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小班科学游戏教案100篇
幼儿小班科学游戏教案100篇《幼儿小班科学游戏教案10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小班科学游戏活动教案《认识红色》含反思活动目标1、认识红色。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箱子、红色实物若干、卡纸大兔子若干、足够数量的小兔子、足够数量多种颜色的花活动过程1、直接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的箱子,老师想请一起来看看这箱子里有什么呢?2、摸一摸教师示范:出示箱子,教师摸出第一样红色的实物,引导幼儿说出红色。
老师想请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也来摸一摸(教师强调规则)幼儿游戏::让一幼儿摸出实物,并引导说出红色。
(游戏重复四次)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从神秘的箱子里摸出了好多红色的东西哦!有红色的??,红色的??……3、变一变师:我们摸出了那么红色的东西,就是没有红兔妈妈,老师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看能不能把红兔妈妈变出来呢!你们准备好了吗?魔术开始咯!(放音乐,出示兔子) (1)拿出不是红色的兔子。
问:这是红兔子吗?(重复两次)(2)第三次变出红色的兔子。
小朋友们好,我是红兔妈妈,我现在要回去看我的兔宝宝了。
4、给红兔宝宝找家师:我的红兔宝宝不见了,怎么办?怎么办?[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原来,红兔宝宝迷路了,它们不懂路回家,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帮助它,把他们送回家吧!幼儿游戏(播放音乐)师:今天,我们帮助了红兔宝宝,老师要奖励小朋友一朵红花,但是这红花要小朋友们自己去找。
找到以后马上回到小凳子上坐好,不然红花会跑掉的哟!幼儿游戏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红色宝宝,真开心,现在请小朋友们带上我们的红花,跟着老师出去外面找更多的红色宝宝吧。
活动反思颜色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对颜色的认识是最具形象且最为直观的,许多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指导,只要运用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应。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与指导教案设计
观察孩子的参与度、手工制作能力以及保护动物的态度
1. 鼓励孩子提出问题2. 引导孩子观察实验现象3.提供足够的操作机会
观察孩子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品表现
002
植物的生长
3-6岁
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 观察植物的形态和特征3. 培养爱护植物的意识
小花盆、土壤、种子(如豆芽)、浇水壶、记录本
1. 准备花盆和土壤,种植种子2. 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3. 讨论植物需要哪些条件才能生长4. 展示和分享观察结果
1. 提供适合孩子观察的植物2. 鼓励孩子记录自己的发现3. 引导孩子思考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观察孩子的记录情况、对植物生长的理解以及爱护植物的行为
003
动物的多样性
4-6岁
1. 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2.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3. 培养尊重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动物图片、动物模型、动物叫声录音、手工材料
1. 展示动物图片和模型,引导孩子认识动物2. 播放动物叫声录音,猜测是哪种动物3. 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模型4. 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保护动物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与指导教案设计
教案编号
活动主题
年龄段
教学目标
活动材料
活动步骤
指导策略
评估与反馈
001
水的循环
3-5岁
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2. 观察水的不同状态3. 培养观察力和好奇心
水、冰块、热水壶、透明塑料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彩笔、纸张
1. 展示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2.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3. 用水彩笔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4. 讲述水循环的故事,加深理解
学前儿童科学探索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探索教案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科学探索教学目标:1. 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旨在引导学前儿童通过科学探索活动,积极参与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
活动一:观察与描述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步骤:1.教师选择一种常见的物体,如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学生进行观察,可以使用触摸、闻、听等多种感官进行体验。
3.学生在观察后,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例如苹果是圆形的,颜色是红色的等。
活动二:实验探究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实验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步骤:1.教师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课题,如浸泡鲜花。
2.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鲜花会在不同的液体中有什么变化?3.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回答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活动三:团队合作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步骤: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5人。
2.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如:如何建造一个稳定的纸塔?3.每个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进行实践操作。
4.小组展示并讨论各自的方案,并对其他小组的成果提出建议和评价。
活动四:创意设计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步骤: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意设计的题目,如:设计一个能够保护鸡蛋不破裂的装置。
2.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践。
3.学生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成果。
4.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其他设计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和观察结果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作品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篇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辅导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与技术(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2)科学与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1)学前儿童与科学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
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活动目的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认识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2 活动对象幼儿园中班幼儿。
1.3 活动时间40分钟。
1.4 活动地点幼儿园教室。
1.5 活动准备各种观察对象(如花草、动物等),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纸等。
第二章:活动导入2.1 教师引导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引起他们对观察活动的兴趣。
2.2 幼儿观察让幼儿自由观察周围的环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
2.3 幼儿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三章:观察对象介绍3.1 教师引导教师向幼儿介绍观察对象,如花草、动物等,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对象的特征和特点。
3.2 幼儿观察让幼儿观察教师提供的观察对象,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对象的细节。
3.3 幼儿记录让幼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引导他们用画笔、彩色纸等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四章:观察技巧训练4.1 教师引导教师向幼儿介绍一些观察技巧,如观察角度的变化、观察细节的注意等。
4.2 幼儿实践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观察技巧进行观察活动。
4.3 幼儿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5.1 教师引导5.2 幼儿评价让幼儿对自己的观察成果进行评价,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观察与表达活动6.1 教师引导教师向幼儿介绍观察与表达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6.2 幼儿观察让幼儿选择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详细的观察。
6.3 幼儿表达让幼儿用语言、绘画或其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七章:观察与探究活动7.1 教师引导教师向幼儿介绍观察与探究活动的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第一章:科学教育概述1.1 科学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讨论科学教育的概念探讨科学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1.2 科学教育目标与原则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1.3 科学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介绍常见的科学教育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第二章:科学环境创设2.1 科学环境的要素分析科学环境中必备的要素探讨如何创设一个适宜的科学探索环境2.2 科学教具的选择与制作提供选择和制作科学教具的建议强调安全性和教育性原则2.3 科学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提供管理科学环境的方法和技巧讨论如何维护科学环境的持续性和发展性第三章: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3.1 探究活动的类型与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探讨每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境3.2 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供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和方法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理念3.3 探究活动的指导策略介绍有效的探究活动指导策略讨论如何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和思考能力第四章:常见科学概念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4.1 生物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探讨生物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提供设计和指导生物科学教育活动的实例和策略4.2 自然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分析自然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提供设计和指导自然科学教育活动的实例和策略4.3 科学实验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讨论科学实验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提供设计和指导科学实验教育活动的实例和策略第五章:科学教育评价与反思5.1 科学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方法分析科学教育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科学教育评价方法和工具5.2 儿童科学学习评价探讨如何评价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5.3 科学教育反思与持续发展强调反思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讨论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反思和持续发展第六章:科学探究技能的培养6.1 观察能力的培养讨论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提供观察活动设计和指导的策略6.2 探究技能的培养分析儿童探究技能的培养方法提供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实例6.3 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表达与交流能力提供相应的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第七章:科学教育资源的使用7.1 教育资源类型与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资源讨论各类资源的特点和适用情境7.2 教育资源的搜集与整合提供搜集和整合科学教育资源的策略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7.3 教育技术的应用探讨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提供运用教育技术的实例和指导第八章:特殊需求儿童的科学教育8.1 特殊需求儿童的特点与适应策略分析特殊需求儿童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科学教育适应策略8.2 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讨论融合教育在特殊需求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融合教育的实践案例和指导8.3 特殊需求儿童的个体化教学强调特殊需求儿童个体化教学的重要性提供设计和实施个体化教学的策略第九章:家庭与社区合作开展科学教育9.1 家庭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儿童科学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提供与家庭合作的策略和方法9.2 社区资源的利用分析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提供社区资源利用的实例和指导9.3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模式探讨家庭与学校合作开展科学教育的模式提供有效的合作方法和实践案例第十章: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趋势10.1 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介绍科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各类研究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10.2 科学教育发展趋势探讨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应对发展趋势的策略和建议10.3 科学教育创新与实践强调科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讨论科学教育创新和实践的案例和启示重点解析本教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共十章,涵盖了科学教育的概述、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探究技能的培养、教育资源的使用、特殊需求儿童的科学教育、家庭与社区合作开展科学教育以及科学教育的研究方法与趋势等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艺术整合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艺术整合教案教案一:探索自然界中的颜色目标:通过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让学前儿童对自然界中的颜色进行探索和认知。
教学材料:- 纸板- 水彩颜料- 刷子- 水杯- 白纸- 颜色图片(动物、植物、天空等)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向学生展示各种颜色的图片,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自然界中的颜色,例如天空的蓝色、花朵的红色等。
2. 科学实验:给每个学生一小块纸板,放置在他们面前。
然后给他们每个人一只刷子和一小杯水彩颜料。
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颜色,并用刷子将颜料涂抹在纸板上,模仿自然界中的颜色。
3. 艺术创作: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用彩色铅笔或蜡笔绘制自己喜欢的颜色,可以是自然界中已有的颜色,也可以是他们自己想象的颜色。
4. 展示和分享: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教室的展示墙上,并让他们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喜欢的颜色。
教案二:探索音乐与节奏目标:通过音乐和节奏的学习,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材料:- 手鼓或其他小节奏乐器- 音乐播放设备(例如CD播放器或手机)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随节奏轻轻摆动身体,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2. 节奏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手鼓或其他小节奏乐器。
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学生用手鼓或乐器按照节奏进行敲击。
可以尝试不同的节奏,例如快速、慢速、连续等,让学生跟随节奏进行表演。
3. 舞蹈表演:选择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并教授学生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序列。
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表演,并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创意动作。
4. 音乐绘画: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用彩色铅笔或蜡笔在纸上绘制与音乐相关的形状和图案。
鼓励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创作。
教案三:建构与艺术结合目标:通过搭建模型和艺术创作,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想象力和手工能力。
教学材料:- 纸板、卡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工具- 色彩丰富的纸张和装饰材料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向学生展示一些建筑和雕塑的照片,并与他们一起讨论不同的形状和材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
一、活动名称:认识形状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基本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形状各异的水果,如圆形的水果、正方形的面包等。
2. 准备一些形状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形状和它的名称。
活动过程:3.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这些水果和卡片,感受它们的形状和质地。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形状分类游戏,让学生将相同形状的水果或卡片放在一起。
5.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创造新的形状,比如用纸折、用泥塑等。
活动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分类游戏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区分和归类不同的形状。
2. 观察学生在创造新形状时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形状知识和创造力。
二、活动名称:探索物体的轻重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轻重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和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小石头、小木块等。
2. 准备一个天平和一个称重器。
活动过程:1. 教师向学生介绍天平和称重器的作用和用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不同重量的物体,并用天平和称重器来测量它们的轻重。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体轻重分类游戏,让学生将相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起。
5.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和发现其他物体的轻重规律。
活动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物体轻重时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使用天平和称重器。
2. 观察学生在分类游戏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区分和归类不同轻重的物体。
三、活动名称:观察季节变化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季节的变化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与季节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冬天的雪人等。
2. 准备一个季节分类的表格或卡片。
学前班活动教案十篇
学前班活动教案十篇1.学前班活动教案大全【活动目标】1、能按老师的要求沿着实线将撕出的碎片粘贴在被子里面。
2、激发幼儿对手工的爱好。
【活动预备】1、人手一张手工书第5页。
2、老师把第一页花色纸剪下。
【活动过程】1、出示图片启发幼儿观看:图片上有什么呀?今日我们来为被子贴上美丽的图案好吗?2、老师讲解示范。
(把一张花色纸撕成小碎片,沿着实线将撕出的碎片粘贴在被子里面。
要求粘贴在实线里面在粘满。
)3、老师提要求。
(1)小碎片不掉地上。
(2)要求粘贴在实线里面在粘满。
4、幼儿开头制作,幼儿每人一张花色纸撕成小碎片,撕完粘贴在被子里。
要求粘贴在实线里面在粘满。
(撕纸时:左右手的拇指食指紧捏纸,撕一撕重复到完成为止。
)粘贴时,轻轻地摸上胶水粘贴在上面。
5、展现作品,让幼儿自己观看自己粘贴的小花被。
2.学前班活动教案大全活动目标:1、提高观看力。
2、熬炼小肌肉的活动力量。
3、喜爱创作。
4、乐于与人共享食物。
活动预备:教具:面粉、油、蜂蜜、鸡蛋、微波炉、餐布、图钉、围裙。
学具:儿童围裙、小毛巾、面团、塑料小刀、芝麻、彩针等。
活动过程:一、组织谈话,提示幼儿回忆曾见过或者吃过哪些小点心,它是什么样子的,丰富幼儿阅历,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小点心的爱好。
二、观看老师和面的过程,发觉面和油混合后的变化,并说一说面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组织幼儿动手制作小点心,熬炼小肌肉的活动力量,鼓舞幼儿乐观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小点心。
请配班老师将做好的点心拿到微波炉中烘烤。
四、组织幼儿谈话:说说刚才你做了什么样子的点心?你要给谁吃?为什么?培育孩子乐于与人共享食物,关怀他人的品质。
五、观看微波炉烘烤点心的过程,简洁了解烤点心的过程。
六、相互共享烤好的点心,享受劳动的欢乐。
3.学前班活动教案大全活动目标:1、能认真观看图片,理解图意。
2、学用较完整语言进行表达,体验关心别人的欢乐之情。
活动预备:电脑幻灯片活动流程:阅历回忆――观看叙述――延长活动过程:一、用已有生活阅历叙述取暖方法1、天气冷了,小动物会不会冷?你有什么方法帮小动物温和起来?2、大象没有厚厚的衣服怎么办?二、观看画面并叙述自己的理解1、兔妈妈在干什么?它给谁织毛衣?为什么要织毛衣?2、大象看到小兔的新背心,心里会怎么想?小兔看到大象没有背心很冷,心里是怎么想的?3、小兔把大象带回家,对妈妈说什么?4、小兔和妈妈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要帮大象量身体?5、这是什么时候?你从哪里看出来?小兔在干什么?妈妈在干什么?为什么妈妈晚上还要织毛衣?6、我们在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干什么?7、大象穿上新背心,心里怎么样?大象会怎么对兔妈妈说?8、小结后完整观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教案第一章:评价的目的和原则1.1 理解科学教育评价的目的1.2 掌握科学教育评价的原则1.3 分析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第二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2.1 掌握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评价内容2.2 熟悉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2.3 了解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评价策略第三章: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评价3.1 学习设计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评价方案3.2 分析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评价指标3.3 实践幼儿科学认知发展的评价过程第四章: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4.1 学习设计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案4.2 分析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指标4.3 实践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过程第五章: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评价5.1 学习设计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评价方案5.2 分析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评价指标5.3 实践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评价过程第六章:观察评价法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6.1 理解观察评价法的概念与作用6.2 学习观察评价法的实施步骤6.3 掌握观察评价法的实际应用技巧第七章:谈话评价法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7.1 理解谈话评价法的概念与作用7.2 学习谈话评价法的实施步骤7.3 掌握谈话评价法的实际应用技巧第八章:作品评价法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8.1 理解作品评价法的概念与作用8.2 学习作品评价法的实施步骤8.3 掌握作品评价法的实际应用技巧第九章:同伴评价法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9.1 理解同伴评价法的概念与作用9.2 学习同伴评价法的实施步骤9.3 掌握同伴评价法的实际应用技巧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分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效果10.2 思考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改进方向10.3 探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在实践中的意义第十一章:评价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1.1 学习评价资料整理的基本方法11.2 掌握评价资料分析的关键步骤11.3 实践评价资料整理与分析的过程第十三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案例分析13.1 分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典型案例13.2 解读案例中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13.3 讨论案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启示第十四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家长沟通14.1 理解家长沟通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14.2 学习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14.3 实践与家长就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进行沟通的案例第十五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持续改进15.1 分析评价结果对教育活动的指导作用15.2 思考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5.3 探索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持续改进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其中,难点内容包括:1. 评价的原则和目的:需要深入理解评价对于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评价过程中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前儿童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2. 开发学前儿童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前儿童理解自然界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教学准备:1. 针对学前儿童的科学教材或教具。
2. 安全实验器材和防护措施。
3. 图书、图片、视频或其他媒体资源。
教学流程:第一课:引入科学世界1. 导入:以孩子们熟悉的周围事物为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某些事物会有特定的属性。
2. 展示:利用图片或物品,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想法。
第二课:观察与描述1. 导入:以一幅图片或一个物品为例,提醒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外部特征。
2. 实践:在教室或户外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3. 讨论:回到教室,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到的特征,并展示学生的描述成果。
第三课:实验探究1. 导入:介绍实验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告诉学生他们将成为小科学家进行实验。
2. 实践:选择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和油的混合实验,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并观察结果。
3. 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解释现象。
4. 总结: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第四课:自然规律1. 导入:通过有趣的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2. 演示:展示一些有关重力、浮力或磁力等自然规律的示范实验。
3. 探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己探索并展示这些自然规律。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探索成果,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出自然规律的共同特征。
第五课:保护环境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学前幼教 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活动设计
大班科学《神奇的紫甘蓝》活动设计一、设计意图科学需要生活化,不片面要求学前儿童学习知识,发展各项水平,而且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也由知识经验、科学方法和水平、情感态度的顺序变为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水平、知识经验的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能使幼儿注重到身边的事,切合实际探索的需要,这为幼儿理解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
如在《纲要》中幼儿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第七点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项理解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在科学教育内容中,活动更多的去注重把幼儿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水平发展得更好。
在紫甘蓝操作中运用苏打水、柠檬、雪碧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
展开这节课与幼儿生活常见的东西,也对表达的经验和认知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中也有提出“对周围的科学现象的关心”等促动幼儿生成性水平发展的要求。
在操作中记录主要过程和结果,实行交流和表述,在表述的过程中还有仔细倾听他人的观点。
操作紫甘蓝遇到苏打水、雪碧等幼儿的学习水平用浅显的方式认知。
紫甘蓝、雪碧、柠檬等也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蔬菜,《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所以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让幼儿在操作紫甘蓝实验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二、活动目标1.培养动手操作激发对紫甘蓝变色的兴趣。
2.通过操作、探索发现紫甘蓝汁遇到柠檬、雪碧、苏打水等会变颜色的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3.体验操作神奇显现并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记录在操作单上。
三、活动重、难点1.重点:动手操作紫甘蓝及观察变化并记录下来。
2.难点:说出自己发现紫甘蓝汁遇柠檬和雪碧、苏打水等,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操作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
一、活动名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之实验操作教育活动二、活动目标:1. 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儿童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儿童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4. 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儿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2. 活动难点:让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四、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实验仪器等)、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日常用品等)、实验指导书。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安全的实验操作环境。
五、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象,引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理论知识讲解:教师简要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儿童了解实验的基本流程。
3.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儿童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学会使用实验器材。
4. 儿童实验操作: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5. 观察与思考:儿童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 实验总结与交流:教师引导儿童总结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7. 活动拓展:教师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或实验项目,让儿童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
六、活动评价:1. 观察儿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验技能掌握程度。
2. 评估儿童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考察儿童在实验总结与交流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分享态度。
4. 收集儿童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的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建议:1. 在活动设计中,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儿童的兴趣。
2. 实验操作步骤要清晰,确保儿童能够理解和跟随。
3. 鼓励儿童在实验中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4. 教师应随时关注儿童的安全,确保实验材料和器材的使用安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一、第一章:科学教育概述1. 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教育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了解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2. 教学内容:(1)科学教育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3. 教学活动:(1)讨论:什么是科学教育?它的目的是什么?(2)案例分析:优秀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3)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原则和方法?二、第二章: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 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2)掌握科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方法。
(3)了解常见科学教育主题及教学资源。
2. 教学内容:(1)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2)科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方法。
(3)常见科学教育主题及教学资源。
3. 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2)案例分析:优秀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整合策略。
(3)实地考察:考察周边的科学教育资源,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三、第三章: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流程。
(2)掌握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技巧。
(3)了解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2. 教学内容:(1)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流程。
(2)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技巧。
(3)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 教学活动:(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
(3)小组讨论:如何评价一个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四、第四章:科学教育中的探究与实验1. 学习目标:(1)了解探究与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掌握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与实验的方法。
(3)了解探究与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内容:(1)探究与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与实验的方法。
(3)探究与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3. 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探究与实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2)实践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与实验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活动教案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引导幼儿热爱大自然。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能力,发现自然现象的兴趣和爱好。
3.引导幼儿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活动准备:1.提前选择好观察的地点,如:公园、动物园等。
2.观察工具:望远镜、放大镜、笔记本等。
3.幼儿科普读物《奇妙的大自然》等。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进入活动主题1.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2.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兴趣。
3.教师提出今天的观察任务:“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发现它奇妙的地方。
”二、带领幼儿前往观察地点1.教师带领幼儿前往预先选好的观察地点。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离开集体。
3.引导幼儿用望远镜、放大镜等工具进行初步的观察。
三、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1.教师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等。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四、阅读科普读物并讨论1.教师出示科普读物《奇妙的大自然》等。
2.阅读有关自然现象的科普知识。
3.讨论:“你们觉得大自然奇妙的地方在哪里?”4.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理解的科普知识。
五、活动总结与延伸1.教师总结活动内容,肯定幼儿的发现和努力。
2.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收获。
3.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第1章认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二、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概述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况2.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概况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课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一、科学的概念、本质与内涵(一)科学的概念(二)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知识(1)科学知识具有真理性(2)科学知识具有经验性(3)科学知识具有可重复性2.科学是过程(1)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探索的过程(2)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同时也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3.科学是世界观(三)科学的内涵1.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四大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
2.作为态度与精神的科学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3.作为知识与能力的科学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如下图所示。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与意义(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1)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利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科学学习,并为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特殊兴趣,为国家储备科学技术人才资源。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自身发展(1)有助于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科学兴趣和探究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2)有助于帮助学前儿童积累早期科学经验、发展智力,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3)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自信心、独立性、创造性等性格品质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五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基础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基础活动教案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为了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本教案将介绍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基础科学实验活动,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旨在提高学前儿童的实验操作能力。
一、实验活动一:水的三态转变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前儿童初步了解水的三态转变。
2.实验材料- 烧杯- 冰块- 干净的玻璃容器- 温水- 热水3.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冰块放入烧杯中。
- 步骤二:观察冰块的状态,询问学生它是什么状态。
- 步骤三:将烧杯放置在温水中,观察冰块的变化。
- 步骤四:再将烧杯放置在热水中,再次观察冰块的变化。
4.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水的三态转变包括冰的融化和水的沸腾等过程。
二、实验活动二:动物的生长变化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前儿童对动物生命周期的认知。
2.实验材料- 塑料小蝌蚪(可以在宠物店或教具店购买)- 放大镜- 水池3.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塑料小蝌蚪放入水池中。
- 步骤二:观察小蝌蚪的特征,引导学生描述它的形态和动作。
- 步骤三: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 步骤四:引导学生讨论小蝌蚪的生命周期,从蝌蚪到蛙的变化过程。
4.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到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培养了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实验活动三:物体的浮沉性质1.实验目的通过实践,让学前儿童了解物体的浮沉性质,并探究浮力的原理。
2.实验材料- 小玩具(如塑料球、铁块等)- 容器- 水3.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容器填满水。
- 步骤二:让学生选择不同材质的小玩具放入容器中。
- 步骤三: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质的小玩具在水中的表现,询问它们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到底部。
- 步骤四: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浮力的原理,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做关联。
4.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物体的浮沉性质和浮力的原理,同时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模式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模式-教案第一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模式概述1.1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意义理解科学领域教育活动对幼儿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领域教育活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1.2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目标明确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1.3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原则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第二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1 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法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步骤2.2 科学观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科学观察活动的设计方法掌握科学观察活动的实施步骤2.3 科学实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科学实验活动的设计方法掌握科学实验活动的实施步骤第三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案例分析3.1 生物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分析分析生物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理解生物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意义3.2 自然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理解自然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意义3.3 环境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分析分析环境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理解环境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意义第四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4.1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工具4.2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指标明确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指标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4.3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实践进行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评价实践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第五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资源与支持5.1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资源了解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资源类型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资源获取途径5.2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支持理解家庭、社区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方式第六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6.1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的特点理解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的特点6.2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方法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方法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的布置技巧6.3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评价与调整明确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评价的标准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环境的调整策略第七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7.1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技巧7.2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评价明确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评价方法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评价工具7.3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实践进行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建议第八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家长合作8.1 家长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理解家长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掌握家长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8.2 家长合作的方式与方法学习家长合作的方式与方法掌握家长合作的实施策略8.3 家长合作的评价与反馈明确家长合作的评价方法学习家长合作的反馈技巧第九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科学研究9.1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研究方法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研究技巧9.2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研究成果了解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研究成果分析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研究趋势9.3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科研实践进行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科研实践第十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未来发展10.1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挑战与机遇理解科学领域教育活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10.2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创新与改革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创新与改革掌握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改革策略10.3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未来发展实践进行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未来发展实践总结经验,提出建议重点解析本教案全面覆盖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模式,从基本概念、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活动评价、环境创设、教学策略、家长合作、科学研究到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学前儿童科学小实验能力培养基础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小实验能力培养基础活动教案前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前儿童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教案提供了一些基础活动,旨在通过实践中的学习,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实验能力。
这些活动既有趣又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活动一:探索物体的浮沉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学前儿童理解物体的浮沉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活动材料:不同形状和质地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纸张等)、一个装满水的容器。
活动步骤:1. 介绍活动的目标并让孩子们观察不同材料的物体。
2. 请学生们预测每个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3. 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将物体放入水中,并观察结果。
4. 学生们记录每个物体的浮沉情况,并与他们的预测进行比较。
5. 引导学生们总结规律并讨论原因,帮助他们理解浮沉现象。
活动二:探索颜色的混合活动目标:通过实践观察,让学前儿童了解颜色的混合原理,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材料:红、蓝、黄三种颜料,三个容器,画笔。
活动步骤:1. 让儿童通过观察和猜测,预测颜料的混合结果。
2. 将红、蓝、黄三种颜料分别倒入三个容器中。
3. 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或三种颜料混合在一起。
4. 让学生们用画笔将混合后的颜料画在纸上,并观察结果。
5. 学生们记录颜料的混合比例和结果。
6. 引导学生们总结规律,并让他们进行自由创作,通过颜色的混合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新颜色。
活动三:发现不同材料的磁性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前儿童区分不同材料的磁性,并触发他们对磁性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活动材料:磁铁、不同材料的物体(如纸张、塑料片、金属、木材等)。
活动步骤:1. 让学生们观察并触摸不同材料的物体。
2. 引导学生们猜测哪些物体会被磁铁吸引。
3. 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将物体靠近磁铁,观察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学生们总结规律,观察哪些物体受到磁铁的吸引。
5. 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只有某些物体受到磁铁的吸引,进一步讨论磁性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授课专业:2012级学前教育一、二班任课教师:肖玲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一、科学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科学是一种世界观二、科学教育三、学前儿童科学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2.全面性3.生活化4.探究性5.合作性6.多样性六、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1.3-4岁A、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B、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C、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D、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2.4-5岁A、好奇好问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联系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公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3.5-6岁A、有积极的求知欲望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联系C、能初步的根据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解读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教学内容:一、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依据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教育目标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纵向目标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横向目标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内容2.科学方法的内容3.科学知识的内容教学反思:。
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观察认识动、植物探索自然现象操作各种材料体验科学技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掌握科学方法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科学性和启蒙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地域性和季节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1.以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为主导,进行分科教学2.以主题活动课程模式为主线,选择科学教育内容3.已季节为主线,选编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第四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上课时数:1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2.科学小实验3.劳动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1.玩中学 .做中学 .想中学4.试中学5.用中学教学反思:上课时数:1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内容:一、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1.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2.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二、渗透性科学教育活动1.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2.其他领域教育活动3.游戏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学反思: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辅导1:包继多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科学与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与科学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
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早期的科学教育的特点: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教育带有神灵色彩。
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的光辉成果: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了《墨经》和《考工记》两部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其中《墨经》不但记载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还可以从中看到墨子是如何对弟子进行教育的。
墨子在讲学时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生产知识,他曾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光学中“小孔成像”的原理。
墨子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比希腊的欧几里得还要早一个世纪。
更具有价值的是,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是首创。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大多仍然在家庭中随着父母的劳动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我国儿童自然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
1862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中设有“格致”这一科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
1903年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湖北幼稚园。
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有关科学教育内容的课程——“社会和自然”。
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本章提要: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等三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
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
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
”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总目标是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总方向,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活动的“引航灯”。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