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开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开展起阻碍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A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简要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原理。

一、物质辩证法物质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物质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而且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引起的。

在物质辩证法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物质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人们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的重要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导向。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的方向。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导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实践。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人们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哲必背20条原理与50个知识点一、20条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二、50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物质与运动;8、运动与静止;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0、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6、规律及其客观性;17、现象和本质;18、必然性和偶然性;19、原因和结果;20、可能和现实;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4、对立统一规律;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6、真理及其客观性;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8、价值;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4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47、社会发展的动力;48、“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49、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次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首先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最后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量变质变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事物的量和质统一于度中。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发展的观点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4、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5、对立统一的观点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八大基本原理

哲学的八大基本原理

哲学的八大基本原理
哲学的八大基本原理分别为:
(1)整体性原理
(2)层次性原理
(3)开放性原理
(4)目的性原理
(5)突变性原理
(6)稳定性原理
(7)自组织性原理和
(8)相似性原理
思想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

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

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

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

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
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

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

各尽其用,各取所需。

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

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事物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内容: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秉持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基本原理。

本文将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唯物论主张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坚信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驱动作用,坚定了唯物史观的立场。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全面性和相互联系,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变革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四、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和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验证和纠正认识。

实践观点承认人类能够通过改变现实来改变自己,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五、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追求,通过彻底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权等理念相契合,成为世界上广泛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点和人的解放。

这些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和变化的整体。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因果联系的过程,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包括技术、劳动力等)的发展和进步,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与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5.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社会,人们按需分配资源,劳动不再受剥削,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核心观点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形成了一系列核心观点。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系统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

四、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客观的、现实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阶级斗争学说指出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七、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八、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

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

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②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不同分为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2)按照层次不同分为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
三、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从内容看: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从产生看: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从发展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a.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b.错误的社会意识能够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的统一,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在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基础上的反映。

生产力特点: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分类:①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②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三、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的。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四、一定要适合指: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八、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一、人民群众:①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内容。

三、固定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经济条件、精神文化条件、政治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