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

合集下载

上海高中毕业综评论文要求

上海高中毕业综评论文要求

上海高中毕业综评论文要求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细节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可见,在高中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谈谈如何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及其评价问题,同时对评价的方法与保障措施提出建议。

一、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综合素质?”对于“综合素质”,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界定。

“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

该文件要求,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同时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应以2002年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2006年2月,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研讨会”。

此后,“综合素质评价”就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献和文件中,其评价内容也基本定型为六个方面。

后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2014年9月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而2014年底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又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非学术素质”,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高等教育的目的 重点试题

高等教育的目的 重点试题

高等教育的目的重点试题一、选择题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 )。

A.专业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计划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6.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8.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 )。

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9.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

A.直接育美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1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11.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1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A.个性自由发展 B.具有开拓精神 C.具有独立个性的 D.具有创造才能13.“美育”一词最早是( )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14.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1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 B.普及和提高 C.抽象与具体 D.普遍与特殊二、填空题1.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 ),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 )。

2019年下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常考简答题

2019年下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常考简答题

2019年下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简答题注:一级必背,二级记不住可以自己理解答题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全球化、教育的个性化口诀:全民多现身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口诀:龟速构防守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一级)(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口诀:传保传交更创选提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级)(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二级)(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育学论》。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班级授课制、论述教学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

代表作是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党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著作《教育过程》。

他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

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1.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未来教育,现代教育。

4.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道德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5.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汇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的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一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6.从总体上看,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行为方式的连续稳定的发展变化。

7.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8.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9.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10.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6)

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6)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预祝大家考研成功!1育明教育天津分校2015年天津各高校考研辅导必备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6)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从内涵_L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一42一的,特别是我国教育的总目的。

从形态L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不一定都能变成事实,但经过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调适与积极实践,也可以成为现实上追求的教育目的。

后者既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教育现实。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定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其全过程。

其二,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实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其三,评价作用。

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的标准来衡量,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

从总体上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和激励受教育者起着指导作用。

3-2我国的教育目的

3-2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指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

4、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5、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1、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2、智育。

智育是有目的的授予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

3、体育。

体育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有关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4、美育。

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体育是基础,德育是灵魂、方向,智育是核心。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教育学填空题总结

教育学填空题总结

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通过人的培养实现人的社会化。

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4.布鲁纳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5.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6.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7.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8“启发”一词源于《论语》中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9.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是社会分工。

10.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的和阶段。

1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2.以五经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教学内容。

1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向的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1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科学教育学建立等几个阶段。

15.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

17.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8.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9.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答案:20.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答案:21.教育学是研究____、揭示____的一门科学。

人类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2.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____所著的《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____,起源于劳动过程中____和____的辩证统一。

劳动社会生产需要人的发展需要24.终身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____的过程。

从人出生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25.从广义教育角度看,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____的人。

教育学案例分析与论述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与论述题
在一个村庄的边缘,附近是一片坟地。孟子出于好奇,小时 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 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嚎的游戏。孟母见此情景很担心, 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孟母搬到城里的 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 不断。孟子搬到那儿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 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搬家了。 孟母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所学校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 学生,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 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 有利于教育孩子。”孟家便定居在此。孟子住在这里,常到 学校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和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 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他上学,孟母仍不放 松对他的教育。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代表人物。请运用所 学的教育学原理知识对这一案例进行解析。
判断案例中有违这一理念的关键信息主要有:教育教学中只 关注优秀学生;分重点班和一般班;劝退差生现象;推行应 试教育,这种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 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者。
二、有关“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案例
案例设置形式:结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评析学校或教 师的某一做法是否合理,也就是要考生指出这种做法是符 合还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些规律
1.“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顺序性 2.“一刀切”、“一锅煮”:阶段性 3.“抓关键期”:不平衡性 4.因材施教:差异性 5.教育残疾学生具有信心:互补性
1.“遗传决定论”案例的解析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是属于遗传决定论,并指出观点是错误的。 (2)指出遗传在人的发展的作用(只是提供生理前提或可能
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3)指出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环境和教育也

高等教育学题库

高等教育学题库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一、选择题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 B )。

A.古希腊学园 B.中世纪大学 C.赠地学院 D.红砖大学2.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 B )。

A.德国柏林大学 B.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C.英国剑桥大学 D.法国巴黎大学3.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始于( C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4.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A )。

A.专业性 B.基础性 C.中学后教育 D.通才教育5.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波隆那大学,还有( D )A.雅典大学 B.亚历山大大学 C.哥廷根大学 D.巴黎大学6.元宝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科技7.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的主要因素( B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科技8.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 D )。

A.发展科学 B.社会服务 C.促进经济发展 D.培养专门人才9.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是指学校文化的( C )。

A.独特性 B.易变性 C.先导性 D.开放性10.美国开设的第一所高校是( C )。

A.耶鲁学院 B.普林斯顿大学 C.哈佛学院 D.威廉玛丽学院11.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D )。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12.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B )。

A.中央集权制 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13.美国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是( B )。

A.哈佛大学 B.霍普金斯大学 C.弗吉尼亚大学 D.耶鲁大学二、填空题1.美国经济学家( 丹尼森 )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 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1.引言1.1 概述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方向。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基于国情和社会需求的,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其核心是“立德树人”。

这一思想强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公民,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其中,“立德”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树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培育,以及强调实践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些精神的体现,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公民的全面素质要求。

总之,我国教育目的的概述部分强调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这一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践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背景,概述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描述本文的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脉络。

最后,我们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的讨论,探究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首先,我们将阐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指出明确的教育目的对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通过对我国教育法规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探讨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

北师大2012年333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

北师大2012年333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2、生活教育: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3、贝尔兰卡特制:贝尔一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

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匾乏的问题。

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4、知识表征: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

5、自我提高驱动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6、恩物: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

他之所以把这些游戏材料命名为恩物源于其宗教思想。

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

自然界的万物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但在发展中又显出外在的差异性、多样性。

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福禄培尔设计的恩物主要有六种,每一种恩物都有其象征意义和不同的教育作用。

恩物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可进一步发展“整体”和“部分”的概念,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 1 )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 2 )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 3 )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一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第四章 教育目的(1)

第四章 教育目的(1)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 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和放松其他方面教育,否则就会出现重大缺陷或失 误
人才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
展的问题
区别:
a 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 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范 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属 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 b 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 育个体;教育方针反应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 的要求和希望 c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中 级目标,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教育方针 是教育事业的知道思想,必须落实,具有不 可回避和现实针对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 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 素,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 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 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 的必要条件,原因: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人们期望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 考虑受教育者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3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 也必须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 部分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两部分:a 身心素质 b 社会价值
例: 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德、智、体 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 是对身 心素质的规定; “劳动者及建设者”是对社 会价值的规定

教育学-难题-题目及答案

教育学-难题-题目及答案

《教育学》软件系统输出的试题1.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的反映。

A.教学水平B.科研成果C.学历和才能D.人际关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教师威信实质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2.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A.以教师为中心B.以儿童为中心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正确答案:CDE参考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3.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E.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点击[查看答题记录 ] 本题您回答: 1次正确答案:ABCE参考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中主要体现为帮助教师了解问题、预测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和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方面。

4.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______________参考解析: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5.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_________________参考解析: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6. 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有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

A.教育目的B.课程目标C.培养目标D.教育目标正确答案:C10.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受到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还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___________参考解析:身心发展规律1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称为()。

A.实验法B.参观法C.练习法D.探究-研讨法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知识,因此是练习法。

13. 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正确答案:ABCDE参考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一,绪论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故它与教育方针、政策就有所不同。

5,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6,教育学产生发展的四个阶段:(1)教育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762年,法国卢梭《爱弥儿》促进了近代教育学思想的变革;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的斯宾塞出版《教育论》;1916年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他的“儿童中心”区别于以往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1939年凯洛夫出版《教育学》。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美国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1975苏联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二,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3,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

4,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5,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

芜湖三山区幼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芜湖三山区幼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芜湖三山区幼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题一、单选题1.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

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 )学习。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D.态度答案::D解析::小明上幼儿园后,习得了一种对人反应的新倾向,属于加涅所讲的态度学习。

2.( )不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

A.活泼好动B.喜欢交往C.好奇好问D.稳定性较强答案::D解析::【知识点】幼儿性格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和模仿性强。

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闲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这句话反映的就是道德意志。

4.创建“活教育”体系的教育家是()。

A.蒙台梭利B.杜威C.福禄培尔D.陈鹤琴答案::D解析::陈鹤琴是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1940年,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经过长期实践,构建了“活教育”体系。

5.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来自()。

A、父母B、同龄伙伴C、成人D、电视等媒体答案::A解析::家庭是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来自父母。

6.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的形成。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答案::D解析::根据替代性强化原理,当儿童发觉“坏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场时,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后果。

自己也会远离破坏性行为。

7.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教育学》重点

《教育学》重点

教育学重点一、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辨析题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整节)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系统活动的类型上。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说明。

2、教育学和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区别于联系:区别:教育学一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标志,而教育方针,法规是通知阶级教育意志的反映。

联系:教育方针,政策想要顺利实施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守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教育学也可以对教育政策、方针和法规进行评价,建议乃至批评。

3、普通教育学:是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它集中研究了中小学教育中得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

4、《雄辩学术原理》,昆体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5、《学记》,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6、《论科学的价值发展》,1623年,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

7、捷克的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标志,提出班级授课制,“泛智思想”。

8、康德,德国,1776年首次开教育学讲座,《康德论教育》。

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诞生标志,五段教学论创史人,主张分科教学。

10、卢梭,法国,《爱弥儿》,“自然教育”。

11、洛克,英国,1693年,《教育漫话》,《白板说》。

12、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

13、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梅伊曼,1901提出“实验教育学”。

拉伊,1903年《实验教育学纲要》,主张实验、统计和比较方法探索儿童心理。

14、1916年,美国,杜威,《明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现代教育,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短改造。

15、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6、皮亚杰,瑞士,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育学”。

17、赞科夫,“教学促进一般发展”。

18、朗格郎,法国,“终身教育”。

19、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20、布鲁姆,创立教育目标分类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教育目的的根本体现。

(1)中、小学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水平还不够高。

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同时,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究竟应当如何成功地开展素质教育,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还不多,缺乏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系统把握。

因此,素质教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难以形成科学、准确、全面的理解。

②应试教育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目前,素质教育在社会教育环境中,并未真正成为主流,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严重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

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和功利思想仍然严重存在,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评价手段,而且更是成为许多家长评价孩子的惟一参照。

③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者对素质教育存在某些误解,以至于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一些偏差。

一些教师、家长认为搞素质教育让学生没法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发展学生的一些特长,学一些“旁门左道”的技艺;有的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各个方面一起发展,于是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使孩子不堪重负。

④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着对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的问题,少数人甚至用能力代替素质,用素质否定知识,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2)解决中、小学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①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取决于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

要全面顺利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加强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转换教师职能,真正完成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的转化,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大胆创新,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教师队伍。

②要真正改变旧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从“教师本位”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的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的。

③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

要彻底动摇应试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单一化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要改革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要途径的评价方式,适当增加其他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学业的评价系统。

④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

要纠正人们对教育目的和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必须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厘清各种概念的区别,从而保证他们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和落实,最终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中、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教育阶段,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学校、社会和家庭要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