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学习的基因知识点。
-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文章:《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20年)。
-论文:张伟,李明.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45(12):955-962)。
-书籍:《基因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学生可以在线或到图书馆查阅这些资料,进一步了解基因的本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观看在线课程,如“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加深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解。
首先,我意识到这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基因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利用动画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基因的表达过程,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基因在生物性状中的作用。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解基因突变的部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后果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下节课中更详细地解释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并提供更多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基因研究相关书籍和网站。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巩固知识。
-拓展学习:探索更多基因相关知识。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目标: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II复习过程: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20知识点1(学情1)(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析:(1.体内转化实验(1)结果分析:格里菲思的实验说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外转化实验思考:本实验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1)如果把S型活细菌的DNA提取后,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注射到小鼠体内,能否在小鼠体内得到S型细菌?(2)如果把S型活细菌的DNA提取后,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能否在小鼠体内得到S型细菌? (3)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的意义体现在哪里?(三)学以致用: P115例2.跟踪2 P116例3例1.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B.缺乏多糖荚膜的R型活细菌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缺乏多糖荚膜的R型细菌的混合物D.既缺乏多糖又加热杀死的R型细菌二、噬菌体侵染染细菌的实验(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21知识点2(学情2)(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本实验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过程:(教材)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为什么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DNA?(1如何标记噬菌体的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能同时标记DNA和蛋白质吗?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均直接证明了________是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模块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二册生物教案
.
专业. 第3章基因的本质
1.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结论: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结论:DNA是噬菌体真正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控制其性状,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义:绝大多数生物(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部分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
6.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7.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每个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8.DNA分子的复制时间: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拟核中也发生DNA复制。
条件:能量——ATP;模板——两条DNA分子单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9.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0.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复习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பைடு நூலகம்章末复习课
主 讲 人:赵广宇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 审核指导:闫景娟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DNA检测
“山羊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28年
20世纪40年代
1952年
1. 结合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 备的特点。
谢谢 看
收观
1. 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 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 DNA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 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 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 两条游离的单链(如右图所示)。形成杂合 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 缘关系越近,这是为什么?
DNA的结构
DNA的结构
3. 碱基互补配对对遗传信息的传 递具有什么意义?
DNA的复制
1. DNA复制是在为细胞分裂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请问DNA复制需要的具体条件有哪 些? 2. 将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3次,请 画出形成的子代噬菌体DNA链的标记情况。 3. 在DNA检测时,通常样品中的DNA含量很少,不足以进行序列测定,所以刑侦人员 需要先将样品中的DNA进行体外复制,请推测DNA体外复制需要的条件以及过程。
人教版教学教案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基因(遗传物质)的本质【课标扫描】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运用水平)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水平);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水平);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理解水平)。
【知识网络】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R 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②S 型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 小鼠死亡 ③杀死的S 型细菌 + 小鼠 小鼠不死亡 ④R 型细菌+ 杀死的S 型细菌+ 小鼠 小鼠死亡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R 菌和由R 菌转化成的S 菌,转化成的S 菌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 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菌内含有R 菌转化成S 菌的转化因子(假说) ① 提取S 型活菌中的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 R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DNA 时,R 菌才能转化成S 菌。
② 用 DNA 水解酶 分解DNA ,S 型细菌则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DNA 才是使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① 用35S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无 放射性② 用32P 标记T 2 子代噬菌体 有 放射性③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 来遗传。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此实验还证明了DNA 能够自我 复制 ,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 连续 性,也证明了DNA 能够 指导 蛋白质的合成。
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 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 的作用。
(全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有DNA 又有RNA,其遗传物质是 DNA ; ②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病毒 ,由于只含有DNA 或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SARS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T2噬物质是 DNA ③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核酸 ;④因为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说DNA 是 主要 遗传物质。
DN A 是遗物质的实验证据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生遗质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三种小分子组成;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苷酸链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②外侧的基本骨架由[1]磷酸和[3]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4]碱基对排列于内侧;③两长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4]碱基对。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案
格里菲思将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死 亡小鼠体内分离到了活的 S 型细菌,请分析: 1.已知在 80~100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 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当温度 降低到 55 ℃左右时,DNA 的结构会恢复,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格 里菲思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应该是哪种物质? 提示 是 DNA。 2.研究表明,小鼠体内的两种细菌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顺序可能蕴含大量遗传信息 答案 C 解析 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蛋白质的不同结构可能对应不同的遗传信息, A 项正确;作为遗传物质,要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而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B 项正 确;作为遗传物质要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顺序可能蕴含大 量遗传信息,D 项正确。 2.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 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 ①有毒的 R 型活细菌 ②无毒的 R 型活细菌 ③有毒的 S 型活细菌 ④无毒的 S 型活细菌 A.①④ B.②③ C.③ D.①③ 答案 B 3.(2018·河南郑州一中期末)下列有关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蛋白质和 DNA 的作用 B.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C.35S 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同时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 D 解析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 S 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 为 DNA 的 特征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 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地、单独 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A 项正确;离心后 35S 标记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 32P 标记 DNA 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则可推测 T2 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中的物 质是 DNA,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B 项正确;35S 标记蛋白质的实验 组,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体内,所以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 C 项正确;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 DNA 是转化 因子,D 项错误。 4.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突破:使用挂图、投影仪或展示平台等进行直观教学。
然后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列表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事例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学法:阅读分析、列表比较、讨论归纳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关村的DNA标志图片、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用激光打造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典场景图片、DNA银饰图片、DNA芯片模型图片、格里菲思的实验的动画资料、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学生准备:预习,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创设情境,设疑引入课题通过亲子鉴定,引出遗传物质是DNA,但是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究是一个艰辛而有趣的过程,从而引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出示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体和菌落图,让学生对图指出何者是R型菌体?何者是S型菌体?菌落各是怎样?毒性呢?以加深学生对两种细菌的了解。
〖问〗1.两种肺炎双球菌有什么不同?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哪几个步骤?各看到哪些现象?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3.艾弗里及其同事继续研究,实验的关键思路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P43~P44,边看书边看图解,回答上述问题。
第3章基因的本质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基本信息单元主题名称基因的本质核心大概念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学段学科高中生物课时数5单元课标要求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3.1.1 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3.1.2 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1.3 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3.1.4 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表现。
3.1.5概述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单元内容位于实验证实功能结构复制方式与基因的关系基因染色体蛋白质DNA格里菲斯的实验艾弗里的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半保留复基因通常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单元学习目标1.亲历科学探究历程,探索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揭示DNA的结构并最终揭示出基因的本质,认识到DNA碱基序列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DNA中储存着丰富多样的遗传信息。
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DNA的稳定性,而稳定的结构适于储存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3.基于给定的科学史,分析不同实验间的逻辑关系。
体会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敢于质疑他人又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精神。
4.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及“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等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5.通过对离心、同位素标记体外转化体系等技术的了解,理解物理学和化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领悟多学科交叉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总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总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3章基因的本质总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目标1、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2、有关遗传物质的重点知识回顾重点有关遗传物质的实验二次备课难点有关遗传物质的实验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本章内容,以“基因”为核心总结构建知识网络:(8分钟)生成问题:精讲互动1、遗传物质证明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结果分析。
(学生记在课本45页上)2、在含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和ATP的条件下,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新的DNA。
问:(1)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的各个新DNA之间,(A+C):(T+G)的比值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的各个新DNA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什么?(3)在一个新合成的DNA中,(A+T)(C+G)的比值,是否与它的模板DNA任一单链的相同达标训练1、课本45页自我检测一、二2、由12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可因其碱基对组成和序列的不同而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其种类数最多可达A、4120B、1204C、460D、6043、具有100个碱基对的1个DNA分子区段,内含40个胸腺嘧啶, 如果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A、60个 B 、80个C、120个D、180个4、一个双链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三次自我复制,在第四代DNA分子中,有几条第一代脱氧核苷酸的长链A、2B、4C、8D、18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个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6、右下图是DNA的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④分别是、。
(2)图中的碱基对是通过相连接的。
(3)图中的⑥是,⑦是。
作业小结板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整体教学设计
《基因的本质》单元设计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基因的本质》是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三章的内容,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后面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本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围绕“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生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可借助科学史情境探究科学问题,通过模型建构、假说—演绎法应用等活动进行多样化思维训练,组织学习过程中挖掘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在细节处体现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代代相传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3.1.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1.3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三、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将围绕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要求展开,授课时会依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每一专题对应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专题的具体教学目标见课时教学案例)。
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分析和资料分析活动,逐步揭示基因的本质,能说出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尝试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体会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演绎DNA的复制方式,结合科学实验认同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探讨DNA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
生物人教版必修2 基因的本质 教学设计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三维目标二、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预览(一)旧知再现1.通过下列现象,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会打洞。
(2)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以上两种自然现象各阐述了什么科学道理?2.回顾——形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3.回顾——组成DNA的主要化学元素是什么?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二)新知探究1、了解——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读P42内容,回答:(1)为什么早期人们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2)DNA被人们初步确定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什么?2、掌握——脑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读P43内容,回答:(1)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结构及致病性各有什么特点?(2)掌握——格里弗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过程。
根据教材图3-2,完成下列表格:①DNA酶:是一种能够分解DNA分子的酶。
(4)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艾弗里实验缺乏严谨性的原因是什么?②T2噬菌体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画出噬菌体的模式图。
三、知识解析——知识挖掘和梳理(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该实验采取的实验方法是什么?2.该实验对艾弗里实验起了什么作用?3.该实验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起了什么作用?(二)艾弗里实验1.艾弗里是如何在格里弗思的基础上展开实验的?2.通过艾弗里实验你能领悟到科学实验的什么基本方法?(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读教材P44,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是什么?它是如何增殖的?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读图3-6,了解实验过程。
(1)步骤:噬菌体培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物质35S和32P (2)实验分析: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目的:③实验方法:④实验现象:⑤实验结论:⑥分别标记35S和32P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14C标记吗?(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整个过程。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基因的本质232329组内公开课教案zhl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经典实验,在结构体系上体系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实验分析的极佳素材。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且具备了较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并不清楚遗传物质发现过程及相关的实验证据。
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方法和过程还有所欠缺。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总结“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②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③分析实验原理、过程、结果及结论(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认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四、教学重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及关键环节五、授课过程(一)有效的课前预习自主看书,完成学案上任务,初步构建有关“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思维导图,并提出自己存在的疑惑。
(二)课堂学习1.导:以课题内容为情景的问题导入2.议:以预习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3.启:以讨论问题为中心的教师精讲(回归教材)4.练:以精讲问题为核心的课堂练习5.点:以疑难问题为重点的及时点拨(拓展应用)6.结:以主干问题为线索的纠错总结(三)分层的课后练习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某一新病毒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课时: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表达复习目标: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II2.基因的概念II 3DNA分子的复制II4.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II复习过程:一、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25知识点1(学情1)(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组成层次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DNA分子结构上有什么特征?(1)稳定性:决定因素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碱基比的共性与特性(1)共性,(2)特异性:的比值是无穷的,恰是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体现。
特别提醒①配对的碱基,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C-G对占比例越大,DNA 结构越稳定。
②在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2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间接相连。
5、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P126)(三)学以致用: P126例1分析某生物的双链DNA,发现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64%,其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0%,则互补链中腺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是A.17%B.32%C.34%D.50% A二、DNA分子的复制(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25知识点2(学情2)(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DNA分子复制总结:时期场所条件过程结果特点意义提示:DNA的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有(1)DNA分子数(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m·(2n -1)个(三)学以致用: P127例2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一)基础知识回顾:填P125知识点3(学情3)(二)重点突破(动动手 )1.对基因概念的理解:从结构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功能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3.基因、染色体、蛋白质、性状的关系思考:染色体是基因的唯一载体吗?细胞的DNA都构成染色体吗?细胞中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尔遗传规律吗?①对于真核细胞来说,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制作模型、实验、探究式学习法。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10 cm不同颜色的硬卡纸,并用其中一张白色的剪出4个等大的五边形,用一张黄色的剪出四个直径为1.5cm的等大的圆,用粉色和绿色卡纸分别剪成长8 cm、宽1.5 cm的长条,并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
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矗立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村创业大厦前的城市雕塑──中关村的“麻花”,成为世人瞩目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个雕塑曾引发一起纠纷案件,那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受理的北京世纪盛典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大学dna雕塑合同纠纷案(教师对案情进行简短介绍)。
看完图片,听完案情介绍,同学们又什么想法呢?有同学会问:案件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空间结构的旋转方向的问题,dna到底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呢?就是这样两条链吗?为什么要在这里制作一个dna结构的雕塑呢?新课教学第一部分:dna的研究教师:186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最早发现dna这种化合物的存在。
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并努力探索这蕴涵生命奥秘的物质的结构,希望揭开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同学介绍在网上查到资料:1944年,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可能携带遗传信息。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二部分:跟随科学家研究足迹,认识dna的结构教师: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人们已经认识了dna的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每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又是由三个分子组成。
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 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能力方面1.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双螺旋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① 活R ,无毒 活小鼠② 活S ,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③ △杀死的S ,无毒 活小鼠④ 活R + △杀死的S ,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转化因子是什么?(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多糖或蛋白质型活S DNA + R 型 培养基型 + S 型DNA 水解物型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32P 标记DNA35S 标记蛋白质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 的分子结构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 、T 、G 、C 、U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1952年查哥夫3.DNA 的结构①(右图)双螺旋② 骨架③ 配对:A = T/UG = C4.特点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③特异性: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5.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2教案第3章基因的本质
教学设计一、教学策略在复习课中,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要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回忆并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是枯燥的学习过程。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节复习课,选取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出相应的例题,通过学生对例题的独立解答、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教师的适当点拨、归纳,以及课堂检测题的巩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1.回扣课本P47-50相关内容,正确说明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与DNA分子结构的计算。
2.回扣课本P52-54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及复制的特点;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与DNA分子复制相关的计算。
3.回扣课本P55-58相关内容,准确说出基因的本质,并构建基因与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三、设计流程1.课前:独立完成预习学案发现问题查阅课本,选看微课课前上交2.课中:独立完成课堂案例题,原生态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疑难、展示答案小组代表点评、归纳总结,学生质疑,教师适当点拨提升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网络独立完成课堂检测题,检查目标达成情况3.课后:10分子复习加深巩固,完成课后拓展学案。
四、教学实施程序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引导教学意图一、导入二、展示学观看课件,分析问题学案中出现的错误阅读学习目标展示预习案的反馈:1.优秀学生及优点展示。
2.问题学案展示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查漏补缺。
四、课堂小结五、课堂检测六、作业布置独立完成检测题并进行自我评价3.几种酶的作用部位:解旋酶、DNA聚合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4.碱基计算方法归纳。
5.高中生物涉及“同位素标记法”、“荧光标记法”的实验总结。
6.构建知识网络: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总结学习方法:DNA结构层次记忆技巧,即结构层次的“五、四、三、二、一”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和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解读
第3章《基因的本质》是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本质。
第3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
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使学生对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遗传上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其教学内容的结构
单元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三、能力方面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学法导航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本节的“问题探讨”,首先呈现了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因为节标题已经说明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前,本文首先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与原教材比较,本段没有从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出发,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指出20世纪中叶,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可以简洁明确地引入对本节主题的讨论,避免了与前面所讲内容的重复。
在讲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的基础上,本节又讲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这两个实验是20世纪中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也是最经典的实验。
通过两个实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
并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在艾弗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希和蔡斯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 是遗传物质。
在讲述这两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
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
通过对两个实验方法的讲述,使学生理解科学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通过阅读这则故事,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还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在众多有造诣的科学家中,两个年轻学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
的开端;多学科知识的背景是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是科学发现的关键。
在引导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本节又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述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第3节《DNA分子的复制》以奥运会会徽“印·舞动的”为题引导学生进入对复制问题的讨论。
2008年奥运会是令国人瞩目的话题,对学生十分熟悉的奥运会会徽画面进行的讨论,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本节包括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三部分内容。
在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之前讲述DNA分子复制的推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沃森和克里克在制作DNA模型时,就已经推测出了DNA分子的自我复制的机制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在使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即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安排内容,实际上再次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讲述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后,讲述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学生理解对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机制的揭示必须来源于实证;二是使学生了解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由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的难度较大,出于对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将这部分内容安排为选学。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一个游戏活动引入对问题的讨论的。
在活动中运用排列组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可以贮存大量的信息。
本节包括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两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分别通过两个活动来完成。
在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中,主要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基因与DNA的关系。
资料分析中共列举了4个实例,其中资料1、3实例是从数量上说明基因是DNA片段;资料2、4实例是从现象上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综上所述,学生可以很自然得出如下的结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部分,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DNA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
活动中创设的两个情境设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DNA分子中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结论,从而推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结论。
这一结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物体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课时分配
第3章包括4节,均用1课时。
备课资源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基本单位。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的产物。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断。
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
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系统遗传学概念与原理,探讨猫之为猫、虎之为虎的基因逻辑与语言,提出基因之间相互关系与基因组逻辑结构及其程序化表达的发生研究。
从孟德尔定律的发现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基因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1866年,奥地利学者G.J.孟德尔在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论文中,用大写字母A、B等代表显性性状如圆粒、子叶黄色等,用小写字母a、b等代表隐性性状如皱粒、子叶绿色等。
他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所观察到的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
但是从他用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杂交结果来看,这些符号正是在形式上代表着基因,而且至今在遗传学的分析中为了方便起见仍沿用它们来代表基因。
20世纪初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以后,他的定律又在许多动植物中得到验证。
1909年丹麦学者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这一名词,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并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这样两个术语,前者是一个生物的基因成分,后者是这些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兼胚胎学家T.H.摩尔根在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white eye,W)突变型,首先说明基因可以发生突变,而且由此可以知道野生型基因W+具有使果蝇的复眼发育成为红色这一生理功能。
1911年摩尔根又在果蝇的X连锁基因白眼和短翅两品系的杂交子二代中,发现了白眼、短翅果蝇和正常的红眼长翅果蝇,首先指出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可以通过染色体交换而分处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
交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不过直到40年代中期为止,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交换发生在一个基因内部的现象。
因此当时认为一个基因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