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氨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影】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理性质【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演示】喷泉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
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氨 实用课程教学设计.doc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氮硝酸硫酸》第一课时内容,氨气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内容通过对喷泉实验的讨论,对氨性质和检验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加强思考的有序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电解质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已经有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小结的能力。
只是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氨的主要化学性质;(2)理解“喷泉”实验中喷泉产生的原理;(3)能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去检验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由于含氮化合物的知识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重点,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的实验,高考中常以氨气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再现、归纳、迁移能力,从多种实验设计中分析、比较、优选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喷泉实验原理,氨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物质分类归纳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还只是初步,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是想到什么是什么,没有养成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的思维习惯,思考不全面,有时甚至偏离本质较远,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答案。
因此本节的难点为:喷泉实验原理应用拓展。
五、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法”。
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的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的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氨气的吸收实验和氨气的校正实验。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剂、幻灯片、教材、板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幻灯片呈现氨气的性状,引出关于氨气的知识。
2. 让学生回想上一节课所学的气体概念,引出氨气的制备和性质。
二、学习氨的物理性质1. 呈现氨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等。
2. 讲解氨气的物理性质,让学生理解氨气的特点。
三、学习氨的化学性质1. 呈现氨气的化学性质,如与酸反应、与氧化剂反应等。
2. 讲解氨气的化学性质,引出氨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四、学习氨的制备方法1. 呈现氨气的制备方法,如哈氏液的制备方法、铵盐的热分解等。
2. 讲解氨气的制备方法,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制备过程和反应条件。
五、学习氨的应用1. 呈现氨气的应用,如用作制冷剂、用于合成化肥等。
2. 讲解氨气的应用,引出氨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实验演示1. 展示氨气的吸收实验和校正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氨气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七、总结1. 总结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掌握氨气的基本知识。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氨气的化学本质。
八、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储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有了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氨》教学设计
六、教学程序:1.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可作制冷剂,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2)分子结构电子式:。
(3)氨的化学性质①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NH3·H2O、NH3、H2O、NH+4、OH-、H+。
氨水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NH3·H2O=====△NH3↑+H2O。
②氨气与酸反应a.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有白烟生成,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HCl+NH3===NH4Cl、NH3+HNO3===NH4NO3。
b.与CO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NH3+CO2+H2O===NH4HCO3或2NH3+CO2+H 2O===(NH4)2CO3。
③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4NH3+5O2=====催化剂△4NO+6H2O。
④与盐溶液反应将氨水加入下列溶液,完成下表:被滴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Fe3++3NH3·H2O===Fe(OH)3↓+3NH+4AlCl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4)实验室制取氨气的三种方法①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其他方法方法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加热浓氨水NH 3·H 2O =====△NH 3↑+H 2O浓氨水+固体NaOHNaOH 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且OH -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 3的生成浓氨水+固体CaOCaO 与水反应,使溶剂(水)减少;反应放热,促使氨水分解。
化学方程式为NH 3·H 2O +CaO===NH 3↑+Ca(OH)22.铵盐及NH +4的检验 (1)铵盐的物理性质铵盐都是白色固体,均易溶于水。
高中化学必修一铵的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铵的教案主题:铵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铵的定义及常见的铵化合物;
2. 掌握铵的常见性质,包括酸碱性、水解、氧化性等;
3. 掌握铵的应用领域,了解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铵的定义、常见性质及应用。
难点:铵的水解反应机理及应用领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第一课时:铵的定义与常见铵化合物
1. 铵的定义和性质概述;
2. NH4+的形成及常见的铵盐化合物;
3. 各种铵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第二课时:铵的酸碱性及水解反应
1. 铵盐的酸碱性质;
2. 铵盐水解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3. NH4Cl水解反应的实验演示。
第三课时:铵的氧化性及应用
1. 铵盐的氧化性质;
2. NH4NO3在火药制备中的应用;
3. 其他铵盐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3.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资源:
1. PPT课件、教学实验器材;
2. 化学实验室。
六、教学评价:
1. 按时完成课堂作业;
2. 实验操作规范性与数据准确性;
3. 考试得分情况。
七、拓展延伸:
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铵盐的应用;
2. 进行相关实验,探究铵盐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
八、课后作业:
1. 总结铵的定义及性质;
2. 整理出铵的应用领域及具体案例;
3. 准备一场小型展示,介绍铵盐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氨 教学设计[必修1]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1、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知识补充]:介绍氨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
氨易液化,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致冷剂,举例说明液氨的用途。
如:首都体育馆的制冷设备。
[迁移试问]:NH3和H2O互溶解的情况如何?[实验演示]:演示【实验4-8】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下列问题:(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溶液为什么变成红色?[强调指出]:只要能够引起烧瓶内气压迅速下降的情况,都可以产生喷泉。
[深化知识]: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即一水合氨,是弱碱,氨水具有碱性。
它能够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NH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氨与酸反应,演示“魔棒生烟或者空杯生烟”,并加以解释。
NH3+HCl=NH4Cl补充NH3与O2的反应:4NH3+5O2=4NO+6H2O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氨的催化氧化。
铵盐的不稳定性:参照课本内容铵盐的检验:加强碱共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方程式训练。
NH3的实验室制法:展示装置,2H4Cl+Ca(OH)2= CaCl2+ 2H3+22O补充实验室快速制取NH3的方法:(1)加热浓氨水制氨气。
在烧瓶中加入2~4 mL浓氨水,加热即可得到氨气。
此法也可用于做喷泉实验。
(2)在常温下,用浓氨水与固体烧碱混合制氨气。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教案2-新版
、氮元素对生命重要性、喷泉实验,引出思考、红色石蕊试纸在瓶口变蓝,让学即:O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教学反思:本节课特色:1. 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应用知识认知模型和科学严谨实验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和方法2. 基于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依托本校“1+X”高校课堂模式,设计本节课。
本节课渗透“知识应用,联系生活” 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解释”,其中问题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从学生角度出发。
本节课首先通过前测(CO2遇水的变化、氯水学习)发现学生对水溶液的微观认识存在的局限性。
比如:对溶液呈电中性,微观粒子的分布,以及溶液中微观粒子数量的表现等方面。
同时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发展点:即通过对氨水成分探究的过程,强化学生从“微粒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微粒,初步体会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学生活动:采用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画图体会概念的教学方法。
“微粒观”的建立是学生的障碍点,学生很难凭空想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于是设计了学生“画图”的环节。
对比学生过程(未学习微观图示法、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氯水的经历,再次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氨水的经历),凸显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未学习微观图示法时: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氯水的经历后再次运用微观图示法学习氨水的经历后:(课堂中还有再修正过程)最终,学生体会一系列微粒的动态变化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画面中,基本建立了宏观辨识与微观解释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能非常直观地展示自己的想法与问题,在画图的过程中体会一系列微粒的动态变化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画面中,非常形象。
同时通过分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再次通过宏观现象体验和感受这些微粒的存在,从学生修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氨水成分的微观认识更充分了,对于溶液的微观认识也有所改进,同时在这些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溶入了人类用氮史,使元素知识生活化。
化学必修一氨教学设计
《氨硫酸硝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氨硫酸硝酸》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四节,隶属课标中的第三部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这一节之前学习了《硫和氮的氧化物》,而本节的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
而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紧扣本章主题。
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
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
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
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知道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心内容联系起来,《氨》这一课时的重点,可以确定为“氨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学案
13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化学性质。
2、学会NH +4的检验方法,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
【旧知回顾】1、化学肥料可分为 肥、 肥、 肥和复合肥。
铵太氮肥不能与 性物质混合使用。
用熟石灰检验硫酸铵为铵态氮肥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大量 态的氮元素,将 态的氮转化为 态的氮叫做氮的固定。
【自主学习】一.氨:1.NH 3的物理性质: 色 味 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
1体积的水约溶解 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氨水的密度比水的要 ,且浓度越大密度越 。
2.氨的化学性质:(1)NH 3与水的反应:NH 3+H 2O ___________ __________,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氨水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NH 3·H 2O=====△________________。
(2)NH 3与酸的反应:①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______ 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_ ___________,【组内讨论】还可以用哪些酸代替浓盐酸做该实验: ___ _(3)NH 3与O 2反应(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CO 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NH 3+CO 2+H 2O===_______ _;___NH 3+CO 2+H 2O===___ _ _。
3、氨的用途: 重要的 ,是 工业, 工业及制造 、 、和 的原料。
还用作 。
二.铵盐 :1.物理性质:铵盐是 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NH 4Cl=====△_______ ___________,(NH 4)2CO 3=====△_______ _________(2)铵盐与碱反应:实验室利用该性质来检验NH 4+和制取氨气。
《氨》教学设计
《氨》教学设计第一篇:《氨》教学设计氨(人教版化学必修1)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
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
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
氨高中化学教案
氨高中化学教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氨的制备方法及其反应机理。
3. 学会应用氨的性质及制备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1. 能够描述氨气的颜色、气味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2. 能够描述氨气的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了解氨的碱性。
3. 能够根据氨的制备方法解答与氨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制备方法。
2. 教学难点:氨的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机理。
四、教学过程:1. 氨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氨气在室温下的状态,包括颜色、气味和溶解性等。
-引导学生理解氨气的颜色为无色,气味为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2. 氨的化学性质:-介绍氨气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解释氨气的碱性,引导学生理解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之间的关系。
3. 氨的制备方法:-介绍氨的工业制备方法和实验室制备方法,包括氨的合成反应方程式和实验操作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氨的制备方法与氨的应用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1. 请描述氨气的颜色、气味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2. 氨气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结果是什么?请解释其原因。
3. 环境中氨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利用氨的制备方法来进行环境治理?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
2. 思考氨的制备方法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氨的性质与制备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理解氨的用途和危害;
3.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
1. 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氨的化学性质;
3. 氨的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
1. 氨的用途和危害;
2. 氨的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试管、试管夹、锥形瓶等;
2. 实验药品:铵盐、氢氧化钠等;
3. 化学品:氨;
4. 实验操作讲解表。
教学过程:
1. 介绍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讲解氨的用途和危害;
3. 实验操作技巧演示;
4.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5.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心得;
6. 知识点梳理和提问答疑。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
2. 实验操作;
3. 分组讨论;
4. 总结归纳。
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
2. 实验操作讲解表;
3. 化学实验视频。
教学评价:
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效果;
2. 学生对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讨论结果和提出建议。
铵教学设计
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指南,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步骤。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铵的教学设计入手,分享一套关于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铵的化学性质和结构;(2)了解铵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铵的概念及化学性质;2. 铵盐的制备方法和应用;3. 收集铵气体实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相关问题或者展示与铵相关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对铵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 理论学习介绍铵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及相关实验,让学生了解铵的基本概念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铵的实验制备和收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思考铵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铵的认识。
5. 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理解所学概念。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化学实验器材3. 图书资料4. 学生实验报告5. 讨论和小组合作五、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调整。
2. 测验通过平时测试、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报告等作业,检验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组织相关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总体而言,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铵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必修一氨教案
必修一氨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一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的制备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氨的制备方法。
2. 教学难点: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的讨论。
三、教学内容1. 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氨的制备方法3. 氨的应用领域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氨气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氨的兴趣,如氨水的清洁剂、氨制冷剂等。
2. 知识讲解:介绍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氨气的气味、溶解性、与水的反应等。
3. 实验操作:进行氨气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氨气的性质和特点。
4.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氨的制备方法,以及氨在农业、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总结氨的重要性和作用。
5.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应用实验或调查,加深对氨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教学:进行氨气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氨的认识。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氨的认识和应用。
4.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氨气制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确保教学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硫酸硝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氨硫酸硝酸》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四节,隶属课标中的第三部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这一节之前学习了《硫和氮的氧化物》,而本节的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
而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紧扣本章主题。
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
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
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
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
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知道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心内容联系起来,《氨》这一课时的重点,可以确定为“氨的化学性质”。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氨的性质有所了解,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学资源。
教材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思维材料,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氨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和以前所学的水溶液的性质不同,氨不是简单的
溶于水,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并且氨水显弱碱性,这些对同学来说都不易理解,故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心理情况分析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课时知识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呈现,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3、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实验教学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先从氨的结构来理性探究氨的性质,后实验验证,边实验、边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动手、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不便于操作的实验,利用观看视频的方法更为适宜。
四、学法指导
1、读——善于读书
教材是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个基础,既指导了我们的实验探究,又为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总结。
教材内容的安排正是我们学习和探究的思路,善于读书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
2、思——感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勇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3、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
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4、议——学会交流
让学生多多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5、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氨的化学性质、制取及应用
【引言】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
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
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含氮
化合物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意义,今天我们就
要学习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氨。
【实验演示】魔术演示——空瓶生烟
【提问】空瓶中为什么会有烟生成?(讲解两个瓶中分别装有HCl气体和氨气)请同学听教师讲解并观
看“魔术”——
空瓶生烟
创设情境引入
新课,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们讨论,猜想。
【归纳讲解】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如氨遇
到氯化氢时,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固
有白烟生成。
【板书】
【拓展】讲解铵盐的生成现象及铵盐的化学
性质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
应时放出氨气。
【板书】
【实物展示】一瓶氨气
【提问】初中时我们都学过氨的那些性质?
根据观察试着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
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
于水。
【多媒体展示】喷泉实验视频
同学猜想可能是
HCl与氨气反应
生成了新的物
质。
了解铵盐的生成
及其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实验归纳
出规律的科学
方法。
【过渡】思考喷泉实验的实质,思考圆底烧瓶中的
水为什么显红色。
由此猜想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师
进行总结、归纳。
1体积的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
的氨气。
氨水有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湿
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氨的实验室制法
【补充】工业上氨气的制备
学生讨论后发
言,教师适当加
以引导
认真观看实验视
频
【板书】氨气的制备
【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图片
【提问】思考,总结,归
纳
分为8个探究小
组,每组6人左
右进行氨气的制
备实验,完成教
师所给的表格;
10分钟后,每组
派一个代表交流
结果。
其他同学
可以补充和完
善。
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
导,体现课程
改革先进理
念。
六、板书设计(一)、氨气
1、工业制氨:N2+3H2催化剂
高温高压2NH3
2、氮的固定: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3、氨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极易溶于水(1︰700)。
易液化。
4、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NH 3+H2O NH3.H2O NH4++OH-
其中的NH3.H2O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NH3和H2O (2)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氨与挥发性酸反应放出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