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立体与平面画面的区别,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线条表现立体画面,并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立体画作。
教学内容1. 立体与平面画面的区别2. 立体画面的表现手法3. 立体画面的创作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画面的表现手法,能独立创作出简单的立体画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立体思维转化为绘画表现,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平面画作和立体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区别,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立体画面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结合示范画作,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几何形状和线条表现立体感。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作简单的立体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1. 《立体的画面》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创作一幅简单的立体画作。
2. 家庭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立体物品,尝试用绘画表现出来。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幅平面画作,如一幅风景画,然后展示一幅与之对应的立体画作,如一个风景模型。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在视觉上的差异,如远近、高矮、前后等。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与平面的初步概念。
2. 新课讲解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立体画面的基本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圆柱体等)来讲解立体画面的构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立体的画面》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画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立体画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立体画面。
二.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制作感兴趣,但立体画制作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体画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运用立体画表现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立体画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
2.难点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运用立体画表现出来。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立体画的制作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想象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立体画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立体画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立体画作品、制作材料、示范视频等。
2.学生准备:美术作业本、制作材料、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立体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立体画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立体画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立体画制作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互相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课程背景《立体的画面》是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的第14课,主要介绍立体的画面构成和表现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立体形式和空间关系,并能够用简单的画法来表现出画面的立体效果,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视觉艺术能力。
教学目标•认识到画面的立体效果是通过透视、比例、阴影等视觉因素构成的;•能够用简单的画法绘制出具有立体效果的画面;•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理解;•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意表现。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画面的透视原理和构造技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绘制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物体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画面中的物体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步骤二:讲解首先,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感受透视原理和构造技法。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的物体构成和表现方法,例如透视、剪影、明暗对比等。
最后,提醒学生注意色彩表现对画面立体效果的影响。
步骤三:实践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自主选择素材或者老师提供参考图,然后绘制一个具有立体效果的画面。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调整透视、改善明暗等。
步骤四:总结展示学生所完成的作品,引导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分享绘画时的思路和细节技巧。
同时,简单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以实践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画面立体的效果和画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设计这节课时,老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同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改进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绘画技巧、表现能力和理解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保证课程的实效性。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立体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手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立体画法,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立体概念:介绍立体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的区别。
2. 立体表现手法:学习透视法、光影法等表现立体感的基本技巧。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手法绘制简单的立体画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表现立体感的技巧,如透视法和光影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立体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际绘画中,创造出有立体感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展示立体的概念和示例作品,示范用的画板和画具。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立体的物体和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立体的特点。
2. 新授:讲解立体的概念和表现立体感的基本技巧,进行示范。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绘制简单的立体画面,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板书设计《立体的画面》提纲:立体概念、立体表现手法、实践操作关键词:立体、透视法、光影法、绘画技巧作业设计绘制一幅有立体感的静物画,要求运用透视法和光影法。
写一篇关于立体画面的观察日记,描述身边立体的物体和场景。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立体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基本的技巧表现立体感。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难以把握透视和光影的运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和实践。
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解立体概念到实际操作并创作出立体画面的整个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关键环节。
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题为“立体的画面”。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立体的画面表现方法,了解立体画面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立体画面的观察、表现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立体画面的基本特点,掌握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让学生体验立体画面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立体画面的透视关系处理。
2. 立体画面的光影表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立体画面作品图片、多媒体课件、示范画板。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粉颜料、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立体画面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立体画面的兴趣。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画面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1)讲解立体画面的基本特点,如透视关系、光影表现等。
(2)示范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提高(1)让学生互相交流作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立体的画面2. 教学内容:立体画面的基本特点、表现方法3. 教学目标:掌握立体画面的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能4. 教学难点:透视关系、光影表现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内容、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绘制一幅立体画面作品。
2.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注意透视关系和光影表现,构图合理,色彩丰富。
3. 作业上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14课立体的画面》,选自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的画面,学会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立体的画面的概念,掌握表现立体的画面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手工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立体的画面的概念。
2. 学会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示范作品、教材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立体的画面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些画面有立体感。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表现立体的画面。
”2. 学习表现立体的画面的方法- 教师讲解立体的画面的概念和基本表现方法。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表现立体的画面。
3. 学生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立体的画面。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 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1. 立体的画面2. 内容:- 立体的画面的概念- 表现立体的画面的方法- 学生实践作品展示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表现立体的画面的方法,创作一幅立体的画面作品。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的画面的概念和表现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手工技能。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了许多有趣的作品。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
《第14课立体的画面》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立体形态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立体画面,培养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
3.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养成细致观察、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
4.增进学生对生活中立体物体的认识,提高现实情境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细致观察、耐心描绘的能力。
-例如:在绘画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了解其结构、比例、光影等特征,并在绘画过程中保持耐心。
2.教学难点
(1)透视法的运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透视法表现物体远近、大小关系。
-例如:以教室中的课桌为例,讲解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并让学生在绘画中进行实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立体画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立体画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在讨论和操作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运用透视法和光影技巧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及时给予了指导和建议。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主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作为引导者,我尽量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在成果分享环节,各小组的代表能够清晰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成长。
14. 立体的画面(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教案:立体的画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的概念,能够区分平面和立体。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描绘立体物体。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立体作品。
4.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的概念和特点2. 立体作品欣赏3. 立体作品制作方法4. 立体作品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的概念和特点,立体作品的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绘立体物体,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立体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平面和立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立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立体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立体的概念和特点,如高度、宽度和深度等。
(2)立体作品欣赏展示一些优秀的立体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立体的魅力。
(3)立体作品制作方法讲解立体作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如剪、折、粘等,并让学生动手尝试。
(4)立体作品创作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立体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作品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立体的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实践和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立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立体作品的制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六、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立体物体,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
2.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作品,如纸盒房子、塑料瓶花等。
3. 收集一些立体的艺术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人教版
立体的画面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立体造型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立体造型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立体造型1.编写思路。
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
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3.教学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学过程1.用教具导入表扬上节课树的剪纸作品,选抽象的展示。
问:这些是树吗?小结:这些树有树的元素,虽然形象上已经改变,但还是树,是抽象的树。
而我们比较写实的树和抽象的树。
(让学生理解具象怎么变成抽象)我们把它放到公园里,就是一个城市雕塑。
2.课件图片如孔雀等比较象的造型。
小结:这些都是抓住原物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形象的。
还有一些不容易一下理解的。
看《夺》。
3.了解感知(1)欣赏《夺》,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2)请学生演示两个同学争夺一个小球的场景。
是你的话,会选哪个画面,表现《夺》。
你会怎么创作?(3)欣赏雕塑家创作的《夺》,他是采用了什么来表现的?(4)学生欣赏讨论: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用了什么材料?运用了哪些技法?(5)教师小结:抽象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
人教三下美术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美术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同学初步建立关于浮雕的概念;
技能目标: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浮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浮雕;
教学难点:让同学们能够亲手制作简单的浮雕;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橡皮泥、牙签、纸板、剪刀
学生准备:水彩笔、铅笔、铅笔刀、彩纸、剪刀、纸板、橡皮泥、牙签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五四运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这叫什么?设计师们是怎样在平面上做出立体效果的?
师:如果想知道答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立体的画面》。
二、美丽而又神奇浮雕:
师:下面我们首先学习一个概念,(板书)。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4课立体的画面》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画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立体画面,学习立体画面的基本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学科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立体画面概念理解较模糊,空间想象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立体画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体画面的概念,认识立体画面的基本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立体画面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立体画面的概念和基本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立体画面的表现手法。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立体画面的创作能力。
4.互动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立体画面作品示例。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剪刀、胶水等)。
3.课堂所需材料(如卡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玩具、书籍等,引导学生关注立体物体,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立体画面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立体画面的定义、特点和基本表现手法,如对比、透视、层次感等。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立体画面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创作立体画面,边示范边讲解创作步骤和技巧。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4课 立体的画面》教案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1一. 教材分析《第14课立体的画面》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浮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浮雕的形式,创作出富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画面。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画面的创作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逐步掌握浮雕的制作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雕的基本知识,掌握浮雕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雕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创作出富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画面。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浮雕作品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浮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浮雕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雕的基本知识,如浮雕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并通过示范,讲解浮雕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方法,分组合作制作浮雕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作品。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浮雕作品,互相评价、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浮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有趣的作品。
学生自由探索,提出自己的想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浮雕的制作技巧和创意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浮雕作品,要求富有创新和立体感。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立体的画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立体纸艺以及浮雕的艺术特点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纸或彩泥作为材料,将其加工成立体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纸或彩泥塑进行浮雕的创作。
教学难点:能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制作。
三、教学策略:本课选择了立体画面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平面表现”向高年级“立体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纸张的立体造型,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接触,对于如何制作还比较陌生;另一种方法是浮雕,学生对雕塑有一些了解,为制作浮雕具备了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作出美观、有创意的作品。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发现——欣赏探究——分析演示——欣赏提升——联想创作”几个教学环节,通过尝试、探究、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制作的要点和制作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尝试发现(1).导入;师: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班同学都变成了小魔术师,同学们画的蝴蝶都从纸上飞起来变成立体的了,那现在我们的魔术师们赶快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样让你画的蝴蝶飞起来。
(剪下来,用厚双面胶粘贴在另一张纸上,)(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研究,进行尝试。
(3).学生展示自己组尝试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运用各种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画变成立体的画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有趣的画。
出示课题:立体的画面2.欣赏探究(1).欣赏感受: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
提问: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能看出来用了哪些方法吗?(2).探究方法:a:学生继续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分析材料,研究纸立体的制作方法。
b:学生探究后交流汇报。
C:教师总结纸立体的制作方法:通过卷、压、折、剪、粘、挖、穿插等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画面。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4课 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立体的画面,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包括立体的概念、立体的特点、立体的表现方法以及立体的画面创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的概念和特点,能够分辨立体与平面的区别。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立体的效果。
3. 让学生掌握立体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透视、光影等技巧进行立体画面的创作。
教学难点:1. 立体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3. 立体的表现方法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2. 立体模型或实物,如立方体、球体等。
3.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立体的画面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立体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讲解立体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通过示范和示例,让学生理解立体的画面效果。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的绘画练习,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运用透视、光影等技巧进行创作。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立体的画面效果和创作方法。
板书设计:1. 《第14课立体的画面》2.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的概念和特点,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掌握立体的表现方法。
3. 教学内容:立体的概念、特点、表现方法以及立体画面的创作。
4. 教学难点:立体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立体的表现方法的掌握。
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透视、光影等技巧,创作一幅立体的画面。
2. 观察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立体物体,并描述其特点和立体效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立体的实物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立体的特点和区别。
通过讲解立体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学生能够掌握立体的绘画技巧,并能够运用透视、光影等技巧进行立体画面的创作。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立体主义的基本概念,学习通过几何形状和色彩表现立体主义画面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学生掌握立体主义画面的创作技巧,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立体主义简介:介绍立体主义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特点。
2. 立体主义作品欣赏:展示立体主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3. 立体主义绘画技巧:讲解立体主义画面的构成要素和绘画方法。
4. 实践创作:学生进行立体主义画面的创作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立体主义画面的构成要素和绘画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几何形状和色彩表现立体主义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立体主义作品图片、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主义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授:讲解立体主义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特点,分析立体主义画面的构成要素和绘画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立体主义画面的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1. 立体的画面2. 内容:立体主义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特点、构成要素、绘画方法等。
作业设计1. 必做题:绘制一幅立体主义画面,要求运用几何形状和色彩表现出立体感。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立体主义画面的构成要素和绘画方法,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对立体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实践创作中存在困难。
3. 改进措施: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立体主义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立体主义的艺术特点,提高创作水平。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展示立体主义作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立体主义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通过大屏幕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立体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立体画面》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立体画面》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立体画面》人教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立体画面》人教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立体画面以及浮雕的艺术特点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彩泥作为材料,将其加工成立体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通过彩泥来塑型,进行浮雕的创作。
教学策略:本课选择了立体画面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平面表现”向高年级“立体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纸张的立体造型,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接触,对于浮雕,因为我校有开设仿酥油花的黏土校本课程,所以学生对此也有一些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作出美观、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尝试发现──欣赏探究──分析演示──欣赏提升──联想创作”几个教学环节,通过尝试、探究、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制作立体画面的要点和制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出示两件作品,绘画和立体作品,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引出浮雕极其特点,并引出课题——《立体的画面》。
4、出示课件图片——浮雕的作品《九龙壁》等请学生欣赏,结合生活中的立体画面,请学生说说立体的画面怎样制作?师生共同交流方法。
二、知识新授1、剪切法2、折叠法3、卷曲法4、雕刻法5、捏塑法(今天重点学习此种方法)6、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立体的画面创作呢?师生共同欣赏这些方法制作的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7、教师演示捏塑法:(1)出示彩泥,纸盘,白胶等工具,这些东西你们都带齐了吗?这节课晁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用这些材料制作一张立体的画面吧?(2)教师演示制作步骤:(投影演示)在纸盘上绘制出你想做画面的草图。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人教版正式版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案人教版正式版立体的画面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立体造型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立体造型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立体造型1.编写思路。
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
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3.教学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教学过程1.用教具导入表扬上节课树的剪纸作品,选抽象的展示。
问:这些是树吗?小结:这些树有树的元素,虽然形象上已经改变,但还是树,是抽象的树。
而我们比较写实的树和抽象的树。
(让学生理解具象怎么变成抽象)我们把它放到公园里,就是一个城市雕塑。
2.课件图片如孔雀等比较象的造型。
小结:这些都是抓住原物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形象的。
还有一些不容易一下理解的。
看《夺》。
3.了解感知(1)欣赏《夺》,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2)请学生演示两个同学争夺一个小球的场景。
是你的话,会选哪个画面,表现《夺》。
你会怎么创作?(3)欣赏雕塑家创作的《夺》,他是采用了什么来表现的?(4)学生欣赏讨论: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用了什么材料?运用了哪些技法?(5)教师小结:抽象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
人教小学美术三下《第14课立体的画面》wrod教案
課題
第14課《立體的畫面》
執教人
課時
1
學習領域
造型.表現
教
材Hale Waihona Puke 及學情分
析
浮雕的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半立體的藝術形式,在建築、產品包裝等方面被廣泛使用。本課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貼近他們的生活,利於他們的理解和創作。教材選擇了山西九龍壁、中國古銅鏡、古希臘銀幣三件浮雕作品以及利用各種材料製作的手工作品作為欣賞圖例,旨在讓學生欣賞浮雕作品的不同表現形式,激發學生創作立體畫面的興趣。
難點:引導學生求新、求異,發揮想像力,創作出有趣的立體畫面。
教
學
策
略
1.引導階段
2.發展階段
3.展示與評價階段
4.收拾與整理階段
教
學
資
源
環
境
教師:輔助課件;各種可利用的材料和工具,如錫紙、果殼、彩泥等。
學生:各種可利用的材料和工具。
教
學
評
價
自評、互評和師評。
好
較好
一般
新知識的接受
自己動手實踐
自己作品感覺
(三)學生作業
教師巡視輔導,並及時表揚優秀作業,關注不完善的作業。在指出問題的同時,應提出修改的建議。
(四)講評作業
學生互評、自評。教師提煉,鼓勵學生多講述自己的製作心得與創作感受。
(五)收拾與整理
教師引導學生收拾、整理好美術工具和材料。
課
堂
小
結
教師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和感受。
小結
點擊
課
後
拓
展
學生創作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進行創造,力爭使作品個性鮮明,充滿童趣。
教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4课《立体的画面》人教新课标
拓展延伸
(2分钟)
五、拓展延伸
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立体的画面作品。分别出示图片19、图片20、图片21。
学生欣赏作品
分别出示图片19、图片20、图片21。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卡纸、彩泥、小木棍。
学生准备:卡纸、彩泥、小木棍。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引导阶段
(3分钟)
一、导入新课
导语: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出示图片1、图片2、图片3。
教师总结:飞舞的巨龙、骑马的士兵……浮雕上的形象有凹有凸。快来动手,你也能用各种材料在平面上做出立体的效果!今天我们来学习《立体的画面》。
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激励学生进行大胆表现,做出与众不同的立体的画面作品。
进行制作。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5分钟)
四、作业讲评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
提问:
你最欣赏哪件作品?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好的作品创意。)
分别出示图片16、图片17、图片18。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制作
(18分钟)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作业要求:
运用手中的彩泥等材料,创作一件立体的浮雕作品。
作业步骤:
1.先画出自己喜欢的线描稿。
2.使用揉、按、搓的方法,先拼粘第一层。再拼粘第二层、第三层。
3.用小木棍在彩泥上按出一些花纹,整理完成,
教师总结:在彩泥拼贴时,注意颜色的区分。
学生观察,思考、。
出示图片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观察,思考、。
出示图片5
出示图片6、图片7、图片8。
出示图片9、图片10、图片11。
出示图片12、图片13、图片14。
出示图片15。
导语:请大家欣赏三幅同学作品。分别出示图片16、图片17、图片18。
教师总结: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大胆表现。
欣赏作品,在此过程中开拓创作思路。
导语:我们来学习作方法立体画面的制作过程。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1.先画出小鸟的线描稿。出示图片5
2.使用揉、按、搓的方法,准备将彩泥拼贴在卡纸上。分别出示图片6、图片7、图片8。
3.先拼粘第一层。分别出示图片9、图片10、图片11。
4.再拼粘第二层、第三层。分别出示图片12、图片13、图片14。
5.最后整理完成,用小木棍在彩泥上按出一些花纹。出示图片15。
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激励学生进行大胆表现,做出与众不同的立体的画面作品。
进行制作。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5分钟)
四、作业讲评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
提问:
你最欣赏哪件作品?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好的作品创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彩泥创意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彩泥采用揉、捏、撮等方法进行立体画面的创作感受。教学难点:画面构图容易太小、使用彩泥的色彩搭配及彩泥的拼贴顺序问题。
解决措施:教师利用直观演示与讲解的方式指导学生大胆创作的想象力与创作方法。
分别出示图片16、图片17、图片18。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制作
(18分钟)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作业要求:
运用手中的彩泥等材料,创作一件立体的浮雕作品。
作业步骤:
1.先画出自己喜欢的线描稿。
2.使用揉、按、搓的方法,先拼粘第一层。再拼粘第二层、第三层。
3.用小木棍在彩泥上按出一些花纹,整理完成,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知识点是用彩泥制作一件立体作品。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指导学生采用揉、捏、撮等方法进行创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利用彩泥制作一件立体的作品。利用彩泥学习揉、捏、撮等方法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采用揉、捏、撮等方法完成彩泥制作立体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自评、互评。
拓展延伸
(2分钟)
五、拓展延伸
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立体的画面作品。分别出示图片19、图片20、图片21。
学生欣赏作品
分别出示图片19、图片20、图片21。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立体的画面》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内容为用彩泥制作一件立体作品,因此学生会对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得很积极、投入。但是在创作环节,学生作品可能会画面太小、以及彩泥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作品的精美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卡纸、彩泥、小木棍。
学生准备:卡纸、彩泥、小木棍。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引导阶段
(3分钟)
一、导入新课
导语: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出示图片1、图片2、图片3。
教师总结:飞舞的巨龙、骑马的士兵……浮雕上的形做出立体的效果!今天我们来学习《立体的画面》。
板书课题--《立体的画面》
学生欣赏
出示图片1、图片2、图片3。
发展阶段: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方法步骤演示(12分钟)
二、探索新知
导语:出示图片4,这些材料你都准备好了吗?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就用卡纸、彩泥、小木棍这些工具来完成立体的画面作品。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出示图片4
演示绘画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