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初探“功能对等”理论在鲁迅小说英译本中的应用
初探“功能对等”理论在鲁迅小说英译本中的应用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影响颇深,鲁迅小说杨译本的翻译中有效地将该翻译策略加以应用,为译本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等效的阅读平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鲁迅小说杨译本“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交际阶段理论的核心,1964年,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将翻译定义为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
奈达指出,“贴近”是指接近原文本信息;“自然”是译文的表达方式中,没有翻译腔的痕迹。
与此同时,奈达将读者的反应也归于翻译标准之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意义、作品风格以及读者反应三个方面的内容。
奈达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利用翻译手法灵活处理,达到近似于等效的读者反应及理解与领会。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比。
开创了白话文小说的先河。
先生一生创作了33篇小说,鲁迅的小说风格独特, 思想内涵深刻, 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鲁迅小说的英译对鲁迅小说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鲁迅小说的英译本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巧妙应用。
译例一:阿q 没得法, 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杨译本:ah q could do nothing but rack his brains for some retort. “you don’t even deserve. . .”其中“racked his brains”(绞尽脑汁)这一短语的使用更是表达得很绝妙,比“found another way ”之类的纯字面翻译则更精妙得刻画出了阿q这样一个迂腐的精神胜利者形象。
杨氏夫妇译文字斟句酌在翻译上尽力传达出鲁迅先生原文中表达的文意,让一个自轻自贱、处境悲惨却糊涂得得意又可爱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思。
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译英中的应用作者:田童蓉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8期作者简介:田童蓉(1988.9~),女,黑龙江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在读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摘要:尤金·奈达(Eugene·Nida)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著名学者和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成就在于“功能对等论”翻译理论的提出。
本文将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分析“功能对等论”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汉译英一、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把信息论和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评价标准。
其次,他提出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标准也不同于传统的“忠实”标准。
第三,他用新的眼光看待翻译过程,认为翻译过程还应包括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评价。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译英中的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如今在各种文体的英汉互译中应用十分广泛。
下文将分别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对其在汉译英中的应用做出分析。
(一)词汇层面在翻译一些新词、成语、网络词语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等同的心里感受和对词汇的理解。
这时,“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些词汇的翻译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爆冷门:a dark horse bobbing up“冷门”指出人意料的结果。
原文中并没有提及“黑马”或“跳出”等词语,而其翻译出现了“a dark horse”和“bob up”等词,虽然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但却能使译语的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似的“出乎意料”的感受。
菜鸟:green hand“菜鸟”属于网络词语,比喻在某些方面应用水平较低者,兼有新手或者生手的意思。
而“green hand”恰巧指“生手;没有经验的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_评_红楼梦_英译本
119
青年文学家
I do what he’s like. It’s really only in having a mother that I can count myself a bit luckier than you. In other respects we have enough in common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fellow-sufferers. If you can see this—as with your intelligence I am sure you must— you have no cause to go echoing Si-ma Niu’s complaint: “All men have brothers, only I have none.”(冯,2008) ’ 《论语 · 颜渊》中“司马牛忧曰 :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是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这个典故在英语中很难找到 相 对 应 的 习 语, 若 意 译 为“lament your lack of a brother” 则 , 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底蕴和通过对话进行人物塑造的机会。霍译 不拘泥于形式,把“司马牛之叹”的内容补充出来,既向译文 读者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展现了两位女子博古通今的气 质,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在另一层面上实现了“功能对等” 。可 见,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上, “功能对等理论”仍然是适用的,但 是, 不能太执著与现成的“对等语”甚至滥用, 而应该打破局限, 对译文做整体考虑,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共同的“对等”目的。 3、结语 本文试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了霍克斯与闵福德的《红 楼梦》英译本的部分例句,测试了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虽然它在文化词句的翻译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用不同 方式进行弥补 ; 完全不同的对等翻译对源于不同文化的文学作 品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大致的对等是可以实现的。译者可调整 自己的翻译策略,尽可能表现原作的内涵、风格和文化,给译 文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 [1]、Eugene A. Nid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冯庆华 .2008. 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 [M]. 上海 :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葛南 .2011.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 [J]. 神州 (26): 132. [4]、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 武汉 : 湖北教育 出版社 . [5]、郭建中 2000 文化与翻译 [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 [6]、谢天振 .2008.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M]. 天津 : 南开 大学出版社 .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效性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效性
张新宁;李玲
【期刊名称】《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一书中,所提出的翻译的本质、翻译准则、翻译过程、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及对译文的检验等理论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张新宁;李玲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130;天津300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电影译名中的"功能对等"——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电影译名中的应用 [J], 刘大燕
2.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效性 [J], 张新宁;李玲
3.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1-300首为例 [J], 宋晓庆;
4.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中“功能”之异 [J], 舒彦
5.石油化工英语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合理运用 [J], 王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石惠方陈柯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从语意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旨在检验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功能对等;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19-02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其核心是功能对等理论。
1.1、动态对等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论对等原则》一文中得到了明确阐释。
文章一开头,奈达就提出:没有哪两种语言史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和句子的方式,既然如此,就有理由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等同。
翻译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等同(谢,2008)。
既然没有“完全等同”,因此翻译所要追求的就是最接近的对等物。
奈达进一步把划分了对等的两种不同类型:一是形式对等;一是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包括形式和内容。
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的对应。
而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不那么关注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一致,而更关注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在于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进一步说明动态对等的含义。
他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在译语种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郭,2000)。
1.2、功能对等由于奈达“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受到误解,各种各样只翻译内容,而不注重形式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的名义。
浅谈英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理论的应用
- 20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英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理论的应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齐鑫【摘要】本文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形式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差异以及举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英汉翻译 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鼻祖,主要倡导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翻译,1969年,他与塔伯合作完成了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动态对等,意义的分析、翻译的步骤等话题进行了阐述,书中提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 即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即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即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是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首先是意义上“最切近”,而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即形式对等。
所以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尽管功能对等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逐渐递变的概念,因为奈达认同内容和形式等传统概念之间的“冲突”而非总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奈达强调如果要确定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的对应,这是处理这种冲突的总体原则。
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文体,句法,篇章和词汇对等。
在实践中,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少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译者就需要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为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趋于对等。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旨在探讨社会交往的现象,特别是物理和语义的内容。
它的思想取自于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中不同的语言群体加工信息的过程是相同的,顺利的沟通依赖于每一方的理解力。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参与者应该彼此尊重,充分认识并考虑对方的背景,以便能够相互理解。
近几十年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被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它将社会交往理论和翻译过程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受到语言使用者自身的背景经验和思考习惯的影响,尤其是其文化文化。
因此,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信息的语义和特定原文文本领域,同时考虑目标文本背景,受迫以目标语言与当地文化背景相融合的形式来改变信息内容。
此外,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明确指出,翻译本身不仅仅是翻译原文的词汇和结构,而是要将原文所表达的意义转化为目标语中的最恰当的表达形式。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准确捕捉作者的意图,以保证原文的文化特色不被过度简化或消除。
同时,翻译者也应尊重目标语的文化特色,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效地书写出来的信息才能被清晰地传达出来,从而达到恰当的交流效果。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说明,涉及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翻译工作需要翻译者充分准备,除了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更需要勇敢地试图除去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捕捉原文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异同。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2522019年35期总第475期ENGLISH ON CAMPUS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文/徐晓颂了译文中使用隐喻手法的片段进行分析。
隐喻是指用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词表示另一个东西。
隐喻也是一种比喻,但比喻是隐含的。
在《雷雨》中,“大家庭里自然不能个个都是好人”被翻译成“Well, of course, you have the occasional black sheep in any big family”, “black sheep”在中文中意思为“害群之马”,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
这句话在译文中是周萍对繁漪所讲,实际暗含的意思是,在这个大家族里,繁漪的行为处事是有辱家门的。
因此,王佐良先生在此处用隐喻手法,使用“blacksheep”译原文的“坏人”来表达内在的含义。
除此之外,“black sheep”的意象也充分展现了封建大家族内部的腐朽全貌。
2.功能对等理论的文化层面。
现代学者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以及精神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翻译因文化取向而产生不理解。
每一种语言归属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知识、审美价值、风俗习惯、道德约束以及习语等历史文化结晶中实现共享和传播。
涉及习语的翻译,奈达认为习语是语义调整最典型的代表,因为它们是习语,这意味着相同类型的独特形式不太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雷雨》的剧目一中,台词中有涉及“聒聒叫”这一俗语,在中文中,该词是一句表示吵闹的俗语,这是一个非常惯用且生动的表达。
在这个场景下,鲁贵用这个表示四凤的言语表达与自己的亲近关系,译者则不能将“聒聒叫”翻译成noisy,否则文章中词语真实含义在英语版本中无法表现出来。
王佐良非常准确地讲该俗语翻译成“with your airs and your tantrums”表达愤怒的情感,这个译文版本的翻译相当准确,外国读者能够完全了解词语背后的意思。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2522019年35期总第475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文/徐晓颂了译文中使用隐喻手法的片段进行分析。
隐喻是指用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词表示另一个东西。
隐喻也是一种比喻,但比喻是隐含的。
在《雷雨》中,“大家庭里自然不能个个都是好人”被翻译成“Well, of course, you have the occasional black sheep in any big family”, “black sheep”在中文中意思为“害群之马”,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
这句话在译文中是周萍对繁漪所讲,实际暗含的意思是,在这个大家族里,繁漪的行为处事是有辱家门的。
因此,王佐良先生在此处用隐喻手法,使用“blacksheep”译原文的“坏人”来表达内在的含义。
除此之外,“black sheep”的意象也充分展现了封建大家族内部的腐朽全貌。
2.功能对等理论的文化层面。
现代学者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以及精神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翻译因文化取向而产生不理解。
每一种语言归属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知识、审美价值、风俗习惯、道德约束以及习语等历史文化结晶中实现共享和传播。
涉及习语的翻译,奈达认为习语是语义调整最典型的代表,因为它们是习语,这意味着相同类型的独特形式不太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雷雨》的剧目一中,台词中有涉及“聒聒叫”这一俗语,在中文中,该词是一句表示吵闹的俗语,这是一个非常惯用且生动的表达。
在这个场景下,鲁贵用这个表示四凤的言语表达与自己的亲近关系,译者则不能将“聒聒叫”翻译成noisy,否则文章中词语真实含义在英语版本中无法表现出来。
王佐良非常准确地讲该俗语翻译成“with your airs and your tantrums”表达愤怒的情感,这个译文版本的翻译相当准确,外国读者能够完全了解词语背后的意思。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对于俄汉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具体实例,阐述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思想,即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信息、文体等方面应达到一定的对等。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在俄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力求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词汇层面的应用在词汇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寻找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近义词或表达方式。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词汇的对应关系并不总是直接的。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在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关注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如“посолить вечером”在汉语中可译为“夜晚降临的安宁”,而不是简单地翻译为“晚上撒点东西”。
这种处理方式使译文在词汇层面上与原文保持了功能对等。
2. 句子层面的应用在句子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在翻译长句时,译者需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原文的复杂结构进行拆分和重组,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还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语序、时态、语气等语法特点,力求使译文在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本层面的应用在文本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意义和文化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作者:李翠翠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07期摘要: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
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我国传统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但在翻译实践中实现功能绝对对等是不现实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用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思想、技术、信息等方面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大量翻译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
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逐字或逐句对等。
它追求译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
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深层内涵并把握其主旨,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也就是不局限于译文的形式对应,更要力求实现功能对应。
这也就是奈达长期倡导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但奈达也多次阐明“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强调内容而不看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当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不可兼具时要优先考虑内容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形式对等或译者主观感觉对等,而是要考察译文的读者在阅读译文时的心理反应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的心理反应是否对等。
但在实践过程中完全实现对等理论并不现实,原文与译文的读者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审美经验等,所以很难达到绝对的对等,而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对等。
该理论一举打破了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模式,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在源语言与目的语转化的过程中,将二者进行对比是无法摆脱的客观存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理论的浩瀚海洋中,功能对等理论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理念,已然成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准则之一。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追求语义、风格、文体等深层次上的对等,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等效。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推动文学翻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源语作品,因此,翻译应该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源语的语法和词汇。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上的对等,这种对等往往忽略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的不自然和生硬。
而功能对等则更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它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作品。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四个翻译标准:达意、传神、通顺和自然。
这四个标准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对等,很容易导致翻译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韵味。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源语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功能对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源语作品的魅力。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05/2020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骆焕玲(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摘要】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英语文本的翻译质量,丰富英语文本翻译的理论内涵。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内涵及语义,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基于此,简要论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的主要应用原则,详细论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策略。
希望通过本次分析及研究,旨在加强奈达功能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英语文本翻译应用策略功能对等理论由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 ·奈达提出:在翻译中应坚持翻译内容的功能对等,即翻译不能过分追求语法的准确性及文字对应,而是应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功能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有效地减少了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客观标准,能够降低翻译差异出现的次数。
翻译活动中,恰当、自然及对等的方式,是体现源语信息及内涵的主要方式,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语句等方面实现翻译对等。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可保证英语文本翻译的准确性,再现翻译源语的文化内涵。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论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形式对等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将两种语言形式及翻译内容作为重点。
首先,基于形式维度进行分析,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需保证英语翻译文本信息与源语中的对应信息相吻合,主张将源语作为翻译的根本,翻译形式为重点内容,而翻译内容则处于次要位置。
其次,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形式对等需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素,即语法单位、词汇用法的连贯性、尊重原文文本的意义。
具体包含:名词翻译为名词,动词翻译为动词;短语及句子应具有完整性,不能重新排列及重组句式;保留稳重的标点符号、段落划分及总体格式。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的应用原则(一)保留原文特色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作用为,再现源语中的文化内涵,消除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导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翻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奈达的对等理论被广泛应用,该理论通过对等将原文和译文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翻译的忠实还原。
本文将结合奈达的对等理论,探讨其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20世纪最杰出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在翻译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对等理论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代表自然翻译运动的精神。
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两种对等翻译原则。
功能对等指将原文的含义和功能传达到译文中,而形式对等则强调译文要与原文在形式结构上保持对应。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忠实性和信息传达,成为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保持原意在日语笔译中,保持原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对原文意思的忠实还原,日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持原文的含义和信息表达。
通过对等翻译原则,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2. 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在日语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需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文化特定的内容,可以使用功能对等原则,通过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功能,进行翻译。
而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或需要形式结构对应的内容,则需要运用形式对等原则,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3. 注重文化因素4. 保持语体和风格统一奈达的对等理论还强调了对原文语体和风格的保持。
在日语笔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体和风格,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和词语,保持译文的统一性。
奈达的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保持语体和风格对应的翻译原则,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特点,提高了翻译的可读性和质量。
5. 弥合语言差异在日语笔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对等翻译原则,弥合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差异。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语言之间的对等和联系,使翻译过程更加顺畅和自然,同时保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这一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意义。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应实现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等。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在俄汉翻译中,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同时考虑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使译文在语义、语用和风格上与原文达到对等。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语义对等在俄汉翻译中,语义对等是实现功能对等的基础。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表达。
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文化知识,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2. 语用对等语用对等是指译文在语境、语调和语气等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原文的语用含义,如委婉、幽默、讽刺等语气,以及特定的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化因素的处理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俄汉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两国文化的差异,如价值观、习俗、宗教等,以便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这有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上的对等。
四、案例分析以一篇俄汉翻译实践为例,原文描述了一个俄罗斯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注重语义、语用和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注意到了原文中一些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表达方式,如亲切的称呼、家庭习俗等,并在译文中加以体现。
此外,译者还关注了原文的语境和语气,使译文在语用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最终,译文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使中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
浅析功能对等原则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 24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功能对等原则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吉林师范大学/董敏【摘要】“功能对等”原则是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界产生巨大影响。
他的理论对英汉互译有总要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从词汇的翻译,双关语,谚语的翻译,三个方面来探讨对等原则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 英汉互译20世纪80年代,影响较大的西方翻译理论,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应只追求字面逐字对应,而要达到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译文的读者群与信息的关系和源语言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两者必须一样。
奈达在1964年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分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功能对的”有四项基本原则:(1)有意义;(2)准确传达原文的风格和内涵;(3)表达方式自然流畅;(4)两种语言信息接收者产生相似反应。
因而,翻译不仅要达到对文本信息的了解,还要对源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有足够了解,才能做到完整传达原文的思想,目的。
一、功能对等论具体应用从字面来看,对等理论追求的是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对等,奈达的理论解决了意译和直译的争论,不再拘泥于二者,而把重点放在结果上。
主张内容信息高于形式,可见在对译文的把握上,形式可少许加以改变。
因此,作为译者,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既表达原文内涵,又不丧失译文的美感。
1.词语,短句的翻译。
①词性。
在我们固有思维中,词语的核心是词性,决定了翻译属性。
外语学习者的通病是在翻译时,很难改变对词性的认识,使译文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在奈达看来,他把词重新归类:object(实体),具体的人或物;abstract(抽象概念),指对具体事件实物的客观描述;event(事件);relations(关系)。
举个例子,look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那么在翻译时就要根据词性决定句子译法,但是在奈达的分类中,loo是一事件,因此翻译成名词和动词区别都是不大的。
举个例子:(1)What film will be on this Sunday.这周末放映什么电影。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老人与海》中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李灿宇,李永兰(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该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老人与海》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性、句法的角度浅析该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功能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7-0135-021概述奈达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界的泰斗。
他还发表了许多与翻译科学、理论、实践相关的书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翻译的科学探索》,该书被业内认为是学习翻译的必读书之一。
2理论综述奈达将语言功能分为9类,即表现、认识、人际、信息、祈使、行为、情感、审美、自我解释的功能。
对等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判断是否对等主要在于读者的心理反应。
在他看来,译文应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要任务是重现原文的意义,其次是风格(奈达,1969)。
他主张要打破传统翻译壁垒,抛弃传统的词性、句法概念,在词性和句法上给予译者一定的自由度,让译文更自然、更通顺易懂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内涵,实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3功能对等理论在《老人与海》李继宏、吴劳译本中的应用《老人与海》的中译本有很多,本文选择了李继宏和吴劳译本,首先两位都是翻译家,专业从事翻译活动,译作多而著名,在翻译界的影响较大。
其次吴劳先生作为翻译前辈的译作与现在翻译界热门的李继宏先生的作品进行对比,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在两位译作中发挥的作用。
3.1词性转换实体、活动、状态、过程、特征、连接、指示七大类是奈达对词新的分类(奈达,1996)。
重新分类后,词汇的翻译灵活性提高,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1:...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which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P1)译文1:……这个老人现在绝对是个衰神,倒霉到了极点。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本中的应用
法对等一定是比词汇对等难的。词汇对等只是涉及单词, 而句法对等不仅要联系单词,还要联系单词与单词之间的 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句子相关的语法,这就是考验译者的 基本功扎不扎实。在英语中,例如单复数是最好理解的, 所以译成汉语时,译者只需把单复数对应翻译下来即可, 可是在汉译英中,有些汉语可能对复数的表达不是很清晰, 所以这时译者要分析这里是不是要用复数进行翻译。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分别介绍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四方面很好地介绍了我们在翻 译中该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首先是词汇对等。词汇对 等是一个词的意义在它语言中的用法。任何一个英语单词 可能都不止一个意思,例如:最简单的一个短语,black tea,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就是黑茶,但是其应该翻译 成红茶,这里虽然 black 是黑的意思,但是按照中国的翻 译习惯此处应该是红茶。还有,例如最简单的 book 一词, 当名词译的时候最简单的是把它翻译成书,但是其还有卷、 账簿、名册、工作簿等意思。而其当动词讲的时候有预订 登记的意思。还有美剧里通常说的 kick your ass,kick 是踢的意思,your 你的,ass 是屁股,如果按照逐个单词 翻译是“踢你的屁股”,但是正常应该把它翻译成“我要 胖揍你一顿”,这个体现的就是英语单词的异化,与之相 一致的是 Adam’s apple,按照字面上翻译应该是“亚当 的 苹 果 ”, 但 实 际 上 是 喉 结 的 意 思。 我 曾 在《 老 友 记 》 里看见过一句台词,“you are over me? When you are under me ?”这句话直译是:“你在我的上面?你啥时候 在我的下面了?”但是在剧中,这句话被汉译为“你不在 乎我了?你啥时候在乎过我?”under 和 over 正好是一对 反义词,under 是指在……的下面,over 是指在……的上 面,但是这里并没有运用它本身的意思,而是译成别的意 思,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光要查找弄清每个单词在文 章中所代表的意思,还有弄清它的词性,再进行相关翻译, 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前后语境进行相关翻译,所翻译出的内 容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心态心境所要表达出的内容,这样才 符合奈达的词汇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1.10No .12010年3月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Mar .2010收稿日期:2010-01-18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朱蓝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ZHU Lanhui(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翻译品种。
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
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
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
[1]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
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
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
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
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
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
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
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
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
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0卷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
要根据原文语体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
他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一转换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体上的对等。
奈达同时还认为“形式对应会歪曲接受语的语法和文体,从而歪曲信息,造成目的语读者对译文难以理解甚至误解”。
[2-3]功能对等被认为是一条翻译原则,它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
这样,就必须改变原文的形式。
但“只要这种变化遵循原语转换规则,坚持文脉一贯性原则和接受语的回译转换规则(back transf or mati on),就不仅可以保留信息,而且译文也忠实可靠”。
不难看出,奈达赞同把功能对等作为一种更有效的翻译手段,从而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奈达指出:“翻译中的功能对等远不是仅仅对信息进行正确转换的事情。
”他认为译文的语义质量非常重要,要求译者采用符合译文习惯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读来通顺、易懂。
总之,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
二、应用文体的特点应用文是一种非统一的文体类型,它主要具备三个特征:(一)功能性强作为一个非统一文体类别,应用文体式繁多。
大凡海报、广告、商务信函、各类公函、旅游英语、对外宣传资料都属于应用文之列。
尽管体式纷繁,但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即目的明确,功能性强。
海报、广告主要为了传达信息,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消费者购物欲望;商务信函、各类公函主要用于商务往来,实现各种交流目的;旅游英语和对外宣资料旨在通过介绍我国风土人情、旅游资源以达到吸引外宾前来观光旅游的目的。
[4](二)语言简洁这是应用文的又一特征,即文章结构紧凑,用词简洁明了,可以用少量词来表达的,就不用更多词表达,不必要的细节、没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删除。
(三)具有特定的格式这一特征主要针对商务信函、各类公函而言,如合同、契约、邀请函、申请信等。
对于这一类型的应用文,规范的格式是其文体特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原文功能的重要手段。
应用文的这些特殊文体特征决定了翻译中译者应选用适合体现其文体特征的翻译标准。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应用文体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要求译文达到预期的功能。
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的过程应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为对照物。
由于应用文本身就是一个功能性强、目的明确的文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文的目的是为了再现原文的功能时,确保两个文本的功能对等就成了翻译过程中的基本标准,这就是本文所要提出的应用文翻译的功能对等标准。
(一)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奈达指出,好的译文在译语读者心中能产生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
在应用文翻译中,译者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原意是进行成功翻译的基础。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不能只单纯从字面意思理解原句,而应该分析原句所体现的深层意义,适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译文对读者也产生相同的效果和功能。
例: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译文一:A fan is no comparis on of the GreatW all,but the Great W all Fan will show you that it isjust as coo1.译文二:The Great W all Fan,The Fan of The Great W all.译文一要比译文二好。
这是长城牌电扇广告,在汉语语境中,“长城”是强大、智慧、势不可挡的象征,汉语读者从原广告词中很容易识别和体会到原广告想传达的“长城牌电扇是电扇中的佼佼者”,译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再利用cool一词中“令人感到凉快”和“顶呱呱,极棒”的双关义,使这两个似乎完全不可比的东西成为合乎情理的组合,同时突出了电扇的特点,这样在译语语境中能让读者对该电扇的优异性能留下深刻印象。
译文二很明显是按照原文字面直译,不仅生硬呆板,读者也不知所云,译文预期功能显然无法达到。
例:However,you must re me mber the fact that第1期朱蓝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though there are s ome good technical science t ools on the market t oday,they are t ools only,not“holy grails”.译文:然而,你必须记住这个事实:现今市场上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技术科学交易工具,但它们仅仅是交易工具而已,而不是使你百战百胜的宝物。
英语原句中“holy grails”来自于“圣杯”的故事。
根据中世纪传奇,“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使用的杯子或盘子,后来成为很多武士追寻的对象,意为百战百胜的宝物。
作为熟知圣杯故事的英语读者来说英语原句是非常好理解的。
但是译者根据自己语境信息对读者的语境进行推理得知,对不熟悉圣经故事的汉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holy grails”的意思。
所以翻译时要将这一深层含义表达出来。
(二)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仅理解了作者的深层意思还不够,译者作为作者和读者的中介还必须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语境。
只有在对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假设后,译者才能在翻译时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的放矢。
[5]例:存包处使用说明存1、请按“存”键。
2、取密码纸,自动开箱。
3、存入物品,关好箱门。
取1、密码纸靠近读码口自动开箱2、取物后,请关好箱门。
译文一:Deposit1.Please p ress the key deposit2.Take the pass word paper.Door opened aut omatically3.Deposit your articles and cl ose the doorW ithdra wal1.The pass word paper is tight near the scan.Do or opened aut omatically2.Please cl ose the door after withdra wal notice译文二:Public LockT o use1.Press the“deposit”key2.Take the barcode and the door opens3.Place articles inside and cl ose the doorT o re move contents1.Press the barcode against the scanner2.Re move the things and cl ose the door译文一的作者肯定没有看过相应的英语原文写成的真实材料,所以也无法翻译出地道的英语应用文。
可想而知,它的读者一定是无法正确地将包存进去的,翻译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