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祭祖民俗的来源

(一)灵魂信仰

死亡,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人的灵魂脱离肉体躯壳所致。我国民间相信人死后有三魂六魄,当肉体被埋葬后,灵魂便被推想为到处飘荡,居无定所,十分可怜。“死”既是一种极为不幸之事,因而联想到死去了的人,其灵魂一定会十分不满意自己的死去,尤其是那些“横死”者,会因嫉妒活人而作祟。因此,逢年过节,祭祀亡灵,成为一种习俗。即使是自己最亲爱的人如一旦死去,其灵魂亦被想象变成“鬼”。而鬼者,大多被想象为极其可怕,所谓“敬鬼神而远之” ,即出于这种怕鬼、不要冒犯鬼的思想而来。这是一种对灵魂的崇拜。于是,活着的人便设法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日子,预备饮食,供祀死者,以讨其喜悦,免遭灾害,尤其是对横死者,更需大事铺张,才能满足他们的灵魂。至于延请僧、道超荐,那是宗教兴盛后才附加上去的。“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郑玄云:“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即出于这种

思想。

(二)祖先崇拜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祖先去世后,其灵魂便失去生前的个性而变成为一种家庭的守护神,能保护家庭兴盛、五谷丰登。当人们遇到诸如远行、订婚以及其它各种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时,都可向这位(或这些)祖宗求助。祖先既已成了一家护佑之神,家人对其崇拜慕念备至,祭祖之风便自然而生。

凡父之父以上皆称祖,所谓祭祖,亦即祭父之父以上者。广而言之,祭祖指祭祀一切已死之亲人。我国民间每逢祭祖时节,实际上不单祭祀父之父及更上之祖先,亦同时祭祀已亡之父或母、配偶或子女,甚至兄弟姊妹、伯叔婶侄以及他们的配偶在内。

祭祖是中国家庭祭祀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传统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被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们必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福佑。

(三)孝文化

如果说,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最早是完全出于民间信仰,更多地带有原始宗教的印痕,那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还根源于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文化。“子

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孝经》云:“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礼记》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不忘亲也。” 儒家经典中阐述孝道终于祭祀之事非常之多,便是基于爱慕祖先的民间信仰而来。人寿有时而尽,人生苦短,成人不易,不及反哺,先人已逝,“子欲孝而亲不在,”唯有将伤痛和怀念寄托于祭祀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佛、道二教也做出了相应的倡导。道教定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作为亡灵来日,从而进行敬鬼、请鬼等法事活动。中国佛教徒造了《盂兰盆经》、《孝子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要求信徒们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或其它与死者有关之日)供养僧尼,诵读这些经典,为死者超度,将此视为最孝顺的祭祖。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 ,但我们却相信地下的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二、祭祖地点

(一)家庙

从前中国人的家庭都供有神主牌位,供后人祭祀祈福。有的人以牌位为一种祖先之灵存在的象征,也有的人崇信祖先的灵魂就在这块木头之中。因此,每逢火灾、水灾或逃难时,别的贵重物品可丢弃,神主牌位却必须得到保护或随身携带。

(二)祠堂

祠堂是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中国祠堂可能始建于周朝,但是族谱中记录祠堂则是明代才有的事。祠堂在明清时,“不但是家族的聚会之所,也是乡治的重地,对敦睦亲族、安定地方有着很大的功能,所以大家望族修纂的族谱中都兼收宇祠一章,并刊载版图,描绘实状,有时也记录有关祠产、义田、义庄、义学等等的事。”

(三)祖坟

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常特指祖坟。

三、祭祖时间

春节,年三十或者初一,上坟祭扫祖先。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中,牛老死后不久就是除

夕,亲家卜老“先送了几斤炭,叫牛浦(牛老孙子)在房里生起火来,又送了一桌酒菜,叫他除夕在房里立起牌位来祭奠老爹。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又说道:‘你到坟上去向老爹说,我年纪老了,这天气冷,我不能亲自来替亲家拜年。’说着又哭了。牛浦应诺了去。” 现在湖南株洲攸县地区仍然保留这种风俗,年三十这一天,家中去几个男丁到祖坟处清除杂草,培好土,使祖坟周围整洁,便于年初一全家或全家族的人来祭扫。

清明节,上坟祭扫祖先。唐代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清明日先生春祭扫墓,挈余同游。”冰心《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寒食节,上坟祭扫祖先。《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唐代张籍《北邙行》有云:“寒食家家送纸钱。”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

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七月半,旧俗于此时设祭接引祖先归家享祭,祭祖时间的长短,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地方从初一到十五,有的地方是初十到十五,有的地方仅是十三这一日,有的则是十四日,还有的是十五这一日。现在湖南攸县仍然保持着隆重的接祖习俗,初十下午子孙沐浴更衣、焚香接祖,从十一到十五每日中午上供正餐,用新鲜鸡鸭鱼肉,备酒水,下午供果品,备茶水,十五日下午送祖,所供果品相较于前四日要尤为丰盛,意为打发祖宗的礼品。七月半时,各地佛寺道观亦有隆重法事,许多人将祖宗寄名在此,闻经听法,享受香火,佛教称为“盂兰盆会”,道教称“中元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曰:“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可见这种民俗由来已久。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朝花夕拾·琐记》中提到:“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今湖南湘潭云居庵里就有七月半法事,从七月初一到十五日下午,其中十三日晚上还有从南岳请来的大法师主持放焰口大会,而寄名在庵里闻经听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