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青花瓷

合集下载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1368-1644)明代初年景德镇设立官窑。

自永乐,宣德始,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

青花品质精良,造型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同时还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部分瓷器颇有异域风格。

而民窑青花呈现出自由豪放,泼辣清新的制作风格,将当时民间的审美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明一代,青花瓷的最大特点是:随着不同时期钴料的变化,亦形成了青花瓷器的多种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dragon in clouds designHongwu Reign (1368-1398),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葡萄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grape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莲瓣纹鸡心碗Blue-and-white Jixin (chicken-heart featured) bowl with lotus petals design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花卉纹鱼篓尊Blue-and-white creel-shaped zun vase with floral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spray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dragon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缠枝花纹碗Blue-and-white with interlocking flower design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牵牛花纹兽耳倭角方瓶Blue-and-white square vase with animal-shaped lugs and moming-glory design, 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唇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成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首先,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瓷胎坚实。

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坚硬、致密、均匀的质地,使得瓷器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这使得宣德青花瓷的保存状况较好,许多作品至今仍可见到完整而完美的瓷器。

其次,宣德青花瓷的釉色优美。

它的青花釉色具有独特的韵味,蓝色浓郁而含蓄,晶莹剔透,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美感。

釉色均匀平滑,色彩层次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它的青花瓷器与唐宋时期的瓷器相比,更加鲜艳明亮,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第三,宣德青花瓷的纹饰独特。

它的纹饰主题丰富多样,从花卉、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中汲取灵感。

它的纹饰创意独特,线条流畅而动感十足,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纹饰的处理细腻精巧,富有层次感,能够给观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第四,宣德青花瓷的绘画技艺出色。

它的绘画技法精湛,通过运用透视、明暗、渐变等技巧,使图案色彩更加鲜明和富有立体感。

它采用了大胆而自由的笔触,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使人不禁为其精湛的技艺而赞叹。

第五,宣德青花瓷的器型独特。

它的器型多样,包括瓶、碗、盘、壶等。

它的器型造型独特,追求自然、流畅的曲线,注重整体的流线感和比例的协调。

器型的设计独特而富有美感,使得宣德青花瓷在艺术价值上更加突出。

最后,宣德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精细。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次搞制,从原料的选择、瓷胎的制作、层层上釉、釉下绘画等等,都需要非常繁琐的工艺来完成。

这种精细的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顶峰之作。

总的来说,大明宣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出色的技术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

它的坚实的瓷胎、优美的釉色、独特的纹饰、出色的绘画技艺、独特的器型以及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在世界瓷器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瓷器中的经典杰作。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制作历史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青花装饰和瓷质细腻、坚硬等特点,使其受到全世界的赞赏和珍视。

下面将介绍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一、选泥制胚明朝青花瓷的制作从选泥开始,选用的泥料是白色“掏胚泥”,清洁、无杂质、质地细腻,制胚时先将泥料揉匀,然后通过手工捏拉揉成坯子,经过慢慢加压和旋转成型。

制出的小坯子会经过晾干、细修、晾干等过程,最后制成大胚子。

二、上料绘线完成制作的大胚子会放至制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上料绘线。

这个过程中,需要在胚子表面均匀地上涂上透明的瓷料,然后在胚子上细心地绘线。

这里的瓷料是透明的,是为后续上色打底做准备。

绘线是在湿润的瓷胚表面上,用细分的毛笔画上细线,这里的线是指绘制轮廓和花瓣、叶子等植物图案的线条。

一些资深的瓷工使用牛毛线来绘制线条,以确保线条的精细和明亮。

三、着色上彩完成绘线后,接着就是上色上彩。

这个阶段,大师级瓷工通常需要亲自动手,选择粉料、取水、混色。

然后根据绘制的轮廓和图案,一笔一划地上色,这个过程需要手工完成。

上色时,需要多次涂刷,层层叠加,使色彩变化丰富、丝丝入微,达到最终效果的和谐统一。

四、晾干进烧上彩完毕的瓷胚会在自然晾干、逐步升温的过程中进入烧瓷的环节。

要求严格的烧制程序,尤其是青花瓷的制作,要求更为精细。

瓷胚一般会先进行低温烧制,以固化表面的物料和保持色彩,然后再进行高温烧制,使剩余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同时保持青花色调。

五、烧制后修整烧制后的瓷瓶需要进行修整和抛光,去除表面的异物和瑕疵。

修整后的瓷瓶表面光滑润泽,质地坚硬细腻,清新雅致的青花装饰更是穿透其内在的美。

总的来说,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在制作过程中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瓷工才能够完美地制作出真正的明朝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明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全球瓷器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明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商品。

在发展的过程中,青花瓷的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

初创时期明代初期,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转型期。

唐宋时期的白瓷逐渐被青花瓷所取代,成为了瓷器的主导品种。

此时的青花瓷还不够完美,粗糙的质感和技术不到位的绘画,使得它远不如后来的精美绝伦的瓷器。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工匠经常迁徙的地方。

这时的青花瓷,制作粗糙,图案简单,没有经过精细的磨光和处理。

不过,这个时期的青花瓷相对较为实用,也是青花瓷发展的先声。

明成化时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成为了青花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青花瓷从初生婴儿到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青花瓷的技术和制作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制作细致、瓷胎坚韧、釉薄且透明,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图案多使用禅意的意象,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这时期的青花瓷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被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成为了中国陶瓷的重要传播者。

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艺术风格也逐渐趋向于成熟、稳定和成熟。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不仅体量较大,器型也更加轻盈、修长,这和其制作工艺有关,绘画画面的主体也更加丰富多彩,图案趋向于高雅化、典雅化和经典化。

此时期的青花瓷完美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技术精华,绘画出的花纹多采多姿,图案中不仅有禅意和道教哲学的意蕴,还有中国古典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给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真正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代末期明代末期的青花瓷生产受到了种种因素的不利影响,此时的青花瓷显得购买力低下、工艺粗糙,经济形势严峻导致了瓷器生产的困境,许多工艺达到了一段瓶颈。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明清青花瓷画可是咱中国瓷器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

咱先得知道,明代的青花瓷画和清代的那可有着不小的差别。

明代的青花瓷画呢,就像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少年,有着质朴纯真的劲儿。

明代早期的青花瓷画啊,图案大多简洁大方,像是画工们直抒胸臆,没有太多弯弯绕绕。

就好比一个人说话,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

像那些花卉图案,简简单单几笔,却能勾勒出花朵的神韵,你说神不神?这时候的青花颜色也比较淡雅,就像清晨的一抹淡雾,轻轻笼罩着画面。

到了明代中期呢,青花瓷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

这就像一个人慢慢长大,见识多了,内涵也就丰富了。

图案有了更多的层次,人物呀,故事呀开始出现在瓷画上。

你看那些画着历史故事的瓷画,就像一本本小小的史书,把过去的事儿画在瓷器上。

这个时期的青花颜色也浓郁了些,仿佛是画家的情感更加浓烈,想要通过色彩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清代的青花瓷画可就不一样喽。

清代就像是一个经历了许多世事的老者,瓷画变得更加精致、复杂。

你看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画,简直精细到了极致。

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图案,就像是用最细的针精心绣出来的一样。

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都栩栩如生。

这就好比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在一个小小的瓷器上构建出一个大大的世界。

清代民窑的青花瓷画虽然没有官窑那么精细,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充满了生活气息。

就像老百姓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虽然没有那么华丽,但特别真实。

那咱们怎么去鉴赏明清青花瓷画呢?先看这图案内容啊。

如果是明代早期那种简单的花卉图案,你得看这花卉画得是不是自然,花瓣的形状、花蕊的位置,就像你看一个人画的简笔画,虽然简单,但要是画歪了那肯定不好看。

要是碰到有故事场景的瓷画,那可就得费点心思了。

你得像看一部短剧一样,去理解里面人物的关系,他们在做什么,这背后可能有什么寓意。

清代瓷画的人物呢,你看那五官画得精致不精致,就像你看一个模特的脸,要是五官比例失调,那肯定就大打折扣了。

再看看这青花的颜色。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万历时期那些震惊世界的外销瓷器

明朝万历时期那些震惊世界的外销瓷器

明朝万历时期那些震惊世界的外销瓷器
在明朝的万历时期(1572年-1620年),中国的瓷器产业达到了巅峰,其外销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在当时震惊世界的外销瓷器:
青花瓷
青花瓷是明代外销瓷器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以深蓝色的图案绘制在白色瓷器上,青花瓷在装饰上展现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其精美的绘画和纹饰吸引了许多海外买家,成为明代瓷器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外
红外是另一种在万历时期广受欢迎的外销瓷器。

这种瓷器以红色釉面为主,通常还装饰有金色的纹饰。

红外瓷器在色彩上独特且鲜艳,其豪华的外观和高质量的工艺赢得了许多欧洲贵族和上层社会的喜爱。

指纹瓷
指纹瓷是一种独特的外销瓷器,以其天然的纹理和独特的质感而著称。

在万历时期,瓷器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特意保留了手指的纹理,使瓷器表面呈现出细腻的纹理,仿佛是由指纹形成的。

这种瓷器在设计和艺术上与众不同,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鱼纹瓷
鱼纹瓷是一种以鱼为主题的外销瓷器,象征着中国的水域资源和富饶。

这种瓷器被用来装饰宫廷和贵族家庭的宴会,通过其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示了中国的瓷器技术和文化。

这些外销瓷器不仅在万历时期震惊了世界,而且对后来的瓷器制作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代表着明朝瓷器工艺的高峰,展示了中国在制瓷艺术领域的独特才华和创造力。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探析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对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探析。

一、制作工艺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包括胎土制作、绘制纹饰和烧制等环节。

1.胎土制作明代青花瓷的胎土一般选用高岭土和瓷石为主要材料,经过脱水、研磨等工序制成坯料。

然后按照需要的形状,通过拉坯、揿坯、模压等方式制作成具体的器型。

2.绘制纹饰绘制青花纹饰是明代青花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绘制之前,作坊会根据需要调制青花料,青花料由钴蓝、冰片、水之凤等原料混合而成。

然后,瓷器上的纹饰会用石墨或者硬质纸葱等绘制,再经过烧瓷过程中的二次还原,青花才会显露出独特的颜色。

3.烧制烧制是制作青花瓷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明代青花瓷的烧制一般采用建盏炉或者龙窑。

烧制过程中,需要控制炉温、燃气等因素,以确保瓷器的质地和釉面的效果。

经过高温烧制,瓷器成品终于完成。

二、文化价值明代青花瓷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具有独特之处,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1.艺术风格明代青花瓷的艺术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纹饰上多采用云龙、花鸟、山水等图案,造型简洁典雅,形象传神。

青花的自然斑驳和晕染效果给瓷器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使得瓷器具有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2.历史意义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是我国古代陶瓷技术的精髓之一,代表了明代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同时,它也是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因此,明代青花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文化交流明代青花瓷在烧制和装饰等方面的独特技艺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目光,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还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4.价值保值由于烧制工艺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明代青花瓷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宝贝。

其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和独一无二的价值,使得明代青花瓷成为珍稀的收藏品,也为后世传承和瓷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料:选择适合制作青花瓷的高岭土和其他原材料,经过研磨筛选,制成细腻的粉末。

2. 制坯:将选好的粉末与水混合制成泥浆状,然后倒入模具中,经过振实、脱模等工序,制成坯体。

3. 刻线:待坯体干燥后,使用尖刀在器身上刻线,以后的上釉和绘花工序都以此线为参照。

4. 上釉:将釉料涂抹在坯体表面,使其形成一层光亮的釉面。

明代青花瓷的釉料多为柳叶青釉,有澄蓝色的特点。

5. 绘花:使用颜料在釉面上绘制纹饰,明代青花瓷的纹饰多以花草、山水为主题,用蓝色绘制。

6. 烧制:将装有绘花的瓷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明代景德镇青花瓷通常采用高温烧制,以保证瓷体的坚硬度和釉面的亮泽度。

7. 成品:烧制完成后,将瓷器取出,经过整理、修磨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完整的景德镇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精细严谨,注重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瓷器作品。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在瓷器表面绘制蓝色图案。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起源,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简单朴素,装饰图案多为草花、莲花等。

明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瓷器造型和装饰图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有很多种,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以山水为主要题材,它的画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清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成熟时期,它的装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更加广泛,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

清代青花瓷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钧窑”、“官窑”等,这些技法使得青花瓷的质量更加上乘,工艺更加精湛。

近现代青花瓷:近现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更加多样化、细腻化,装饰技法更加繁复,如釉上彩、立体雕刻等。

同时,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演变,在制瓷工艺、纹饰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彰显了明代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

制瓷工艺的不断精进明代青花瓷继承了元代制瓷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景德镇官窑的建立,为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技术保障。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肥厚滋润,青花发色浓艳鲜明。

嘉靖、万历年间,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青花发色呈靛蓝宝石色,釉面光亮晶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纹饰风格的多元化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丰富多样,既有继承传统,也有创新突破。

早期青花瓷以缠枝花卉纹、莲池水禽纹为主,线条流畅优美,构图疏朗简洁。

中期出现海水江崖纹、折枝花卉纹、人物故事纹等,图案复杂精细,画面生动传神。

晚期青花瓷纹饰追求装饰性,龙纹、凤纹、云气纹等纹饰成为主流,整体布局繁密华丽,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文化内涵的深化明代青花瓷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瓷纹饰中融入儒家思想、道教观念、佛教文化等元素,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龙凤纹饰寓意皇权至上,梅兰竹菊纹饰代表君子风范,松鹤延年纹饰寄托长寿祝愿,这些纹饰图案不仅美化瓷器,更赋予其吉祥富贵的文化内涵。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官窑和民窑的共同繁荣。

景德镇官窑受皇家需求驱使,追求极致工匠精神,青花瓷器精美绝伦,以宣德青花最为著名。

民窑青花瓷则面向市场,满足民间生活需求,纹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丰富了明代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播。

外销贸易的推动明代海上对外贸易兴盛,青花瓷成为重要外销商品。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大量进口明代青花瓷,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也受到外国文化的融合,出现了西式花卉、动物等装饰元素,满足了西方市场需求。

外销贸易的推动,促进了明代青花瓷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明洪武青花瓷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具体特征:
1. 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的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2. 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万历时期:万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底足处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征。

接头明显,露胎处火石红明显,手感沉重。

器物多有夹扁、翅棱、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征。

4. 崇祯时期: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趋势。

在鉴定和欣赏明代青花瓷器时,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炉火烧成。

明代青花官窑瓷器,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布局严谨,画法豪放洒脱为基本特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明代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 明代早期: 洪武、建文、永乐、宣德。

以永、宣瓷为代表。

1. 洪武官窑: 洪武(1368—1398)计31年。

传世品不多,主要特征如下: 胎质洁白,较为粗松,有不规则的气孔或开片;底足修削规整,圈足内墙为离心切削,外墙向内重刀斜削,少有塌底现象,薄底大盘有塌底现象。

玉壶春瓶则颈短腹粗,圈足增大。

绘画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

回纹以正反两个一组,蕉叶纹以中径留白, 叶脉细如鱼骨, 轮廓线复笔加粗; 扁菊纹: 花型随圆, 花蕊双构画斜格, 里层线描, 外层填色; 缠枝莲纹: 麦粒状花瓣, 花叶瘦劲; 牡丹纹: 花瓣内填色, 外加单线勾边。

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淘炼不精。

发色谈蓝清丽有层次,无晕散;或淡兰中深兰色斑,有少量晕散;或者呈苏麻离青,有黑色铁锈斑,釉层肥厚,滋润平滑;较少有开片;无釉砂底多刷有一层红浆色为洪武特有。

2. 洪武民窑: 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 早期瓷化程度差,中后期瓷化程度好。

圈足由小到大;足壁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切削由斜到直,由轻到重;足心多留有乳突;底部均不施釉;内墙外撇,外墙内收。

画法以一笔点划;以圆弧形线条居多;釉质肥厚,以淡卵青为主,少有缩釉现象。

3. 建文朝仅4年(1399—1402)无官窑传世,民窑面目不清。

4. 永乐朝22年(1403—1424),官窑胎体细薄,造型规整,制作精湛轻盈,器内外修削平整光滑;典型特征是挖足精细讲究;露胎处多有火石红。

碗类圈足以挖足过肩为典型。

画法以双勾填色为主,线条纤细而清晰;并留有深浅不一笔痕; 牡丹纹: 花大叶小, 双勾填色, 花瓣层次渐少, 较少留白; 缠枝莲纹: 花大叶小, 花朵状如火珠, 勾边不留白; 蕉叶纹: 中径线条较粗, 叶呈细长三角形, 叶周锯齿较粗, 单线勾成;早期青花以国产料为主,发色兰中泛紫无黑斑;中晚期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呈色以纯正宝石兰,有下凹的黑铁斑,并有晕散;器物口沿锋利;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白地青花瓷器,以其细腻的造型和典雅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一、特征:
1.器型:明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盖罐、碗、盘等。

明青花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瓷质:明青花的瓷质较为晶莹剔透,光泽明亮,釉面细腻光滑。

3.青花:明青花的青花呈现出淡雅的颜色,青中透出一丝苍劲之感,色调柔和,层次分明。

4.纹饰:明青花的纹饰细腻丰富,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图案。

纹饰线条流畅,线条精细,绘画技法高超,图案层次分明。

5.胎体:明青花的胎体细腻均匀,质地坚实,声音清脆。

二、鉴定方法(明青花鉴定歌诀):
1.查看器型,造型要端庄。

2.仔细观察瓷质,晶莹剔透。

3.青花颜色看,青中透一股苍。

4.纹饰图案要细致,层次布置看清楚。

5.轻轻敲打胎,声音要清脆。

以上为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在鉴定明青花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器型、瓷质、青花、纹饰和胎体等方面来判断。

鉴定时需要细心观察,并结合实物与专业鉴定人员的意见进行判断。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代瓷器: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很珍贵

明代瓷器: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很珍贵

明代瓷器: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很珍贵明晚期色彩变浓嘉靖开始进入明代的晚期,青花和蓝釉瓷这时一改明中期成化、弘治的淡雅,而变得浓艳。

官窑如此,民窑亦如此。

明中期青花瓷用的那种发色淡雅的平等青不知是开采不到了,还是用完了,回青料开始登上了舞台,扮演了青花和蓝釉瓷的重要角色。

有了回青也就有了浓艳,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一般称作佛头青,蓝中有些发紫)自然被官窑垄断,差一些的则广泛用于民窑。

现在认为回青料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用的苏麻离青均来自于西域。

元青花蓝中带黑点,偶有微紫现象,永宣青花蓝中常带微紫,嘉万青花瓷器几乎个个蓝中带紫色。

这个现象十分有趣(当时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

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一个很好的依据。

嘉靖皇帝对道教十分痴迷,不是求仙就是炼丹。

在皇帝的影响下,这时期的瓷器,不论官窑民窑都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

除了颜色外,八仙、八卦、云鹤、麒麟、灵芝、万年松、仙桃等纹饰多了,葫芦、香炉、仙槎等器形多了,四方、六方、八方的瓶子也多了,这一切皆与道教有关。

器形变大与道教也有联系,那时实际使用的法器都较大,有些瓷器本身就是法器。

蓝釉瓷更为珍贵这时期的蓝釉瓷器比青花瓷器少得多,也珍贵得多。

青花的发色剂为钴料,钴料不可多得,优质钴料更是十分稀少。

一个蓝釉瓷上使用的钴料比一个青花瓷上消耗的钴料多得多,这就是蓝釉瓷比青花瓷少得多也珍贵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蓝釉瓷也比青花瓷难烧。

众所周知,钴料在自然界中是以氧化钴的形式存在,原本是黑色,还原后才是亮丽的蓝色。

钴料在釉下比较容易还原,混合在釉中要还原,窑炉工作时的气氛要求很严。

那时虽然炼丹术盛行,化学方面的知识还没上升到理论高度。

当然不知道什么叫还原,什么叫氧化,凭的全是经验和运气,这也是蓝釉瓷比青花瓷珍贵得多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明晚期的青花瓷虽然不可多得,但一些大的拍卖公司,在春秋两季的大型拍卖中还时有所见,但这个时期的蓝釉瓷则可遇而不可求。

明代文人青花瓷评价

明代文人青花瓷评价

明代文人青花瓷评价在明代啊,有好多特别美的青花瓷。

这些青花瓷呀,就像是一个个会讲故事的小精灵。

明代的文人青花瓷,那图案可有意思啦。

比如说有画着小花朵的,那些花朵就像真的在瓷瓶上盛开一样。

花瓣粉粉嫩嫩的,就像小朋友红扑扑的脸蛋。

还有画着小动物的呢,像小鹿,小鹿的眼睛大大的,看起来特别机灵。

我仿佛能看到它在青花瓷的世界里欢快地奔跑。

从颜色上看啊,明代文人青花瓷的蓝色特别迷人。

那蓝色就像天空一样纯净,又像大海一样深邃。

每次看到,就感觉自己好像要被吸进去似的。

有一次我在博物馆看到一个青花瓷瓶,那蓝色的花纹在白色的瓷面上,特别显眼。

就好像是蓝色的小河流淌在白色的大地上,特别好看。

这些青花瓷的形状也各种各样。

有圆圆的瓶子,像个小胖子一样可爱。

还有那种细长的瓷瓶,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

我想啊,明代的工匠们肯定是特别用心地在做这些瓷器。

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对美的感受都放进了这些青花瓷里。

而且呀,明代文人青花瓷还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文人的喜好呢。

那些画着山水的青花瓷,山山水水就像把外面的世界搬到了瓷器上。

也许当时的文人就喜欢游山玩水,然后就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在青花瓷上。

这就像我们现在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在本子上一样。

明代文人青花瓷在我们中国瓷器的历史上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

它不仅好看,还能让我们知道好多好多以前的事情。

现在我们虽然有很多漂亮的现代瓷器,但是明代文人青花瓷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它就像是从古代走来的一位老朋友,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让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我觉得啊,要是能有一个小小的明代文人青花瓷放在自己的小书桌上,每天看着它,就像有一个小伙伴陪着自己。

那肯定特别棒。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宝藏,每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

无论是它的图案、颜色还是形状,都能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对美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中期青花瓷
作者:陈平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05期
青花瓷是明代中期景德镇窑最为重要的类别,其色料主要采用优质国产青料陂塘青(也称平等青),景德镇匠人凭着聪明才智,研制出了同样出色的国产青料提炼及使用办法。

陂塘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成为明代中期青花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故此期所产青花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青花瓷器。

明中期五十多年的青花瓷,有其总体特征,细细探讨,各朝还是有各自的特点。

成化朝(1465~1487年)
成化朝代有早期青花及典型青花之别。

早期青花仍沿用“苏麻离青”料。

笔法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相似,有浓淡分明的层次。

典型青花青料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

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清丽明快。

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

从传世品来看,成化帝涉及瓷器制造比前朝更甚,成化瓷器中手中赏玩类很多,并且制作无不精致得体,体现了成化帝多情、善感、缺乏大气魄的性格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成化青花瓷器胎薄釉润,且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和盖罐等器。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上佛道相关图案明显增多,如罗汉图、高士图、梵文、及八宝等被广泛应用。

典型成化青花器的图案花纹,常见云龙、飞凤、梵文、波涛海兽、团龙、团凤、团花、莲花八宝、十字金刚杵、庭院婴戏、三友、花草、花蝶和花鸟纹等。

成化时梵文由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组成立体文字图案,此风格影响到弘治朝。

成化青花瓷有一个特征,即器物胫部双边线近圈足深浓。

此外,成化朝的民窑青花瓷也有很精细的制作,胎质洁白细腻,釉薄色白而莹亮,青花色调淡雅,但大部分青花青中偏灰,制作较粗。

琢器往往底部跳刀痕明显。

其梅瓶等器,以携琴访友及庭院树石多见。

成化青花的云中夔龙,口中衔花颇有特点。

明代中期瓶、壶和罐一类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

其他器物的胎体处理大多较细致。

民窑器上往往也出现整齐的修坯细旋痕。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使用的瓷土产于浮梁新正都麻仓山,故名“麻仓土”。

官窑瓷器均取用麻仓山的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和低路坡等处瓷土制瓷。

因而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瓷质纯洁细润,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

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始于成化朝。

成化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或单行横书款,六字二行款有外加双方框和双圈两种。

成化款有“大底小款,小底大款”之说。

值得注意的是成化官窑青花器,除有无款者,亦有不少署永乐、宣德等前朝款器物。

前人总结有所谓“成化款肥”、“弘治款秀”及“正德款恭”和“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的成化款鉴定口诀。

明代中期器物纵有款识,而晚清、民国,特别是当代,所仿字体十分逼真,极难辨识。

唯用放大镜照视款识,真品可见青花颜色深厚下沉,仿品则涣散,飘浮。

弘治(1488~1505年)
弘治年间青花色泽一般为清中偏淡,青料仍然用陂塘青。

笔法除少数用小笔触外,多数为一笔涂抹的分水之法。

弘治时期虽从俭,官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几度停烧,但民窑生产并未禁止,与空白期禁烧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弘治器物各类品种仍时有所见。

弘治青花传世品不多,官窑中器型仅见盘、碗、三足筒炉和卤壶等少数几种,琢器更不多见。

其胎釉图案、青花色调、纹饰图案等,均与成化典型青花相若。

图案纹饰有云龙、飞翼龙、双龙赶及莲池龙、团龙等纹饰。

民窑人物的画法显得更飘逸,竹梅、折枝花及水莲花和海螺纹极为常见。

弘治纪年款不太多,主要有六字二行、四字二行楷书款。

书款柔和秀气,笔道均匀,青花色调淡雅沉稳。

正德(1506~1521年)
正德年间青花有早期、典型和晚期青花之别。

青料早期用陂塘青,发色蓝中泛灰青,用笔尚非一笔涂抹。

而有笔触感,如无正德款,与成化青花器很难鉴别。

典型正德青花色泽青中偏灰,青料可能用的是江西上高天则岗的“无名子”,也称石子青。

有类似宣德民窑的那种灰暗晕散色调和“钴铁斑”,分水只有浓淡两色。

笔法均为双勾填色,一笔涂抹分水之法。

晚期改用进口回青料,发色浓艳,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青花器的主要特征之一,此种风格在弘治晚期已经开始形成。

正德青花器造型除一般盘碗等圆器以外,多见烛台、花觚、香炉等供器及各式带耳瓶、洗、奁、盒、插屏等。

正德青花传世品多见圆筒式、银锭式的多层盒。

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正德青花多装饰阿拉伯文和吉祥图案,甚至还有用藏文和八思巴文书写年款的现象。

正德青花器呈现的时代特征是较为突出的。

此朝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时期,因此反应在瓷器上就出现了承前启后的现象。

为明代青花风格由细巧转为粗犷的转化期。

官窑图案以缠枝花卉和龙纹为主。

民窑器的图案则除常见的缠枝花卉和折枝花卉外,以鱼纹、奔马、长尾飞翼龙和海螺纹为常见。

而云头、人物故事等传统题材仍流行。

款识有六字二行“大明正德年制”楷款,多“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款,款字结构松,很规矩。

同时,有意伪托前朝年款的摹作,继成化之后,正德更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