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宿主初次感染产生
了对再感染的抵抗力,而原成虫本身却能长期存活。 这种感染与免疫力并存现象称伴随免疫。它是一种非 消除性免疫。
机制:成虫与童虫具有相同表膜抗原或共同表位(如 成虫115KD抗原与童虫38KD抗原);童虫的免疫机制 不健全。 杀伤效应机制: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ADCC )
二、生活史
沉积在肠组织69.1%
成虫
肠黏膜下层静脉末梢内
(人门脉-肠系膜静脉)
循门静脉系统
虫卵
毛蚴
随粪入水7.7%
沉积在肝组织22.5% 母胞蚴
侵入钉螺
雌 雄 合 抱
肝门静脉 停留发育
随血流和淋巴液-右心-肺-左心-全身
钻入皮肤
童虫
尾蚴
子胞蚴
▪ 生活史要点
1.成虫寄生部位 2.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 3.毛蚴孵化条件:温度、pH值、低渗水、光照 4.感染阶段:尾蚴 5.感染途径:皮肤 6.无性增殖过程:无雷蚴和囊蚴期 7.产卵方式:阵发式产卵
虫卵肉芽肿: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经巨噬细胞吞噬 和处理后,呈递给Th,同时分泌IL-1,激活Th,使Th 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γ,嗜酸性粒细胞刺 激因子(ESF),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吸 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在虫卵 周围,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 。
肠相关抗原、表膜相关抗原、可溶性虫卵抗原
查循环免疫复合物(current immuno-complex)
主要用于晚期血吸虫病的诊断
来自百度文库
七、防治
▪ 控制传染源:病人、病牛。吡喹酮 ▪ 切断传播途径:“两管一灭” ▪ 保护易感者:加强个人防护
三、致病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 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 应答,导致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
▪ 尾蚴致病:尾蚴性皮炎 ▪ 童虫致病: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成虫致病:静脉内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等
尾蚴性皮炎
▪ 虫卵致病:日本血吸虫最重要的致病阶段
五、流行
日本血吸虫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六、诊断
▪ 病原学诊断
(1)粪便检查 :粪便直接涂片法、透明法、
毛蚴孵化法
(2)直肠镜活组织检查:慢性病人 (3)尼龙袋集卵法:用于大规模普查
▪ 免疫学诊断
查抗体
(1)皮内试验 : (2)环卵沉淀试验(COPT)
查循环抗原 (current antigen)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一、形态
▪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具口、腹吸盘,有抱雌沟。睾
丸7个 ,纵列。雌虫黑褐色,前细后粗,似线虫 。雌雄合抱
10-20mm
12-28mm
▪ 虫卵
89×67 µm
▪ 尾蚴:叉尾型。大小为280-360×60-95μm,体长100-150 μm ,尾干 长140-160 μm ,尾叉长50-70 μm 。外被糖萼。腹吸盘周围具有5对钻腺 。
虫卵肉芽肿的临床意义:它一方面隔离了虫卵所分泌可 溶性抗原中的肝毒抗原对邻近肝细胞的损害;另一方 面,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及发展,又可不断破坏肝、肠 的组织结构。
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虫卵
肝内钙化虫卵
肝脏表面可见以门静脉分支为中心的管状纤维变性
四、临床表现
▪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肝肿大伴 有压痛,脾肿大常见于重症感染。
▪ 慢性血吸虫病: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
吸虫性结肠炎。
▪ 晚期血吸虫病 :肝脾大、门脉高压等。巨脾
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合并症(上 消化道出血和肝性昏迷)
异位血吸虫病 : ▪ 肺型、脑型、皮肤型、生殖器官等
人脑中的日本血吸虫卵,图中红色椭圆形小点为嗜酸性粒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