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规内力调整增大系数小总结
高规总结.doc
一高规总结1:梁的计算跨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7.1条2: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混凝土高规》7.1.9条;《抗规》6.1.10条。
抗规底部加强高度不大于15mm,而高规无此限制。
3: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混凝土规表11.1.6γ=1.0注:1: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均应取R Eγ=0.75 2:轴压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γ=1.03: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4:《高规》表4.7.2;《高规》表11.2.21条;《抗规》表5.4.2有类似的规定。
5: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在《抗规》表4.2.3条。
4:薄弱层的定义:《高规》5.1.14.5: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高规》5.2.26:注意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异同变形模量:无侧限条件压缩模量:完全侧限条件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γ的取值。
7:各类材料结构设计规范可根据各自情况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8: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T《高规》3.3.17条9:关于柱计算长度系数合理选取问题(目前只是混凝土部分)《混凝土规范》7.3.1110:关于偶然质量偏心问题偶然质量偏心:是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
(偶然偏心和刚度质量是否均匀没有关系,即规则结构也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高规》3.3.3条《抗规》5.2.3条0.2V的调整系数问题11:关于《抗规》6.2.13条《高规》8.1.4条12:关于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问题《高规》5.1.14条《抗规》3.4.3条13:各种比A刚度比:意义是层刚度比的概念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抗规》附录E2.1《高规》4.4.3条《高规》5.3.7条《高规》10.2.6条B周期比: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侧移刚度较小,调整原则加强结构外部或者削弱内部(对应多层建筑规范没有提出这项要求)《高规》4.3.5条C位移比: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底层柱: 抗规式 6.2.5-1中由 底层柱柱底 截面弯矩计 算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
顶层柱: 抗规式 6.2.5-1中由 顶层柱柱顶 截面弯矩【 注2】贡献的
高规3.10.4-2 高规10.2.11-3
高规6.2.3 (抗规6.2.10-
3) (抗规6.2.5) 高规10.2.11-3
中 Mb
转 换 梁 转换梁 及 框 架 框架梁
转换柱上端 截面和底层
柱柱底
部分 框支 抗震 转 墙结 换 构柱
及 框 架 柱
转换柱的其 他部位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各級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特一级
1.9
计算值
1.9
计算值
1.9
计算值
注:高规4.3.2,7度 (0.15g)、8度時,跨
1.6
(水平地震作 高规10.2.4
框架柱
各级
框
9度的一
架 全部框架梁 级
1.0
梁
其他各级
9度的一
级
计算值
按抗规6.2.2,同“其他结构的框架”中的框架柱
-
直接按抗规式6.2.4-2计算V
抗规6.2.4
按抗规6.2.4,同“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1.95=1.3*1.5 (2.145=1.1*1.95)
1.56=1.2*1.3 (1.716=1.1*1.56)
1.32=1.1*1.2 (1.452=1.1*1.32)
【注2】
规范条文 高规3.10.3-1
抗规6.2.4 高规3.10.2-2
内力组合及内力调整汇总
7 内力组合及内力调整7.1内力组合各种荷载情况下的框架内力求得后,根据最不利又是可能的原则进行内力组合。
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时,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增幅。
分别考虑恒荷载和活荷载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并比较两种组合的内力,取最不利者。
由于构件控制截面的内力值应取自支座边缘处,为此,进行组合前,应先计算各控制截面处的(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
1)、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跨间max M 可以近似取跨中的M 代替,在重力荷载代表值和水平地震作用下,跨内最大弯矩max M 采用解析法计算:先确定跨内最大弯矩max M 的位置,再计算该位置处的max M 。
当传到梁上的荷载为均布线荷载或可近似等效为均布线荷载时,按公式7-1计算。
计算方式见图7-1、7-2括号内数值,字母C 、D 仅代表公式推导,不代表本设计实际节点标号字母。
2max 182M M M ql +≈-右左 且满足2max 116M ql = (7-1)式中:q ——作用在梁上的恒荷载或活荷载的均布线荷载标准值;M 左、M 右——恒载和活载作用下梁左、右端弯矩标准值;l ——梁的计算跨度。
2)、在重力荷载代表值和地震作用组合时,左震时取梁的隔离体受力图,见图7-1所示, 调幅前后剪力值变化,见图7-2。
图7-1 框架梁内力组合图图7-2 调幅前后剪力值变化图中:GC M 、GD M ——重力荷载作用下梁端的弯矩; EC M 、CD M ——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的弯矩C R 、D R ——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梁端支座反力。
左端梁支座反力:()C 1=2GD GC EC ED ql R M M M M l--++;由0M ddx=,可求得跨间max M 的位置为:1C /X R q = ; 将1X 代入任一截面x 处的弯矩表达式,可得跨间最大弯矩为: 弯矩最大点位置距左端的距离为1X ,1=/E X R q ;()101X ≤≤; 最大组合弯矩值:2max 1/2GE EF M qX M M =-+;当10X <或11X >时,表示最大弯矩发生在支座处,取1=0X 或1=X l ,最大弯矩组合设计值的计算式为:2max C 11/2GE EF M R X qX M M =--+; 右震作用时,上式中的GE M 、EF M 应该反号。
《高规》内力调整增大系数小总结
《高规》内力调整增大系数小总结第一篇:《高规》内力调整增大系数小总结1、框架梁弯矩调整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梁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应乘以增大系数(10.2.4)。
2、框架梁剪力调整所有结构的框架梁端部剪力设计值都需要调整(6.2.5)。
3、框架柱弯矩调整a、除顶层、轴压比小于0.15、框支梁柱节点外,柱端弯矩都需要调整(6.2.1)。
顶层、轴压比小于0.15的框架柱端部弯矩直接采用,反弯点不在柱高范围内时,直接乘以增大系数(抗规6.2.2)。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与转换构件相连的转换柱的上端、底层柱下端弯矩组合值需要乘以增大系数(10.2.11.3)。
(个人理解:三层及三层以上转换时,框支柱最顶端与最底端采用该方式调整,中间节点仍采用6.2.1条调整,放大系数是按照框支柱的抗震等级选取,而不是按照与之相连的框架梁抗震等级)。
c、框架结构,底层柱底弯矩需要增大。
除了框支柱以外,其它结构形式底层柱底弯矩直接采用。
d、框架角柱、框支柱角柱弯矩、剪力再增大(6.2.4 10.2.11.5).(题目先求弯矩再求剪力时,弯矩增大后,剪力不再增大)。
4、框架柱剪力调整所有的框架柱、框支柱端剪力均允许调整(6.2.3)。
5、框架柱轴力调整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柱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向力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10.2.11.2),计算轴压比的时候不乘以增大系数。
6、剪力墙弯矩调整a、一级剪力墙非底部加强部位,墙肢组合弯矩设计值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7.2.5)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弯矩设计值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10.2.18)7、剪力墙剪力调整a、底部加强部位(四级除外),剪力墙剪力设计值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7.2.6)b、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设计值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7.2.5)c、短肢剪力墙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设计值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7.2.2.3)(一级抗震时,b、c项按照最不利的选取)。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继续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弱构件”的设计思想,依据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决定结构抗震等级;然后按抗震等级对结构构件设计内力进行调整。
在该规范中,结构抗震等级分为四级(一、二、三和四级)。
高层规程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又做了一些补充规定,增加了特一级。
各抗震等级的梁、柱均对组合内力设计值进行不同系数的调整,用来限制大震下塑性铰区出现部位,避免或减少脆性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加强柱根部推迟塑性铰形成,控制倒塌,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 内力调整的分类高层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经过结构分析计算,求得各构件的内力标准值,再进行各种修正和调整得到设计值。
内力修正和调整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属于结构整体内力调整,主要包括:楼层最小地震力限值控制、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所受地震总剪力的调整及框支转换层中框支柱地震剪力的调整等。
这类调整的特点是,在不满足规范的某些规定时才进行调整,而且调整的部位和调整系数的大小一般均需在计算后才能确定。
第二类则是梁、柱的构件内力或组合内力的调整。
此类调整的部位明确,调整系数的大小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
2. 内力调整的方法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了各种内力调整的表达式。
这类调整又分以下3种情况:⑴直接在柱端标准内力弯矩组合值上乘以增大系数。
⑵对内力组合中的个别工况内力进行调整,例如框支柱的轴力调整只对地震作用下的轴力进行。
此时,在对各工况内力组合之前,先把地震轴力进行放大后再组合。
⑶框架梁的剪力调整,只是对梁两端的固端弯矩引起的剪力进行调整,而对后迭加的竖向荷载引起的简支梁剪力不加调整。
3. 内力调整系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划分。
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可以决定结构的抗震等级。
############################################################################### ######### %%%%%%%%%%%%%%%%%%%%%%%%%%%%%%%%%%%%%%%%%%%%%%%%%%%%%%% %%%%在利用结构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构件内力后,应按中国相关规范进行如下步骤的内力调整:㈠首先进行结构整体内力调整——地震作用调整①最小地震剪力调整::新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
浅析高层结构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浅析高层结构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摘要:随着苏州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几年苏州市区、园区及高新区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不断的拔地而起,特别是随着由苏州乾宁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具有号称“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和“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的东方之门建筑将高层建筑推向了顶峰。
可是随着建筑结构的高度不断增高,建筑外形越复杂,平面凹凸越严重,那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整体性能的控制条件也就越严格,因此这就给我们设计者带来很多矛盾,正确合理的把握好高层结构的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快速准确的控制好目标参数的合理取值及掌握各个目标参数相应的调整方法,使其即要满足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这将是日常设计工作的中学习的关键点。
关键词: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位移比周期比刚重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1.轴压比柱(墙)轴压比N/(fc*A) 是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周欣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它反映了柱(墙)的受压情况,是影响柱(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
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的限制要求,详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2010第6.4.2条和第7.2.13条,其中,柱轴压比计算中轴力设计值考虑地震作用计算,当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而在剪力墙的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柱子不一样;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 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2). 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具体调整方法:a.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
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
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b.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 最大轴力处) 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 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
高层混凝土结构计算时的调整内容总结
一、框架结构1、柱端弯矩的调整(强柱弱梁) 6.2.1①∑∑=b c cM M η ηc =1.68,1.4,1.2,1.1 ②∑∑=bua cM M2.19度抗震和一级2、底层柱底截面弯矩的调整(强柱根) 6.2.2 乘以增大系数ηcr =1.5,1.25,1.153、柱端部剪力的调整(柱的强剪弱弯)6.2.3①()n bc t c vc H M M V +=η ηvc =1.68,1.4,1.2,1.1②()n bcua t cua M M V +=2.19度抗震和一级4、角柱弯矩、剪力的调整 6.2.4①弯矩增大系数1.1 ②剪力增大系数1.15、梁端部剪力的调整(梁的强剪弱弯)6.2.5①()Gb n rb c b vb V l M M V ++=η ηvb =1.56,1.3,1.2,1.1②()Gb n bbua t bua V M M V ++=1.1n k Gb l q V ⨯=2.1211.2是荷载分项系数6、特一级框架结构4.9.2 ①柱端弯矩系数增大20% ηc =1.4*1.2=1.68(见1) ②柱端剪力系数增大20% ηvc =1.4*1.2=1.68(见3) ③梁端剪力系数增大20%ηc =1.3*1.2=1.56(见5)二、剪力墙结构1、短肢剪力墙的调整 抗震等级提高一级7.1.2-3 2、短肢剪力墙剪力的调整7.1.2-5①底部加强部位a.w vw V V η= ηvw =1.9,1.6,1.4,1.2b.w wwuaV M M V 1.1= 9度时②其他层w vw V V η=ηvw =1.4,1.2(一级、二级)3、剪力墙弯矩的调整(上部加强抗弯) 7.2.6 ①底部加强部位及上一层不调整 ②其他层乘1.24、双肢剪力墙中剪力的调整 7.2.7 当一肢为大偏心受拉时,另一肢剪力乘1.25由于地震作用为双向,所以另一肢为大偏心受拉时,本肢剪力也乘1.25 5、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调整 7.2.10 a.w vw V V η= ηvw =1.9,1.6,1.4,1.2b.w wwuaV M M V 1.1= 9度时6、连梁剪力的调整(连梁强剪弱弯)7.2.22①()Gb n rb c b vb b V l M M V ++=η ηvb =1.56,1.3,1.2,1.1②()Gb nbbuat bua V lM M V ++=1.19度时 7、特一级的调整4.9.2①底部加强部位及上一层弯矩增大系数1.1 ②其他层弯矩增大系数1.3③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增大系数1.9(见5) ④其他层剪力增大系数1.2三、框架剪力墙结构1、框架抗震等级的调整 8.1.3 框架承受50%以上倾桥覆力矩时,按框架结构确定等级。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 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高规3.3.13。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构件内力调整系数
9度及一级
1.331=1.1x1.1x1.1
一级
1.3
二级
1.2
三级
1.1
框支柱及框架柱
底层柱柱底和转换层顶截面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其他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注:1。括号中数值用于角柱;
2.框支柱在转换层顶截面的内力放大系数是相对底层柱的放大;
3.框支柱,框支梁内力的放大仅是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单工况内力的放大。
2.52=1.2x2.1
(2.772=1.1x2.52)
1.0
9度及一级
1.597=1.1x1.452
(1.757=1.1x1.597)
2.319=1.1x2.108
(2.551=1.1x2.319)
一级
1.5
(1.65=1.1x1.5)
2.1=1.5x1.4
(2.31=1.1x2.1)
二级
1.25
(1.375=1.1x1.25)
1.5=1.25x1.2
(1.65=1.1x1.5)
三级
1.15
(1.265=1.1x1.15)
1.265=1.15x1.1
(1.392=1.1x1.265)
其他
特一级
1.68=1.2x1.4
(1.848=1.1x1.68)
2.352=1.2x1.96
(2.587=1.1x2.352)
混凝土框架构件内力的增大系数汇总表
结构类型
构件类型
部位
抗震等级
内力增大系数及其表达式
弯距
剪力
轴力
框架结构
框架梁
全部框架梁
特一级
1.0
1.56=1.2x1.3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柱顶截面弯
1.1 (1.21=1.1*1.1)
矩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见 “其他层框
中 Mb
9度的一 直接按抗规式6.2.2-2计算M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其它层框架 级
(1.1M)
(1.1V)
柱柱端截面 (注:顶层 一级
1.4 (1.54=1.1*1.4)
1.96=1.4*1.4 (2.156=1.1*1.96)
抗规6.2.5
高规3.10.2-2 抗规6.2.5
抗规6.2.5
轴力 增大系数 被增大对象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规范条文 -
-
备注
注1:按梁端弯矩
设计值计算的剪
力设计值,即抗
规式6.2.4-1中
M
l b
M
r b
/ ln
注2:梁柱节点左 右梁端截面同时 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之和, 即抗规式6.2.2-1
1.56=1.2*1.3 (1.716=1.1*1.56)
1.32=1.1*1.2 (1.452=1.1*1.32)
抗规式 6.2.5-1中由 底层柱柱底 截面弯矩计 算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 柱顶截面弯 矩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见 “其他层框
1.44=1.2*1.2 (1.584=1.1*1.44)
【对一级V】
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力增大条增系数
构 结构 件 类型 类
型
部位
抗震等级
增大系数
(括号内数值为角
柱增大系数,依据
为抗规6.2.6)
弯矩 被增大对象
特一级
框
一级
架 全部框架梁 二级
1.0
高规总结
一高规总结1:梁的计算跨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7.1条2: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混凝土高规》7.1.9条;《抗规》6.1.10条。
抗规底部加强高度不大于15mm,而高规无此限制。
3: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混凝土规表11.1.6γ=1.0注:1: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均应取R Eγ=0.75 2:轴压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γ=1.03: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4:《高规》表4.7.2;《高规》表11.2.21条;《抗规》表5.4.2有类似的规定。
5: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在《抗规》表4.2.3条。
4:薄弱层的定义:《高规》5.1.14.5: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高规》5.2.26:注意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异同变形模量:无侧限条件压缩模量:完全侧限条件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γ的取值。
7:各类材料结构设计规范可根据各自情况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8: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T《高规》3.3.17条9:关于柱计算长度系数合理选取问题(目前只是混凝土部分)《混凝土规范》7.3.1110:关于偶然质量偏心问题偶然质量偏心:是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
(偶然偏心和刚度质量是否均匀没有关系,即规则结构也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高规》3.3.3条《抗规》5.2.3条0.2V的调整系数问题11:关于《抗规》6.2.13条《高规》8.1.4条12:关于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问题《高规》5.1.14条《抗规》3.4.3条13:各种比A刚度比:意义是层刚度比的概念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抗规》附录E2.1《高规》4.4.3条《高规》5.3.7条《高规》10.2.6条B周期比: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侧移刚度较小,调整原则加强结构外部或者削弱内部(对应多层建筑规范没有提出这项要求)《高规》4.3.5条C位移比: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
一级注册结构-内力调整条文总结(5篇材料)
一级注册结构-内力调整条文总结(5篇材料)第一篇:一级注册结构-内力调整条文总结梁、柱、墙内力调整条文出处:梁:强剪弱弯调整1.框架梁《混规》11.3.2P167《抗规》6.2.4P55《高规》6.2.5P592.连梁《混规》11.7.8P189《抗规》6.2.4P55《高规》7.2.21P91柱:一、强柱弱梁调整(框架柱顶层节点,轴压比小于0.15的框架柱、框支柱不调)1.框架柱节点上下端、框支柱中间层节点上下端《混规》11.4.1P170《抗规》6.2.2P54《高规》6.2.1P572.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混规》11.4.2P171《抗规》6.2.3P55《高规》6.2.2P583.框支柱顶层顶端,底层底端:《抗规》6.2.10P59 《高规》10.2.11P113二、强剪弱弯调整:《混规》11.4.3P171《抗规》6.2.5P56 《高规》6.2.3P58三、角柱调整1.框架角柱的弯矩和剪力的调整:(在上述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调整后分别进行)《混规》11.4.5P173《抗规》6.2.6P57《高规》6.2.4P582.转换角柱的弯矩和剪力的调整(在上述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调整后分别进行)《高规》10.2.11P113四、框支柱轴力:《混规》11.4.4P173《抗规》6.2.10P58《高规》10.2.11P113剪力墙:一、弯矩的调整《混规》11.7.1P186 《抗规》6.2.7P57 《高规》7.2.5P80二、剪力的调整:《混规》11.7.2P186 《抗规》6.2.8P57 《高规》7.2.6P81第二篇:一级注册结构考试总结2012年马上就要过去,回首一下过去的一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顺利通过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课的考试。
31+35,虽然从走出考场的那一刻起,就感觉到这次通过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但也是眼巴巴的盼到1月8日查到成绩时,心里的石头才真的落了地。
成绩出来后,很多朋友在送来祝福的同时,也一直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复习的,复习的经验是什么”,我没有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只能说:“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如果你没有通过考试,只能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
高规总结
一高规总结1:梁的计算跨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7.1条2: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混凝土高规》7.1.9条;《抗规》6.1.10条。
抗规底部加强高度不大于15mm,而高规无此限制。
3: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混凝土规表11.1.6γ=1.0注:1: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均应取R Eγ=0.75 2:轴压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压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γ=1.03: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R E4:《高规》表4.7.2;《高规》表11.2.21条;《抗规》表5.4.2有类似的规定。
5: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在《抗规》表4.2.3条。
4:薄弱层的定义:《高规》5.1.14.5: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高规》5.2.26:注意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的异同变形模量:无侧限条件压缩模量:完全侧限条件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γ的取值。
7:各类材料结构设计规范可根据各自情况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8: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T《高规》3.3.17条9:关于柱计算长度系数合理选取问题(目前只是混凝土部分)《混凝土规范》7.3.1110:关于偶然质量偏心问题偶然质量偏心:是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
(偶然偏心和刚度质量是否均匀没有关系,即规则结构也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高规》3.3.3条《抗规》5.2.3条0.2V的调整系数问题11:关于《抗规》6.2.13条《高规》8.1.4条12:关于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问题《高规》5.1.14条《抗规》3.4.3条13:各种比A刚度比:意义是层刚度比的概念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抗规》附录E2.1《高规》4.4.3条《高规》5.3.7条《高规》10.2.6条B周期比: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侧移刚度较小,调整原则加强结构外部或者削弱内部(对应多层建筑规范没有提出这项要求)《高规》4.3.5条C位移比: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
二注考试《高规》内力调整总结
高规2010内力调整总结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分析方法、内力增大调整总结3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5.8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3.5.9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3.7.4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1)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2)甲类建筑和9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3)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4)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
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1)本规程表4.3.4所列高度范围且不满足本规程第3.5.2—3.5.6条规定的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2)7度Ⅲ、Ⅳ类场地和8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3)板柱-剪力墙结构。
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3.10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4荷载和地震作用4.3.12水平地震剪力系数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5结构计算分析5.1.13抗震设计时,B 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2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3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补充计算。
5.1.14对多塔楼结构,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的模型分别计算,并采用较不利的结果进行结构设计。
当塔楼周边的裙楼超过两跨时,分塔楼模型宜至少附带两跨的裙楼结构。
结构内力的调整专篇41点强归纳
1、根据结构高度、设防类别、结构形式等确定抗震等级(高层尚应注意A、B级高度)《高规》3.9.3条P22页,《混规》11.1.3条P162页,《抗规》6.1.2条P48页2、根据各荷载(永久、活、地震、风)作用下的效应标准值,算出组合后的内力设计值,即分项系数×效应标准值。
据《高规》5.6节P52页《抗规》5.4节P42页(注意:组合前地震作用标准值下的内力调整,活载的组合系数且不计入屋面的活载)。
3、组合前地震作用标准值效应调整内容:a、薄弱层剪力增大:《抗》3.4.4-2款《高》3.5.8条b、剪重比调整剪力:《抗》5.2.5条《高》4.3.12条c、框支柱轴力:6.2.10-2款《高》10.2.11-2款3.10.4-2款d、框支柱剪力:《抗》6.2.10-1款《高》10.2.17条e、转换构件地震内力放大:《高》10.2.4条f、框-剪结构的框架剪力0.2Vo调整:《抗》6.2.13-1款《高》8.1.4条g、筒体结构的框架剪力0.2Vo调整:《抗》6.2.13-1款《高》9.1.1条h、鞭梢效应:《高》附录C.0.3条《抗》i、规则不耦联的边榀地震效应放大:《抗》5.2.3-1款4、进行组合后的内力调整(特一级的尚要根据高规3.10节P23页)5、框架梁(包含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强剪弱弯”求剪力设计值《高规》6.2.5条P59页,《混规》11.3.2条167页,《抗规》6.2.4条P55页6、xx(跨高比小于5的xx):“强剪弱弯”求剪力设计值《高规》7.2.21条P91页,《混规》11.7.8条P189页,《抗规》6.2.4条P55页7、框架柱、框支柱8、“强柱弱梁”求弯矩设计值10、《高规》6.2.1条P57页(框架结构中的柱根处:6.2.2条P58页)11、转换柱上端及底层柱柱根处:10.2.11-3款P113页12、角柱:6.2.4条P58页(转换角柱:10.2.11-5款P113页)13、《混规》11.4.1条P170页框架结构的柱根处:11.4.2条,角柱:11.4.5条14、《抗规》6.2.2条P54页框架结构中的柱根处:6.2.3条15、框支柱上端及底层柱柱根处:6.2.10-3款,16、角柱:6.2.6条17、“强剪弱弯”求剪力设计值18、《高规》6.2.3条P58页(弯矩为经强柱弱梁调整后的,角柱不考虑6.2.4的弯矩增大1.1)19、角柱:6.2.4条P58页20、《混规》11.4.3条P171页角柱:11.4.5条21、《抗规》6.2.5条P56页(弯矩为经强柱弱梁调整后的,角柱不考虑6.2.6的弯矩增大1.1)22、角柱:6.2.6条23、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高规》7.1.4条P77页,《混规》11.1.5条P164页,《抗规》6.1.10条P5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框架梁弯矩调整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梁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应乘以增大系数()。
2、框架梁剪力调整
所有结构的框架梁端部剪力设计值都需要调整()。
3、框架柱弯矩调整
a、除顶层、轴压比小于、框支梁柱节点外,柱端弯矩都需要调
整()。
顶层、轴压比小于的框架柱端部弯矩直接采用,反
弯点不在柱高范围内时,直接乘以增大系数(抗规)。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与转换构件相连的转换柱的上端、底
层柱下端弯矩组合值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个人理解:三
层及三层以上转换时,框支柱最顶端与最底端采用该方式调
整,中间节点仍采用条调整,放大系数是按照框支柱的抗震
等级选取,而不是按照与之相连的框架梁抗震等级)。
c、框架结构,底层柱底弯矩需要增大。
除了框支柱以外,其它
结构形式底层柱底弯矩直接采用。
d、框架角柱、框支柱角柱弯矩、剪力再增大().(题目先
求弯矩再求剪力时,弯矩增大后,剪力不再增大)。
4、框架柱剪力调整
所有的框架柱、框支柱端剪力均允许调整()。
5、框架柱轴力调整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柱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向力需要乘以
增大系数。
(),计算轴压比的时候不乘以增大系数。
6、剪力墙弯矩调整
a、一级剪力墙非底部加强部位,墙肢组合弯矩设计值需要乘以
增大系数。
()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弯矩设计值
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
7、剪力墙剪力调整
a、底部加强部位(四级除外),剪力墙剪力设计值需要乘以增
大系数。
()
b、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设计值需要乘以增大系
数。
()
c、短肢剪力墙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设计值需要乘以增
大系数。
()(一级抗震时,b、c项按照最不利的选取)。
8、其它调整
a、抗震设计的双肢墙,其中有一肢为偏拉构件,两肢墙弯矩、
剪力设计值都乘以的增大系数。
()
b、如果有薄弱层,薄弱层的抗侧力构件的地震作用标准值乘以
的增大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