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言:老师讲课,必须使学生真正受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这一点。我们也在思考,语文课上老师应该教什么,给予学生什么,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说法,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不少可喜的现象:课堂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阅读感悟”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充分突出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新”。然而,我们也注意到,时下的语文课堂上已淡化了篇段结构的分析,雪藏了写作方法的指点,将这些统统划归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视为禁地,生怕因此影响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因噎而废食的行为,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曲解,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文章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堆砌,情感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它们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组织安排的艺术,是文字、素材、情感的和谐统一。笔者主张在第三学段,结合学生的学情,结合不同文本,在新课程理念下自然地渗透写法教学,为学生真正理解文本铺平道路,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圆融。

1 整体感知时渗透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拿到一篇课文,必然先从其整体入手感知大意、解析结构,从而能条分缕析、披文入情。而文章的写作顺序、结构安排、切入引导、过渡衔接虽不尽相同,却也有规律可循。第三学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如果在刚接触到一类文本时即授之以“渔”,教会其如何根据此类文本的写作特色去整体感知,则必能举一反三,事半而功倍。

如:本学段安排的《麋鹿》《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三亚落日》《秦兵马俑》等均属说明性课文,究其写作顺序而言无非是按时间、按季节、按地点变化的顺序;究其文本结构而言大体都有个总起、分述、总结的过程。教学中引领学生从这些写法下手,很自然地就把握住了文本的主体。此后再遇到同类文本则可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的,学生也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性。

2 解读文本时渗透

阅读课最基础的任务是充分解读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的深度对话。我们欣赏抓字、词、句披文入情的解读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在这里想谈的是如何结合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化的解读。

在执教《船长》一文时,笔者感到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形成真实的认识是颇有难度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本文的两大写作特色:其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其二是夹叙夹议的行文方式。为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

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感悟:“在所有人都惊恐万状的时候,哈尔威船长表现得如何?找出相关内容读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两相对比,学生很容易感知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忠于职守。“作者在叙述自救过程中,还夹入了自己的几句评论,好好读一读,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3句评论性话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尊重儿童的人性美、舍己为人的伟大灵魂。这样的教学,既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又让学生接受了一种实用的解读文本的方法。

3 品读悟情时渗透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篇好文章的灵魂在于情感,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人物形成思想的共鸣是语文课的重头戏。作者为了表情达意,往往会采用一些巧妙的写法,教者在教学中亦可从写法入手,引领学生品读悟情。

《夹竹桃》一文中,季羡林先生尤为欣赏的是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作者不仅在第4自然段进行了正面的描写,而且在第3自然段中借助“院子里的那些花”进行了侧面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教学中可设计“文章主要是写夹竹桃,第3自然段却对夹竹桃只字不提,这是种什么写法?写院子里的那些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品文悟情,从而体会到夹竹桃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感受到作者对夹竹桃的由衷喜爱。

又如《早》一文,作者难以掩抑的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并没有直接抒发,而是通过赞颂那株梅花含蓄地表露。教学中当然不必非得讲述“借物喻人”这样的术语,但可以通过反复地品读感受到蜡梅的冰清玉洁,开得最早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着力地写蜡梅花?它与鲁迅先生有什么关联吗?”学生必然恍然大悟:赞梅花就是在赞鲁迅先生啊!鲁迅先生也如梅花这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冰清玉洁,并且“时时早、事事早”地奋斗了一生。此时水到渠成,适时地总结一下这种写法,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 读写迁移时渗透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读书,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学以致用,在解读文本之后可以适当地进行读写迁移的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发展。刚接触到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当即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练笔,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早》一文,学生对第3自然段中作者有条不紊地按地点方位的顺序描写三味书屋的写法啧啧称赞,我即带领他们去参观我校阅览室,再仿写一段短文,学生收获很大。

《大江保卫战》中的抗洪抢险场面波澜壮阔、人物众多,而作者游刃有余,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抓住典型人物、叙述典型事例,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

印象。然而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对此种写法还不甚了然,于是,笔者组织了一次班级联欢会,事先布置同学们精心观察,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然后习作。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的习作已经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