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2070年至约约1600年,夏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传说中的夏王朝创始人为禹。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时期实行农业经济和专制等制度,商朝灭亡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3. 周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4. 春秋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战国初年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国家政治逐渐分裂,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竞争和战争。

5. 战国时期:即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七雄(秦、楚、魏、赵、韩、齐、燕)之间长期争霸,最终结束于秦国统一中国。

6.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的首都是咸阳,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制度,修建了万里长城等重大工程。

7.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刘邦建立了汉朝,进一步巩固了秦朝所建立的统一局面,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8. 三国时期:即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争霸相互争夺,从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变革的时期。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两晋(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政权先后建立,中国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0. 唐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19.两税法: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势力发展,均田制被破坏,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杨炎建议于780年行此法。即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每户资产多少征户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并以征钱为主。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史  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江浙派派名江浙派、浙谱、浙操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虞山派派名虞山派、熟派形成时期明末创始人严征天池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广陵派派名广陵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徐常遇等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浦城派派名浦城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祝桐君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蜀山派派名蜀山派、川派、蜀派形成时期汉代创始人司马相如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苏轼张合修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琴清英》扬雄、《琴经》诸葛亮、《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九嶷派派名九嶷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杨宗稷时百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幼年时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明远播。

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该长安为常安。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

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不满。

由于他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天灾肆虐,各地农民纷起反抗。

2、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

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

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

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

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3、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

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

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

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

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

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五花判事、封驳、涂归、北门学士、二王八司马改革、甘露之变、牛李党争、飞钱、三武一宗法难、磨勘、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南北面官、头下军州、海上之盟、古文运动、元祐党籍、哲宗绍述、鹅湖之会、撒花、斡脱钱、四等人制、粮长制度、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封桩库、大运河五花判事:唐制,中书省议论军国大政,中书舍人若干人可各执所见,分别署名,谓之五花判事。

所签署意见由中书令、侍郎审覆后,交门下省驳正,然后交尚书省颁下执行。

封驳: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在拟好处理军国大政的诏令后,转门下省审议。

门下省若发现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拟,谓之“封驳”。

涂归: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所拟诏令,门下省的属官给事中有权在中书所拟的诏令上进行涂改,令驳回中书重写,称为“涂归”。

北门学士:唐高宗乾封后,武后以修撰为名,引文学儒臣径由北门入禁中,密令参议朝政,处理百司表疏,以分宰相之权,时称北门学士。

他们对政事损益,多所参与,是武后的依靠力量。

北门学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与南衙发生冲突,而从北门出入。

撒花:波斯语的音译,意为礼物。

蒙古族统治者认识到必须维持生产才能继续剥削后,对已征服地区的掠夺手段,改为随意向人民征敛财物。

除不时下令要索贡献外,诸王、将领或官吏每到一地都要强逼当地人送“人事”,称为“撒花”。

斡脱钱:“斡脱”是突厥语的译音,意为“同僚”、“伙伴”,蒙古汗国时期是指经营高利贷的官商,自大汗以下蒙古贵族出钱委托善于经营的中亚商人经营商业和放债,谋取高额利息。

他们发放的高利贷叫“斡脱钱”。

这种高利贷,年息百分之百,次年转息为本,本再生息,又称“羊羔利”、“羊羔息”。

民户一旦负债,多因不能偿还而倾家荡产,是造成元朝统治下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问题之一。

四等人制: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按征服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若干等级,对各民族进行分化。

元世祖明令将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北地区各族及中亚、东欧来中国的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原来金统治下的汉族和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的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

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

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

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顾,而于周敦顾、张载、邵雍等人亦多有所吸收,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源,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局敦颐,程颗、程顾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舶司:唐宋时设里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

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是为抽解。

程朱理学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

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

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龙山文化,夏桀,盘庚迁殷,黄册,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两税法,南北官制,斡脱钱,三藩之乱,靖难之役大题知识范围:1.西周宗法制2.西周分封制3.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5.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6.北宋统一的措施7.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宋辽战争9.元朝四等人制度10.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11.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龙山文化以 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胶县三里河出土有成组的玉器,日照两城镇出土有刻花玉斧,说明制玉工业的发达。

龙山文化的陶器生产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术,生产的陶器黑色光亮,以蛋壳陶为特征,故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建筑普遍采用了挖槽筑墙技术,东海峪的土台方形地面建筑形式及原始夯筑技术的出现,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址有许多古城址。

其中有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城址,南北长 450 米,东西宽 390 米,城址呈长方形,总面积 17.55 万平方米。

龙山文化时期的铜冶遗迹也有多处发现,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形器。

诸城呈子遗址发现铜片。

龙山文化出的黄铜距今 4000 年左右。

夏桀:夏代亡国之君。

名履癸。

在位荒淫侈糜,横征暴敛,使阶级矛盾激化。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曾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盟诸侯,攻灭有缗氏(在今山东金乡)。

后为商汤所败,出奔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后死。

盘庚迁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

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自此居殷直至灭国的 273 年之中,殷王朝基本不再徙都。

这是商王朝由衰落走向中兴的转折,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灿烂的殷墟文化。

黄册;赋役黄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一、原始社会—西周(一)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BC2070年)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时期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其年代范围大约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二)夏商周(西周)(BC2070年—BC771年)1.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得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致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400年到前1600年之间。

2.甲骨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

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

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

共招收了六期学生。

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0事件”。

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926年3月20日,开始执行反共政策的蒋介石,设计将中山舰调出广州,随后又以该舰未接命令擅自移动为名诬其阴谋暴动,随即下令逮捕该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并展开一系列的清共行动。

史称此为“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皇五帝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

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禹鲧之子。

《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说明禹曾被舜任命为司空,并继承了其父的封邑与爵称。

后因治水有功,舜举荐他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

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

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

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

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鸣条之战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事,发生于夏代末年。

当时夏桀无道,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

于是,商汤决定兴兵伐夏。

《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这是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

汤历数了夏桀的罪恶,说明伐桀是执行天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

汤要求军士们努力执行天的命令。

他亲自率师西征,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之野发生一场战斗,夏桀战败而出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夏王朝灭亡。

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少康中兴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

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

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宣政院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
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

每旗有许多牛录。

牛录是基本单位,每一牛录三百人。

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

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巩固女真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地丁银”制度
清朝的赋税制度。

康熙时,清政府规
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叫“地丁银”制度。

这种赋税制度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削弱,赋税负担也比过去较为均平。

理藩院
清朝中央政府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

地位与六部平等,凤尚书、侍郎等官,由满人和蒙古人担任,汉人不得参加。

下设六司,分掌各
事。

理藩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隶属关系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经深入到边区了。

尼布楚条约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

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谥号
古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诸侯、卿大夫、高官显宦之谥,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涵义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大致分为三类: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如周平王(平),赵孝成王(孝成),贞惠文子(贞惠文)。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忠武侯(忠武)(诸葛亮之谥),武穆王(武穆)(岳飞之谥)。

从东汉开始,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

宋代私谥犹盛。

庙号
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

从汉朝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因此,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汉朝从惠帝起谥号一律加一个
“孝”字)。

汉朝要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庙号,才被称为“祖”、“宗”。

南北朝称“宗”已滥,至唐朝则无帝不称“宗”。

尊号
也称徽号,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颂扬帝王和皇后的称号。

尊号是生前奉上的,也
有死后上的。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清朝同治帝尊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

尊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自唐朝始由于谥号加长,称呼不便,因而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继续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