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数与代数(3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3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3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中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需要掌握将两个或多个数进行加法运算后再进行减法运算,或者将两个或多个数进行减法运算后再进行加法运算的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容易混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正确地运用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加减混合运算的PPT课件。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作业设计: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
2. 请学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调整。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与代数 —购物(教案)- 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数与代数—购物(教案)- 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道货币单位——元和角,学会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2.能够用元和角表示一定的金额。
3.学会估算、比较金额的大小。
4.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学会相互帮助。
二、教学重点难点1.钱的读法和写法。
2.金额的比较和估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谈论近日购物经历。
2.询问学生在购物时,是如何支付商品的费用。
3.引导学生讨论哪些货币单位他们知道,探讨其特点。
2. 新授1.讲解元和角的概念、读法和写法。
–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读作“元”或“块”。
–角是元的十分之一,读作“角”或“毛”。
–元和角之间用“点”隔开,例如2元5角写作2.5元。
2.演示如何用元和角进行计算。
–根据阿拉伯数字及元和角的符号,确定金额的大小关系。
–能够加减元和角,并进行估算。
3.举例子让学生练习购物类数学题目。
–例如:小明买了一个球,花费8元7角,他付给售货员1张10元的钞票,售货员找给他________元________角。
4.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购物类的数学题目,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3. 巩固1.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进行自我check。
2.教师挑选1到2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展示,让其他组进行审查、检查、补充完善。
3.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解析答案,授课其他相关地道表述。
4. 作业1.练习册P1——P4。
2.辅导员或者家长可以自行打一些课外练习,强化学生的练习。
四、教学资源1.教材2.练习册3.黑板、油画笔五、板书设计1.货币单位:元和角2.金额的比较和估算3.小组合作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购物类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学生反应热烈。
但是,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不够认真,存在计算错误的情况,需要老师进行介入辅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计算精度,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调整。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数与代数(第3课时)
数与代数(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认识时间”的复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能正确地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明确“1时=60分”。
2.引导学生运用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正确认识时间,知道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有关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构建网络师:这一学期,关于认识时间,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学生会说学习了认识分、时与分的关系、认读几时几分和解决问题等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课前整理的知识网络?选取典型展示并交流。
(二)重点复习,建立联系1.复习认识分、时与分的关系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1)分针每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半圈是30分。
(2)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1时与60分的关系是:1时=60分。
2.复习认读几时几分出示【学习任务二】。
教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题目,其他学生写到学习任务单上。
完成后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读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读时间时要先读时针的刻度,再读分针的刻度。
时针走过刻度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师:在用电子表形式记录时间时,要注意什么?教师重点强调:8时5分的另一种写法8:05,分钟数不到10,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
3.复习解决问题出示【学习任务三】。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给予学生帮助。
(1)讲解第1题师(指着第1个图中的第1个钟面):这个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预设:9:00。
师:9:00过10分,分针怎么走动?预设:分针走1大格是5分,10分就要走2大格,也就是正好走到2,是9:1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阅读理解、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
2. 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和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步骤。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和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二年级数与代数教案
二年级数与代数教案【篇一:二年级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 1 数与代数 第3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 1 数与代数第3课时万以
内数的认识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认识万以内的数。
2.能将万以内的数用数线表示。
3.能将万以内的数用拼图或小球表示。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和写万以内的数。
2.将万以内的数用数线表示。
3.将万以内的数用拼图或小球表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万以内的数,鼓励学生朗读并尝试用笔写出来。
2. 学习新知识
1.学生们学习如何用数线表示万以内的数,并观察教师在数线上指出不
同的数,并尝试自己在数线上找出对应的数。
2.学生们学习如何用拼图或小球表示万以内的数,并观察教师展示的不
同图形和小球数量,尝试将其对应的数写在板书上。
3.学生们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
3. 巩固学习
学生们根据教师发出的数声音,用笔快速写下该数。
4. 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知识点,梳理思路。
四、教学资源
1.万以内的数
2.数线
3.拼图或小球
五、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1.用数线表示
2.用拼图或小球表示
六、教学评估
1.学生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学生在听到教师发出的数的声音后,快速用笔写下对应的数字。
七、反馈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数线的含义,让学生在操作时更有感觉。
2.在学生学习拼图和小球时,教师应与学生更加互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3.在教学中加入游戏元素,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3 第一课时 连加、连减 人教版
10.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回顾与整理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运算、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
通过整理与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与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
教学难点1. 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的熟练运用。
2. 平面几何图形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3. 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习题册。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讲解整理与练习的意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知识回顾:带领学生回顾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数据分析方法。
2. 教学目标:掌握运算方法,理解图形性质,运用数据分析。
3. 教学难点:运算熟练,性质理解,方法运用。
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知识回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1. 基础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2. 提高题: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复习---数与代数》(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总复习---数与代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等。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及应用。
难点: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出示一些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检验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这些法则的理解。
(2)通过典型例题,讲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进行解答。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讲解、实际应用等环节,让学生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六、板书设计《总复习---数与代数》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法则回顾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4. 课后作业布置七、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
2. 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 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方法。
2.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1.小题目创设。
2.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
2.教学实物道具。
3.学生练习册。
4.教学白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通过快速互动让学生复习前几课时所学的内容,引入本次学习内容。
2.新知讲解: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练习实际问题。
3.课堂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结对或小组进行练习,辅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讨论和交流,加深理解。
4.板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掌握重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PT展示、课堂练习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2.思考并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大小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八、教学资源1.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PPT。
3.学生练习册。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15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15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理解倍的意义。
3、知道简单的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带括号),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
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5、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的方向。
6、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7、在统计活动中,初步学会分类统计的方法。
8、在具体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9、通过测量、整理、分析数据等活动,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10、能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位。
数学思考方面:1、经历乘、除法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应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经历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
统计意识。
5、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解决问题方面:1、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3、经历和教师、同伴一起克服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能性(第九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身上的小秘密,我喜欢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2、出示15÷3=5,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1、出示10根小棒(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个2.)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样分?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3)如果把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样分?3、汇报:(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那几种?4、交流:(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怎样列式(板书:10÷3),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最后可以分给几人?也就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
二年级数学教案——《数与代数》教学
二年级数学教案——《数与代数》教学
一、复习内容:
P91~94,总复习中的1、2、3、4、7、10、1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充分利用有现实意义的数据,让学生增长见识。
2、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混合运算,做到计算准确。
3、使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节快我先来学习复习本册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的知识。
除法
数与代数混合运算
生活中的大数
加与减(一)、(二)
(二)、复习
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1)提问:读数、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的第1题
(3)让学生做总复习的第2题。
2、复习万以内数的加与减法
(1)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第2题
(2)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第4题
(3)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第7题
(4)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第10题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四)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数与代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数的组成和数的读法;(2)能够利用数轴进行数的比较;(3)能够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计算简单的算式;(4)能够用代数运算符号表示数学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习惯;(2)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二、教学内容:数与代数三、教学重点:1.数的组成和读法;2.利用数轴进行数的比较;3.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计算简单的算式;4.用代数运算符号表示数学关系。
四、教学难点:用代数运算符号表示数学关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的组成和读法1.导入新课:与学生一起回顾一、二年级学过的自然数和整数的内容,引出本课时的主题,数的组成和读法。
2.提出问题:“一个整数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数字之间是有顺序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3.介绍数的组成:数是由数字组成的,数字之间是有顺序的。
4.让学生观察一些数的例子,如:728、3105等。
请学生发现规律,说出这些数的组成和读法。
5.通过导入问题和观察数的例子,让学生总结出数的组成和读法的规律。
6.练习:给出一些数,请学生写出这些数的读法。
7.达标检测: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请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写出这些数的读法。
第二课时:利用数轴进行数的比较1.导入新课:与学生回顾一年级学过的数轴的内容,引出本课时的主题,利用数轴进行数的比较。
2.提出问题:“当我们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思考。
3.引导学生回忆数轴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数与位置的关系。
4.让学生练习利用数轴进行数的比较,例如:比较23和36,比较85和925.练习:给学生出示一些数,请学生利用数轴进行数的比较。
6.达标检测: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请学生根据大小关系在数轴上进行排序。
第三课时: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1.导入新课:与学生回顾一年级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引出本课时的主题,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数与代数3-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数与代数3-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书写数的基本形式,使用口算方式计算2位数加法和减法,巧用类比法运用到列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2.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巧妙运用加减法,提高逻辑思维。
3.学生能够换算一些固定的长度,能够掌握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测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基本形式及加减法口算计算。
2.教学难点:类比法运用到列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数字5、10、15、20等数字卡片进行集体口算,引导学生学习“2位数加法和减法”。
2.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成竖式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巧妙运用加减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以下探究题目:现在有12个小球,其中有红、黄两种颜色,红球数目是黄球数目的2倍以上,请回答以下问题: 1. 红球有多少个? 2. 黄球有多少个?4. 巩固练习通过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口算计算、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巩固知识点。
5. 拓展读书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提高测量能力,掌握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评价及作业布置1.通过教师观察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练习加减法口算计算、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拓展读书。
五、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内容丰富、有趣、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供了途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掌握和引导学生们的学习节奏,加强信心的鼓励和口算技能的实践训练。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数与代数(第2课时)
数与代数(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的“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建立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整理乘法表中的规律,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知道利用表格整理知识比较清楚,并利用规律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熟记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构建网络师:这一学期,关于表内乘法,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学生会说学习了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1~9的乘法口诀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课前构建的知识网络?选取典型展示并交流。
(二)重点复习,建立联系1.复习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预设:加法算式是5+5+5+5=20(个),乘法算式是5×4=20(个)或4×5=20(个)。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预设:每组是5个,一共有4组,就是4个5相加。
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师:这两个乘法算式怎么读?预设:5×4=20,即5乘4等于20;4×5=20,即4乘5等于20。
师小结:在读乘法算式的时候,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读。
师:大家还记得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乘数×乘数=积。
2.复习1~9的乘法口诀(1)背诵乘法口诀师: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你们还记得1~9的乘法口诀分别是什么吗?教师任意指一名学生,从这名学生开始,全班依次背诵乘法口诀。
学生每人背诵一句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2)构建、探究乘法表出示【学习任务二】。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总复习 数与代数(三)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总复习数与代数(三) -北师大版一、导入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数学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最后一堂课——数与代数(三),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学期我们所学的内容。
二、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和零,并掌握了自然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要对两个或多个数进行加减法运算时,应该如何做?首先我们需要对题目中的数进行认真观察,看清楚运算符号是加号还是减号,并按照题目要求加减数值,最后得到正确的答案。
例如:2 + 3 = 5,5 - 2 = 3。
2.量的认识在这个学期,我们进一步学习了量的概念和认识,以及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度、重量、时间和货币这四个方面。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分别是厘米、米和千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再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重量的单位,分别是克、千克和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还有时间的单位,分别是秒、分钟和小时,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最后是货币的概念和认识,我们学习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和角,并能够进行相应的换算。
3.代数的认识代数是数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科,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学期,我们开始了解代数的概念和认知。
请大家回忆一下,代数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变量和系数。
变量用字母表示,系数是变量前的数字。
例如:3x,其中x是变量,3是系数。
当我们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时,我们需要设法确定变量的具体值。
能够确定的变量称为已知量,而不能够确定的变量称为未知量。
如何解决代数式中的未知量呢?我们需要运用到方程的知识。
一个方程式包括等号两边的两个代数式。
这两个代数式相等的关系称为等式。
例如:3x + 5 = 8,其中3x + 5和8是两个代数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等式。
当我们要解决方程式中的未知量时,我们需要让等式两边的数值相等,从而去解得未知量的值。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数与代数3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数与代数第三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一、教学内容:课本第97页,数与代数第7小题及第102页14-16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1、经历使用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2、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3、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会付钱、找钱。
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性,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辨认人民币,能够清点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能够用口头语言描述付钱、找钱的过程。
同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付钱游戏1、师: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面值的人民币?2、课件出示一些人民币的图片,让学生说出面值各是多少,再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组合,请学生说出总面值是多少。
3、让学生想办法拿出12元8角。
4、设计一些购买文具付钱游戏。
二、课堂练习巩固。
课本第102页14-16题学生独立读题思考,找准与所求问题相对应的数学信息。
独立解答,小组内互评,再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一、教学板书:总复习三元角应付()应付() 6÷2=3元应付()应付()附10分钟课堂练习:1、1元=()角2角=()分2元3角=()角80分=()角1元=()分56分=()角()分2、一瓶酱油1元5角一包精盐1元(1)买1瓶酱油可以怎么付钱?(2)2元买了1瓶酱油,应该找回多少钱?(3)3元正好可以买那些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数与代数第1课时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课时目标导航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笔算的方法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难点: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回顾整理【回顾】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1)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时候应注意什么?(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怎样列式?(3)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师生互学总结:(1)笔算加减法应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用加(减)法计算。
(3)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二、知识应用1.完成教材第101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3.小朋友跳绳。
小强小青小东小丁45下36下53下60下(1)(2)小强和小青一共跳了多少下?(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
第1题:948394931827306323864785第2题:7325760357第3题:(1)13+9=22(条)13+22=35(条)答:花面神仙鱼有22条,两种神仙鱼共有35条。
(2)答案不唯一,如:透红小丑鱼有多少条?13-8=5(条)答:透红小丑鱼有5条。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的计算相信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笔算加减法应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从多个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就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补充同学的观点的过程中使表述更加清晰,学生是在复述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想法成为课堂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备课资料参考凑十法演变的100以内加减法速算方法让我们一起将孩子们数学教材中所讲的凑十法,来演变成100以内加减法速算方法吧。
速算技巧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口诀:加9要减1,加8要减2,加7要减3,加6要减4,加5要减5,加4要减6,加3要减7,加2要减8,加1要减9(注:口诀中的加几都是说个位上的数)。
举例:26+38=64,解:加8要减2,谁减2?26上的6减2。
38里十位上的3要进4。
(注:后一个两位数上的十位怎么进位?是1我进2,是2我进3,是3我进4,依次类推。
那朝什么地方进位呢?进在前一个两位数的十位上。
如例子中是3我进4,就是2+4=6。
)这里的26+38=64就是6-2=4写在个位上,3进4加2等于6写在十位上。
再如42+29=71。
就用“加9要减1”这句口诀,2-1=1,把1写在个位上,十位是2我进3,4+3=7,把7写在十位上即得7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就直接写得数。
速算技巧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口诀:减9要加1,减8要加2,减7要加3,减6要加4,减5要加5,减4要加6,减3要加7,减2要加8,减1要加9。
(注:口诀中的减几都是说减个位上的数) 举例:73-46=27,解:减6要加4,谁加4?3加4等于7,写在个位上;减数的十位上是4我退5,谁退5?7退5,即27。
(注:如何退位?减数的十位是1你退2,是2你退3,是3你退4,依次类推,但必须是个位不够减的情况才能这样退,够减就直接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即可。
)第2课时表内乘法课时目标导航表内乘法。
(教材第101页第2题)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回顾整理【回顾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下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5+5+5+5=20(个)5×4=20(个)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回顾2】复习乘法口诀。
(1)回顾整理1~9的乘法口诀,并将教材第101页第2题填写完整。
(2)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多少?(3)计算乘法算式时,应注意什么?师生互学总结: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每相邻的两句口诀就相差几;计算乘法算式时,先看准数字,再想口诀求出积。
二、知识应用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题。
仔细观察,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 1 2 3 4 5 6 7 8 91 12 43 94 165 256 367 498 649 81(1)(2)观察每行或者每列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下面的表格是上表中的一部分,请把它们填完整。
24启发:先填表后分析规律。
探究:根据1~9的乘法口诀可以填出这个表,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表格可以得出相应的规律,利用这个表格可以填出缺少的数字。
解答:填表如下:(1)用的乘法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2)横着看:每行最左边的数是几,左右相邻两个积就相差几;竖着看:每列最上边的数是几,上下相邻两个积就相差几。
(3)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4~8题。
第4题:二十八九三五十四六七634220182436484513 3第5题:×<=>-<><第6题:55807854816第7题:6×3=18(枚)答:一共有18枚棋子。
第8题:(1)4×6+8=32(元)答:一共要花32元。
(2)7×5+8=43(元)50>43答:50元够了。
(3)答案不唯一,如:①买1本故事书、1本连环画和1本科学世界共花多少钱?4+7+8=19(元)答:共花19元。
②1本科学世界比1本故事书贵多少钱?8-4=4(元)答:1本科学世界比1本故事书贵4元。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表内乘法5×4=20⋮⋮⋮⋮乘数乘号乘数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上好复习课,首先就要研究透复习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和相关知识,它们之间有着哪些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计算数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围绕情境展开,内容连贯。
在“整理与复习”这种有重复学习因素的教学中只有瞄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但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还是被动学习,有的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的灵活性还得加大培养力度。
备课资料参考乘法口诀的由来《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
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
现在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
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
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
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不过欧洲直到十三世纪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复许多。
巴比伦发明的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
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
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它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
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大学的教材。
第3课时认识时间、长度单位课时目标导航认识时间、长度单位。
(教材第101页第3题、第102页第5题)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时间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时间的认知,知道时和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重点:知道1时=60分,能准确地读出时间;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难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规划;会量线段,会画线段。
一、回顾整理【回顾1】复习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里面又有几个相等的小格?(2)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几圈?是多少分?1时等于多少分?师生互学总结:(1)钟面上共有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相等的小格。
(2)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
1时=60分。
【回顾2】复习米和厘米。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3)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2米=()厘米400厘米=()米3米=()厘米700厘米=()米【回顾3】复习量、画线段。
(1)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二、知识应用1.完成教材第101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102页第5题。
3.完成下面的例题:下面这把尺子只能看清几个刻度,用这把尺子能直接测量出哪些长度?分析: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能直接量出2厘米、5厘米和9厘米的长度;将物体的左端对准“2”刻度,能量出3厘米、7厘米的长度;将物体的左端对准“5”刻度,能量出4厘米的长度。
如图:解答:用这把尺子能直接测量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7厘米和9厘米的长度。
总结:在量物体的长度时,既可以对准直尺的“0”刻度开始量,也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
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9、12题。
第9题:(1)①(2)①(3)②第12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认识时间、长度单位1时=60分1米=100厘米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理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