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合集下载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本章考点1概.述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5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

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图10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抗原和抗体的区别及概念初中生物

抗原和抗体的区别及概念初中生物

抗原和抗体的区别及概念初中生物
抗原和抗体是免疫系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以下是它们的区别和概念:
1. 抗原(Antigen):抗原是一种能够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可
以是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或核酸,也可以是小分子如化学物质、药物等。

抗原可以存在于病原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等各种物质中。

当免疫系统检测到抗原存在时,会针对抗原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2. 抗体(Antibody):抗体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也被称为免疫球蛋白。

抗体可以结合到抗原上,并识别、中和或排除抗原。

抗体通常由B淋巴细胞(B细胞)产生,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抗体的结构特点是可变区和恒定区的存在,可变区负责与抗原结合。

3. 作用方式: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免疫反应的基础。

当抗原进入机体
后,会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以通过直接中和病原体毒素、促进病原体的吞噬和杀灭,或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从而协同抗原的清除。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检测荧光现象
放射免疫技术
检测放射性
酶标免疫技术
检测酶底物显色
发光免疫技术 测定发光强度
生物素-亲合素技术 结合其它标记技术
金标免疫技术
检测金颗粒沉淀

敏感度
+,++++ + ++ + ++ +++ +++ +++
++ +++ + ++ ++++ ++++ ++++ ++++ ++++ ++++
思考题
二、环境条件: *电解质:0.85%NaCl *酸碱度:pH6~9 *温度:15~40℃
*酸凝集:当pH为3 左右时,接近细菌 Ag的等电点,可出 现非特异性凝集。
抗原-抗体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
• 1. 电解质:抗原-抗体反应通常应用 0.85%的氯化钠作为 稀 释液 ,以供给适 应浓度的电解质。
• 2 .温度:一般反应在22 ℃室温, 37℃水 浴 或孵育箱中进行,4 ℃过夜。
* 亲合力(avidity) 是指反应系统中复杂抗 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总体结合能力。
• 亲合力与亲和力、抗体的结合价和抗原的有 效决定簇数目相关。
亲和常数
抗体与抗原结合是可逆的反应,在平衡时其
亲和常数K= 抗原抗体复合物浓度 游离抗原浓度游离抗体浓度
• K值大的抗体与抗原牢固结合,不易 解离,说明该抗体有高亲和力。

兽医免疫学02.抗原

兽医免疫学02.抗原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免疫学诊 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又 称为表位(epitope),是存在与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有特异 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簇的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 一般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由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抗 原的特异性是由这些氨基酸残基所决定。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抗原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细菌、病毒等,还有其代谢产物如外毒素(类毒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对本种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对另一种
动物,则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 三.同种异体抗原
在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组 织器官中存在着不同的抗原成分,即同种异体抗原。 四.自身抗原
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动物机体,可增强机体对 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一类物质。 二.佐剂的种类
一般可分为: ①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 ②有机佐剂,如卡介苗、内毒素等; ③合成佐剂,如双链多聚核苷酸、胞苷酸等; ④油剂,如弗氏佐剂、植物油、矿物油等。
半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or hapten):指指具有反 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
四.免疫原(immunogen)
指完全抗原,既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二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构成抗原的物质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异物性、一定 理化性状和完整性。 一.异物性(foreigness)
兽医免疫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抗原 免疫系统 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防治技术

人卫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人卫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作业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A.静电引力B.范德华引力C. 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E. 分子间结合力【答案】:D2.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A. 特异性B.比例性C.C .可逆性D. 亲和性E.带现象【答案】:A3.由于抗体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A. 前带B. 后带C. 带现象D. 等价带E. 等电点【答案】:A4.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A. 4℃B. 25℃C.C .37℃D. 56℃E. 45℃【答案】:C5.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A. 抗原的化学组成B. 抗原结构的复杂性C. 抗原表位的数量D. 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及空间构型E. 抗原分子量的大小【答案】:D第三章抗原的制备作业1.以下抗原中哪一种属于颗粒性抗原A. 各种蛋白质B. 各种细胞C. 细菌毒素D.核酸E.免疫球蛋白片段【答案】:B2.根据抗原分子大小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 盐析沉淀法B. 有机溶剂沉淀法C. 凝胶过滤D. 离子交换层析E. 亲和层析【答案】:C3.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A.盐析沉淀法B.有机溶剂沉淀法C.凝胶过滤D.离子交换层析E. 亲和层析【答案】:D4.颗粒性抗原中细胞抗原一般情况经如何处理即可使用A.100℃加温2-2.5小时B.用0.3%-0.5%甲醛处理C.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置成一定浓度D.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处理E.灭菌后加0.5%-1.0%L氯化钙溶液【答案】:C5.制备鞭毛抗原选择A.100℃加温2-2.5小时B.用0.3%-0.5%甲醛处理C. 56℃加热30minD.-20℃反复冻融E. 灭菌后加0.5%-1.0%L氯化钙溶液【答案】:B6.实验室中抗血清制备后,抗体特异性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是A.单向免疫扩散B.双向免疫扩散C.亲和层析D.免疫吸附法E.免疫电泳【答案】:B第四章抗体的制备作业1.单克隆抗体是指A.单个骨髓瘤细胞增殖产生抗体B.单个杂交瘤细胞增殖产生的抗体C.单个浆细胞产生的抗体D.单个抗体通过克隆化产生大量抗体【答案】:B2.下面哪些是天然佐剂A.弗氏完全佐剂B.弗氏不完全佐剂C.多聚核苷酸D.百日咳鲍特菌E.外毒素【答案】:D3.单克隆抗体和血清抗体相比,其优越性在于A.单克隆抗体能制成“生物导弹”B.单克隆抗体能够在体外制备C.单克隆抗体比血清抗体的特异性强,免疫活性高D.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简单【答案】:C4.抗血清保存3-5年选择A.4℃B.半量甘油C.加叠氮钠D.-20-40℃E.真空冷冻干燥【答案】:D5.制备抗血清时,若免疫原不容易获得,可选择下列何种免疫途径A.腹腔注射B.静脉注射C.肌肉注射D.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E.皮下注射【答案】:D6.单克隆抗体纯化法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A.盐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法D.辛酸提取法E.亲和纯化法【答案】:E7.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主要的区别之一是A.只与相应的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B.与抗原结合牢固C.生物活性多样D.对热稳定E.可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含量【答案】:A8.液氮保存和复苏细胞的基本原则A.快冻快溶B.慢冻快溶C.慢冻慢溶D.快冻慢溶E.自然溶冻【答案】:B9.佐剂的功能不包括A.作用于T细胞抗原受体B.激活抗原提呈细胞C.延长抗原的体内滞留时间D.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E.增强免疫应答【答案】:A第五章免疫凝集试验作业1.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抗原和抗体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抗原和抗体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抗原和抗体
抗原和抗体
(1)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

(2)抗体
①概念: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②特点:抗体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保护人体自身的蛋白质。

抗体产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

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①抗体和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可以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将抗原消除,使抗原失去致病作用。

②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抗原和抗体

抗原和抗体

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聚合状态的Pr. 较其单体由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可溶性抗原皮内、皮下、肌肉、腹腔、V 、口服抗体的CH2/CH3为补体结合部位铰链区易被胃蛋白酶、木瓜水解酶等水解。

IgM、IgE无铰链区结构域Ig分子的重链和轻链都可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一般具有其相应功能。

这类分子被统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胃蛋白酶作用于铰链区二硫键所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水解Ig可获得一个F(ab’)2和一些小片段pFc’。

F(ab’)2片段保留了结合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又避免了Fc段免疫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因而被广泛用作生物制品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2条重链的近N端,可将Ig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但不会形成凝集反应or 沉淀反应多样性抗原的存在是导致免疫球蛋白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抗原识别特异性)的外源因素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存在于同种抗体分子中抗原表位称为同种型,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存在于Ig C区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为个体型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主要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称为独特型独特型表位在异种、同种异体甚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相应抗体,即抗独特型抗体在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五聚体IgM含10个Fab段,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含5个Fc 段,此IgG更易激活补体。

免疫学导论 第二章 抗原

免疫学导论 第二章 抗原

A型血 红细胞
B型血 红细胞
O型血 红细胞
AB型 红细胞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 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 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 AB、O四型: 1)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2)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 3)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 抗B凝集素; 4)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 集素皆有。 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 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第二章 抗原
Antigen
什么是抗原?(化学物质) 抗原有哪些特性? 抗原有哪些类别?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概念及其特性: 2.熟悉:半抗原、抗原表位、超抗原等 概念,及成为抗原的条件。 3.了解:抗原组学及在疫苗研究中的重 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和类别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和抗原决定簇 抗原组学
2、超抗原的种类
1)外源性超抗原:主要为微生物毒素,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A族链球菌M蛋
白,致热外毒素A-C,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小肠
结肠类耶氏菌膜蛋白等。
2)内源性超抗原: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如:
病毒DNA与宿主DNA整合,表达的病毒蛋白质 产物。
2 、超抗原的作用机制、特点:(超抗原与普通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 抗原的不同)
(1)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部位

第2章抗体与抗原

第2章抗体与抗原

三、抗原决定簇
1. 概念 抗原分子并非所有的基团都作用一致,决定其免疫活性 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抗原区域。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 构 型 和 免 疫 活 性 的 化 学 基 团 称 为 抗 原 决 定 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 表面,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 特异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作用)指能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 (抗原反应)指抗原与相应 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此特性又称 为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2.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抗原又分为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自身抗原 动物自身的组织通常情况下不具有免疫原性。
2. 大分子 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 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 子量小于5000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在l 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没有免 疫原性。但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3. 分子结构 相同大小的分子如果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其免 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讲,分子结构和空间构型越复杂,免疫原性越 好。芳香环结构比直链结构强。
4. 物理性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 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例如将甲状腺蛋白与聚丙烯酰 胺颗粒结合后免疫家兔可使IgM的效价提高20倍。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 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5. 完整性 所以抗原物质通常要通过非消化道途径以完整分子状态进入体 内,才能保持抗原性。

抗原和抗体的定义

抗原和抗体的定义

抗原和抗体的定义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这血清里含有抗体。

当然也含有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抗原在体内可以引起免疫反应。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是抗原失去毒性的球蛋白。

也就是说,该教授感染的sars病毒是抗原。

使他患病,而另一个已痊愈的非典病人,由于感染过非典,体内产生过抗体。

这时候抗体就在病人的血清中,该教授用权与病人的血清注射相当于注射了抗体,于是抗体消灭了抗原,并就好了。

免疫的过程比较复杂,一般是这样的。

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处理之后,露出了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信息船体给T淋巴细胞,然后T淋巴细胞吧抗原信息传递给B淋巴细胞。

这时候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分裂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立刻合成有关抗体,使抗原发生特异性凝结,就是抗原失效,然后再有吞噬细胞等吧抗原消灭。

另外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是,记忆细胞就会直接分化成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消灭抗原,这个过程叫做二次免疫。

我们的疫苗应用的就是二次免疫效果迅速强烈的原理。

当然也有一些抗原不需要T细胞,直接有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B细胞。

第2章-抗原

第2章-抗原
(2)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C3d等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抗原和抗体名词解释

抗原和抗体名词解释

抗原和抗体名词解释
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组分,也可以是肿瘤细胞、异体器官、异体血液等。

抗原可以存在于细胞表面、细胞内、体液中或细胞外。

抗原通常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称为抗原决定簇(epitope),能够与抗体或特异的T细
胞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应答。

抗体:抗体是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分子,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抗体可以通过与抗原结合,参与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过程。

抗体分子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它们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Y形的结构。

在抗体分子的结构上,
有两个特征性区域: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能够与抗原结合;恒定区决定了抗体的功能性和效应。

免疫系统可以产生多种特异性的抗体来应对不同的抗原,包括IgG、IgA、IgM、IgD和IgE。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抗原的剂量
抗原的剂量与免疫原性密切相 关,适量浓度的抗原能更好地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机体的内在因素
机体的生理状态、遗传背景、 免疫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对不
同抗原的免疫应答。
增强免疫原性的方法
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
通过修饰和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可 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增强抗原的物理性状
通过改变抗原的物理状态,如增加颗 粒大小、提高溶解度等,可以增强其 免疫原性。
抗原特异性
MHC分子与抗原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确保免疫应答 的准确性。
免疫记忆
MHC分子能够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T细胞,形成免疫 记忆,提高二次免疫应答 的效率。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直接识别
T细胞通过TCR直接识别抗 原肽-MHC复合物。
间接识别
T细胞通过识别由抗原激活 的细胞表面表达的炎症因 子。
识别多样性
04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01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
这是免疫反应识别和清除外来物质的基础。
不可逆性
02
抗原抗体结合后通常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不易解离,这是免疫
应答过程中发挥持久作用的重要机制。
亲和力
03
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是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强度和速度,亲
产生免疫记忆
抗原抗体结合后,免疫系统能够记忆这种抗原,并在再次接触时 迅速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
诊断疾病
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例如 检测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抗体。
05 抗原的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的概念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即抗原能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 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3.根据来源的不同 a.天然抗原 细菌、病毒、粉尘、异种动物血清 等 b.人工抗原 人工制备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4.根据抗原性质 a.完全抗原 b.半抗原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抗原本身的理化性质 2.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免疫方式)
(1)异物性: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药物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同种异体: 血型抗原、血清蛋白 自身物质: 精子、晶状体蛋白等
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细
胞结合并相互作用
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
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 表位(epitope)。 1. 概念 (1)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 TCR/BCR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 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够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簇数目。
构象决定簇与线性决定簇
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 半抗原:一价 天然抗原:多价抗原
二、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共同表位: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 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 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合)。
T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抗原性
T T 致敏T细胞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5-2动物微生物--抗原与抗体

5-2动物微生物--抗原与抗体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 第二节 抗体
1
第一节 抗原
抗原(Ag)是指凡能刺激机产生抗体 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
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
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2)反应原性
指抗原分子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2.激活补体
抗体只有和抗原结合后,才具有激活补体的作
用。激活补体引起了靶细胞的一系列反应,导致细
胞溶解或死亡。
31
3.组织结合
具有与组织结合的 Ig 只有 IgE 。 IgE 能同肥
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靶细胞通过 Fc段结
合。当特异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结合在肥
大细胞的 IgE 与抗原形成复合物,促使肥大
25
2.IgA
有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之分。血清中主要是
单体,少数双体(9s)或三体(11s)IgA。占血清
总量的10%~20%。 在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 肠液、尿液、汗液等分泌液中的IgA常称为分泌型 IgA,其主要是双体,由J链连接。它在保护肠道、
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眼睛抵抗微生物入侵方面起
着关键作用。IgA不能结合补体,但能凝集颗粒性 抗原和中和病毒。
26
3.IgM
由J链及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900 000, 19s,)的Ig ,又称巨球蛋白,仅存在
于血流中,是动物机体初次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的
免疫球蛋白,也是一种高效能抗体。机体受病原
感染后,IgM与补体结合,溶解病原体。它具有抗 菌、抗病毒、抗肿瘤、中和毒素等多种功能,也 参与II型、III型变态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 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Antigen: Substances that provoke a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the production of proteins called antibodies and specialized lymphocytes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 on the antigens that cause their formation.
抗原决定簇的概念
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表
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是被 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 的物质基础。
超抗原和普通抗原的比较
Conventional Antigen Superantigen
Monoclonal/Oligoclonal T cell response
Polyclonal T cell response 1:4 - 1:10(2%~20%)
1:104
-
1:106
(四)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是指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它涉及抗原分子与 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即它必须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加 工、处理和呈递作用,以及被T和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 所识别。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 更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抗原的免疫原性,首先决定于其自身的化学特性,但同 一种抗原,对不同种动物或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其免疫 原性强弱,可表现很大差异,因此一种抗原的免疫原性 是由其化学性质和宿主因素决定的。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immunogen)。
异种抗原(heteroantigen) :与免疫动物不同种属的 抗原。例如:动物血清、微生物-对人而言 同种异型抗原(Alloantigen) :与免疫动物同种属,能 刺激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产生免疫应答。例如:人 的ABO型血。

A型血红细胞
B型血红细胞
O型血红细胞
AB型血红细胞
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一般的抗原只能激活外周血中0.0001~0.001%的T细
胞,而超抗原可使2~25%的T细胞激活。 不需APC处理,不受MHC限制; 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制。 因具有强激活T细胞作用,其功效强大,广泛应用 于防治各类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所引起的老年性慢 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肝炎、胃肠道疾病、肿瘤等,具有见效时 间快、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 的特点。
抗原的性质
分子大小 必需是有机物,无机物不具备抗原性; 需在具有足够大的分子量,一个有效的免疫原分子质 量大多在10KD以上。分子量越大,结构就越稳定,越 不易被破坏和清除,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结构 分子化学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一般地化学结构 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因此:支链化合物>直链化 合物,球形分子>线性分子,芳香环的加入可以增强 免疫原性; 抗原只有被降解后才能被抗原递呈细胞 (APC)递呈。 抗原性的强弱可通过人工合成的抗原来证实。
例如:多糖类物质。
TD抗原和TI抗原的比较
抗原类型 抗原性质 产生Ig种类 引起的 免疫反应 参与细胞 抗体免疫类型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 蛋白质类 IgG 可引起二次反应 需Th细胞参与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TI 脂多糖等多糖类 IgM 只能引起初次反应 不需Th细胞参与 体液免疫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
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形成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 性质。 免疫原(immunogen)--- 即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 反应原性的抗原。 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否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 性反应,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一种抗原能否成功 地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取决于三个方面:抗原的 性质、宿主的反应性和免疫方式决定的。
蛋白质类抗原,它可以刺激机体产生IgG,这类抗原刺激机体 产生的体液免疫必需要Th细胞的参与,所以称为胸腺依赖性 抗原。它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
例如:血细胞、细菌血清成分等。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g):此
类抗原种类较少,它刺激B细胞产生IgM,这类抗原刺激机体 产生体液免疫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所以称为非胸腺依赖性抗 原。它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

例子
宿主的反应性
宿主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与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否引起免疫反
应及免疫反应的强弱具有相关性。
对不同动物或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免疫原性的强
弱表现出很大差异。个体差异有很大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分泌的各种粘液物质中会含有分泌
性的IgA,这些分泌性的免疫球蛋白会对外来的抗原起到 一定的清除作用。
反应原性 (Immunoreactiv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特异性结合出现免疫反应的性质。 Immunoreactivity (Reactinogenicity):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bind to the produced antibodies and activated lymphocytes.
化学组成分类
蛋白质抗原:蛋白质破坏、改变丧失;蔗糖可
抑制其变性
多糖抗原:与蛋白质结合后,刺激动物产生抗
体;福尔马林处理后对热稳定
类脂抗原:类脂多糖、蛋白多糖复合物、特异
性多糖抗体、细菌细胞壁多糖蛋白复合物
超抗原 Superantigen
超抗原 (superantigen SAg) 是1989年由瑞典著名科学
序列或其空间构型。
(三)抗原的分类
抗原物质的种类非常多,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 对抗原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的分类体系有: 根据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根据自然来源 根据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依赖T细胞的关系分类 根据抗原性能分类 根据化学组成分类 超抗原
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Section 2 Antigen and Antibody
第一节 抗原(Antigen)
第一节 抗原 (Antigen, Ag)
(一)抗原的概念 (二)抗原的特性 (三)抗原的分类
(四)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五)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六)半抗原及其应用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的定义: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
家White提出的。他发现某些细菌或病毒的产物可以 使很高比例的T细胞激活,他将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超级抗原是一类来源非常复杂的蛋白质,其在免疫应
答中只需要极微量的(以ng计)这种抗原,就可以利 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机制刺激T细胞、B细胞、NK细胞 和LAK细胞等免疫细胞大量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 并引发多种免疫效应,从而迅速杀死侵入人体的病毒 和体内变异细胞,维持人体免疫平衡。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的产生
B细胞 Ag T细胞
抗体 效应性T细胞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二)抗原的特性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
异性免疫反应,并形成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Immunogenicity: ability to stimulate the gener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ctivated special lymphocytes. 免疫原性 抗原性(antigenenicity)
胞吞噬、捕获,或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后进入细 胞内的抗原,均称为外源性抗原。
所有来自体外的微生物、疫苗、异种蛋白等;
自身细胞合成而释放于细胞外的非自身物质,如肿瘤
相关抗原、口蹄疫病毒(FMDV)的VIA抗原等。
抗原自然来源
对胸腺的依赖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 Ag):多为
抗原的性质
异物性
异物性是指抗原与所刺激的机体的自身物质的差异。 抗原通常是非自身的物质,不同物质之间的抗原性差别
取决于它们化学上的异质性。 一般地,物质来源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化学结构差别越 大,抗原性也越强;反之亲缘关系越近,抗原性越弱。 例如:鸭血清蛋白,对鸡是弱抗原;对家兔来讲是 强抗原。 再如:器官移植 --- 异种移植物,排斥强;同种移 植物,排斥较弱;自身移植物,不排斥可长期存活。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 组织成分。例如: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及突变组织等 正常组织 细胞
烧伤等损伤
组织结构 发生变化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指不同种属动 物、植物及微生物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交叉抗原)。 由于这类抗原是Forssman (瑞典病理学家)发现的, 所以又称Forssman抗原。这种类型的抗原在临床上可 能会引起某些疾病。
当冬天温度低的时候,粘液分泌量减少,机体对外来致病
因素的防御性降低。
免疫方式
抗原进入的途径、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
(能够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的物质)的使用等免疫 方式都可影响免疫应答。
最为常见的免疫途径有以下几种:口服、喷雾吸入、皮下
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以这几种免疫方式来说,静 脉注射的方式进入机体的抗原性最强。
抗原的性能分类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抗原,但抗原不一定是免疫原。 不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又称为半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