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及其意义探讨
浅谈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
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
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表现影响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谋求全球霸权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借助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来推行其文化霸权的。
在全球交往中,西方经济强国往往以一种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文化交流和交往,不考虑他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发展中国家,“一厢情愿”地向不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或文化输出,将文化入侵作为实施霸权的手段,对其他国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而使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最终丧失其文化主权以至国家主权,成为和平演变的对象。
因此,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的新方式并积极采取措施,是我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由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扩张的严重性,甚至不了解文化霸权这个概念,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文化霸权的概念。
“文化霸权”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来的。
在葛兰西那里,霸权(hegemny)包括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统治阶级主要用两种方式进行霸权统治:一是以实力直接仗势强制控制,即“强制”统治的方式;二是“同意”的方式或领导权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社会主要团体积极同意而取得的道德哲学的领导。
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
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虽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存在众多派别,持有不同的主张,但其本质都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更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现阶段,对我国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全球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种西方学者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即通过强化文化外交,来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
而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泛化与渗透,在当代青年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尤为突出的显现。
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责无旁贷、理直气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沿着甄别、批判、借鉴的引导路径,分清其中哪些是进步的,哪些是反动的,哪些是要坚决批判的,哪些是可以借鉴的。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泛化与渗透西方社会思潮在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泛化与渗透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西方社会思潮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着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这其中,虽然进步的因素能给予青年大学生正能量,但是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则会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局面。
(一)对青年大学生学习上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思潮中一贯主张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强调注重个体的感受,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特殊思维方式批判了僵化的个性和既定的等级制度,这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激发青年大学生在各专业领域有突破性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术创新。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成人学习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成人学习实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成人学习理论。
本文将围绕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进行述评,旨在深入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并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实践价值。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研究者开始成人学习的独特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主要涉及成人学习特点、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等方面。
在研究现状方面,当前研究主要成人学习的多元性、自主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和各类资源促进成人学习。
争论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人学习的定义和特点、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区别、如何有效促进成人学习以及如何评估成人学习的效果等。
尽管存在这些争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成人学习的跨学科性质,试图从不同领域探究成人学习的奥秘。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批判性思维和情境学习等。
自我概念是指成人学习者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知,是影响学习动机和成就的关键因素;批判性思维是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技能的过程;情境学习则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和互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些观点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自我概念有助于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情境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探究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实践价值,我们选取了以下几个典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社区学院推广项目:社区学院通过在线课程和短期培训,为成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这些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学员兴趣进行设计,旨在提高学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然而,部分学者指出,由于学员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社区学院的推广项目需要更加学员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进行了激进的批判和拒绝。
这股运动以自由、个性、和平、反权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
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崇尚非主流文化,这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中习俗和精神世界的怀疑。
他们通过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寻求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如民权运动、越战抗议、性革命等等,这些事件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年轻人开始批判和拒绝传统的社会与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他们对于权威和机构的怀疑,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催生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行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之一是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以拒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追求心灵自由、亲近大自然、倡导和平与爱。
嬉皮士通过音乐、诗歌、艺术和嬉皮服饰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们主张和平反抗战争,倡导性解放和平等权利,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反文化运动还抬头了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者要求平等的工作、教育和家庭权利,呼吁反对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推动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的提高,并为后世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反对和抵抗,例如黑人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
这些运动共同诉求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他们对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对权威的批判,展示了不同群体共同追求公正和自由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当代艺术是一个极具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也是对当代文化的回应。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当代艺术家赋予了这种艺术形式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以及这种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
一、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美学思想是指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的探讨和理解,它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源泉,启示着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得到了复兴和再现,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的多元理解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多元的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通常通过创造不同的形式来探索美的多重性,例如,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形式都成为了他们表达美的语言。
他们通过对材料、色彩、构图、形式等方面的表现,使各种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2.对传统美学理论的颠覆传统美学理论通常把美归纳到一些客观的标准中,例如,比例、对称、和谐等,这些标准被认为是判断美的根据。
然而,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对这些传统标准进行颠覆,挑战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例如,一些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失真、扭曲、重复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对美的理解,同时也挑战了观众的审美经验。
3.对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探讨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还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通过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表达来探讨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例如,《红与黑》,一幅由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制作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进行描绘和讽刺,探讨了美的社会性。
二、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它还带给了当代艺术启示和挑战。
1.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的本质和价值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依据时代要求和审美需求创作作品,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分析
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分析美国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宽容的社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美国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可,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决策和社交生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并试图分析它们的来源和意义。
1. 文化价值美国社会中的文化价值,通常涵盖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以及追求幸福等多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在美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中都有着深刻的烙印,成为了美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民主是美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是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
美国是一个由选民投票选出的政府领导的民主国家。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表达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美国,公民可以参加竞选,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投票,并且决定将领导权转移给谁。
自由也是美国文化价值观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美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在美国,个人享有言论、媒体、宗教、集会、武装、私人财产和等多种自由权利。
这些自由权利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之一。
平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美国社会运作的基础之一。
在美国,所有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没有人应该因为他们的出生、种族、性别等原因被歧视。
美国通过民事权利法案、平等就业机会法案等多项法规来保护公民免受不公平待遇。
人权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美国人民对决定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基本原则的关注。
美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自由、安全、财产和合理程序的权利,这些权利都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并确保公民免受不必要的干涉和歧视。
追求幸福是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核心之一。
在美国,人们有权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
美国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创意和创新,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和家人得到幸福和成就感。
2. 道德观念除了文化价值观,美国社会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道德观念,如诚实、尊重、责任感、同情心、正直等等。
这些价值观是美国社会运作的基本原则,并塑造着美国人民的品格。
诚实是美国道德观念中的重要一环。
当代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7、教育标准化的作用:在六次改革浪潮中,标准化考试和评估起到了关键 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和问题。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需要更加权衡标准化考试和评估的利弊,制定科 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8、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 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逐渐 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导员。
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美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影响 力的是“核心课程计划”和“学生成就评估”。前者强调核心学科的重要性,如 数学、阅读、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后者则通过对学生的定期评估来衡量其学习成 果。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并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
五、当代美国初等教育给我们的 启示
1、注重核心学科和多元化教育:美国初等教育的经验表明,注重核心学科 和多元化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中国,我们也应该更加基础学科的教学 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美国的科技教育经验提醒我们,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 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4、第四次浪潮(1980-1990)
第四次浪潮主要涉及标准化考试、择校和学校联盟。在此期间,联邦政府通 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支持学校改革,推动标准化考试。同时,家长选择 权得到扩大,学区间的竞争加剧,学校开始形成联盟以共享资源和提高教育质量。
5、第五次浪潮(1990-2000)
第五次浪潮主要教育技术、学生评估和教育标准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评估方面,出现了以“全国教育进步评估” 为代表的大型标准化评估项目。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评估目的和方法的争议。
文化主义思潮
第四章文化主义思潮文化是人类生命的精华和底蕴,表现着人类的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
从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性来说,文化更可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存的根。
历史的发展总是与文化的变迁相伴随。
特别是当发展深刻触及到人类生存的根基时,更会引起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变革。
所以,随着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肯定,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兴起了全球“文化热”。
这种“文化热”又通过诸多理论形式表现自身,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并转化为社会思潮。
一、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几个主要表现形态1.文化形态史观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一个“文化形态史观”学派和思潮,主张以文化的新视角去重新理解历史。
它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类文化生、长、兴、衰的传记,并试图比较各种文化的兴衰过程,以此建构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图景。
首倡者是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年)震惊了西方世界。
后由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将文化形态史观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他于1934年出版《历史研究》第1卷,后历时27年将全书12卷出齐(精编为两卷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主要观点是:(1)文化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现象。
历史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展现和连续。
但如果这种生命活动没有文化的底蕴,那将与动物活动无异。
如两性关系抽掉人的情感,只是动物式的交配;吃饭如果只是为了活着,如同动物的谋食;住房只是为了栖身,无异于动物的穴居。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把饮食男女这类人类机能同人类其他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活动就具有动物的性质。
”(《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8页)但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认知、评价、审美(即真善美)的追求,使得简单的生命活动也具有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例如,两性关系融进了爱情、道德的内容,就衍化出许许多多的悲喜剧,成为千百年来文人描写的主题;吃不仅是果腹,而成为美食;住不仅是栖身,而成为艺术。
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反思
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反思【摘要】丹尼尔·贝尔是一位著名的文化批判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理论内涵,并评析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通过反思贝尔文化批判思想对于文化发展的启示,探讨其局限性及应用前景。
在将思考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其重要性,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思想,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反思、理论内涵、现实意义、文化发展、启示、局限性、应用前景、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化批判思想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贝尔生于1919年,成长于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他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在多个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众多引人深思的论文和著作。
贝尔的文化批判思想主要关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他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等概念,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刻的思考和处理。
贝尔的文化批判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关注。
通过对贝尔的文化批判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层原因和机制,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丹尼尔·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今世界的文化变革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通过对贝尔文化批判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理清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科技、经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
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是对美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学术领域。
它旨在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本文将探讨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方法,并分析其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发展历程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一些文学评论家开始关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如马克·吐温和亨利·詹姆斯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们开始关注更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如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20世纪中叶,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
传统的形式主义批评逐渐被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所取代。
新批评强调文本本身的独立性,关注语言和形式的运用。
结构主义批评则通过对文本结构和符号的分析,探索其深层含义。
二、主要流派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涵盖了多种流派和学派。
其中,后现代主义批评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后现代主义批评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拒绝传统的解释和解读方式。
它关注语言的游戏性和叙事的碎片化,挑战传统的观念和权威。
另一个重要的流派是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关注女性作家和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形象塑造。
它揭示了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并试图重塑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
此外,文化批评和种族批评也是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流派。
文化批评关注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而种族批评则关注种族和族裔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呈现。
三、主要方法美国现当代文学批评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
其中,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对文本语言、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批评家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历史主义批评。
历史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与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通过研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心理批评和社会批评也是常用的方法。
心理批评关注作家的心理状态和创作动机,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来揭示作品中的心理层面。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也诞生了一场被称为反文化运动的社会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在当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主张反对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同时也反对当时的政府政策和社会制度。
这场运动席卷了整个美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平,并且希望能够打破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和歧视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之后,开始出现了衰退。
这种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的激增,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美国也被卷入了越南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大量美国年轻人的死亡和伤残,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战争的质疑和反对。
这些因素促成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和平与爱”,这一理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年轻人们通过反抗传统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倡导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这场运动中,音乐、艺术、文学成为年轻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载体。
摇滚乐、嬉皮艺术、嬉皮文化等都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在美国反文化运动中,嬉皮士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拒绝传统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崇尚大自然和艺术,鼓吹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们通过各种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举行抗议活动、举办音乐节、进行公共演讲等。
嬉皮士的思想和行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也影响了当时的美国政治和文化。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民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提出了挑战。
反文化运动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越南战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场战争的结束。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后现代是什么意思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后现代是什么意思工业革命的成功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导入了现代历史阶段。
由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开创的现代社会具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性质,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由民主和基本人权的法制社会,其基本特征和“现代性”在于:把社会视为由具有自由平等权的个人,依据其个人意愿和基本利益,而按照协商民主方式达到共识的途径所建构起来的。
换言之,自然权利论和社会契约论,是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建构基础,其政治意义在于牵制国家权力的膨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转入后现代历史阶段的起点。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动荡以及20世纪半个多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烈变革之后,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率先步入了“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代,从经典资本主义过渡到了晚期资本主义。
当代美国的“后现代性”充满着矛盾性和吊诡性: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实现了高度的理性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空前繁荣,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休闲式”或“消费式”的轻松惬意的日常生活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法制化、专业化和体系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正在日渐脱离日常生活领域,开始走向与“生活世界”的尖锐对立,并对公民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殖民化”或“宰制”,这一切不仅直接破坏了美国社会本身现存的和谐关系,而且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间接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美国社会的后现代特征“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technocracy),使当代美国的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启蒙理性已经异化为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和极权理性,成为凭借权力控制一切、征服一切的基础和工具。
理性的异化逐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变异。
其次,技术专家同权力机构相互勾结,赋予当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一种新的特权地位,形成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科技专制”,使效率和技术统治意识取代了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意识,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
浅谈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浅谈美国文化价值观摘要: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其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的不同上。
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化的大体介绍和分析,提高我们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美国价值观;跨文化交际一、引言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同时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 它可以确定个人或群体或社会选取什么样的生存形态、行为模式、交往准则, 以及如何判别是非、好坏、美丑。
小至个人的喜怒哀乐, 大至一个群体,一个社会, 甚至一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以致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法令, 莫不同其所持的文化价值观有关。
二、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概述从历史上看, 美国人的文化并未有过在一个固定的地域持续演变发展的经历。
这不仅因为美国社会形成的历史相对说来还比较短暂, 而且因为美国主要是由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来移民建立起来的。
他们各具不同的实践和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其中有些可能彼此相近或相似, 可也有些是完全不同的。
从殖民时期至今的三百多年里, 经过世代的更迭,不同文化的融合, 新的共同实践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和信念, 建立起了一些新的制度和体系,并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观。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推崇个人奋斗以及宗教理性观。
首先,美国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主体,注重突显自己的个性,崇尚的是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的个人主义。
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主流思想。
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就这样提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场被称为“反文化运动”的浪潮,它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和反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不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影响以及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种族歧视、越战问题、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进行质疑,他们不满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渴望有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美国反文化运动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包括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等。
在这一运动中,年轻人成为了主要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以和平、反暴力的方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提倡拒绝消费主义,强调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的重要性。
在文化方面,这一运动崇尚摇滚乐、嬉皮士文化、艺术实验和性解放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文化风向,也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反战运动等。
这一运动对传统价值观和权威结构产生了挑战,激发了人们对新思想和文化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激发了世界各地年轻人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向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反文化运动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创作成为了反文化的象征和领袖。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摇滚乐巨星鲍勃·迪伦、嬉皮士文化代表艾伦·金斯伯格、女权主义先驱格蕾丝·索尔、反战运动领袖约翰·列侬等。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代美国大众文化是指当代美国社会中受到广泛欢迎和赞誉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文学、广告、娱乐等领域。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显然是一种反映和塑造现代美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可以被看作是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和社会历程。
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了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化传播的机制和趋势,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影:探讨当代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主题和特色,分析电影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贡献和影响;(2)音乐:研究当代美国音乐的流派、风格和主题,分析音乐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递;(3)电视:探讨当代美国电视的发展历程、类型和特点,分析电视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反映;(4)文学:研究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主题和特色,探讨文学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塑造;(5)娱乐:探讨当代美国娱乐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分析娱乐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传递和反映。
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历史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大众文化进行比较,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态势和趋势。
3. 预期成果通过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本文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系统地介绍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深入分析当代美国大众文化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反映;(3)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态势和趋势;(4)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当代美国大众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大众文化,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美国文化特点和其影响力分析
美国文化特点和其影响力分析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拥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构成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领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美国文化特点及其影响力的分析。
一、自由主义和民主文化自由主义和民主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标志。
自由主义和民主文化主张个人权利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价值和利益的权利。
这种文化倾向不仅在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表现,而且在全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国家,美国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自由表达、自我实现有着很高的重视。
通过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方式,美国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文化特点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诸多的影响。
民主政治是美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是一个基于选举和公民投票的民主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给予了公民更大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民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钦佩和关注。
二、文化多样性和创新精神美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美国社会由各种不同的背景和国籍的人组成,这种多元性让美国文化充满了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美国不仅是文化多元性的代表,也是文化创新的领袖。
美国的文化创新经历了多个阶段,如爵士乐、摇滚乐、电影、互联网等等,这些创新影响了全球,也塑造了美国的文化形象。
这种文化多元性和创新精神是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和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三、商业文化和全球化商业文化和全球化是美国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也是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金融中心,其商业文化和商业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对于消费主义的追求、品牌文化的塑造、广告营销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它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运动代表了年轻一代试图挑战和改变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努力,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反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美国反文化运动起源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怀疑和批判。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一步迅猛发展,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受到质疑。
对于当时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愿意接受传统社会的约束和期望,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战争、反对歧视和反对消费主义。
在对越南战争敌对态度的抗议中,反文化运动成为一个强大的反战信息的传播渠道。
该运动呼吁消除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权利。
女权主义运动、LGBTQ+权利运动、民权运动和环保运动都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为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运动,如摇滚乐、嬉皮士文化、嘻哈文化和民谣音乐等。
这些文化运动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己的方式,并改变了音乐、时装、电影等方面的创作和审美标准。
嬉皮士文化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主张个人自由、和平、共同团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嬉皮士文化的成员通常过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旅行、吸食大麻、倡导和平、追求心灵解放。
嬉皮士文化通过音乐、文学、艺术和新闻媒体等形式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摇滚乐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一大亮点,它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己态度和情感的重要舞台。
摇滚乐强调自由、反叛和自我表达。
通过音乐家如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和简斯·乔普林等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摇滚乐成为了当时年轻一代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发表意见的主要手段。
美国反文化运动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争议和批评,但它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运动为推动了种族平等、性别平等、反战和环境保护等议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谈谈你对索卡尔事件的理解
谈谈你对索卡尔事件的理解《哲学论坛》第四期索卡尔事件究竟说明什么索卡尔事件的哲学文化意义(要点)黎德扬(一)事件及其文化背景一、事件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报道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诈文,标题是“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
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没有能力识别出有意识捏造出来的一些常识性科学错误,也没能识别出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捏造的“联系”,一致通过把它发表,引起知识界的一场轰动。
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
二、索卡尔事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向科学领域中的渗透,在知识界充满着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持怀疑倾向的相对主义思潮,其特点是:对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客观真理与实验证据等认识论价值进行挑战,强调政治权力的规则,把科学变成一种权力,一种靠金钱运转的游戏,一种服务于其赞助者的手段。
在其中科学家堕落了,堕落为争权夺利的政客。
在过去20多年中,大量“进步的”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由于受法国思想家的后现代主义和美国的女权主义影响,已经抛却了文艺复兴的思想遗产,投入各种相对主义的怀抱。
科学元勘认为科学研究要比科学家所承认的,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污染,对真理和客观性的追求应该根据科学所依附的政治意识形态、部落文化以及性别等外部因素来确定。
科学史上对科学进步的英雄般的赞美叙事,受到了科学元勘的怀疑。
这种对科学的歪曲,曾受到科学家的猛烈抨击,《高级迷信》一书率先发动了这场反击战,索卡尔是后继者中最有影响的人。
这场科学保卫战的目的,正如索卡尔所说的那样,是保卫科学,真理、客观性、逻辑与科学的方法,反对从社会学角度对科学进行歪曲,同时,认为这些科学元勘学者没有能力对他们所涉及到的科学领域进行充分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评价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简称CRE),并得到迅速发展。
这种评价理念倡导将文化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评价的意义。
随着影响力的日益壮大,该思潮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态势,甚至对量化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主流评价理论产生了冲击。
这一思潮反映了当代美国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向,是美国评价领域的重要事件,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为此,本文对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基本立场、重要主张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评价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形成(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社会基础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出现,源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
随着少数族裔所占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评价者往往会进入与自身文化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场域。
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就成为评价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经常要面向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教学。
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评价中,就是教师难以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判。
随着教育评价越来越看重其在描述学习进展、改进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描述、分析和解读学生的表现。
与此同时,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越来越强烈地呼吁与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便使各类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公允的对待。
此外,在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领域,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文化差异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种社会需求催生了文化回应性评价。
1994年,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简称AEA)主席凯伦·柯克哈特(Karen Kirkhart)在其就任演说中指出,文化应该成为评价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任何忽视文化因素的评价必然是无效的。
为此,她提出了“多元文化有效性”(Multicultural Validity)的概念,要求评价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关注评价项目开展的文化背景。
[1]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下属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指南《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实践策略》(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 Evaluation),指导美国医疗工作者在开展公共医疗评价工作时关注文化因素。
美国公共政策协会(Public Policy Association,简称PPA)在2015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在开展评价时考虑采取一种文化回应性和族裔平等的策略》(Considerations for Conducting Evaluation Using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and Racial Equity),倡导将文化回应性评价的理念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二)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理论渊源从比较直接的思想渊源上来看,文化回应性评价受益于两种理论体系的支撑。
一是以罗伯特·斯泰克(Robert Strike)为代表的“回应性评价”(Responsive Evaluation)理论,二是以格洛丽亚·兰德森比林斯(Gloria Ladson Billings)为代表的“文化回应性教学”(Culturally Relevant Teaching)理论。
回应性评价理论是在批判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目标导向的评价模式基础上提出的,强调评价不应当仅仅关注目标及设定评价目标的决策者,同时也应该关注项目的实施对象以及所有与评价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充分发挥评价对于当事人的价值。
根据回应性评价的要求,评价应当与评价的委托方、当事人进行经常性和持续性的沟通与交流,将参与评价的各方人士的不同判断和价值观纳入考虑范畴,在必要时可以牺牲测量的准确性以换取对当事人的有用性。
在斯泰克看来,回应性评价更关心评价方案的活动过程,而非评价方案最初制定时的意图;更关心体现和反映与评价相关的各方人士的意志,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决策者的要求。
[2]文化回应性教学,则是一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文化背景的教学理念。
它倡导尊重和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文化的力量充分调动和激发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他们的学业成绩。
文化回应性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经历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强调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以便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在借鉴回应性评价和文化回应性教学两种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斯塔福德·胡德(Stafford Hood)于1998年提出了“文化回应性评价”的概念。
在当时,相较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人们普遍地对表现性评价寄予厚望,因为表现性评价更有助于了解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综合素质。
许多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能够更为客观和合理地评价各类学生,因而对于少数族裔学生是一种较为公平的评价方式。
但斯塔福德·胡德明确指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表现性评价可以公平地对待少数族裔学生;如果不能够对少数族裔学生的文化背景做出积极的回应,无论何种评价方式均无法做到文化上的公平。
“在解决教育评价的公平性问题上,采用具有文化回应性的评价工具将促使我们迈向正确的方向。
”[3](三)文化回应评价思潮的研究团体文化回应性评价概念的提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促使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雪城大学的凯伦·柯克哈特、乔治梅森大学的罗德尼·霍普森(Rodney K. Hopson)、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斯塔福德·胡德、詹姆斯·安德森(James D. Anderson)、特里·丹尼(Terry Denny)等一批知名学者积极围绕文化回应性评价开展研究,取得了许多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具体包括《文化与文化背景在评价中扮演的角色》(The Role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Evaluation)、《文化与文化背景在评价理论和实践中的角色:继续探索之旅》(Continuing the Journey to Reposition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文化回应性评价:理论、实践与启示》(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Theory, Practice and Future Implications)等。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育学院专门成立了“文化回应性评价与评估中心”(Center for 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简称CREA),致力于推动文化回应性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随着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该中心已经在都柏林市立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夏威夷等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并与“库尔课程”(KOOLriculum)网络教育技术公司合作开展教育评价活动。
二、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基本立场(一)重视文化影响的认识论立场在认识论上,文化回应性评价强调,文化是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所发挥的影响,才能够对评价对象形成准确的认识。
文化回应性评价将文化视为理解个人态度、动机和行为的关键。
在其看来,人是文化的存在,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都是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
鉴于每一位评价者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他们必然会带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倾向和思维方式,这些因素将体现在评价的整个过程之中。
有时,这些因素可以转化为评价的资源,帮助评价者更好地做出评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些因素经常为评价者所忽视,甚至成为评价的限制性因素。
凯伦·柯克哈特指出,评价者的个人特征、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等人际因素对评价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但评价理论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些影响有些是源于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个人特征,有些是源于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社会阶层、性别、族裔、年龄、语言、伤残状况、性取向等因素均可能对评价产生影响。
评价者、评价委托方、项目提供者、消费对象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也会对评价产生影响。
事实上,数据本身不会说话,是评价者的解读和分析赋予了数据以特定的意义。
“评价者和其他当事人会根据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过滤掉一些信息,并作出一些歪曲性的解读。
”[4]在评价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必要重点关注文化以及受文化因素影响的价值观和思想。
美国评估协会在2011年专门发布了《关于评价中文化竞争力的声明》(Public Statementon Cultural Competence in Evaluation),充分强调了文化因素对评价的影响,同时呼吁所有的评价者在评价的各个阶段积极关注多重文化因素及其复杂影响。
声明指出:“文化对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无处不在,这充分凸显了文化竞争力对于评价的重要性。
为了得出有效的结论,评价必须考虑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文化、个性特征、情境局限、文化同化和适应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如果不关注行为的复杂性及其多重影响因素,评价可能会得出明显有缺陷的结论,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5](二)回应文化情境的实践立场文化回应性评价非常看重评价所发生的实践场域,要求对评价所发生的文化情境给予积极的回应。
韦罗妮卡·托马斯(Veronica G. Thomas)和贝弗利·帕森斯(Beverly A. Parsons)指出,文化回应性评价之所以能够在评价界逐步从边缘走到中心,是因为评价者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文化和文化背景问题贯穿于每一位评价者各个场域的工作之中。
[6]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客观中立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文化交往活动。
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抑或专家对教师的评价,均受到了实践场域的影响和制约。
即便是标准化考试这类看似非常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方式,同样受制于特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结果也会受到考试环境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能够将教学实践场域中的文化因素纳入考虑范畴,评价必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文化回应性评价不仅要求关注评价所发生的文化情境,而且要求对这种文化情境做出积极的回应。
这种文化情境表现在评价对象身上,包括他们的种族构成、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