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https://img.taocdn.com/s3/m/e456c88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6.png)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进化的生物之一,拥有脊柱和脊椎骨。
本文将为您总结一些关于脊椎动物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类生物。
一、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根据不同的特征和进化线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群:1. 鱼类:鱼类是最早进化出来的脊椎动物,主要特征是鳞片和鳃呼吸。
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
2.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最著名的两栖动物是青蛙。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具有肺和皮肤呼吸,以及生活史中的蝌蚪阶段。
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可以分为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不同类型。
爬行动物的特征是四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和表皮的角质化。
4. 鸟类:鸟类是羊膜动物中最为进化的类群之一。
鸟类的特征是具有羽毛和鸟喙,能够飞行并进行高度复杂的行为。
5.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具有乳腺和发达的大脑,能够进行高级的学习和适应复杂的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脊柱:脊柱是脊椎动物身体的主要支撑结构,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
脊柱不仅能够支撑身体,还保护了脊髓。
2. 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由骨头、关节和软骨组成。
骨头提供支撑和保护,关节使得动物能够进行运动,软骨则起到减震的作用。
3. 头骨:头骨是脊椎动物头部的支撑结构,保护了脑部和感觉器官。
头骨的形状和结构因不同的物种而异。
4. 四肢:脊椎动物的四肢分为前肢和后肢,用于移动和捕食。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同,四肢形状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三、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是维持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通过气管、肺和鳃等器官进行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进化历史,呼吸器官也呈现出多样性。
2. 心血管系统:脊椎动物的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f1ea3fb7360b4c2e3f6421.png)
原始有头类主要特征是出现了头部和脊柱,增强了活 动能力和适应性。它可分为两支:一支比较原始,没 有上下颌,适应性很差,不久多被淘汰,只存留了七 鳃鳗和盲鳗等少数圆口类动物;另一支产生上颌和下 颌,增加了捕食的能力,并出现了偶鳍,有利于主动 的生活,成为鱼类的祖先。生活在水中的古软骨鱼类 演化为原始硬骨鱼类。原始硬骨鱼类分为两支:一支 进化为辐鳍亚纲的鱼类;另一支进化为总鳍亚纲和肺 鱼亚纲的鱼类。 从水栖生活转入陆栖生活的过程中,动物体的结构必 需有极大的变化,如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循环系统 也相应地变化;偶鳍转变为能支持身体的四肢;具有 能动的头部等。古总鳍鱼类比较具备了这些条件,它 不但具有内鼻孔和肺,其偶鳍的结构与陆生动物的五 趾型的附肢也很相似。这就提供了演化的内在条件, 再加上外界因素,使古总鳍鱼类逐渐演变为原始的两 栖类。
八、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的功能是排出体内尿素、尿酸等 含氮代谢废物,并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水 和离子,或选择性地保留离子,以维持体 内渗透压的平衡。 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鸟 类及部分爬行类无膀胱)。两栖类的皮肤、 哺乳类皮肤中的汗腺,也参与排泄作用。 脊椎动物的肾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的作用是支配动物机体内脏的生 理机能。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支配,所以又称为自 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三)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主要有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皮肤感觉器是各种动物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形式是由感觉神经 末梢分布于表皮而成。较为进步的则是形成触觉细胞或触觉小体。 还有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如蝮蛇的颊窝,能觉察出与周围气温只有 0.003℃的变化。 视觉器为眼,从鱼类起,脊椎动物眼睛的构造基本相似,只是在 视网膜上确定视象焦点的调节方法不同。 听觉器在圆口类和鱼类只有内耳,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中耳,外 被鼓膜,内有耳柱骨。哺乳类的听骨已由1块增加为3块,并出现 了外耳道和外耳壳。 嗅觉器一般在鼻腔内。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鱼类 一般有成对的外鼻孔和成对的嗅囊。陆生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其 嗅觉器和口腔相通,因而出现了内鼻孔。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 口腔的前部,羊膜动物内鼻孔后移到咽部。内鼻孔出现后,鼻腔 就兼有嗅觉和呼吸两种作用。 味觉器是比较原始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在各类动物中部保存 着原始的味蕾构造。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f193f1fad6195f312ba6f0.png)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9f31a755270722182ef74e.png)
(三)骨骼分类
(四)骨骼系的演变 1、头骨 2、脊柱:①脊索(先导)→脊柱(继承);
②典型脊椎的构成 ? ③脊椎分区及椎体类型
无分区 圆口类 脊索
二分区 鱼类 体椎
出现了相当于雏形 脊椎骨的椎弓—脊 索背面的脊髓两侧 出现了软骨弧片
尾椎
三分区 两栖 (灵活)颈椎
后肾管——中肾管只有输精功能(爬行类、鸟、哺乳类)
生殖附属腺 3、发育:卵生、卵胎生、胎生
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
五、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1、结构 2、齿在不同动物中的比较: 3、胃的功能及结构上特点? 4、肠:简单→复杂 5、泄殖腔:消化道、输尿管、生殖管汇合的地方(两栖、
爬行、鸟类);泄殖窦:有肛门(硬骨鱼、哺乳类) (二)消化腺 1、组成? 2、哺乳类所包含的唾液腺?(3对)
六、呼吸系统
鳃、肺共同特点:①有一层总面积比较大的薄膜,经常保 持湿润,呼吸的气体(二氧化碳和氧)得于顺畅的在膜 间通过;②有丰富的血管网,保证气体的充分交换。
织、皮肤感受器。 过渡:两栖纲,皮肤裸露,富含腺体。 陆栖: 爬行纲——干燥,缺乏腺体 鸟纲——薄、松、软、干、被羽 哺乳纲——角质化程度高,富于腺体
(四)色素细胞:存在于真皮层的特定细胞中,无羊膜类和爬行类。
色素颗粒:存在于表皮层中,鸟类和哺乳类的体色由它反映出来。
三、骨骼系统
(一)功能:1、支持;2、运动;3、保护;4、造血;5、 调节矿质元素的平衡
第十章 脊椎动物总结
第一节 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 1、脊椎动物六大纲?代表? 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二、皮肤 (一)功能 (二)皮肤结构及衍生物 (三)各类动物皮肤特点
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46480c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8.png)
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知识点
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在七年级的生物学科中,脊椎动物的学习是很
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的知识点,帮助
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一、鱼类
鱼类是最简单的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被鱼鳞覆盖,有侧线系
统和鳃呼吸器官。
根据体内和体外受精的不同,鱼类分为卵生鱼
和胎生鱼两类。
二、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指在幼虫期和成体阶段均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动物。
它们有皮肤呼吸和肺呼吸两种方式,以及复杂的循环系统。
两栖
动物分为蝾螈类、蛙类和蟾蜍类三种。
三、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最早的陆地脊椎动物,具有鳞片、爪子和干燥皮肤的特征。
爬行动物分为蜥蜴类、龟鳖类、蛇类和鳄鱼类四种。
四、鸟类
鸟类是昆虫以外体型最小的脊椎动物,它们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和独特的嗓音。
鸟类的皮肤覆盖着羽毛,并具有鸟嘴和脚。
鸟类分为翅手目和非翅手目两种。
五、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只有哺乳腺分泌乳汁喂养幼仔的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的特征包括毛发、耳垂和三个骨头的内耳。
哺乳动物分为有袋类、食肉类、兔形类、啮齿类、靈長类、鲸目、獭科和蝙蝠目等八种。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的主要知识点。
脊椎动物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虽然它的分类很复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拥有脊柱和脊髓。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每一
类脊椎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和分类。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2640ef04a1b0717fd5ddde.png)
大脑:嗅脑、大脑半球;������ 间脑:丘脑(感觉中心)、顶体、松果 体、脑垂体(内分泌腺)������ 中脑:视叶(视觉反射中心)、四叠体 (视觉和听觉反射中心)������ 小脑:运动协调中枢������ 延脑:呼吸、心搏、血压等中枢
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10对(鱼类、两栖类)或12对 (羊膜动物)������ 脊神经:混合神经,包括背根和腹根, 分为背支、腹支和交通支
脊椎动物总结
一、皮肤(skin)及其衍生物
皮肤:覆盖于动物体表面,是最大的器 官。由表皮、真皮组成。 机能:保护作用,避免机械损伤和细菌 入侵;防治水分蒸发或渗入;呼吸;排 泄;调节体温。
鱼类:表皮薄,有大量粘液分泌 两栖类: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散失 爬行类以上:高度角质化 表皮衍生物:鱼类和两栖类粘液腺,爬行 类角质鳞,鸟类羽毛、爪,哺乳类毛、蹄、 指甲、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 真皮衍生物:鱼类鳞片、鳍条,爬行类骨 板,哺乳类鹿角等
鸟类和哺乳类 心脏:2心房、2心室 完全双循环 ������ 鸟类:右体动脉弓保留 ������ 哺乳类:左体动脉弓保留
淋巴系统
淋巴管:薄而透明,管内有单向的瓣膜 淋巴液:透明,有大量淋巴细胞 淋巴器官: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
六、呼吸系统
鳃:低等脊索动物:圆口类和鱼类 肺:高等脊椎动物 两栖类肺呼吸不完善,需要皮肤辅助; 鸟类双重呼吸。
哺乳类:头骨双枕髁,下颌单一齿骨,颈椎一般7枚,椎体双 平行,四肢扭转。
三、肌肉系统
脊椎动物:肌肉两端由肌腱附着在内骨 骼的外表面;固定不动的一端为起点, 可动的一端为止点;完成运动的肌肉组 为拮抗肌。 鱼类肌肉分节;两栖类出现四肢肌;爬 行类出现皮肤肌和肋间肌;鸟类胸肌发 达,有鸣肌;哺乳类有膈肌。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ef14f24693daef5ef73d43.png)
综述——脊索动物:名词解释:无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无分化,无明显头部(尾索、头索)有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有分化,有明显头部(脊椎动物亚门)无颌类:没有上下颌(圆口纲以前的种类)颌口类:有上下颌(鱼纲以后的种类)鱼形类:附肢为鳍(鱼纲以前的种类)四足类:五趾型附肢(两栖纲以后的种类)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无羊膜出现(两栖纲以前种类)有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出现(爬行纲以后种类)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爬行纲以前种类)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鸟纲哺乳纲)逆行变态: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⑴具有脊索。
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结构,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被脊柱所代替。
⑵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⑶有咽鳃裂。
位于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与外界相通的裂孔叫做咽鳃裂。
在咽鳃裂上硫酸阿米卡星有许多毛细血管,有呼吸作用。
次要特征:⑴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管腹面。
⑵多为闭管式循环,多具红血细胞。
⑶肛后尾。
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说明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⑴后口。
⑵三胚层。
⑶两侧对称。
⑷真体腔。
⑸某些器官具分节现象。
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比较:类群, 骨骼, 心脏, 神经索, 脊索无脊椎动物, 外胚层形成外骨骼, 消化道背面, 实心,两条,消化道腹面,无脊椎动物, 中胚层形成内骨骼, 消化道腹面, 中空,一条,消化道背面,有</TD></TR></TBODY></TABLE></DIV>3、如何理解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因为:A、半索动物与非无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a、腹神经索。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5443beed15abe23482f4dfe.png)
消失(兽类)
七、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无羊膜类胚胎期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后肾
无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胚胎期
较后
最后
中部
后部
肾小管数多
肾小管数量极多
有肾口
无肾口
开始建立血管联系 仅与血管联系
2)咽颅(七对咽弓):
第1对咽弓:颌弓(上、下颌)
{
第2对咽弓:舌弓(舌颌骨、角舌骨、基舌骨)
第3~7对咽弓:鳃弓:由鳃变成肺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 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
3块
外耳
爬行类雏形
兽类:外耳道、耳廓。
硬骨鱼有四对入鳃和出鳃动脉,胚胎期的一、二动脉弓退化。以鳔呼吸的种类,鳔动脉由 第六对动脉弓发出,同源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动脉。
• 二 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消失,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左右体动 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 有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保留,最终汇入背大动脉。肺动脉和体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保留成为动 脉导管。
三、肌肉
轴上肌
骨骼肌 中轴肌
轴下肌 由分节
不分节
附肢肌
量少
量多
脏肌
皮下肌
皮下肌:两栖类出现
爬行类发展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知识点总结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c7a40d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5.png)
3. 线形动物
常见的线形动物:、、 ;
特征:身体大多 ,呈 ,身体不分节,消化道有有
分布: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 ;
4. 环节动物
常见的环节动物:、、 ;
特征:身体从前到后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节的出现促进了各种系统功能的发展
与人类的关系:蚯蚓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作为生产优良蛋白质饲料或食品的原料、净化环境的作用;水蛭对人畜有一定的危害;沙蚕可以作为饵料;
5. 软体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等;
特征:体外背覆坚硬的 ,用以 ;乌贼、章鱼的贝壳已退化;
6节肢动物动物界中最多、最大、最广的动物类群
特征:身体 ,体表有坚硬的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分节的 ; 常见的节肢动物如, 、、等
昆虫的特征: ;如:。
生物鸟鱼知识点总结
![生物鸟鱼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46ac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6.png)
生物鸟鱼知识点总结鸟类是一类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有羽毛覆盖全身,前肢变成翅膀,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亚纲。
从地质年代来看,鸟类是恐龙的后裔,它们继承了恐龙的一些特征,比如三指足部,但体型和飞行风格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鸟类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和进化,比如身体大小、羽毛的形态、嘴型、食性等方面的适应,使之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下面是一些鸟类的基本知识点总结:鸟类的起源和进化鸟类和恐龙的关系鸟类的进化历史鸟类的分类鸟类的体态特征鸟类的形态特征鸟类的羽毛结构鸟类的生活习性鸟类的生活习性鸟类的食性鸟类的鸣叫鸟类的繁殖方式鸟类的迁徙鸟类的保护鸟类的观赏鸟类的利用鱼类知识点总结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们通常有鳞片,有一对扁平的胸鳍和腹鳍,所以在外貌上有些像鸟类,但鱼类没有羽毛。
鱼类种类繁多,有淡水鱼和海水鱼,有冷水鱼和暖水鱼,有肉食鱼和植食鱼等。
鱼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体型、内外部器官、食性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其分布范围广泛,种类多样。
下面是一些鱼类的基本知识点总结:鱼类的起源和进化鱼类的分类鱼类的体态特征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的食性鱼类的繁殖方式鱼类的行为习性鱼类的保护鱼类的养殖鱼类的观赏价值鱼类的利用价值总结鸟类和鱼类是地球上两类不同的脊椎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陆地和水中,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经过长期的发展,鸟类和鱼类已经成为了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对鸟类和鱼类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并且更好地利用它们。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归纳(3篇)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归纳(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f44e1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7.png)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归纳1、动物的种类多样,根据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鱼是靠尾鳍的摆动和躯干部扭动获得前进的动力;调整方向用尾鳍,维持身体平衡用胸鳍、背鳍、腹鳍鳍等。
5、某同学想做鱼鳍有游泳中的实验,但一时找不到鱼,便用一个模型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P25)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发育变为幼蛙,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这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7、鸟类的特征:体表被羽毛,前肢变为翼,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8、鸟类适天飞行的特点如下:(1)身体表面: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呈扇面结构,表面积大,可以扇动空气而飞行。
(2)运动系统:骨薄,长骨中空,胸骨突出,称为龙骨突,有发达的胸肌。
(3)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主要靠的结构是气囊。
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出肺。
(4)消化系统:食量大,直肠短。
(5)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强劲。
这些特点决定了鸟类可以快速而且长久的飞行。
9、哺乳动物的特点:除个别的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点。
其代表动物是家兔,家兔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其作用分别是切断和磨碎食物。
肉食动物有发达的犬齿。
这些特点都是和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10、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12、腔肠动物的特点是有口无肛门。
举例海蜇、海葵、珊瑚虫等。
13、蚯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并在刚毛的辅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的。
将两条蚯蚓分别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速度在硬纸板上的快。
14、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别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5a5bdead51f01dc281f141.png)
总结:1、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双接式: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
舌接式:颌弓借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多数软骨鱼和硬骨鱼属于这种类型。
自接式: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见于肺鱼和路生脊椎动物。
颅接式:上颌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耳的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接脑颅。
见于哺乳类。
2、脊椎动物咽颅的演化:原始有头类咽弓名称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哺乳类第一对咽弓颌弓颚方软骨(上颚)方骨方骨方骨砧骨麦氏软骨(下颚)关节骨关节骨关节骨锤骨第二对咽弓舌弓舌颌软骨舌颌骨耳柱骨镫骨角舌软骨基舌软骨舌器舌器舌器舌器第三对咽弓鳃弓第一鳃弓咽鳃软骨(2)上鳃软骨(2)角鳃软骨(2)下鳃软骨(2)基鳃软骨(1)与软骨鱼相同,但通常骨化舌器舌器舌器第四对咽弓第二鳃弓舌器舌器甲状软骨第五对咽弓第三鳃弓甲状软骨第六对咽弓第四鳃弓会厌软骨第七对咽弓第五鳃弓喉部软骨喉部软骨喉部其他软骨陆生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趋势1)呼吸表面积逐渐扩大2)呼吸的机械装置更加完善:①两栖类的呼吸运动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②爬行类开始形成了胸廓,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③鸟类在静止时胸腹式呼吸,飞行时利用翼的扇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完成呼吸。
④哺乳类依靠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完成胸腹式呼吸。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的鳄到哺乳类,形成了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逐渐完善。
脊椎动物心脏各部分的比较:圆口类软骨鱼硬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静脉窦有有有有退化并入心房动脉圆锥无有动脉球有无无心房 1 1 1 2 2 2心室 1 1 1 1 1(有室间隔)2各纲脊椎的特点:⑴圆口纲:终生具脊索,出现脊椎雏形(神经弧片)。
⑵鱼纲:体椎(具肋骨),尾椎(具脉弓),双凹椎体,具脊索痕迹。
9脊椎动物学总结
![9脊椎动物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4ef12bdd36a32d737581fe.png)
一、皮肤 (进化的趋势)
1、表皮 由单层细胞(文昌鱼) 由不角质化 2、真皮 由薄 多层细胞 高度角质化 轻微角质化
厚(鸟类例外)
3、外骨骼
骨质鳞
角质鳞(陆栖羊膜类)
鱼类:骨质鳞; 两栖类:骨鳞退化,角质鳞未形成(裸露)。 羊膜类发展:角质鳞 鸟羽 兽毛 4、皮肤腺 单细胞腺 多细胞腺 真皮衍生物则趋于退化。
3 植 物 性 神 经
植物性神经与一般的脊神经和脑神经的不同: 1、 中枢位于特定的部位(脑干 胸椎 腰椎 荐椎等) 2 、传出神经不能直接到达效应器,而是在外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更换神 经元,再有更换后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 3 、协调内脏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 、节前神经元的位置,交感神经的中枢位于胸和腰的 脊髓灰质。而副交感神经的中枢在脑干和脊髓的骶部。
鱼类有成对的外鼻孔和嗅囊
陆生的脊椎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嗅觉器官和口腔相连,出现了内鼻孔。 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与口腔前部。
羊膜动物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内鼻孔后移。
另外内鼻孔扩大对动物的嗅觉是有利的,因为这样鼻黏膜增加,嗅觉更加灵敏。鸟 类和哺乳类有发达的鼻甲,上面布满了鼻黏膜和神经末梢。
发声器官:
两栖类和哺乳类的发声器官是在气管的前段的喉 部,由几块软骨和肌肉和声带组成. 鸟类的发声器官为鸣管,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界 处.大多数的爬行动物无发声器官,故不发声.
五、循环系统
(一)心脏 圆口类: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 鱼类: 软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圆锥。 硬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球(非心脏结构)。 两栖类:二心房一心室,动脉窦,动脉圆锥。 爬行类:二心房一心室(有隔膜),静脉窦退化。 鸟类、兽类:二心房二心室。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23e8ca102de2bd96058838.png)
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一、皮肤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
(一)结构:为多层细胞,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复层上皮,来源于外胚层。
真皮致密结缔,来源于中胚层。
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及皮肤腺。
(二)机能:多样1. 保护作用:避免损伤,防水蒸发,防御理化刺激,防止微生物侵袭。
2. 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3. 分泌、调节体温、排泄。
4. 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三)皮肤的衍生物皮肤腺: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
骨质外骨骼: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
皮肤衍生物表皮和真皮共(四)各个类群:1. 化石无颌类(甲胄鱼类):身体包被大块的骨甲。
2. 现代无颌类(圆口类):皮肤裸露无鳞。
富含单细胞粘液腺,泌粘液,使身体粘滑。
皮肤衍生物:口漏斗和舌的角质齿。
3. 鱼类:水生特征:富粘液腺。
表皮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与肌肉紧密相接。
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粘液腺、色素细胞和鳞片: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
4. 两栖类:水陆过渡特征:皮肤裸露。
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
开始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薄,有大量多细胞粘液腺,保持皮肤湿润。
皮下淋巴间隙发达。
5. 爬行类:真正陆生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表皮:角质层厚,具角质鳞,防止水分蒸发;蜕皮更明显。
指(趾)端具爪。
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
6. 鸟类适应飞翔特征:薄、松、软、干。
表、真皮:均薄而柔软。
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皮肤干燥。
表皮衍生物羽、角质鳞、喙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无真皮衍生物。
7. 哺乳动物适应陆生:厚而坚韧,皮肤腺异常发达。
真皮非常发达,皮下脂肪厚。
表皮角质衍生物毛、爪、蹄、指甲、角质鳞、洞角等。
多细胞皮肤腺异常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
二、骨骼系统内骨骼为活物质,分为软骨和硬骨。
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46406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7.png)
一、动物学知识点总结:1.动物的分类:动物根据骨骼结构的不同,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动物的特点:具有脊椎、内骨骼和完整的器官系统,能直立行走或捕食。
3.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能分泌乳汁喂养幼崽的动物,如狗、猫等。
4.鸟类:鸟类是一类能飞行的脊椎动物,具有羽毛和两条腿,如鹰、鸽子等。
5.昆虫:昆虫是一类具有六条腿和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如蝴蝶、蜜蜂等。
6.动物的生殖方式:动物可通过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繁殖后代。
二、植物学知识点总结:1.植物的分类:植物根据种子的不同,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2.被子植物的特点:具有种子和坚硬的木质茎,在陆地上广泛分布,如花朵植物和裂叶植物等。
3.植物的生活方式: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它们通过叶子中的叶绿素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植物的组成:植物包括根、茎、叶和花等部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5.花的结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等部分组成,其中雄蕊负责产生花粉,雌蕊负责接收花粉。
6.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来繁殖后代。
三、地理学知识点总结:1.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行星,它绕太阳旋转,同时也自转着。
2.大陆和海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大部分的水体都是海洋。
3.地球上的气候:气候是地球大气中的长期天气状况,影响因素有纬度、海洋和大陆等。
4.中国的地理: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形地貌。
5.自然资源: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6.环境保护:我们要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四、天文学知识点总结:1.宇宙的结构:宇宙由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天体组成,其中星系是数以亿计的恒星的集合体。
2.太阳系: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和其他天体,如卫星、小行星带等。
3.星星和星座:星星是太阳系以外的天体,星座是用来帮助我们区分星星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这种轻微角质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还较薄,由疏松层和致密层组成,真皮内有大量的多细胞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肤经常保持湿润。
皮下层有大的淋巴间隙。
爬行类的皮肤代表着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角质化程度加深,形成较厚的角质层,且特化成角质鳞,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与此相联系,蜕皮现象更加明显。
除角质鳞,指(趾)末端的爪也是表皮衍生物。
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
鸟类的皮肤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其特征是薄、松、软、干。
表皮和真皮均薄而柔软,松动地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连接。
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故皮肤干燥。
表皮衍生物包括羽、角质鳞、喙的角质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没有真皮衍生物。
哺乳动物的皮肤厚而坚韧,真皮非常发达,具很厚的皮下脂肪层。
毛为哺乳类特有的表皮角质衍生物,与鸟类的羽及爬行类的角质鳞均为同源结构。
除毛外,表皮角质衍生物还包括爪、蹄、指(趾)甲、角质鳞、洞角等。
皮肤腺异常发达而多样,包括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均为多细胞腺,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
2. 呼吸2.1呼吸方式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栖种类用鳃呼吸,在水与鳃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鳃分内鳃及外鳃二种类型,内鳃在园口类,鱼类终生存在,外鳃存在于所有两栖类的幼体及部分有尾两栖类的成体。
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在空气与肺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此外一些种类尚有辅助呼吸器官,如蛙的皮肤,乌鳢的口壁粘膜,泥鳅的消化管等。
2.2呼吸特点鱼类的鳃位于咽部两侧,由鳃弓支持着,每一鳃弓上有两列鳃丝(软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只有1个鳃瓣,硬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多特化为咽骨,其上无鳃丝)。
软骨鱼有鳃间隔自鳃弓伸到体表下,鳃瓣(软骨鱼的鳃瓣多不为丝状)附在鳃间两侧。
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丝附于鳃弓上,鳃裂被鳃盖骨所覆盖,以鳃孔通于体外。
水流从口进入以后流经鳃,水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氧进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随水流排出体外。
两栖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
鳃是由外胚层发育来的,而肺则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形成的。
因此,鳃与肺不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而是同功器官(形态和功能相似,起源和构造不同的器官)。
鳔和肺才是同源器官。
虽然有些鱼类的鳔已执行肺的功能,但专门作为呼吸器官的肺则是起源于两栖类。
两栖动物的肺构造简单,仅为1对薄壁的囊(如蝾螈)或囊内稍有些隔膜(如蟾蜍)而已。
其表面积比较小,不足以满足两栖类对氧的需求。
因此,两栖类还需借助于皮肤呼吸来摄取更多的氧。
爬行类的肺较两栖类进步,肺的内表面积相对比较大,这是由于肺内具有很多发达的隔膜。
一些结构高等的爬行类(如鳄和某些蜥蜴),肺内腔一再分割,腔内壁呈蜂巢状小室,从而扩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由于开始形成了胸廓,靠肋间肌的收缩,胸廓的扩张与缩小,改变容积,从而使气体吸入或排出。
鸟类的肺极为特殊,外观上看是一对海绵状体,内部则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和血管系统组成,称为网状管道肺。
气体交换在毛细支气管网和微血管网间进行,由于毛细支气管极细而密。
气体交换面积在脊椎动物中最大,呼吸效率极高,是对飞翔生活的适应。
气体在肺内为单向流动。
鸟类具特殊的气囊系统,是与中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薄壁囊,伸出到肺外,分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虽无气体交换功能,但能辅助呼吸。
静止时呼吸方式为抽吸式,飞翔时由于胸肌处于紧张状态,胸廓的活动受到限制,则依靠气囊的作用进行双重呼吸。
鸟类气管的下端形成发声器官,即鸣管。
哺乳动物的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组成。
导管部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形成一复杂的支气管树。
呼吸部由支气管树的微支气管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壁形成许多小室,称为肺泡,肺泡是哺乳类肺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肺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面积。
呼吸运动更趋完善,由于具肌肉质的膈,依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膈的升降,加上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动作,使胸腔扩大与缩小,从而吸入或呼出气体。
这种方式称腹式呼吸或膈式呼吸。
哺乳类的呼吸道进一步改进,由于次生腭发达和软腭的出现,使内鼻孔后移,消化道和呼吸道完全分开。
喉头构造复杂化,支持喉头的软骨除杓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外,新增加了甲状软骨及会厌软骨。
它不仅是呼吸通路,而且是发声器官,声带位于喉腔内。
3. 循环3.1循环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它是动物体的运载系统,通过血液循环,机体组织可获得氧气和养料,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走。
循环系统还有调节内环境的稳定、消灭病原微生物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3.2心脏心脏能不停息地作节律性搏动,好比一个血泵,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脊椎动物心脏的演变列表比较如下:(表1)表1. 脊椎动物各纲心脏演变比较表脊椎动物心脏的结构演化规律是由鱼类的单循环向两栖、爬行类的不完全双循环过渡,再向鸟类、哺乳类的完全双循环演化,其结构向适应陆生生活的肺呼吸以便提高运送氧效率的方向发展。
3.3动脉、动脉弓脊椎动物的大动脉大致相同,主要有腹大动脉、背大动脉以及连接腹大动脉和背大动脉的6对动脉弓。
各纲动脉系统的差异主要是动脉弓的变化。
(表2)表2.脊椎动物动脉弓的演变3.4静脉脊椎动物静脉的演变情况远比动脉的演变复杂得多。
但主要静脉演化的总的趋势是静脉是趋于简化。
鱼类的后主静脉、侧腹静脉和肾门静脉等,在哺乳类则由后大静脉所代替。
无尾两栖类由前腔(大)静脉1对代替鱼类的前主静脉。
后腔(大)静脉1条代替鱼类的一对后主静脉,腔静脉1条代替鱼类的1对侧腹静脉。
爬行类静脉系统基本上和两栖类相似,但仍保留1对侧腹静脉。
鸟类腹静脉消失,而具特有的尾肠系膜静脉和腹壁上静脉。
哺乳类中多数种类尚具奇静脉与半奇静脉。
肝门静脉非常稳定,从鱼类到哺乳类始终存在。
肾门静脉在鱼类和两栖类发达,在爬行类已趋于退化,到鸟类则更趋于退化,哺乳动物成体的肾门静脉已完全消失。
3.5淋巴系统淋巴系统存在于脊椎动物各纲中,有杀灭细菌和辅助循环的作用。
淋巴系统由淋巴、淋巴管、淋巴结和其它淋巴器官组成。
淋巴心由淋巴管演变来,能搏动,有助于淋巴循环。
淋巴结为腺体,不仅能产生淋巴细胞,而且有消除有害物的作用。
鱼类一般无淋巴心,无淋巴结。
两栖类和爬行类则有数目较多的淋巴心。
鸟类无淋巴心,但部分种类有淋巴结。
哺乳类无淋巴心,却有大量的淋巴结。
淋巴器官中除淋巴结外,还包括胸腺、脾脏、扁桃体、腔上囊等。
3.6 脊推动物血液循环的比较单循环——血液每循环全身一周,只经过心脏1次而称。
如鱼类回心缺氧的静脉血经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园锥至腹大动脉,腹大动脉分出若干对入鳃动脉进入鳃中,进行气体交换而成富氧的动脉血,由出鳃动脉、背大动脉将动脉血送至身体各部,经组织间气体交换后,缺氧的静脉血又回心脏。
不完全双循环的两栖类和爬行类产生了肺,除了体循环外,还有经过肺的肺循环。
心房已分隔为左、右两个,但心室只有1个(两栖类)或心室虽有分隔,而分隔不完全(除鳄类外的爬行类),动脉血和静脉血还不能完全分开,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室和心房完全分隔,即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等四室。
动、静脉血不再在心脏内混合,血液每循环全身一周,需要经过心脏2次。
完全的双循环加强了对全身各部分氧的供应,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使体内能放出一定的热量来维持一定的体温。
4. 骨骼4.1骨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骨骼可分为软骨和硬骨两种。
骨骼系统包括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前者包括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后者包括肩带、腰带及前后肢骨。
骨骼的功能主要是支持身体,保持一定的体形以及保护体内柔软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运动的杠杆,骨骼还可使血中钙和磷的含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骨髓有造血功能。
4.2骨骼系统演化特点4.2.1头骨包括脑颅和咽颅两部分。
软骨鱼类的脑颅由包围脑的软骨与嗅软骨囊和耳软骨囊愈合而成。
硬骨鱼类以后的各类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经过软骨脑颅阶段,后骨化为软骨性硬骨。
脊椎动物硬骨脑颅的演化趋向是:骨片数由多到少,脑颅由小到大,骨与骨之间从一般连接到紧密嵌合,头骨与脊柱间由不可动关节到可动关节。
咽颅在软骨鱼类由一对颌弓、一对舌弓和五对鳃弓组成;硬骨鱼类也由上述七对咽弓组成,但已骨化;自两栖类登陆后,咽颅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脊椎动物咽颅的演化及各骨的去向如下表;(表3)表3.脊椎动物咽颅的演化在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上,表现为动物愈高等,它们的连接就愈紧密牢固。
其中颌弓由它本身并通过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称为双接式,见于原始的软骨鱼;如颌弓借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称为舌接式,见于多数软骨鱼和硬骨鱼;又如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称为自接式,见于肺鱼和所有陆栖脊椎动物;而哺乳类的上下颌更紧密地与脑颅连接,由齿骨后端直接与脑颅的鳞骨相关节,称为颅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