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6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6 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
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分述次级结构)
再现段为动力性再现,调性持续在A大调上,较首段在结构上有了扩充,形成了一个8+14小节的并行不等长乐段。(分述下一次级结构)前一乐句为首段第一乐句的严格再现,在57小节停留在V6 5上作半终止,后一乐句延续前乐句的材料但由于使用了V7/IV—II 的离调阻碍进行及V6 5/V—V2—I6等重属和弦的进行使得音乐获得了内在的动力从而得以扩充。
(分述次级结构)
尾声从材料上来看也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6小节,材料来源于连接部分,为动机性的音型。第二个阶段5小节,材料来源于中段的第3个阶段,材料以八分音符的等分节奏进行为特点。第3个阶段3小节,材料来源于首段,以十六分音符做歌唱性的律动为特点。第4阶段4小节,是主和弦的上行分解;(描述调性及和声特点)整个尾声的调性持续在A大调上,第一个阶段配合动机化的旋律音型在和声上运用了较多的重属、副属和弦使得尾声的第一个阶段具有了一定的动力性,但在随后的三个阶段和声上采用了单纯的V7—I的进行使得之前的和声紧张度得以缓解与平和,配合和声的处理,尾声的后三个阶段在旋律上也以下行为主。从而使得音乐更具有结束感。整个尾声在材料上有对全曲做“总结归纳”的意味,在和声调性上具有明显的结束感,为典型的收束型写法。
(总述分析要点,得出分析结论)
本曲在材料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统一性;和声调性上主要以陈述性的和声语汇及近关系的调性展开为主,这与“单三”作为一种较小型的曲式结构其“容量”有限,并不适合做过多的展开与对比是相适应的;结构上在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作了相应的处理:首段较规整、中段较自由、再现段有扩充,形成了一种逐渐增长、逐渐活跃的形式;织体上贯穿全曲使用了倚音上行分解和弦的形式,使音乐生动活泼。这与本曲所要描述的主题——《春之歌》——所要表达的那种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艺术形象是相吻合的。由于结构上的逐渐活跃,使得“连接”及较为长大的“尾声”的出现变得必然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