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思想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
家境困厄,不费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然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十年不离青袍。
就婚王氏夫妻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
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
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
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
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先说政治品质。
此方面之关节点则在于所谓的去牛就李的问题。
李商隐受知于令狐楚,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令狐楚终生都非常器重爱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临死时还将写《遗表》的任务交给他,可谓知遇至深。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1.【问题】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答案】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
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
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
他的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瑰丽多姿的形象和含蓄优美的辞采,来表现他所特有的细腻而又敏感的心境与感受,从而构成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表现为一种凄艳浑融的风格。
古代文学李商隐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李商隐知识点总结一、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3年-858年),中国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晚年自称颇知心学道。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以七绝和五言绝句著称,与杜甫、王维并称唐代“诗三杰”。
李商隐以其才情兼备的诗文而闻名后世,被誉为“唐代诗坛之天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李商隐的作品特点1. 写实性强:李商隐的诗作品多以宫廷和市井生活为题材,描写世事变换,人生沉浮,展现出现实生活的百态和社会矛盾,将“写实”推至极致。
2. 情感丰富:李商隐的诗作热情奔放,抒发感情,表现出充沛的情感,对于爱情、仕途、宦途等动人的情感抒写得淋漓尽致。
3. 豪放风采:李商隐的诗风豪放,文章气势磅礴,用词豪放激昂,语言生动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4. 艺术表现手法:他熟练运用修辞、意象等手法,用语精炼、意味深刻,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三、李商隐代表作品1. 《夜雨寄北》:表现了离别的深情,带有忧伤的感怀,写景抒情之作,描绘北方的雨景以及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2. 《夜泊牛渚怀古》:展现了他对古老乐土的崇敬之情,通过描绘夜晚泊船的情景,表达了对唐代旧物和风貌的怀旧之情。
3. 《登乐游原》:写出了对家乡乐游原抒发的思乡之情,诗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对流年逝去的感慨。
4.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对友谊之情的珍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与友谊的坚定不移。
四、李商隐的文学影响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商隐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迁,启发了后世诗人们融合诗歌创作和时代精神的探索。
他的诗歌以其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的特点,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唐代诗歌的经典范例,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李商隐的艺术思想李商隐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对后世文学评论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诗歌《锦瑟》创作主旨
李商隐诗歌《锦瑟》创作主旨李商隐诗歌《锦瑟》创作主旨李商隐,晚唐诗坛的创作主将,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成就直追盛唐大家,代表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诗歌《锦瑟》创作主旨,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关于《锦瑟》创作主旨既往研究观点的几点商榷意见历代学者和评论家们对于李商隐《锦瑟》一诗的创作主旨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咏物说、悼亡说、自伤说、爱情说等几种观点。
虽然各种观点皆有自己的论证,但笔者总觉得不够全面和准确,都有一些可待商榷之处。
持咏物说者,仅凭诗名《锦瑟》和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句就简单地推断为该诗乃咏物诗,显然比较武断。
根据全诗所表现出的充沛情感和迷离意境,这绝不是一首咏物诗所能解释的,因此咏物说显得非常苍白。
持悼亡说者,根据古人对断弦之说的理解(古代男子的妻子先夫君而去世,该男子即被称之为“断弦”),认为古瑟本为二十五根弦,而此诗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句则表明作者写这首诗是悼念自己的亡妻王氏。
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该诗的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似与悼亡之说有所冲突。
既然李商隐如此深刻地爱着并怀念着自己的亡妻,为何会有“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慨呢?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持爱情说者,以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出发,认为此诗是李商隐怀念昔日恋人所作。
但细品此诗,发现该诗绝非爱情诗所能简单定位的,此诗所发散出的深沉生命之思在颔联和颈联中有充分的体现。
持自伤说者认为此诗乃李商隐自伤身世之作,为自己一生的仕途郁郁不得志作一首无可奈何的悲歌,持此说者主要是结合李商隐一生的仕途遭际而得出的结论,虽有一些道理,但笔者认为,仍然不能简单地以自伤身世来概括此诗的创作主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锦瑟》创作主旨既往研究的主要观点,或过于简单,或以偏概全,或难自圆其说。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著名文学研究观点,笔者先从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试图解开《锦瑟》一诗创作主旨的谜团。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篇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但是往往没有确论。
相见时难别亦难,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曹丕《燕歌行》)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宋武帝《丁都护歌》)曾有“别易会难得”的句子,但本诗更胜一筹。
本句“别亦难”的“难”字,不仅是难以割舍之难,还是痛苦得难以禁受之难。
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也同眼前这花朵一样凋残,岂不令人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自己痛苦的泪水,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李商隐七律研究
李商隐七律研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七律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商隐七律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一、七律分析李商隐的七律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深婉、含蓄的情感,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七律诗歌的意境营造方面,李商隐往往通过物象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兴,借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意象,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无奈之情。
在七律的格律方面,李商隐的诗歌既遵循了传统格式,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李商隐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七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李商隐七律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李商隐七律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既表现出他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其次,李商隐在诗歌中善于运用物象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诗意。
最后,李商隐在七律格律方面既遵循传统,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营造和格律创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
例如,相较于其他诗人,李商隐更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表达的含蓄,这种特点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此外,李商隐在诗歌意象方面也表现得更加细腻和丰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七律格律方面,李商隐既继承了传统格式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而含蓄的爱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2、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这里借指所思之人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
大中五年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
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
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疏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
李商隐唐代诗人
李商隐唐代诗人李商隐——唐代诗人的魅力与影响力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巨匠,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诗人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震撼。
本文将从李商隐的生平、诗歌风格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作为唐代诗人的魅力与影响力。
李商隐,字义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才华早在年轻时就显露无疑,曾被称为才子佳人。
由于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因此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事的忧郁和消沉。
他的生平并不为众人所熟悉,但正是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沉静深远。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兼具了豪放和细腻之美。
他的诗作多以田园风光、爱情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为题材。
他擅长运用对比和意象的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触。
比如他的《无题》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通过对花与酒之间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和对世事的无奈。
这样的诗作常常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沉醉其中,领略到深邃的意境。
李商隐的诗歌才华不仅仅体现在其创作的艺术上,同时也体现在其对后世的影响力上。
他的诗歌风格和意境对后世的文人影响深远。
唐代文学史上一度流行“夕阳红”一派的诗歌,而李商隐的作品更倾向于“酹江月”一派,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李商隐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和写实手法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启发。
他的作品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真实地描绘当时的人与物,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和情感。
在这个意义上,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文化研究家和思想启迪者。
李商隐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但是每一首作品都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
他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承,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结起来,李商隐作为唐代诗人,其诗歌风格独特并兼具了豪放与细腻之美。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李商隐《锦瑟》中的概念隐喻
李商隐《锦瑟》中的概念隐喻
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富含象征、典故和隐喻的诗,其中包含了多个层面的概念隐喻。
这首诗以“锦瑟”这一实物为触发点,通过音乐(瑟之弦)与时间流逝(华年)、梦境与现实、生死轮回、美玉与烟雾等意象的交织,构筑了一系列深邃而复杂的概念隐喻。
1.时间与人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这里将锦瑟的每一根弦和每一段音柱比喻成人生的片段或岁月的痕迹,表达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
深怀念与思索。
2.梦境与幻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来隐喻人生如梦,真假难辨;同时引用望帝化为杜鹃鸟的传说,表达了无法排遣的
情感寄托和生命中难以实现的愿望。
3.生死与哀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沧海中的明珠暗喻泪水,可能寓意生命的苦涩和悲凉;蓝田产玉之地在阳光下升起烟霭,则象征着美
好的事物如同短暂的烟云般易逝,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和对死
亡的思考。
4.追忆与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说明现在所追忆的情感,在当时就已是模糊不清、怅惘不已的状态,进一步强化
了全诗笼罩的朦胧感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锦瑟》中的概念隐喻丰富多样,既有时间与生命历程的类比,又有内心情感与外在自然现象的交融,共同构建了一种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的诗歌空间,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人物小传-李商隐
人物小传-李商隐
李商隐(813年-858年),字义山,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花间派"代表人物,他的诗作以婉约细腻、意境深远而闻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李涉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士,因此他从小就接触到精致的文学艺术。
他年轻时,曾任苏州太守的幕僚,后来因为父亲的离世而辞官回家,过上了自由的文学生活。
李商隐追求着个人的内心自由和情感的宣泄,他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怀等题材为主。
李商隐的诗作以其细腻、柔美的风格而著称,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打动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他对社会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李商隐的代表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谁家玉笛暗飞声》等。
他的诗作通常带有浓厚的忧郁和深沉的思考,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相结合,表现了他对于时代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然而,李商隐的诗才未能获得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他一生中多次落榜科举,未能进入仕途。
在后来的岁月里,他过着贫困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离散。
尽管如此,他坚持写作,并一直为人称道。
李商隐的诗歌才华为后世所广泛赞誉,并对后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独特风格被认为是后来花间派诗歌的开山之作,对于后世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倾向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商隐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诗句
李商隐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婉约、含蓄深邃而著称。
他的一首名篇《夜雨寄北》中有一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无数人。
这句诗句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用自己的光芒温暖他人。
李商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唐朝的衰落和朝代更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诗作,这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便是其中之一。
这句诗句所蕴含的深意,不仅仅是对于自己的无私奉献,更是对于整个时代的思考和反思。
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唯有用自己的善良和美好照亮他人,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不仅仅是一句诗句,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学会像李商隐一样,用自己的热忱和奉献照亮他人。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自信,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在社会上,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在燃烧自己的照亮了他人的生活。
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着许多贡献;又比如那些教师、医护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医术,为人类健康和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些人的存在,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李商隐的诗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尚品质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学会用自己的善良和美好去照亮他人,以此来传递正能量,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愿我们都能够拥有一颗燃烧的心灵,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让温暖传递,让爱心播撒,让世界充满爱和和平。
【李商隐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诗句】,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第二篇示例:李商隐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在他的诗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自己奉献的态度,也是对于人生境界的一种深刻体悟。
李商隐诗一生的思想总结
李商隐诗一生的思想总结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是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其创作涵盖了很多主题,包括爱情、人生哲学、社会政治等。
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李商隐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对唐朝社会的腐败、统治者的虚伪以及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触动。
比如在《夜雨寄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水带来的丝丝凉意,而这种凉意却与他内心的忧伤相映成趣。
他借雨水与北方朝廷对比,抒发出自己不满的情绪,并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其次,李商隐的思想关注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他在不少诗作中表达了对生老病死、时间流逝的思考。
例如在《无题》中,他写到:“相逢不语,心自息。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短暂相遇是如此微不足道,与时间的长河相比,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瞬间的飞逝。
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不禁让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同时,李商隐的思想还涉及到爱情和性别关系的问题。
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女性的赞美。
在他的诗中,他描绘了许多美丽的女性形象,并赞美她们的美貌和才华。
在他的诗词中,他表达了对女性独立性格和追求自由的赞美,以及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批判。
他以自由奔放的诗才抒发对爱情的渴望,对隐藏在封建礼教背后的真实情感进行了呼唤。
此外,李商隐的思想还注重审美和艺术追求。
他的诗作以其华丽而精致的形式,展示出他对诗歌艺术的掌控力和独到的审美触觉。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充满了文化的内涵和情感的含义。
他善于以凝练的语句抒发内心的感受,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象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和追求完美的执着。
综上所述,李商隐一生的思想涵盖了忧国忧民、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对爱情和性别关系的重视以及对审美和艺术追求的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发泄,更是他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独特思考和表达。
对李商隐的评价
对李商隐的评价李商隐(813年-约835年),字义山,号玉溪,晚号玉溪居士,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婉约清新、豪放自由闻名。
李商隐的诗在当时已被高度赞誉,并且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以下是关于李商隐的评价:首先,李商隐的诗歌作品展示了他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他对于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主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他的诗歌既有清新婉约的作品,如《玉泉子·健峰欲举千重雪》;又有豪放绝伦的诗作,如《无题·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无论是哲思抑或诗意,都表现出了他的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情感生动的个人体验。
其次,李商隐的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意象。
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和感受通过形象的描绘具象化,使诗歌更具生动感和表现力。
例如,他在《无题·登忆秦娥宫遗址》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将废墟之下的寂寞悲凉与历史传奇联结在一起,以表达对逝去的辉煌和苍凉的怀念之情。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思想内涵丰富多样,既有对人生的热爱和向往,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他对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思熟虑和对人性的关注。
他关注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对乱世的忧虑和无奈,如《无题·遥见江头杨柳青》描绘了苍凉曲折的社会景象。
同时,他的诗作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如《无题·雁阵》和《无题·夜雪》。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开创了唐代中期的新型诗风。
他兼收并蓄,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运用了大量的韵律和格律,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等,赋予了诗歌更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他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关注,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商隐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在情感、语言、思想和艺术创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
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使后人为之叹惜。
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
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
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一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
”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
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
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
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一、关心民生疾苦由于当时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商隐在对上层统治集团进行揭露抨击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有反映。
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他写出西京农村在天灾人祸侵袭下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农民无以为生,被迫为“盗”的情况。
反映了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统治集团重赋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说明他对百姓的同情。
“草木半舒柝,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焦卷无芳浸”。
写出当时农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极差。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诗人一一走过十家,没有一家幸存的,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民的迫害。
甘露之变后,宦官对人民的凶残压迫,以及朋党之争,朝廷的无能使得人民惨死或是颠沛流离。
“城空鼠雀死,人去才狼喧”,没有人影,全是豺狼的喧叫,多么惨的景象啊!在这场宦官的叛乱战争中,百姓遭到极大的迫害,他们只求得“不复仪所适,但欲死山间”而更惨的是“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揭露出官吏逼迫“穷民”为盗贼的实质。
诗人面对此种情况后,写到“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表现诗人愿为民请命,肝脑涂地的决心,揭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和批判。
《灞桥》中诗人想到北方人民在回鹘统治者的侵略下饱受苦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担忧。
《即日》、《异信》等诗对人民在酷虐政治的压迫下所受的痛苦流露出深深的同情。
但比起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揭露抨击,显得远为逊色。
但诗人是关心人民生活的,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是深深担忧的,他希望人民安居乐业,但个人力量是微弱的,面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只能表现出自己愤慨和担忧。
二、担忧朝廷政局唐代后期的皇帝迷信神仙方术,妄求长生,祸财害民,荒废政事。
诗人针对这一现象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辛辣的嘲讽了求仙的愚妄。
如著名的《瑶池》在传说的基础上虚构出西王母盼不到穆王重来的情节,含意深长的显示了所谓神仙也不能使求仙者逃脱死亡,连神仙和求仙者都在一起做了兜底的批判。
李商隐写 诗歌 内容
李商隐写诗歌内容李商隐是一位伟大的晚唐诗人,他把晚唐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极致,激发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第二次革命。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经再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商隐的诗歌以抒情为主,把空灵、冷峻、凄凉和忧伤结合得恰到好处,富有意象性、寓言性和隐喻性,能够刻画出无奈人生的悲凉和沧桑。
一般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主题有三类:醉歌、哀歌和情爱歌。
他的醉歌以自饮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把物欲挂上天的愿望写得浓烈而凄美。
而他的哀歌表达出失去父老乡亲、重新离别等悲伤情绪;而对情爱的描写则最能体现出李商隐的浪漫精神,他的情爱诗歌把清新的情感和无奈的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的诗歌以新颖的视角去抒发他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浪漫或冷静,都带着空灵的美。
他的叙写精巧,把讲究的文采和浅细的心境融合在一起,使他的诗歌富有密度和活力,让人一次又一次地细细品读,以饱满的情感体验这份精神滋润。
常见的李商隐诗歌有《锦瑟》、《蝶恋花》、《凉州词》、《少年行》、《永遇乐》、《无题》等。
《锦瑟》是李商隐最着名的诗作,一篇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
诗中用琴声表达了逝去的岁月,用萧索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的绝望。
《蝶恋花》则用蝴蝶和花的联想抒发了爱的痴迷,将浪漫的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凉州词》中,苍凉的历史背景中,李商隐抒发了他的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无奈的忧伤情绪,一言一句都显示出他的惆怅和思乡之思。
《少年行》中,他把自己少年时代的期望和美好梦想写得倔强劲爆,彰显了充满活力的坚毅抗争精神。
《永遇乐》中,他把平淡的生活推向极致,唱出“一壶酒,两双醉”的痛苦和曲折,倔强地唱出心中的痴狂。
而《无题》也被誉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中细数了江山的沧桑,惆怅又毫不掩饰。
李商隐的诗歌以歌咏的方式宣扬着他对人生的热情和忧伤,他不仅仅只是传记了那个时代,而且更是弘扬了一种精神气质,使人们从中受到美好的感受,去感受真正的伟大。
李商隐文学思想浅探
李商隐文学思想浅探在中国文学史上,李商隐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骈文家而享誉后世的,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李商隐的文论观点也是特立独出而值得重视的。
纵览樊南文集和玉溪诗集,不少诗文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示出他自己的文学思想。
本文经过对这些零散诗文的分析总结,概括成三大点分别进行介绍和论述。
一、反对独尊周孔,儒道释兼取儒家是在周公和孔子的言论主张中创始和发展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是诸子百家学说当中最重要的一枝,西汉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一国的统治思想,并一直延续到后世。
儒家周孔的权威可谓不可撼动,而李商隐却明确表示了对其的非议。
他在《上崔华州书》中说:“始闻故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
’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邪?盖愚与周孔同身之耳。
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
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他认为“道”不该是周公孔子专有,人人都可创造自己的“道”,抒发自己的情志,也不必非从儒家经史中寻章摘句,各家典籍自有其妙,不应置于儒学之下。
他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大胆而惊人的。
同样,在《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中李商隐更是批判了孔氏之道:“论者徒曰:‘次山不师孔子为非。
’呜呼!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涂中耳。
次山之书曰:‘三皇用真而耻圣,五帝用圣而耻明,三王用明而耻察。
’嗟嗟此书,可以无书!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师之邪?”李商隐对元结十分敬重和喜爱,他为元结编次了文集并作了此序。
序中对论者非议元结不以孔子为师不以为然,认为元结的思想不在孔子之下,并引用了元结评价儒家学说的话。
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至德渐丧,三皇讲真淳,故以圣德为耻,五帝讲圣德,故以英明为耻,三王讲英明,故以洞察为耻,越到后世,道德仁义的要求越多,这便是儒家“强生道德”于“强毁纯朴”之后的证明。
显然,李商隐接受了元结的思想,而元结的思想正是受到道家影响的结果。
考研【古代文学】李商隐诗歌有何思想内容?
【古代文学】李商隐诗歌有何思想内容?抒情言志诗李商隐的报国之情,济世之志,有时慷慨激昂,有时悲愤哀怨,尽管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但终其一生,此情不减,此志不渝。
写于晚年的《风雨》篇,道出了诗人风雨一生的落魄境况:“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诗人在愤世嫉俗、寂寞凄凉的同时,以落魄时的郭元振、马周自比,仍寄寓者匡时济世的企盼。
而“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则是他的这种志向至老不衰的明证。
忧国伤时诗对中晚唐之际社会的主要病状,时局的重大事件,义山诗中多有反映,不仅内容深刻,而且感情沉郁悲愤。
这是他济时拯抱负的体现,是他学杜的精髓所在,也是他的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藩镇割据叛乱是中晚唐的一大痼疾,义山在《赋得鸡》一诗中,以鸡为喻,讽刺藩镇专利子孙,互相火并,不肯勤王。
义山哀悯民生疾苦的诗不多,但有一定深度。
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通过京郊农民的口述,回顾了大唐帝国二百年来的盛衰变迁,反映了“安史之乱”至“甘露事变”之间近百年的时局动乱及社会危机。
这是继杜甫《咏怀五百字》、《北征》之后难得的一篇史诗,虽波澜曲折不及杜诗,但其内容所及,涵盖面更广。
咏史、咏物诗与杜牧怀古多感慨兴亡,咏史好翻案出奇不同,义山咏史不就史论事,而旨在借古讽今,警戒荒亡;或托古抒怀,宣泄壮志难酬的郁愤。
中晚唐皇帝访道求仙、服丹中毒而死者不在少数。
对这一现象,义山的《瑶池》诗借传说中的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故事讽刺长生不老之虚妄:“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宣室》诗讽刺帝王“不问苍生问鬼神”,《汉宫词》讽刺统治者之好贤不如好仙。
李义山的咏物诗,既以刻物精细称工,又以托物寓志见长。
如《蝉》诗以蝉自喻,表明诗人因高洁而贫寒,薄宦泛梗,孤寂无援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高松》诗赞美“高松出众木”。
这是诗人借高松抒发抱负,表明气节。
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唐代诗人中是成就最高的。
晚唐社会动荡与创作风气: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思想
晚唐社会动荡与创作风气: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思想引言晚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诗歌成为了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晚唐时期两位著名诗人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思想,分析他们在社会动荡中的创作风气和所表达的观点。
第一部分:晚唐社会动荡与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和政治背景如何影响到文化领域。
可以谈及安史之乱等事件,以及对官僚体制和士人阶层的冲击。
第二部分:杜牧的诗歌思想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杜牧的诗歌思想。
可以讨论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对逝去岁月怀念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态度。
例如,《秋夕》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秦女吟》中展现了对女性境遇的关注。
同时,还可以探讨他的诗歌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音韵优美等。
第三部分:李商隐的诗歌思想接下来,我们将转向李商隐的诗歌思想。
李商隐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个人感受之间的矛盾。
可以选取一些典型作品进行分析,如《锦瑟》中表现出深沉悲剧色彩,《夕次盱眙县神堂见元丞南微言别韵》中反映了士人遭遇官场困境。
第四部分:晚唐时期创作氛围与影响最后,我们将探讨晚唐时期创作氛围与影响因素。
可以谈及当时文人士子间交往互动活跃,相互影响和借鉴;也可以考虑到晚唐文化市场崩溃以及士人转向个体价值追寻等因素。
结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晚唐社会动荡与创作风气背景下的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思想,展示他们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反应,并对晚唐诗歌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晚唐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注意:以上内容为根据主题填充相关的内容,所述为客观事实及可能涉及到的主题相关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在他生活的时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疾苦。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晚期,他经历了山河破碎,日薄西山的时代。
同时他不幸的身世也给他带来感伤的情绪,因此他的大量诗歌中反映出忧虑意识。
晚唐朝廷极度荒淫腐朽,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日益嚣张,朋党之争异常激烈,人民生活疾苦,所有这些在李诗中都有所触及。
李商隐的诗歌揭露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有对自己,也有对国家、君主、人民的反映。
他的诗歌表现出忧虑感伤的美,使得他不愧为晚唐优秀的抒情感伤诗人。
一、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商隐在对上层统治集团进行揭露抨击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有反映。
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他写出西京农村在天灾人祸侵袭下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农民无以为生,被迫为“盗”的情况。
反映了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统治集团重赋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说明他对百姓的同情。
“草木半舒柝,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焦卷无芳浸”。
写出当时农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极差。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诗人一一走过十家,没有一家幸存的,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民的迫害。
甘露之变后,宦官对人民的凶残压迫,以及朋党之争,朝廷的无能使得人民惨死或是颠沛流离。
“城空鼠雀死,人去才狼喧”,没有人影,全是豺狼的喧叫,多么惨的景象啊!
在这场宦官的叛乱战争中,百姓遭到极大的迫害,他们只求得“不复仪所适,但欲死山间”而更惨的是“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揭露出官吏逼迫“穷民”为盗贼的实质。
诗人面对此种情况后,写到“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表现诗人愿为民请命,肝脑涂地的决心,揭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和批判。
《灞桥》中诗人想到北方人民在回鹘统治者的侵略下饱受苦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担忧。
《即日》、《异信》等诗对人民在酷虐政治的压迫下所受的痛苦流露出深深的同情。
但比起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揭露抨击,显得远为逊色。
但诗人是关心人民生活的,对人民的悲惨命
运是深深担忧的,他希望人民安居乐业,但个人力量是微弱的,面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只能表现出自己愤慨和担忧。
二、担忧朝廷政局
唐代后期的皇帝迷信神仙方术,妄求长生,祸财害民,荒废政事。
诗人针对这一现象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辛辣的嘲讽了求仙的愚妄。
如著名的《瑶池》在传说的基础上虚构出西王母盼不到穆王重来的情节,含意深长的显示了所谓神仙也不能使求仙者逃脱死亡,连神仙和求仙者都在一起做了兜底的批判。
李商隐是一位关心国家,关心民生的诗人,他有很浓厚的“忠君”思想,他所经历的晚唐时期的皇帝如唐穆宗、唐敬宗这些最高统治者都是非常的荒淫昏庸,于是他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心忡忡,他对一国之主的皇帝感到失望,他借助咏史来传达自己用心良苦的微言大义,希望能达到使君主鉴之的目的,改良朝政的目的,所以他《咏史》中写到“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他写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寄予了他吊古伤今的意义,由很强的讽刺意义,讽刺汉文帝不知道重用贤臣,重用鬼神却不问苍生,由古想到今,当今皇帝昏庸无能,不能视贤重贤,使诗人对君主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马嵬二首》其一:“冀马动犀燕地来,自理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来人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此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级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两首诗都是写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到头来兵祸来临,妃子也难保。
《有感二首》更是批判换地昏庸无能,结尾两句“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更是讽刺文宗忘记历史教训,又过上荒淫无度的生活。
这些诗都表现出诗人对君主昏聩无能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之情。
三、关注国家安危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唐朝晚期,从唐敬宗和唐文宗开始,大唐开始出现衰败之势。
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出了藩镇割据、宦官夺权、朋党之争,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民生活疾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的理想。
从安史之乱以来,藩镇长期割据叛乱的局面使他可能从纵的历史发展和横的社会联系上去认识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以及这
一局面形成与延续的原因。
在《行次西郊一百韵》这首长诗中,追溯历史,推原祸始,揭露开元以来朝政的腐败,上层的淫奢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而且指出长期的割据叛乱不仅严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权,也深化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使得边防空虚,而且农村生产凋敝,农民生活极端穷困,并且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疮疖”之患。
在《寿安公主出降》一诗中,他深刻揭露了“送王姬”的“礼”实质上是笼络讨好。
藩镇的屈辱妥协政策把藩镇和批判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更为深广的内涵。
在《赋得鸡》中,李商隐则把割据者比作一群贪婪好斗不愿报晓的鸡,对于揭露割据势力、贪婪利己的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宦官专权也是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标志。
李商隐也有大多作品是抨击宦官的,突出的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对国家的深切关心和担忧。
这一类诗多数写于甘露之变以后朝野间笼罩着一片恐怖气氛的时期。
当时,连白居易这样曾愤怒揭露过宦官的诗人也碍于政治环境的黑暗而不得不收敛起战斗的诗笔,而李商隐却在《有感二首》、《重有感》、《故番禹侯因账罪致不幸事觉母者他时过其门》、《曲江》等诗篇中直斥宦官为“凶徒”,愤怒揭露他们篡权乱政,大肆杀戮,诛连的罪行和践踏法纪,劫夺财货的行径,并以沉痛的笔调描绘出长安内外,昼夜号哭冤鬼悲歌的凄惨恐怖的景象,表达了广大士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牛、李党争对晚唐政局,以致整个帝国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恰巧是党争剧烈的时代,他虽没有参与牛、李党争之中,但却一直处于牛、李党之争的夹缝中,深受其害。
他有大量的诗歌揭露党人勾心斗角,排除异己的种种丑行,反映他对朋党之争的愤慨的抒发,这是他揭露封建统阶级集团黑暗的又一方面。
在他的《无题》诗中写到“莫近弹棋局,心中最不平”,写出朋党之争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并且也威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
他处于朋党的漩涡中,屡遭排斥,不仅遭遇不幸,连人格也受到污蔑,通过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党争的愤慨和对当时社会的忧痛之心。
他的《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和《哭虔州杨四郎》指出党人祸乱,忠臣枉死,再度写出党争对国家的危害,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综上所述,李商隐生活在黑暗腐朽的晚唐社会,他一生命运
多舛,抱负不得施展,却关心国家,关心君主,关心人民的疾苦。
他看到昔日的帝国不再回来,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悲情深深的寄予他创作的诗歌中,通过诗歌向后人展示出他爱国的情怀和对晚唐社会的深深地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