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池塘暮》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萧萧池塘暮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萧萧池塘暮附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萧萧池塘暮附答案①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②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④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⑤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洌,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⑥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萧萧池塘暮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萧萧池塘暮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音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 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夜书所见》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夜书所见》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3题。
(一)(4分)夜书所见叶绍翁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②,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①叶绍翁,南宋中期人,曾在朝廷做小官,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8.通读全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9. 本诗构思奇巧,意蕴丰富。
试任选一个角度(结构、写法、语言等)写一段赏析文字。
(2分)答案:8.答案: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答案:示例一以景写情。
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
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示例三对比手法。
儿童夜捉促织,用儿童的乐景反衬作者客居他乡的悲情。
示例四通感运用。
诗中萧萧的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引发作者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示例五巧用典故。
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
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萧池塘暮阅读附答案篇1【注释】①田畈(fàn):田地。
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小题1】文章开头第(1)节和结尾处第(12)节都引用了“烟锁池塘柳”,根据上下文分析它们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小题2】品味语言。
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应答”的表达作用。
(3分)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萧萧池塘暮”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小题4】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
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3分)【小题5】作者看到原本美丽鲜活的池塘渐入迟暮,丧失了一切生机,甚至终有一天将会消失,很让人痛心。
怎样才能重现“烟锁池塘柳”的胜景呢?请写出你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
(60字以内)(5分)参考答案【小题1】第1节引用是为了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故乡的池塘;(2分)第12节引用是为了突出“烟锁池塘柳”将成为真正的残对,绝联,突出池塘的现状让人堪忧,表达对池塘将不复存在的感慨。
(2分)【小题2】应答,是回应、回答,这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这些美丽的景象当做池塘对人们呼唤的回应(1分),表现了作者对池塘美丽景色的喜爱与赞美(1分)。
【小题3】作者以“萧萧池塘暮”为题,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的池塘的美丽与生机以及现在池塘触目惊心、已近迟暮的现状(1分),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池塘的赞美与热爱及对池塘现状的惋惜、痛心(1分),题目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4】生态的恶化(1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1分),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1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1. 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古诗的题目是______ ,是______ 代诗人______ 写的。
“促织”我们叫它______ 或______ 。
(2) 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诗选自______。
2. 读《望洞庭》,回答下列问题:望洞庭唐(),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1)唐____________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______ 。
(2)写出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3)前两句诗中,诗人把______ 比作了______ ,突出了洞庭湖面______ 的特点。
3.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语文是一首诗,诗里有“昔我往矣,______”的不舍与缠绵;语文是一幅画,画中是“大漠沙如雪,______”的神奇与梦幻;语文是一支歌,这歌是“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的兴奋与狂喜;语文是一段情,这情是“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的纯洁与正直。
语文记载了历史: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语文书写了人生: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语文全是了人生追求的境界: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
语文,恰似一场及时的春雨,“随风潜入夜,______”。
(2)文化丰富多彩同样会让我们觉得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自豪,看到“锄头”,我们就会想到古诗“______,______”;吴国少年借“螳螂捕蝉,______”的古诗巧妙地劝阻吴王攻楚,我也会想到这样寓言故事类的八字成语“______,______”;(3)“金无足赤,______”。
这句与《墨子》一书所写的“甘瓜苦蒂,______”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告诉我们对待他人要有宽容之心。
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解释下列词语。
新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 (2)
新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刘禹锡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各题。
送李九贬南阳钱起玉柱金罍①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注】①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蕙若:蕙草与杜若,皆香草。
(1)作者如何以“送”贯穿全诗?请简要分析。
(2)请概述诗歌颈联表达的丰富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推荐下载】《萧萧池塘暮》阅读答案
[键入文字]
《萧萧池塘暮》阅读答案
这是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萧萧池塘暮》及阅读答案,有需要的同学赶快来看看吧!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
1。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聊与焦躁。
因此,“闲”的意思是无聊,如果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意境不吻合了。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故答案为:⑴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十四)(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小升初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十四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读画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2.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3.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上元夜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1.解释词语。
莫:_____ 彻:____________闻:_____ 闲:____________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A.除夕夜B.中秋节C.元宵节D.端午节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__________。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萧萧池塘暮阅读答案
萧萧池塘暮阅读答案萧萧池塘暮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1浣溪沙① 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②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蒨:同茜,绛红色。
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
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
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
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15.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解析1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
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
诗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写法,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境。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2)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3.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杜甫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②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③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⑤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1)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分析】(1)①错误。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
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
②错误。
“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
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贾岛《暮过山村》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贾岛《暮过山村》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贾岛《暮过山村》阅读题答案及翻译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相关试题一:1.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著称,请根据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4分)2.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趣味的诗句,请就该句分析诗人心情变化变化的过程。
(4分)参考答案:1.(4分)怪禽在荒凉、凄清、孤寂的旷野上鸣叫,让人感到惶恐不安;恰好又遇到夕阳西下,山区渐渐黑暗下来,孤单的行人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这两句诗写得有声有色,描绘出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体现了贾诗“幽奇寒僻”的特点。
2.(4分)烟火渐相亲。
诗歌以“寒水”始,“烟火”终,中间经历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惊惧心情到欢欣喜悦。
相关试题二:(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不得超过50个字。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
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4)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5分)(5)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参考答案:(4)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
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
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5)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
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
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
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
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
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
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
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
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
一场急雨。
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
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
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
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
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
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
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
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
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
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
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
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文,有删改。
)
【注释】①田畈(fn):田地。
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1.本文作者按照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_____的特点。
(4分)
2.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3.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
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6分)
4.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4分)
答案:
1.第一空: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
第二空: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2.【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3.答案要点:
(1)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
(2)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
(3)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4.答案要点:
(1)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
(2)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事物。
(3)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