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险管理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0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五条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研究、评价内部控制和评估审计风险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内部控制第九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
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一)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三)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四)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内部控制的以下固有限制:(一)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二)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三)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四)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五)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六)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
谈风险管理原则
谈风险管理原则谈风险管理原则概述古人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都处于“变”与“不变”之间,“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变”是不确定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活动甚为复杂,在人类活动中,不确定因素如影随形,每个人及各行各业每天都必须面对各种不同的风险。
就企业来讲,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都面临内部和外部的、使组织不能确定是否及何时实现其目标的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变更管理、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这些活动实施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由此可能出现在特定条件下给定区间内实际结果与期望结果之间可能的负差异。
风险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流程化的框架,通过识别、分析、评价风险以及处理风险,将其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风险的特性可概括为:客观性——“失控的变化”;风险是波动的结果(系统波动、环境波动;正常波动;异常波动);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损益性——可能带来收益或损失,通常具有危害。
偶然性——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随机发生;可变性——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的时空变化导致风险动态变化;非结构性——人们对风险根源及其复杂的作用机制认识的有限性;可控性——通过监测和预防,可以减少或增加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或扩大危害。
风险管理就是指导和控制某一组织与风险相关问题的协调活动。
风险管理通常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承受和风险沟通。
风险管理目标就是消除和减少不确定性(波动),改进系统以应对变化。
什么是风险管理原则ISO31000:2009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和通用性指南,风险管理原则是ISO31000标准的重要内容。
风险管理系统像质量管理系统一样,ISO31000建立了一些为使风险管理变得有效而需要满足的原则。
风险管理原则是以管理原理为依据考虑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及管理任务的要求而制定出来的进行管理活动应遵循的准则。
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
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审计是指经过专业评估的过程,用于确定一个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然而,在每次审计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规范和管理这些风险,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逐渐成为审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审计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审计风险管理是指在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以确保审计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其目的在于降低审计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一)内部控制指标内部控制是一套帮助企业达成业务目标的规划、方法和控制手段。
在审计风险管理中,以下几个内部控制指标是需要关注的:1.审计组织结构和责任划分: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审计职责是否明确划分。
2.风险评估程序:是否有有效的程序用于识别和评估各项审计风险。
3.内部控制流程: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完备,并且能够有效地防范潜在风险。
4.风险管理监控:是否存在监控内部控制的机制,以及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的能力。
(二)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下几个财务指标是值得关注的:1.资产负债表: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是否清晰明确。
2.利润表:审计对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状况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准则。
3.现金流量表:审计对象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风险隐患。
4.相关会计政策:审计对象的会计政策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规和准则要求。
(三)合规性指标合规性指标主要关注审计对象是否遵守法规和准则的要求:1.法律合规性: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准则合规性: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
3.内部规章制度:审计对象是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能够严格执行。
三、审计风险管理的标准(一)ISO 31000标准ISO 31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风险管理标准,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管理的原则:包括明确责任、集成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等。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20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与评价,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第五条组织管理层负责确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第六条风险管理包括以下主要阶段:(一)风险识别。
即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等识别所面临的风险;(二)风险评估。
即对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三)风险应对。
即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八条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
第三章风险管理的审查与评价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第十条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一)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二)经济环境的变化;(三)科技的快速发展;(四)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五)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六)其他。
第十一条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一)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二)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三)组织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四)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五)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六)其他。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31 号—— 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应用指南(2019年3月29日修订)一、总体应对措施(参见本准则第五条)1.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可能包括:(1)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2)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3)提供更多的督导;(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或范围作出总体修改,如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或修改审计程序的性质以获取更具说服力的审计证据。
2.注册会计师对控制环境的了解影响其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从而影响所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
有效的控制环境可以增强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信心和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的信赖程度。
例如,如果控制环境有效,注册会计师可以在期中而非期末实施某些审计程序;如果控制环境存在缺陷,则产生相反的影响。
为应对无效的控制环境,注册会计师可以采取的措施举例如下:(1)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2)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更广泛的审计证据;(3)增加拟纳入审计范围的经营地点的数量。
3.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具有重大影响。
总体审计方案包括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
实质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综合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参见本准则第六条)4.注册会计师对识别出的认定层次风险进行评估,为确定总体审计方案提供了基础。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确定:(1)只有实施控制测试才可以有效应对评估的特定认定重大错报风险;(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对于特定认定是适当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相关风险进行评估时不再考虑控制的影响。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第⼀章 总 则 第⼀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错报风险,制定本准则。
第⼆条 本准则适⽤于注册会计师执⾏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三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步审计程序。
第四条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特别是为注册会计师在下列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 (⼀)确定重要性⽔平,并随着审计⼯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平的判断是否仍然适当; (⼆)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包括披露,下同)是否适当; (三)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包括关联⽅交易、管理层运⽤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或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的等; (四)确定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所使⽤的预期值; (五)设计和实施进⼀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可接受的低⽔平; (六)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第五条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注册会计师应当运⽤职业判断确定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程度。
第⼆章 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组内部的讨论第⼀节 风险评估程序和信息来源 第六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员; (⼆)分析程序; (三)观察和检查。
第七条 注册会计师除了询问管理层和对财务报告负有责任的⼈员外,还应当考虑询问内部审计⼈员、采购⼈员、⽣产⼈员、销售⼈员等其他⼈员,并考虑询问不同级别的员⼯,以获取对识别重⼤错报风险有⽤的信息。
第⼋条 注册会计师实施分析程序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影响的⾦额、⽐率和趋势。
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额、依据记录⾦额计算的⽐率或趋势相⽐较;如果发现异常或未预期到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识别重⼤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较结果。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一、引言内部审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的实施,中国国家审计署制定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本文将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详细解读,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内部审计准则的重要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对于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准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内部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1. 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估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提供有关企业运营效益和风险管理的信息。
同时,准则还规定了内部审计的任务,包括评估内部控制效果、发现和预防风险、提供决策支持等。
2.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准则强调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遵循客观、公正、审慎的原则进行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中立,不受任何利益冲突的影响,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准则规定了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结果的报告等。
内部审计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要,合理安排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 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准则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和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内部审计准则的应用意义和作用1.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内部审计评估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2. 优化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提供的准确和可靠的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企业运营状况、风险情况等方面的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指为了规范和标准化中国境内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指南。
具体准则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规范和解释,旨在提高审计效能和审计质量。
以下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具体准则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和职责:2.规定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包括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运营绩效、合规性、资产保护等进行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1.明确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避免利益冲突和主观偏见。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外部和内部干扰。
三、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1.明确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必要性,规定其组织架构和职责。
2.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公司高层管理层保持密切合作,独立行使其职责,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1.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和目标设定、风险评估、审计程序设计、证据收集和分析等。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统筹内外部资源,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环境审计:1.评估机构的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内部监督机制等。
2.审计控制环境的特殊要点,如组织的价值观、道德标准、风险意识等。
二、风险管理审计:1.评估和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2.审计风险管理的特殊要点,如排查内部控制漏洞、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等。
三、运营绩效审计:1.评估企业的运营目标和绩效指标的设定和实施情况。
2.审计运营绩效的特殊要点,如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等。
四、合规性审计:1.审计公司的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情况,包括合同合规、信息披露合规等。
2.审计合规性的特殊要点,如内外部监管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等。
五、资产保护审计:1.评估企业的资产保护措施的效力和完整性。
2.审计资产保护的特殊要点,如制定安全策略和措施、评估和管理风险等。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风险。
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是确定组织是否能够合理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应对风险。
在进行风险管理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分析组织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并评估其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
他们还应该评估组织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并确定是否存在重大风险未能被适当地识别和评估的情况。
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评估组织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以确定是否存在风险监测不准确或报告不及时的问题。
他们还应该评估组织的风险响应策略和应急计划,并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风险管理审计还包括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定其对风险管理的支持程度。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并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提出改进建议。
在进行风险管理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与组织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合作。
他们应该了解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并与他们讨论并确定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总之,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估,并提供改进建议。
这有助于组织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是指国家审计署根据具体行业和领域的特点,制定的与内部审计有关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具体准则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审计准则、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准则、企业内部审计准则等,以覆盖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组织内部审计工作。
总体而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2.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内部审计应对被审计部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综合性。
3.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关注组织的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
4.内部审计的法律合规性:内部审计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规定,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
5.内部审计的责任和职权:内部审计应明确各级审计机构的职责和职权,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6.内部审计的信息保护和机密性:内部审计应保护审计工作的信息安全和机密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此外,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还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审计计划和程序、审计报告和跟踪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
总结起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是一套致力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全面性、风险管理、法律合规性、责任职权、信息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本准则。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与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关内部控制的概念一致。
控制,是指内部控制一个或多个要素,或要素表现出的各个方面。
第三条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第四条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第五条经营风险,是指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事项、情况、作为(或不作为)而导致的风险,或由于制定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而导致的风险。
第六条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三章目标第七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从而为设计和实施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础。
第四章要求第一节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为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基础。
但是,风险评估程序本身并不能为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九条风险评估程序应当包括:(一)询问管理层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二)分析程序;(三)观察和检查。
需要询问的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判断认为可能拥有某些信息的人员,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客户接受或保持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是否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相关。
第十一条如果项目合伙人已为被审计单位执行了其他业务,项目合伙人应当考虑所获取的信息是否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相关。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该准则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2.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应与企业管理层合作,共同确定并
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战略、运营、合规等多个方面。
审计人员需要
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识别和评估风险,并确保该过程是全面、客观和
独立的。
此外,审计人员还应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是否适应变化,并
提出改进建议。
3.风险管理控制: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包括风险避免、减少、转移和接受的策略。
审计人员需要验证这些控制措
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确保企业的风险
管理流程与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相符。
4.风险管理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应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关于风险管理的
审计结果报告。
这些报告应准确、全面地反映审计发现,并提供适当的建
议和改进建议。
审计人员还应确保这些报告受到适当地保护和共享,以便
管理层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对内部审计部门
在风险管理领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该准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
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熟悉相关的风险管理理念、框架和标准,并确保审计工
作符合该准则的要求,以提供及时、准确、有用的审计报告和建议。
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积极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并与企业管理层保持密
切合作,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和价值。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2022年12月22日修订)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2022年12月22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责任,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在涉及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本准则是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应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的进一步扩展。
第三条许多关联方交易是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类似的非关联方交易相比,这些关联方交易可能并不具有更高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性质可能导致关联方交易比非关联方交易具有更高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例如:(一)关联方可能通过广泛而复杂的关系和组织结构进行运作,相应增加关联方交易的复杂程度;(二)信息系统可能无法有效识别或汇总被审计单位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和未结算项目的金额;(三)关联方交易可能未按照正常的市场交易条款和条件进行,例如,某些关联方交易可能没有相应的对价。
第四条由于关联方之间彼此并不独立,为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性质,以及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对财务报表实际或潜在的影响,许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和披露作出了规定。
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作出规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实施审计程序,以识别、评估和应对被审计单位未能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进行恰当会计处理或披露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五条即使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很少的规定或没有作出规定,注册会计师仍然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以足以确定财务报表(就其受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影响而言)是否实现公允反映。
第六条由于关联方之间更容易发生舞弊,因此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与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的规定评价是否存在一项或多项舞弊风险因素相关。
5年 审计准则
5年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指规范审计工作的规则和原则,其目的是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下面是五年审计准则的简要介绍:
1. 诚信和独立性:审计师应当保持诚实、正直和道德的行为,并独立于审计对象,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 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审计师应当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并评估审计对象的风险,以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和深度。
3. 审计证据和调查:审计师应当收集足够的审计证据,以评估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4. 审计报告和意见:审计师应当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并陈述审计意见,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审计对象的真实和准确的信息。
5. 审计文件和记录:审计师应当建立和维护完整的审计文件和记录,以支持审计过程和结论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这些审计准则旨在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以提供对审计对象的真实和准确的信息。
这些准则是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
下面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一些具体准则:
1. 内部审计总体原则:内部审计应独立、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和可靠,确保审计结果准确、及时和权威。
2. 内部审计职责: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运作和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咨询和审计服务,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3. 内部审计计划和程序:内部审计应根据风险评估和控制需求确定审计计划,制定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4. 内部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应以书面报告形式呈现,包括审计目的、范围、发现的问题、建议的改进措施和执行情况。
5. 内部审计跟踪监督:内部审计应建立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确保提出的改进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跟踪到位。
6. 内部审计保密和信息安全:内部审计人员应履行保密义务,确保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保密性和信息安全性。
这些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一些具体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例子,并不包括所有的内部审计准则。
具体的准则可以参考中国内部审计机构和组织发布的官方文件和指南。
全面风险管理审计业务规范
1 有关定义与基本要求1.1 定义1.1.1 风险是指在公司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对公司及企业实现战略及经营目标的影响。
风险普通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5 个一级风险,也可分为决策风险与执行风险或者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等。
1.1.2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环绕战略目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预,通过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哺育风险管理文化,为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1.1.3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情况特殊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所进行的审查评价,重点关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防范和控制。
1.2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2.1 谨慎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深入查找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客观谨慎评估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应对效果,充分考虑各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1.2.2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部门实施风险管理审计项目,应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严格控制审计成本,以适当的投入实现审计目标。
1.2.3 全面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将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和环节的风险管理情况纳入审计检查范畴。
1.2.4 重要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重点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情况。
1.3 本指引合用于公司审计部门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的专项风险管理审计,可参考本指引相关内容。
2 各级审计部门职责2.1 审计部负责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审计制度,提出年度风险管理检查评价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完善意见,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反馈,并向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报告。
2.2 审计部派出机构(审计组)和企业审计部门负责本指引的贯彻落实,按照有关要求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并应将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除向本单位报告外,还应及时报告审计部,同时审计过程中注意探索经验,并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1.审计对象: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估和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它的审计对象可以是组织的各个部门、业务流程、项目和相关方面。
2.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组织其他部门,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干扰。
内部审计人员应自由、客观、诚实地履行职责,不受个人或组织利益的影响。
3.专业能力和审计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他们应遵循一套科学的审计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审计计划和程序。
4.保密性:内部审计人员应严守组织的机密信息,不得泄露审计对象的商业秘密或其他敏感信息。
他们应实施适当的信息安全措施,以确保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报告和沟通: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向组织管理层汇报审计工作的结果和建议,以便管理层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改进风险管理和控制。
他们应以清晰、准确、详尽的方式进行沟通,确保审计结果被正确理解和采纳。
6.监督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应接受组织管理层的监督和指导,并按照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进行评估和自我评估。
他们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7.遵守法律法规: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不从事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
他们应诚实、正直地履行职责,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遵守对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治理非常重要。
它能够帮助组织识别和管理风险,改进内部控制,提高运营效率和财务透明度。
同时,它也有助于增加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信任和依赖,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然而,要实现这些准则并不容易,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高度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审计方法和技能,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组织管理层也需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密切关注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不断改进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风险管理审计准则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
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中出现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准则中的“风险管理”概念采纳了COSO委员会1997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观点。
然而,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是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些局限性,如对风险
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
COSO委员
会2004年的ERM框架就是在1997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相关要求扩展得到的。
相比内
部控制框架,ERM框架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企业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增加了新的要素或赋予原有
要素新的含义,对内部控制框架下的风险管理要素进行细化,按风险
管理的流程划分为: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四个要素。
同时,在环境要素中增加了“风险管理哲学”以及风险“偏好”。
对比二者的构成要素,可以发现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四个要素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流程,也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风险管理。
这样看来,内部控制框架与风
险管理框架中的要素完全一致。
但是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更依赖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排列方式。
在内部控制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并扩大了报告目标的范围,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
2、企业风险管理更加强调管理风险。
ERM框架强调在“组合”
的基础上考虑风险,考虑风险的集合和风险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
上考虑企业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在强调风险管理的环境下,ERM
框架显然不同于内部控制框架。
总之,ERM框架扩展并详细地阐述了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的那些内部控制要素。
从企业风险管理要求和实施来看,内部控制是ERM的主要构成部分,但绝对不能等于ERM范畴,ERM的理论和实务都要比内部控制宽泛得多,ERM更适合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要求。
因此,不能说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一部分。
三、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中的风险管理概念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广义的基础之上,即采纳COSO委员会(2004)ERM框架中的广义风险管理概念。
鉴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行的准则体系下可以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与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之间的关系,以使风险管理审计准则能得以更有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