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苏联给解放军武器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际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方面的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援助对象之一。
苏联通过向中国提供武器、军事顾问和经济援助等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了有力支持。
苏联的援助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战斗力,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和政治支持。
例如,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对日作战,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力的背后支撑,使中国抗日力量得到了有效组织和指挥。
在政治上,苏联的支持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壮大。
不仅如此,其他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
例如,美国通过“莱特莫·道格拉斯协议”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弹药和飞机等。
这些援助不仅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还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有着国际支持。
二、经济方面的国际援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在抗战初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国际援助在补充中国物资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通过中国物资委员会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包括粮食、纺织品和医疗用品等。
这些物资的援助为中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维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了中国抗战的持续进行。
此外,国际援助还为中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济合作的机会。
苏联通过合作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工业基地不仅满足了中国军需的需要,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
三、军事方面的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在军事方面对中国的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的援助不仅提供了中国武器装备,还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
这些军事顾问通过对中国军队的训练和组织,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紧急的军事支援,在中国军队的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从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对华政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在1945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侧重于经济扩张,以经济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二是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与美国相比,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沙皇俄国,更注重对中国的领土扩张与控制,以领土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与经济扩张,受其影响,苏联对华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表现出了注重对中国东北、外蒙、新疆等地区的控制的特点。
在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苏联则表现出了既有积极的支持,又更多地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时,出于对中国国内政治局面的分裂既不利于对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两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实现这样一种共同的判断,到年初,美苏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共识:一是两国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主张以政治民主方式解决国共冲突,团结各派力量共同抗日,并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二是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事务上的主导地位,美国表示理解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所拥有的特殊利益。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已初见端倪。
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美苏划分了两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以国际法的形式将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达成的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确立了下来。
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美苏最终在牺牲中国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它们在远东利益的划分,并最终确立了共同支持蒋介石的对华政策。
随着战争的结束,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之间的对抗逐渐代替了合作。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也因此面临种种危机,尤其在东北问题上,到1945年11月,事实上形成了以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为一方、以苏联暗中支持中共为另一方的新局面。
美苏共同支持蒋介石政策开始受到挑战。
苏联对华政策的这一调整,为中共进军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是,苏联对于中共的支持,更多地是基于其对华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侵略的战争中,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从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外国援助。
这些援助不仅提供了物资、武器和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了对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和友谊,使中国能够在敌人的围攻中坚持下来。
一、苏联的援助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
1937年7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随即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苏联不仅提供了装备和军事顾问,还向中国派遣了空军部队参与战斗。
苏联还在华北、东北地区建立了大规模的军事基地,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持。
此外,苏联还通过援华基金会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支持中国发展军工和重工业。
二、美国的援助美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就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1940年7月,美国通过“援华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此后,美国陆续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军事装备,包括飞机、坦克、迫击炮等。
同时,美国还向中国派遣了许多空军顾问和军事专家,提供技术和战略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了筹款活动,为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三、其他国家的援助除了苏联和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支持和援助。
英国是中国最早的援助国之一,他们提供了军事设备和武器,并派遣了许多顾问团来协助中国作战。
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经济援助。
此外,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在他们自己的国内面临困境的同时,也向中国伸出援手。
四、外国援助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援助,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援助国家的支持向中国人民传递出了友谊和团结的信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日斗志。
其次,外国援助的物资和军事装备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提高了中国在战场上的战斗力。
决战东北,林彪向苏联“要”了多少武器
决战东北,林彪向苏联“要”了多少武器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2期林彪出关入东北后,毛泽东曾电令林彪,要求将苏军援助、的多余枪支用于组建和装备地方武装,同时他还要求苏军多给武器,“以便广泛武装东满、北满民众及我军”。
四平战役结束后,退入北满的十几万林彪部队很快就得到苏军的援助,1947年9月发展到48万人,12月更猛增到73万人,1948年以后更进一步发展到105万人。
林彪部队的人数猛增,1947年武器装备还不很充足,但到了1948年不仅不缺还十分完备,且质量和火力水平大为提升。
那么,林彪究竟向苏联要了多少现代武器?林彪出关入东北前,苏军已将部分日军军火库转交关内部队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顷刻间灰飞烟灭。
与此同时,国共两党都注意到了处在军事真空地带的东北在战后政治天平上的重要性。
因此,东北的接收便成为国共双方力争的焦点。
目前,无论是根据俄国解密的档案资料,还是根据中国公开的回忆史料,可以肯定的是,解放战争期间苏方提供过相当程度的军事援助。
那么,1945年9月下旬以前出关部队得到过多少武器呢?仅据曾克林将军回忆,当该部被苏军迎入沈阳后,苏军就已将沈阳兵工厂及沈阳、抚顺、辽阳、本溪等地的军火库、军需被服仓库等交给了该部,甚至把日本关东军最大的苏家屯仓库也交给了该部。
当然,9月下旬苏军态度转变,又将这些仓库大部收回。
但该部还是运出步枪2万支,轻重机枪1000挺和156门各种炮,不仅装备了出关部队,“还将一部分武器支援了后续部队和原抗日联军以及关内其他解放区部队”。
根据《曾克林将军自述》记载:此后,该部仍陆续利用没有交回的仓库取运武器,包括拉出一批军火于10月前后“发给三五九旅和山东部队,以及从延安来的教一旅等部队”和“用船向山东龙口送去一批武器、弹药,其中有500万发子弹、炮弹”,该部甚至还完整接收了一个日本航空大队。
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项目
工程研究张久春参与评论(243)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苏联的援助,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工业化。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
这些协定使1949年7月30日签订的中苏两党层次上的所谓苏联与中共东北政府之间的“商品交换协定”变成了公开的两国政府间协定。
1950年的协定与1949年的协定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
1952年初,中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并确定“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1]。
195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需要建设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西安电气器材和水银整流器制造厂、西安静电电容器制造厂、西安滚珠轴承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拖拉机制造厂等项目提出了意见。
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调整对华政策,扩大了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援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
苏联领导层对大规模援华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这会对苏联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其他问题。
赫鲁晓夫对此做了说服工作和批驳。
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1“156项工程”的确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和建设经济、巩固国防等重大使命。
这时,煤炭、电力供应缺口很大,石油工业落后,制造业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所提出的装备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计划就是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重要领域。
1.1“156项工程”的分批确定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是逐步商定,并逐步实施的。
苏联援助对中国的重要性
苏联援助对中国的重要性苏衍明视传09-4班学号引言苏联对于许多中国朋友来说也许很陌生,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帮助以及重要性国人知之甚少,只有在历史教科书上一笔带过还是负面的,说苏联违背信义,中止苏联对华援助。
在这里,我们探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中苏交恶的这段时间(1921年7月-1960年9月)的重要性,以求真实情况。
一、俄国革命成功对中共建立有不可磨灭的影响(1)俄国成立对中国界内思想影响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才懂得要“走俄国人的路”,才知道要成立共产党。
可见俄国革命是中共成功的导师与指引者。
从十月革命后的情况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所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
并且通过他们慢慢在国内扩散出去。
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即逐步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世界的和中国的问题,这对中国当时浑浊的思想界无疑注入了一股清泉,让人思想为之一开,这就是中共的起源。
2、苏联对中共的成立和维持起到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没有苏联的前期帮助,那么这个必然性必将大大延后,以致未来不可知。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维经斯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讨论了建党的可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他在中共建党的思路与实践,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陈独秀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列举一下前期苏联对中共的一点援助:1920年各项开会所需差旅费全由维经斯基所代表的苏联国际共产主义支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志愿军与国际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志愿军与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不仅有中国军队和民众的顽强抗战,还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志愿军的无私援助。
这些外国志愿军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人民的亲密伙伴和不可磨灭的友谊纽带。
一、志愿军的种类和数量1.1 苏联志愿军苏联作为中国的重要盟友,积极参与中国抗日战争。
1937年7月,苏联政府即派遣首批驻华军事顾问团,随后成立了中国远东局,向中国提供了军事装备和人员援助。
1938年底,苏联派出志愿军到中国参战,最高峰时苏联志愿军在华战斗人员超过50万。
他们严阵以待,将自己的战术经验和现代化武器传授给中国军队,对中国的抗日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其他外国志愿军除了苏联志愿军,中国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志愿军的援助。
美国飞虎队是其中之一,他们在抗日战争初期自发组成,为中国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也派遣了援华部队,为中国提供军事装备和物资支援。
这些国家的志愿军为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志愿军与中国军队的合作2.1 双方互相学习外国志愿军与中国军队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援助关系,更是一场相互学习和互相促进的过程。
苏联志愿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和战斗经验,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中国军队则积极吸收外国志愿军的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战斗方式。
双方通过密切的合作,使中国军队逐渐具备了与日本侵略者抗衡的能力。
2.2 风雨同舟在抗战岁月中,外国志愿军与中国军队共同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艰苦。
无论是艰苦的战斗环境还是缺乏物资的困扰,他们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敌人。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友谊的力量,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树立了榜样。
三、国际援助的意义3.1 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外国志愿军的援助为中国抗日战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信心,使中国军队和民众更加坚定地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国际援助激发了中国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3.2 增进了国际友谊外国志愿军的无私援助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感激,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赞誉。
东北解放,苏联援军知多少
东北解放,苏联援军知多少1976年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条目中写到:“苏联的援助是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苏军指挥部把缴获原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转交给人民解放军(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筒37000余门,坦克600辆,飞机861架,机枪约12000挺,汽车2000余辆等等)。
尔后,苏联又向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大量苏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
”台湾国民党方面也持这种观点。
1实际情况是,从1945年9月到1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各解放区部队陆续进入东北的初期阶段,不断受到苏联东北占领军的限制和排斥。
苏联方面反复无常的态度,给东北野战军开辟东北根据地的行动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共中央即决定各解放区部队全面出击,迅速扩大解放区。
冀东军区16分区曾克林部率先进入沈阳,开始扩充部队、搜集武器。
短短几天便收编了万余人,获得了大批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弹药。
苏联政府与国民党当局签有条约,中共军队在东北的行动很快就引起了苏方的不安。
当时,苏方的态度是严守中立,并未给中共方面任何优待。
9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
并派彭真、陈云、伍修权等随苏军代表一起乘飞机去沈阳。
彭真等走后,刘少奇向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汇报了情况,并称这是“千载一时之机”。
随后,刘少奇还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各解放区,抽调部队和干部轻装前往东北接收武器,开辟根据地,掀起了十万大军开赴东北的重大战略行动。
彭真等到达沈阳后,发现苏军的态度相当恶劣。
绝大部分日军武器库的装备都被苏军用火车运往苏联。
9月21日,彭真电告中央:“现在我看守下较可靠的军械库只有七五山炮11门、迫击炮70门、六五子弹500万发。
绥中飞机已被苏军搬走,沈阳南机场确有27架双引擎日本烂飞机,及十余个大零件库,但修理不可能。
沈阳西机场和有单引擎完整的战斗机70架,但无点滴气油,目前对我全无作用。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大陆项目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大陆项目chqs01于2013/6/27 10:12:49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的来历,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要求苏联对华的政治经济援助的产物。
毛主席当时要求苏联援助,到1959年,使我国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即钢的产量超过500 万吨,煤达到1 亿吨,电力在200 亿度以上,石油在250 万吨左右,超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
(这真的是狮子大开口)毛主席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商后,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具体的谈判。
通过会谈,双方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外,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这个协定规定: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援助中国大型工程项目。
1950年苏联就开始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
这些项目主要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
156项工程第二批项目是在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带“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轮廓草案到莫斯科寻求支持(包括《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八个附表、《中国国防军五年建设计划概要》等资料),斯大林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和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中国以帮助。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与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与支持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作为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更加艰苦的新阶段。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人民需要外国援助与支持。
在抗战期间,中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帮助,这对于中国的抗战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苏联的援助中国与苏联自20世纪初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就呈现出密切的势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积极支持中国,派遣专家和军事顾问前往中国,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援助。
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还派遣了一批军事专家协助中国军队的训练和指挥。
此外,苏联还通过公开渠道和秘密渠道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二、美国的援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选择了中国作为其在亚洲的盟友,大力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美国曾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装备和技术支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援华飞虎队的组建和行动。
飞虎队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战斗机部队,他们奋勇作战,对日本军队形成了有效的威慑。
此外,美国还通过外交手段支持中国,积极争取国际支持。
1943年,美国和英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向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为中国争取了更大的外交空间。
三、其他国家的支持不仅是苏联和美国,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和支持。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派出了陆军和空军部队协助中国作战。
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也陆续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
此外,还有一些中立国家对中国表达了支持和声援,如瑞典、瑞士等。
这些国家的援助虽然规模较小,但对于中国抗战事业的士气和国际声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外国援助与支持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扩大了抗战的国际声势,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力量。
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心和支持,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其他国家援华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了击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不仅依靠国内自力更生的努力,还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宝贵援助。
这些外援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外援和援华国家的贡献。
一、苏联援华苏联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外援国家之一。
自1937年淞沪会战以来,苏联就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
苏联援华主要包括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和战略合作。
苏联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火装备和物资。
同时,苏联还在远东地区与中国展开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苏联的援助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抗战能力,对中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美国援华美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另一位重要援助国。
在抗战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日本侵略的认知加深,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
美国援华主要包括军事援助、物资支援和经济援助。
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物资和装备,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基金、贷款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帮助中国战时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促进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三、英国援华英国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重要援助国。
在抗战爆发后,英国政府积极响应中国的抗战呼吁,向中国提供了军事装备、物资和金融援助。
英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和大炮等,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英国还派遣了军事顾问来华,协助中国军队的作战计划和战略指导。
英国援华的贡献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其他国家援华除了苏联、美国和英国,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援助。
例如,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物资运输船只,为中国的战时需求做出了贡献。
澳大利亚支援了中国的航空部队建设,并积极参与中国的后勤保障工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志愿军与援华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志愿军与援华力量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期间许多外国志愿军积极参与,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援华力量也给中国战场带来了关键的支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志愿军和援华力量。
一、外国志愿军的参战与贡献1. 苏联红军苏联红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外国志愿军之一。
1937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派遣28名红军军官和几名军医组成的红军军事顾问团前往中国。
他们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战术指导和培训,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美国飞虎队美国飞虎队是由美国空军飞行员克莱尔·陈纳尔于1941年在中国成立的一支志愿军部队。
飞虎队员们在中国战场上表现出色,成功击落了大量日军飞机,为中国空中优势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3. 英国远东救援舰队英国远东救援舰队是英国为支援中国抗战而派遣的一支海军舰队。
英国舰队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物资援助,还与中国军队一起进行了多次联合军事行动,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中国海军作战能力,并对日军构成了重要威胁。
二、援华力量的支持和贡献1. 苏联物资援助苏联是中国抗战期间最重要的援助者之一。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武器弹药和食品等物资援助。
这些援助为中国的战争物资保障提供了强大支持,为中国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后勤基础。
2. 美国援助美国是中国抗战期间最主要的援助国家之一。
美国通过“莱特-格伦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包括武器、军火和战略物资。
同时,美国还向中国提供了金融援助,支持中国经济建设和战争物资的生产。
3. 英国援助英国在中国抗战中也提供了重要的援助。
英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食品和医疗物资,支持中国抵御日本侵略。
此外,英国还通过战略合作,与中国进行了多次联合军事行动,对抗日本侵略者。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国志愿军和援华力量在中国抗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战术指导、培训和物资援助,大大增强了中国战斗力。
苏联对中共的援助
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作者:赵惠芬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年第04期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曾给予了中共许许多多的援助。
一、从建党到抗日战争之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的确当时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立共产党的条件,但包惠僧也曾说过:“没有苏俄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的援助,我们党的一大会议可能要推迟一两年,或更多一点酝酿时间。
”可见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成立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各项政策都是听从共产国际命令的。
共产国际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先是促成了国共合作来推翻北洋政府,接着在蒋介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变以后,又支持中国共产党成立苏维埃政权来推翻中华民国政府。
苏联还为中国共产党培训各种干部人才,甚至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秘密组织中共的重要干部去莫斯科开代表大会,为中共中央拟定各种政策性文件。
在物质方面,早期中国共产主义小组从开始成立之日起,就从维经斯基那里得到了来自莫斯科方面的资助。
我们知道,早期建党人员大多是无固定收入的青年或靠稿费来维持生活的学者,只有极少几个人有较好的收入。
然而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宣传组织、开会、办杂志,靠陈独秀等几个人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只能靠来自共产国际的资助。
据莫斯科资料显示,仅党费一项莫斯科每年就援助中共中央60万元。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莫斯科无论从政策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予了中国共产党相当多的援助。
这对于处于幼年时期的共产党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由于两国国情的差异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共产国际的政策援助也给幼年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例如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始终把国民政府当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主张共产党应该放弃领导权,一切服从国民政府。
这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二、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处境非常困难,曾经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这样的境地。
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
关于抗战后国共内战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争论统合大陆刘统研究员及杨奎松教授的资料,中共在抗战胜利后从苏军手中接受了大量的原日军武器,另外还运出大量的日军工厂设备建成子弹炮弹生产厂及军备维修厂。
此后又以以粮食换武器,以黄金换武器等方式从苏联驻东北部队和苏联驻北朝部队手中换得一批武器。
另外朝鲜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原属日军的战略物资,其中很多是无条件援助的。
本人亦曾从网上看过大陆媒体的一些资料,其中称朝鲜政府曾接收大量的中共伤兵在朝鲜进行治疗休养。
从苏军及朝鲜手中得到大量援助是中共在内战中胜利的极重要的原因。
而据杨奎松的资料:“1948年前后苏军将绝大部分日本关东军武器提供给中共军队以后,还曾向东北的中共军队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联制造和捷克(捷克制造的轻武器在世界上是比较有名气的,上贴者注)制造的武器装备。
据毛泽东与米高扬1949年2月初的谈话,为了宣传的目的,东北野战军1948年11月入关前将苏制武器均留在了关外。
”这个资料如果是真实的话,说明苏军曾给以中共方面苏制武器。
而据台湾国民党的资料,他们称苏军曾给以中共军队二战时英国援苏的武器。
杨奎松提到的苏军提供的苏制武器实际上是不是英制援苏武器?这还待史家考证。
关于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是否得到过大批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一事,针对杨奎松的观点,军事科学院刘统曾专门发文予以质疑和驳斥,此文载〈党的文献〉2000年第四期。
事实真相对于任何稍有历史常识的人而言,应该是不难辨明的。
兹将原文贴上,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兼与杨奎松先生商榷刘统近读杨奎松先生所着《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以下简称《恩怨》),其中第8章中以苏联档案资料为依据,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在解放战争中,“苏联红军不仅在暗中协助中共在东北建立根据地,而且为进入东北的及在华北的中共军队先后提供了足够装备几十万人的武器弹药,从而使这支过去因为装备落后、弹药缺乏,主要靠游击战取胜的部队,迅速成长起来,从而极大地缩短了中共中央原先预计的彻底战胜国民党的时间表。
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到底是哪些
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项目到底是哪些?ZZ(天啊,这些简直就是我们重工业的基石啊)本色发表于:2007/6/1 12:18:23在那个冷战的年代,在那个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年代,苏联援助了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基本上等于帮助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在这个里面有那么多的名字还那么熟悉,时间也许会忘记他们,一如我们逐渐遗忘沙皇俄国带给国人的耻辱,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苏联在工业,军事乃至文化上的强大!换做今天让我们这样去援助另外一个国家,似乎很难做到了,尽管当时苏联的目的并不单纯,但是正是这些项目奠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重工业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人员,让我们在被封锁的环境下能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乃至以后的中苏对抗,以至到今天,我们的很多的企业的模式和思维还是苏联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苏联,一个时代的印记!东北地区一、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抗日胜利的国际援助和支持
抗日胜利的国际援助和支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和支持。
一、苏联的援助在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苏联迅速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和物资援助,为中国打开了一扇援助之门。
苏联的援助主要包括军事援助和物资援助两个方面。
军事援助方面,苏联不仅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帮助中国改善军事战略和战术,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大炮等。
物资援助方面,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衣物和医疗物资,帮助中国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美国的支持除了苏联的援助外,美国也给予了中国重要的支持。
193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国援助法案》,宣布对中国提供援助。
此后,美国陆续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
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的派遣。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帮助中国增强了军事实力。
同时,美国还向中国派遣了大批的军事顾问,帮助中国改善军事战略和战术。
美国的经济援助主要包括金融援助和物资援助。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帮助中国重建战争破坏的经济基础。
此外,美国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衣物和医疗物资,帮助中国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其他国家的援助除了苏联和美国的援助外,还有其他国家也给予了中国重要的援助和支持。
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帮助中国抵御日本侵略。
这些国家的援助主要包括军事援助和物资援助。
他们向中国提供了军事顾问和武器装备,帮助中国增强了军事实力。
同时,他们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物资援助,帮助中国重建战争破坏的经济基础,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1式75毫米山炮
41式75毫米山炮41式75毫米山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的一种轻型火炮。
它是由苏联提供给中国的,也是中国陆军火炮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该型号山炮的历史背景、技术规格、使用情况等进行介绍。
1. 历史背景41式75毫米山炮的设计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当时,苏联正处于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满足山地地形条件下的火炮需求,苏联开始研制一种轻型山炮。
该炮于1937年开始投产,曾在苏芬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了该款山炮,并以41式75毫米山炮的名称在中国陆军中服役。
这型火炮在中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政府赢得了胜利。
2. 技术规格41式75毫米山炮是一种轻型的火炮,具有以下主要技术规格:-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度:32倍口径- 炮身后座长度:22倍口径- 最大射程:10.2千米- 初速:550米/秒- 弹药类型:常规炮弹、高爆炮弹、燃烧弹等- 重量:1.4吨- 机动性:可由拖拉机或汽车牵引,可快速进行转移这种山炮采用了单坐式架构,炮身后部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减震器,用于吸收炮射时产生的后座力。
此外,该火炮具有高射速和较强的稳定性,可以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进行射击,适应山地环境的需要。
3. 使用情况41式75毫米山炮是中国解放军装备库中的一把重要武器,曾在多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使用这种山炮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有效的炮火打击,为共产党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41式山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轻型火炮便携性好,机动性强,非常适合山地作战需求。
中国解放军使用该炮进行了有效的火力压制和火炮支援,对美军造成了很大威胁。
尽管如今,41式75毫米山炮已经逐渐被更先进的火炮所取代,但它依然在中国国内拥有一定的使用量。
它被作为一种备用火炮,用于培训和展示等非实战目的。
总结:41式75毫米山炮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的火炮,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规格。
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共的援助
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共的援助驻满苏军曾将缴自日本关东军、驻鲜军、傅仪军的50+10+10=70万枪(多为步骑枪),缴自德军的支数不详的枪(多为冲锋枪。
抗联人言),以及自身携带入满的美援美制榴炮--应有千门之多,大大多于北方国军、坦克、汽车、燃料、被服、药物、食品等等,无偿送给了四野和三野(通过辽宁大连旅顺→山东荣城悝岛海路送给三野)。
十多年前我面访过时任东北军区军械部部长的张明远将军,他说苏军交给四野的缴获日军武器是全部,不是部分或者少量而已。
他是军械部部长,负责储藏、运输军械,何长工是军工部部长,负责修理、制造军械,何氏并不清楚苏军移交武器全貌。
苏军还应协助中共策划、准备、指挥了辽沈、淮海战役。
卫立煌于其守沈阳回忆文中,甚至说自己在望远镜中,亲眼看到本驻旅大的苏军坦克,赫然来沈参与共军攻城。
另一文献记载,辽沈战役之时,苏援汽车燃油罐车甚至开到了战场近处。
可见“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红军‘大学’学生战胜陆军大学学生”、“小米加步枪可打赢飞机加大炮”乃属过谦之辞。
以下挑出最为重要的制胜武器--火炮--来讲。
改革开放以后,解放军军史集正式版《炮兵史》至今仍为难产(只有炮兵史料汇集),引起作者怀疑:是不是因为驻扎旅大苏军曾经帮助将那千门榴炮或陆或海两路,先于辽沈战役之前运往山西打晋中、太原,后于辽沈战役之后运往华东战济南、淮海此类原因,导致有关方面难以启齿?四野千门榴炮理应原属配备入满苏军的美援租借武器,因为陈诚曾于三大战役前夕报告:内战爆发以来,国军损失火炮仅为200余门而已。
四野打下四平之后,陈明仁弟陈明信被俘,在被押往城外俘虏营时,他看到几处共军炮群,内中火炮全为美制,没有他原先相信的苏制火炮,方才悻悻服输。
他不知道,这是苏军借花献佛杰作,他的直觉并无误导。
电影《决战太原》导演郝蕴,在得知太原城墙墙上墙内各种工事密布,火力可以覆盖所有墙前地段角落之后,曾经大为感叹:“解放军竟能够攻下来太原城,真是不可想象!”其实,四野榴炮到后,一次齐射就可将城墙轰出多处豁口进而形成斜坡,可供攻城士兵一拥而上,各种工事同时也被摧毁大半,有什么难以想象?二战结束之后,作为堂堂大国武装力量,苏军有何脸面以及理由继续制式配备美援租借武器,所以入满苏军将这些火炮送给四野,乃属事理不得不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同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得知苏联要将“家务全部交我”的报告后,要求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把武器留在原地,迅速徒手赴东北接收这批新武器。结果山东许多部队奔赴东北时,大都是每个班只留一支枪用于晚间站岗。据由山东进入东北的6万八路军部队实力统计记载,只有8门迫击炮,16挺重机枪,529挺轻机枪,22万支步枪。赴东北的最大一支部队--新四军第三师3万多人上路时携带了全部装备,到达冀东后也将其大部留给当地部队。这些部队陆续到达东北后,苏军却违背承诺不再移交武器。此前接收到武器的多半是八路军刚收编的部队,如最先出关的冀东部队就是靠运出日军仓库的装备和招兵买马,两个月内就由不足1万人扩大到10万余人。后赶到的许多老部队却接收不到武器。结果有人说俏皮话说“新兵新枪,老兵老枪,新兵有枪,老兵无枪”。中共中央原定派30万部队赴东北的计划就此流产,已奉命出发的许多单位如陈赓纵队等又留在原地。
进入1946年初春,美苏在全球开始了新冷战,国民党当局又追随美国掀起反共反苏浪潮,苏联在东北对中共部队的态度便再度热情起来。苏军从东北撤退时,将一批日本武器移交给东北民主联军,并在联合国谴责美国支持国民党加剧中国内战。1947年秋季以后,美苏在西欧形成军事对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又节节胜利,斯大林更增加了对中共援助。不过为避免同国民党政权彻底破裂,苏联在1949年夏季之前没有向中共提供过本国制造的一枪一弹,移交的都是缴获日本、德国的武器,甚至还有美国对苏的租借物资。
苏联出兵东北后,同他们会师的并非是有过正式协议的国民党,而是独立自主抢先进入这里的中共武装。出乎意料的相遇,使苏军出现了两面为难的窘境: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多年的友情,一些官兵表现出热情并给予了少量帮助,一些领导人却害怕引发外交纠纷而限制中共部队行动。9月中旬以后,因美国停止战时以租借物资援苏的做法,还坚决不允许苏军在北海道登陆参加占领日本,国民党当局又全面倒向美国,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中共的态度便发生变化。苏军不仅允许八路军部队秘密进入东北,还移交了日军仓库中的许多武器,并许诺只允许国民党官员而不允许其军队进入东北。10月4日,苏共代表又正式通知中共东北局,他们会把缴获的关东军武器和占领区全部移交。当天中共东北局兴奋地向中共中央报告“友方”的态度是:“已下最后决心,此间家务全部交我。”
在苏军违背承诺前,八路军究竟取到了多少武器,后来能看到的全面数字只有陈云、高岗、张闻天于1945年11月30日向中央报告中的数字--“枪10万支,炮300门”。这些先拿到日军装备的新部队老骨干很少,许多人是原伪“满洲国”的无业人员和“国兵”,抱着“先当八路,再当中央”的心理参军。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后,新扩大的10余万人中竟有4万余人投降叛变,苏军转交的不少武器又丢失。
得到这一消息后。中共中央深受鼓舞,决定从各战略区调30万部队到东北以便接收。进入11月中旬,苏联又在国民党当局抗议下,强令中共军队退出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以及中长铁路沿线,不再移交武器,还一度中止与中共东北局的联络。从国际大气候看,此刻苏联与美英两国议定下个月在莫斯科召开三国外长会议,有在国际问题上达成妥协的可能,斯大林便担心如过于接近中共会引起国民党及其后台美国的强烈反应。于是,苏方便不惜违背诺言,牺牲中共的利益,来换取国民党和美国政府的好感。如再看看后来的历史,赫鲁晓夫那种背信弃义毁合同的做法,其实在1945年就已初见端倪。
1983年8月9日,在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局副书记的陈云对编写《辽沈决战》书提出了意见,就苏联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作用曾有这样一段概括--“那时,苏联党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并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陈云的这段总结,可以说是宏观上最准确的概括,道出了当年苏联态度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不大相信中国革命会很快胜利,且受对美蒋外交关系的束缚而限制过中共活动:另一方面还是“尽力帮助”,而且后者是占主导地位。
苏联对中共提供过帮助,又秘密进行且政策多变
人们往往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和感受来回顾历史,回忆和评述东北解放战争时的苏联援助更突出体现了这一点。由于苏方态度几经变化,受到冷遇的人常常大讲苏军的坏话,得到帮助的人又总讲苏方如何热情友好。从当事者自己所看到微观场景而言,他们说的可能都是对的,以此解释全局却会犯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
斯大林在东北给予中共秘密和有限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雅尔塔协定》中的谅解,不过从其基本精神看,面对美苏矛盾日益尖锐和国民党完全投靠美国的形势,斯大林不能不考虑在中国支持一支能抗衡美蒋的力量。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们就能悟出,当时斯大林为什么一面对中共不信任,一面又给予少量援助;一面同美蒋交易东北问题,一面默许中共在那里发展力量。这些看起来矛盾的现象,其实都统一到一个目标上,即维护苏联根据雅尔塔体制在远东获得的利益。在利益驱动下,当年苏联方面对中共的态度便像多变的睛雨表,随着国际形势和自身利害的关系,热度如同水银柱那样忽上忽下。
揭秘:解放战争中苏联给解放军多少武器援助?(1)
小大打印 2013-10-12 08:13:46 《兵器知识》 徐焰 参与评论(207)条
上一张苏军正在缴获日本关东军的武器下一张
苏军正在缴获日本关东军的武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苏军进占了东北,随后中共领导的军队抢先进入这块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八路军、新四军出关11万部队大多为徒手的,三年内便发展成装备、战斗力都居解放军全军之冠的百万大军。国民党政权逃台后为掩饰其腐败无能所招致的败绩,曾大肆宣传苏联援助是中共取胜的根本原因。苏联在对华关系恶化后也以“恩人”自居的口气,用夸张数字宣传当年给予东北解放区的援助。国内有些人出于对苏联的怨气,指责当年援助极少而限制很多:一些人又单方面引据苏方资料,认为东北解放军的武器主要来自苏援。其实,历史现象往往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并联系其所处特写环境加以分析,才能复原出全景的史实并得出全面的结论。
笔者的父亲在八路军进军东北时曾负责过对苏军联络,笔者本人也采访过不少当年东北解放区的领导人。上世纪80年代又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过解放战争史的研究,查阅过中苏之间有关东北问题的大量文电以及当年有关武器装备问题的众多报告,对苏联援助武器的数量也只能做出一个大致估计。90年代后俄罗斯解密历史档案后,里面又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从各种历史资料和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历史往往只能给后人留下一个清晰的主线,具体细节却经常会有一些模糊数字和解不开的谜团。
中共中央派部队进入东北后,苏联领导人的态度有过出尔反尔的表现,许诺提供武器后一度又反悔,苏军在东北也有过纪律败坏和拆运机器充当战利品等引发老百姓不满的行动,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干部中留下了阴影,并在中国民众中引发了延续几十年的抱怨。不过一个基本的事实还应该承认:正是有苏军出兵控制了东北,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大举向那里发展。美军登陆占领的天津、青岛、秦皇岛等地,都立即交给国民党作为进攻解放区的基地,中共根本不能在那里插足。东北解放后,苏联提供的援助又是当地迅速建成国家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埋怨归埋怨,朋友和敌人的界线在那个历史环境下毕竟是非常分明的。
若仔细分析,苏联的这一缴获数字本身就含有很大水分,因为据日本方面的资料,关东军在苏联出兵前能够使用的作战飞机仅100多架,坦克约160辆。十几年前笔者同西方和俄罗斯的一些史学家也曾讨论过这一问题,依照他们对当年苏军战报的了解,除胜利后邀功的夸张外,重要原因是把仓库里报废的旧飞机包括伪满航校里的滑翔机都算在内,缴获“坦克”的统计中也包含了装甲车。当时缴获的日本关东军装备对苏军而言,只相当于废钢铁概念,对其数量统计并不重视。苏联宣传部门也知道这些武器有些已运回国内回炉,宣称移交给中共部队时还不能不加上一个“大部分”的界定,至于具体有多少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此后台湾方面抓住这一数字并断章取义,将其全部都说成是援助中共的武器。近些年有人使用俄罗斯档案时,也不加分析地运用了这一本身就已夸张的数字,显然违反了历史研究的严肃性。
在东北苏援武器数字模糊,很难得出准确统计
苏联对日宣战后仅六天,日本便宣布投降,东北出现了一片混乱景象。苏军只占铁路沿线和大城市,多数偏远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乱抢武器和物资的现象比比皆是,苏军对战利品的统计和保管、移交都出现统计上的巨大差异。中共进入东北的部队有最早随苏军反攻的东北抗日联军余部,后又有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进入,起初还缺乏统一指挥,各自都到仓库搬东西,一些新部队还出现了大量携械叛逃,总共获得了多少武器一直难以准确统计。
全面地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史,可以看出苏方向中共部队大规模移交武器,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而且都是秘密进行,其间还带有一些戏剧性的情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向苏方代表强要武器的事件,也是何长工回忆录中讲述的真实故事。1945年9月初,八路军山东部队渡海进入了东北,冀热辽部队随即进入沈阳,10余万部队也在随后两个月内赶到。初入东北的八路军向“老大哥”索要武器时,苏军起初在公开交涉中不肯给,八路军领导只好下令“开仓济贫”,派部队夜间到苏军所占的日本仓库去拿,苏军哨兵了解到是八路军,也就听任“偷盗”,并帮助站岗。不过那时八路军服装不统一,也没有标记,一些“假八路”即土匪也在苏军那里冒名拿走了一些武器。
1945年2月召开雅尔塔会议和随后谈判中苏条约期间,美苏因有共同对日作战的目标而关系尚好,斯大林在与蒋介石谈判时就不照顾中共的利益。苏联同美英达成了在远东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定》,6月至8月同国民党又达成了人称“外蒙换东北”的交易,即以国民党政权承认外蒙古独立为条件,换取苏联承诺将东北只交给国民党政府而不交给中共。从历史事实看,斯大林起初还打算信守这些承诺,有关《雅尔塔协定》、出兵东北和中苏外交谈判内容都未向中共通报,在日本投降后还致电要求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不能打内战。毛泽东多年间对此事一直积愤在胸,曾指责斯大林在中国犯了“不许革命”这样的大错误。
出关的老部队在缺乏武器的情况下,靠着民间枪支的搜集和打击伪满军的缴获,得到了部分武器。1946年3月至4月间苏联从东北撤军,又恢复了向中共秘密移交武器,东北民主联军34万人轻武器到此才装备齐全,有枪近20万支,并有了各种炮700门,同时毛泽东还电令将剩余枪支供给地方武装。按这些数字分析,此间得到的枪约在20万支左右。同年夏季,东北解放区为帮助关内解放区作战,又通过海路运向山东2万支枪和2000万发子弹。毛泽东专电提出分发这批装备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规定一半给山东区,35%给晋冀鲁豫区,其余转交晋绥区。全面内战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在向中央报告战况的电文中也说明,歼敌一个旅大约需消耗子弹20万发,主要是靠东北转运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