映个体的平衡协 调能力。
功能指标
包括动作质量、运动效率等指标, 可反映个体在完成各项功能活动时 的平衡协调能力。
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主观评估工具
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表等,可 了解个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及可
课程内容和结构
• 课程内容: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感知和认知训练:通过增强患者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身体的运动和平衡状态。 •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 协调性训练: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协调性训练,提高身体各个部位和器官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将训练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洗澡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心理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与患者沟通
在训练后,与患者进行充分沟 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提高康复效果。
06
平衡协调康复训练的应用
脑瘫和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瘫
针对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应注重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调整姿势控 制。通过专门的平衡协调训练,脑瘫患者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一般来说,早晨进行训练效果 较好,因为此时患者精神状态
较好,注意力集中。
训练频率
建议每周进行3-5次训练,以达 到较好的效果。
05
康复训练的实施
训练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01
02
03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 逐步增加难度
2 始终保持平衡
训练时应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避免过度 挑战导致受伤。
进行平衡训练时要保持双脚着地或平衡器 械稳定,避免摔倒或失去平衡。
3 保持正确的姿势
4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训练方法
训练时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造成 不必要的压力或伤害。
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训练目标选择适合 自己的平衡和协调训练方法。
结论及实践建议
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且有益的。将平衡和协调训练融入 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中,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平衡与协调训练》PPT课件
适用人群介绍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好处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结论及实践建议
适用人群介绍
无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如何,任何人都可以从平衡和协调训练中受益。无论是职场上的团队建设, 还是个人健康管理,平衡和协调都是关键的能力和素质。 图片:运动中的团队合作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平衡是身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定的能力,而协调则是各个身体部位共同运动的能力。平衡和协调是身体整 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运动员进行平衡器械训练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的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整体运动能力,减少运动伤害的 风险。它还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身心 健康。
平衡和协调训练可以促进身心放松,减轻 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板训练
通过站在平衡板上进行各种 动作,如前后晃动、旋转等, 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球类运动
参加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 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反 应能力。
功能性训练 ppt课件
功能性训练
6
伸臂平板支撑
1. 开始的时候,脸部朝下,放在你 的前臂与膝盖上休息。
2. 然后双脚向后一步,做平板支撑 状。收紧你腹部的肌肉,背部脊 柱保持自然曲线。
3. 保持正确的平板支撑动作,慢慢 地将右臂从地面举起。保持30秒 钟。放松,回到之前的位置。
4. 换手,重复动作,经过一段时间 的锻炼后争取保持60秒钟。
有助于 • 足球 • 所有的田径运动
8
2
热身障碍训练
避免 • 在任意一点停止 • 在整组运动中速度太快
正确做法
1. 在地上设置七个小型障碍物,将
• 在整组运动中保持稳定 的步伐
它们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 形。
• 小步向前,注意身体的 协调
• 躯干保持挺直
2. 绕着三角形内的所有障碍物小步
• 腹部肌肉保持紧实状态
快走。
益处
3. 在正方形前站定,向前跳至正方 形的中间。然后完成一次跳起展
正确做法 • 尽可能保持将双手放在
地板上 • 保持肩部下沉 • 保持快速完成动作
益处 • 帮助肌肉热身 • 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 强健腹肌、胸肌以及腿
部肌肉 • 强化心血管的同时帮助
身体进行增强式的爆发 力训练
功能性训练
有助于
4
• 所有田径运动
弓步跳
避免
• 位于前侧的膝盖转向其 他方向
• 耸肩
• 身体倾斜
5. 双膝弯曲,身体下沉,完成另一 侧的弓步,使你的前小腿与地面
益处
• 具有爆发力的运动与协 调的灵活性训练结合的 肌肉伸缩训练
功能性训垂练 直。然后重复以上动作10次。
有助于
5
• 所有田径运动
协调能力篇PPT课件
协调概述
— *—
1.3 协调中的沟通实践
1.3.1 协调中的沟通策略
沟通的时机选择。不打无准备的仗 沟通方法的组合。沟通模式和媒介
协调概述
— *—
1.3 协调中的沟通实践
1.3.2 协调中的沟通实施要点 协调环境下的沟通实践,根本任务是冲
突的解决。沟通行为只是应协调的需要而才 去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围绕着冲突双方所 共同关注的问题,沟通始终要紧扣以下要点: 第一,沟通的导向是建构确定的共同行动目 标。 第二,信任建立的基础不是沟通技巧,而是 品德。 第三,沟通中保持适当的情绪强度,是协调 推进的助动力。
有四个阶段的“不”的说法。1)首先要承认小孩子的愿望。比如,“你今天晚上想看电 影?”2)明确的表示该愿望能或许可的范围。“我们家有一个规矩,‘上学日的晚上不 能看电影吧’!”3)但是,还要表示该愿望能够部分获得实现,“星期五和星期六就可 以了。”4)给予表达失望或生气的机会:“我知道你讨厌这个规矩”,“对你来说,最 好是每晚都可以看电影,是吧?”“等你长大了,我们来改变规矩吧”。
【点评】表达拒绝时最好能够透过对方利益诉求的行为,分析其背后的真正动
机,从而在拒绝对方作为表象的利益诉求的同时,却在更为核心的利益上给予对 方满足。
协调概述
— *—
1.3 协调中的沟通实践
1.3.3 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3. 拒绝的语言艺术
小孩开口要什么,做父母的想说“不”,同时要让孩子顺利地接受“不”,怎么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 · 吉诺特博士在他的著作《亲子之间》力讨论到这个问题,说
1.3.3 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2. 赞美的语言艺术
首先,赞美要具体,要针对具体的事实。 其次,在具体的表述方式上,可以借用 第三者的口吻。 再次,赞美要适度。
— *—
1.3 协调中的沟通实践
1.3.1 协调中的沟通策略
沟通的时机选择。不打无准备的仗 沟通方法的组合。沟通模式和媒介
协调概述
— *—
1.3 协调中的沟通实践
1.3.2 协调中的沟通实施要点 协调环境下的沟通实践,根本任务是冲
突的解决。沟通行为只是应协调的需要而才 去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围绕着冲突双方所 共同关注的问题,沟通始终要紧扣以下要点: 第一,沟通的导向是建构确定的共同行动目 标。 第二,信任建立的基础不是沟通技巧,而是 品德。 第三,沟通中保持适当的情绪强度,是协调 推进的助动力。
有四个阶段的“不”的说法。1)首先要承认小孩子的愿望。比如,“你今天晚上想看电 影?”2)明确的表示该愿望能或许可的范围。“我们家有一个规矩,‘上学日的晚上不 能看电影吧’!”3)但是,还要表示该愿望能够部分获得实现,“星期五和星期六就可 以了。”4)给予表达失望或生气的机会:“我知道你讨厌这个规矩”,“对你来说,最 好是每晚都可以看电影,是吧?”“等你长大了,我们来改变规矩吧”。
【点评】表达拒绝时最好能够透过对方利益诉求的行为,分析其背后的真正动
机,从而在拒绝对方作为表象的利益诉求的同时,却在更为核心的利益上给予对 方满足。
协调概述
— *—
1.3 协调中的沟通实践
1.3.3 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3. 拒绝的语言艺术
小孩开口要什么,做父母的想说“不”,同时要让孩子顺利地接受“不”,怎么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 · 吉诺特博士在他的著作《亲子之间》力讨论到这个问题,说
1.3.3 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2. 赞美的语言艺术
首先,赞美要具体,要针对具体的事实。 其次,在具体的表述方式上,可以借用 第三者的口吻。 再次,赞美要适度。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估与训练
稳定极限(Limits of Stability )
▪ 在支撑面不变的情况下身体向任何方向移 动的距离中线的最大距离
▪ 要保持平衡,身体中心必须在稳定极限内 ▪ 超过稳定极限时,需要调整姿势来维持平
衡
协调(coordination)
▪ 指人体自我完成平稳、准确且有控制的随 意动作的能力。
▪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 小脑、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椎体
▪ 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 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来的范围内 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安静站立时身体对线
▪ 理想的对线姿势,中央的垂线是重力沿: ▪ 乳突 ▪ 肩关节前方 ▪ 髋关节(或刚好在其后方) ▪ 膝关节中央的前方 ▪ 踝关节前方
安静站立时肌肉张力性活动
▪ 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由于重力线沿膝和踝 的前方垂直落下;
躯体感觉系统
▪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 肤的触觉、压力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 入起主导作用
躯体感觉系统
▪ 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人完全消失 时(如外周神经病变),人体失去了感受支 持面情况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就会受到 影响,需要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系统的输 入
▪ 如果此时闭目站立,由于同时失去了躯体 和视觉的感觉输人。身体会出现倾斜、摇 晃,并容易摔倒。
前庭觉系统
▪ 头部的旋转可刺激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器: (1)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 器).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 (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 (2)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 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的变 化引起的刺激
前庭觉系统
▪ 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 庭控制人体重心位置的作用很小。
平衡与协调训练PPT课件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持平衡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可先跪 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平衡功能改善 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自已向 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患者站立于软垫上,可从站立于硬地板开始,逐渐过渡到 在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 患者在行走中转圈练习,从转大圈开始,逐渐变得越来越 小,两个方向均应练习
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肺等疾患,生命体征不稳定时,暂
不宜训练
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生跌倒 训练前、训练中或出院前要注意平衡功能评定,以制定
• 中枢整合
• 运动控制
观察法:观察坐、站和行走等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量表法: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 Tinnetti量表 ,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
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种类包括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 BPM ) ,Balance Master, Smart Balance,Equitest等
平衡反应
• 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
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 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 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 感觉输入
• 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 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
第六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协调训练的训练顺序为 ➢ 从卧位开始练习,逐渐过渡到坐位、立位、步行; ➢ 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渐进行比较复杂的动作; ➢ 从睁眼到闭眼; ➢ 从大范围和快速动作到小范围的慢速动作; ➢ 复杂的动作应分解成多个单独动作进行反复联系,
直到能准确完成后方可将各分解动作合并一起训练。
➢ 协调训练方法包括轮替动作练习、方向性动作练习、 手眼协调练习、整体动作练习。针对不同病情,采 用不同的练习方式,达到良好协调状态。
1.桥式运动的目的 2.桥式运动的方法
(二)前臂/手支撑下俯卧位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前臂支撑下俯卧位静态平衡训练
前臂支撑下俯卧位静态平衡训练
2.自动态平衡训练
前臂支撑下俯卧位自动态平衡训练
3.他动态平衡训练
(三)坐位平衡训练1.长坐 Nhomakorabea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
第三节 协调功能训练
一、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二、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及顺序 三、协调训练方法 四、注意事项
一、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作用 2.动作的频率 3.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此外,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主动
性等,也会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减轻 干扰,增加运动趣味性、降低运动复杂程度来提 高训练效果。
3.迈步对策
➢ 当人体将向前扑倒时,此时踝对策已不能维持平衡, 只能主动迈出一步以免失去平衡。
二、平衡训练的原则
(一)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支撑面由大到小 2.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3.从稳定体位转换到不稳定体位 4.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5.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 6.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7.打破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平衡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结果分析:
✓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
✓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 碍程度越严重
✓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变 化的比较
Berg平衡量表(BBS)
⒈由坐到站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功能:
方法:重心移动,摆动测定。
评定内容:
• 站立位:双足站(60秒);单腿站(10秒);足尖对足跟站(60秒)
• 坐位
静态平衡测试
ERBE:Balance
Basic Balance Master®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测试内容:
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协调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分类
协调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 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 位包括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的概念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能力的分类 平衡障碍原因 评价方法与训练方法
评价
平
衡 障
观察法:如三级分法
碍
常
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 平
用
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
评
价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 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 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 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2021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2021
特殊平衡反应
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021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 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 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2021
运动控制
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 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 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 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 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 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 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 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 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 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2021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2021
特殊平衡反应
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021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 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 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2021
运动控制
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 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 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 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 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 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 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 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ppt课件
ACL的大体解剖
ACL是含有血管的结构,血液供应由腘动 脉的关节内分支,主要是中央分支提供
ACL如果撕裂,关节内出血是一个重要的 临床特征
ACL的解剖特点
ACL在膝伸直时最紧张,但只是后外束紧 张
开始屈膝并内旋胫骨, ACL纤维束的中部 变得紧张
膝关节完全屈曲时, ACL纤维束的前内束 变得紧张
主要由肌肉的等张收缩完成
维持平衡的因素
保持姿势: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稳定的 能力
调整姿势: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维持动态稳定:能安全有效的对外来干扰
做出反应
维持平衡的因素
肌力 平衡感觉 神经传导和控制
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视觉 前庭功能 本体感受效率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觉和空间感知能力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
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功能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前庭性:环境空间的调节暂时紊乱 感觉性:深感觉障碍,不能意识到动作中
肢体的空间位置 小脑性
协调性训练
控制和协调能力 目标:形成感觉印象和运动程序 学习控制和协调能力最主要的是重复 基本原则:明确要完成的运动或任务,不
断重复这个活动,同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直到形成恰当的感觉印象和运动模式
对关系,保证正确的动作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 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必须要抗阻,负荷逐
渐增加,逐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 股四头肌的开链练习 股四头肌的牵拉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轻快的步行练习 双腿交替的上下楼梯练习 除了蛙泳以外的水中运动
第五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五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五阶段的应用手段
康复治疗学:协调训练
• 6)训练中负荷应小,要求患者不要过度用力。只有在小负荷的情况下,才能 使活动局限于单块肌肉,使用最小的力使原动肌收缩的同时,应给予最大的 助力而不是阻力。过度用力易引起兴奋向其他神经元扩散,从而引起其他肌 肉收缩,使运动不协调。
协调训练
协调运动无处不在!!
定义
• 协调(Coordination) •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运动
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 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神经生理
• 中枢神经系统有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 • 小脑 • 基底神经节 • 脊髓后索
• ④固定和维持肢体:检测维持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位的能 力;
• ⑤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
• 在进行特殊检测之前,为了更详细地判断缺陷的部位,先 应观察病人的功能性活动,如床上活动、日常生活活动、 从做到站到走,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 (1)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 否需要辅助器。
• (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 • (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 • (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 • (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
的标记上。 • (11)侧向走和退步走。 • (12)原地踏步。
• (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 。
协调的评定
• 协调(共济)试验应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 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其功能的分级是:
• ①正常完成; • ②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
; • ③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小脑概述
两种纤维
-传入纤维: 皮质小脑束、前庭小脑束, 脊髓小脑束
-传出纤维: 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 束,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
14
运动再认识
★ 平衡: 通过影响眼睛运动和姿势肌张力的
前庭小脑束来调整的
★ 肢体粗大运动模式: 通过脊髓小脑束调整 ★ 精细, 远端, 随意运动: 通过皮质小脑束调
4
(2)Reflex的分类:
1)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2) 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活 动的高级形式。
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活动,数量无限;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小脑病变
共济失调
低肌张力 协调性—四肢, 躯干 平衡
16
17
协调障碍
运动速率,范围,力量紊乱
★辨距不良
★动作震颤
18
评估
肢体运动
上肢: 指鼻试验, 对指试验, 反击试验, 翻掌试验
19
下肢: 跟胫试验, 踏脚试验
20
头和躯干运动: 僵硬
21
评估
眼睛运动 (前庭小脑束): 眼球震颤 语言: 含糊不清, 缺乏连贯性
22
评估
步态 躯干僵硬, 宽和不平均支撑, 不均匀步态, 不 稳
23
协调障碍训练原则
★ 改善肌张力 ★ 提高协调性 ★ 改善平衡
24
改善协调性和平衡
★ 近端固定 躯干自动态平衡控制, PNF 模式
★ 远端控制 方向, 幅度, 速度
★ 视觉和听觉刺激
25
改善肌张力
★ 鼓励反馈和前瞻运动的再教育
投射纤维
中脑
对
脑桥
侧
交叉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C8
脊N节后根内侧部
T4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L3 S5 8
The motor pathways
大脑皮质 锥体细胞
pyramidal cells
中间N元
interneurons
上运动N元
upper motor neurons
下运动N元
脑干躯体运动核
lower motor neurons
脑干特殊内脏运动核
脊髓前角Ⅸ层
9
The motor pathways 上运动N元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0
运动控制
大脑皮质:随意运动 基底节:运动的开始和停止 小脑:平衡和协调
11
共济失调分类
1. 小脑性共济失调 姿势步态步:步基宽,重心不稳,上肢摆动,小脑
5
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 的适应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 和灵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 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6
信息神经传递 上行神经纤维 下行神经纤维
7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deep sensory、 精细触觉fine touch和痛温觉pain and thermal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26
怎样渐进训练计划??
★ 大幅度-小幅度 ★ 慢速度-快速度 ★ 单方向-多个方向 ★ 有节奏-随意 ★ 交替改变速度,方向和力量
27
THANK YOU!!
28
协调性功能训练
-共济失调
1
要点
1.了解运动控制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协 调功能障碍的分类、影响协调训练效 果的因素。
2.熟练运用协调障碍的评估方法★ 3.掌握运动控制功能的障碍、协调性训
练方法。
2
反射 Reflex
3
(一) 反射与反射弧
(Reflex & Reflex arc)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 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 答。
蚓部受损,躯干性共济失调,严重坐不稳 协调运动障碍: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轮替快,
书写过大,小脑半球受损,四肢共济失调。 语言:含混,缓慢,断续,顿挫呈爆发,吟诗样 眼震:多为粗大,水平性 肌张力:腱反射弱 反击试验阳性
12
其它原因引起共济失调
2. 额叶性共济失调 3.感觉性共济失调 4. 前庭性共济失调
小脑概述
两种纤维
-传入纤维: 皮质小脑束、前庭小脑束, 脊髓小脑束
-传出纤维: 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 束,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
14
运动再认识
★ 平衡: 通过影响眼睛运动和姿势肌张力的
前庭小脑束来调整的
★ 肢体粗大运动模式: 通过脊髓小脑束调整 ★ 精细, 远端, 随意运动: 通过皮质小脑束调
4
(2)Reflex的分类:
1)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2) 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活 动的高级形式。
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活动,数量无限;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小脑病变
共济失调
低肌张力 协调性—四肢, 躯干 平衡
16
17
协调障碍
运动速率,范围,力量紊乱
★辨距不良
★动作震颤
18
评估
肢体运动
上肢: 指鼻试验, 对指试验, 反击试验, 翻掌试验
19
下肢: 跟胫试验, 踏脚试验
20
头和躯干运动: 僵硬
21
评估
眼睛运动 (前庭小脑束): 眼球震颤 语言: 含糊不清, 缺乏连贯性
22
评估
步态 躯干僵硬, 宽和不平均支撑, 不均匀步态, 不 稳
23
协调障碍训练原则
★ 改善肌张力 ★ 提高协调性 ★ 改善平衡
24
改善协调性和平衡
★ 近端固定 躯干自动态平衡控制, PNF 模式
★ 远端控制 方向, 幅度, 速度
★ 视觉和听觉刺激
25
改善肌张力
★ 鼓励反馈和前瞻运动的再教育
投射纤维
中脑
对
脑桥
侧
交叉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C8
脊N节后根内侧部
T4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L3 S5 8
The motor pathways
大脑皮质 锥体细胞
pyramidal cells
中间N元
interneurons
上运动N元
upper motor neurons
下运动N元
脑干躯体运动核
lower motor neurons
脑干特殊内脏运动核
脊髓前角Ⅸ层
9
The motor pathways 上运动N元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0
运动控制
大脑皮质:随意运动 基底节:运动的开始和停止 小脑:平衡和协调
11
共济失调分类
1. 小脑性共济失调 姿势步态步:步基宽,重心不稳,上肢摆动,小脑
5
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 的适应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 和灵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 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6
信息神经传递 上行神经纤维 下行神经纤维
7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deep sensory、 精细触觉fine touch和痛温觉pain and thermal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26
怎样渐进训练计划??
★ 大幅度-小幅度 ★ 慢速度-快速度 ★ 单方向-多个方向 ★ 有节奏-随意 ★ 交替改变速度,方向和力量
27
THANK YOU!!
28
协调性功能训练
-共济失调
1
要点
1.了解运动控制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协 调功能障碍的分类、影响协调训练效 果的因素。
2.熟练运用协调障碍的评估方法★ 3.掌握运动控制功能的障碍、协调性训
练方法。
2
反射 Reflex
3
(一) 反射与反射弧
(Reflex & Reflex arc)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 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 答。
蚓部受损,躯干性共济失调,严重坐不稳 协调运动障碍: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轮替快,
书写过大,小脑半球受损,四肢共济失调。 语言:含混,缓慢,断续,顿挫呈爆发,吟诗样 眼震:多为粗大,水平性 肌张力:腱反射弱 反击试验阳性
12
其它原因引起共济失调
2. 额叶性共济失调 3.感觉性共济失调 4. 前庭性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