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现代文学 名词解释(整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十年(1917 年------1927 年)
文学思潮与运动:
“诗界革命” ——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 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 就是“理想 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 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 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 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 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 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 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 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 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 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 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约在 1915~1918 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 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 1918 年出版的《中 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 文学观。 《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 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 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 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 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鸳鸯蝴蝶派始于 20 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 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其刊物众 多,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 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 《小说时报》 《眉语》等。他们的 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 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 、李涵秋的《广陵潮》 。这股 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 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 原因,主流是言情小说,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革命对该派进行了批 判,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性,偏颇之处在于将游戏消遣作为文 学的唯一目的。当然该派也有较高价值的作品,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
wk.baidu.com
“三大主义”
“双簧信” “文学革命”的口号提出后,守旧派装出一种“漠然无睹” 、 “不屑与 辩”的样子,这使新文学的提倡者们感到寂寞。为了造成一种论争的态势,扩大新 文学的影响, 《新青年》4 卷 3 号(1918 年 3 月)刊发了两封信,王敬轩的《给新青 年编者的一封信》和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 。其实,王敬轩并无其人,信系钱玄同 所写,他将守旧派敌视新文学的种种看法集中在一起,故意做成一个供新文学提倡 者反击的靶子。刘半农的复信确也酣畅淋漓,对守旧派施以猛烈的挞伐。这两封信 由于其目地是相互配合的,故现代文学史称之为“双簧信” 。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 1917 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他勇敢地擎 起“文学革命军”之大旗,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 (1916 年 9 月第 2 卷起更 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 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 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向中国的封建文化发 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 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 是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 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 ,由陈独秀主 编。五四前后以它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良运动。创刊号发 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反对旧思想旧道德、 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展开。1917 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 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 年 5 月,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1918 年开辟“随感录“专栏,还广泛 译介外国文学。1918 年, 《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 线团体, 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中大作用。 1922 年统一战线分解后, 《新 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 年 9 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1926 年终刊。
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不能简单地把这一流派看做新文学的对立面或新文学 的逆流。 林译小说林译小说指的是清末林纾(琴南)翻译的小说。他一生译著欧美小说一百 八十多种,一千二百多万字,其中三十多种为世界名著,其余小说也多有精彩之处。 其翻译品都是与精通外语者合作,但译笔传神还是靠他,达到了各有特色的境界, 既有《迦因小传》 这样译笔哀婉的作品,也有《块肉余生记》等译笔的质朴古劲风 格。除了对西方写实方法的肯定,林纾的文学观念仍是中国的,他将狄更斯比作司 马、班固。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哀婉与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一脉相通,欧洲小说描写 细腻真实的风格在当时风靡,并旦深深影响了民初及以后的言情小说;译作还体现 了反民族压迫, 争取民族独立, 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 《黑奴吁天录》 与在美华工受虐有联系,发出“黄种即将亡”的警告,深入人心。在中国文学史上, 林译小说第一次介绍了众多外国作家及作品,太太开阔了作家们眼界和艺术视野, 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