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一个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目标,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精耕细作的特点精耕细作的特点包括:•土壤管理:精耕细作注重土壤改良和保护,通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种植技术:精耕细作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确耕种、合理施肥、密植栽培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资源利用:精耕细作合理利用水、肥料、农药等资源,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精耕细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种植轮作、生物防治等手段,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精耕细作的形成因素精耕细作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3.1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推动使得精耕细作得以实现。
先进的农业机械、精准的肥料施用技术、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等,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3.2 需求和市场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农业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3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使得传统农业模式不再适用。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4. 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市场需求。
•减少了农业的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
5. 结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牛 西汉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生产技 安装犁壁, ___耕推广 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曲辕 __犁(标志 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唐朝 __ )
(2)灌溉工具: _______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图说历史
农耕工具
唐代时期
二、农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耕工具
(2)灌溉工具: _______
图说历史
农耕工具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铁锄 (1953年于湖南长 沙子弹库出土)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二、农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耕工具
刀耕火种 ;工具:_ 木、石、骨 原始 耕作方式: ___质耒耜等
商周 木、石、骨、蚌 ___ _为主,__青铜农具__出现
牛 铁 春秋 _铁 _农具;出现__ _耕(__ _犁); 战国 作用: 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重要水利工程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2、对黄河的治理
3、地方特色工程:西域 坎儿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农耕工具
商周 木、石、骨、 蚌为主,青铜 农具出现 铁农具;出 现牛耕(铁犁) 牛耕推广
生产力
低下 提高
耕作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 (千耦其耘)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材料一:原始生活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 礼运》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起源: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 采集经济
2、特征:
种植经济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
课堂小结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
起起源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生产工具
发 水利设施 展
耕作方式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巩固练习
• 1、(2006年上海历史卷)在中国古代,“易
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 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 什么?
五谷:
稻
黍(高梁) 稷(黄面窝窝)
麦
豆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十二生肖
一、农业的起源
起 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地 域
黄河流域——北方种植粟麦
分
布 长江流域——南方种植水稻
(1)、概念: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出现时 春秋 间:(3)、形成条件:(教材)
1)铁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 社会生产力
2)私有土地出现
(4)评价(教材) 积极
消极 (5).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1、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分散性)
农业的起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起起源源
生产工具
发 水利设施 展
耕作方式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东汉—三国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12020年4月19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史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编制人:丁健; 审核人:董作进【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一、精工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讲述中国古代工具水利耕作方式等)(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起源:由向发展。
2、地域差异:(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流域和流域形成规模。
(2)形成的格局。
3、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以耒耜为主要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主要使用工具有。
(2)进入文明时代,主要使用工具有22020年4月19日商周时期的使用的工具状况是2、铁农具的使用: 时期,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3、牛耕技术(1)出现时间: (2) 时期,铁犁用于牛耕;(3) 时期,人们创造了 ,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曲辕犁(1)出现的时间: ,主要适用地区:(2)特点:(3)出现的意义:5、灌溉工具主要有: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什么问题?2、著名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有:(2)西汉时期有:(3)黄河的治理:(4)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在新疆是。
3、中国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四)、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1)出现时期: (2)产生原因:32020年4月19日(3)特点:2、自耕农经济(1)产生原因:(2)产生时期:(3)特点:(4)评价:①积极:②局限:〖思考〗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生产关系上讲述古代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一)、古代土地制度演变1、原始社会:2、商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2)内容(或特点):(3)发展历程:A、 B、C、 D、42020年4月19日(4)瓦解原因:▲井田制与分封制: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3、战国以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或”官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堂)
消极
①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④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经济根源。
材料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
治理黄河
与万里长城、
坎儿井
京杭大运河并 称为中国古代
三大工程
都江堰
水利工程
分洪、灌溉
泄洪、排沙
灌溉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 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 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 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 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三、生产关系的进步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
稷
粟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
狗
猪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兔、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 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谢谢大家!
•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0.12.1520.12.15Tuesday, December 15,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8:04:1008:04:1008:0412/15/2020 8:04:10 AM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概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形成背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是由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挑战推动而来。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常常存在高耗能、低效率、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迫在眉睫。
技术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诸如智能农机、无人机、传感器等农业智能化设备的使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灌溉、施肥等环节的精确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资源利用的优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出现耕地过度开垦、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精耕细作农业通过科技手段,利用土壤检测、农田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对土地、水和肥料的科学管理,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减少浪费。
环境保护的重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农业生产常常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精耕细作农业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能够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精耕细作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综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受到技术进步、资源利用优化和环境保护的推动,它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模式的一次革新。
通过采用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手段,精耕细作农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紧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定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土地的综合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形成原因2.1 资源紧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等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2.2 农业生产效益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将精耕细作纳入到农田管理中。
2.3 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精密农业技术、智慧农业等。
这些新技术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 特点3.1 资源利用效率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使农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农业资源,降低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 农产品质量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例如精确施肥、科学灌溉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从而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高。
3.3 环境友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采用生物灌溉和植物保护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农业生产稳定性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保护土壤等措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4.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提高农业产量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体产量。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农具的进步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⑴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1)远古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 耒,骨耜,石镰 耜 石镰.(2)商周时期有少量青铜 农具,但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 要工具
河姆 渡遗 址出 土的 骨耜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石镰
云南的刀耕火种.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 步. 从材质方面: ---青铜 青铜,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磨制----冶炼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铸造 从牵引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4)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3倍
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和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 界遗产名录"?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 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 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在发展的初期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粟 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粟)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
(此文发表于2013年1月1日《中学生学习报·人教课标版高一历史》第27期。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精华的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就曾告诫道:“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是劳动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生产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
“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第三,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
战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在这种情况下,租佃制经营下的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要高,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
这样,他们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第四,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
“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经常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
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第五,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奠定基础。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科学管理,逐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口增长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而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等手段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科技进步也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第三,经济发展是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朝着高品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精品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总的来说,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体现,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日益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将会不断完善和拓展,推进中国农业实现由大而强的发展目标。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36张PPT)
No Image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是怎么产生的?
材料一:原始生活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礼记· 礼运》
(明)徐光 郭守敬《授时历》 启《农政全 书》
二、农业的不断发展 (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 1.农具材质的更新: 2.耕作工具的变革: (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 3.灌溉工具的发展:
1.பைடு நூலகம்利设施的改善:
2.农业经验的总结:
3.耕作方式的进步:
二、农业的不断发展 耕作方式的变迁: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 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 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 经出现雏形。
黄河被誉为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它 也是中国农耕经济 的命脉,而历史上 黄河多次发生水患, 大规模的改道就有6 次之多,从汉代以 来,历朝统治者经 常组织大规模的治 河工程。 东汉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 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 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 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 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 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No Image
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 获”——汉代农学著作《氾(fán:姓)胜之书》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 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18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视角2 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
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 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_租__佃___关系。
①战国:已经产生。 (2)发展②宋代:日益普遍化,_租__佃___经__营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3)影响 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1)水利建设 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的楚国修建的
芍陂 、秦国修建的
_都__江__堰___和 郑国渠。 ②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_白__渠___等水利工程。
③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___儿__井___。 (2)治理黄河:从 汉 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发明了_翻__车___、 唐 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
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 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总产量。借 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 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水利设施的兴修
(1)原因∶①根本∶土地私有土制地的发兼展并和土地买卖的盛行为 土 魏。巩 地 至②固 兼 唐政统 并 中策治 , 期, 保 实:政 护 行封府 小 均建采 农 田取 经 制政措 济 ,府施 。 明的如抑 朝北制 重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经济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形成了长江、黄河等中心。
各自形成了怎样的种植结构:南方:水稻。
北方:小麦。
3、生产工具的进步:
铁农具:春秋时期、炼铁技术的发展。
牛耕:春秋后期出现。
战国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时期,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4、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建设
黄景治河、都江堰
5、千藕其耘到个体农耕:
商周时期:千藕其耘。
春秋时期:自耕农出现。
自耕农经济出现。
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个体农耕相结合。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6、耕作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农耕、铁农具。
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7、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脆弱性:在没有天灾人祸、苛政的干扰下。
分散形: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
封闭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8、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着:自耕农。
9、。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深淘滩,低作堰。 ——李冰
石人
即水位测定水尺,是水 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 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 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 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 石人水尺。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 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 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 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 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 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 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 高,以免影响泄洪。
古代的畜牧业
鼠
牛
虎
兔试将十二生肖ຫໍສະໝຸດ 类, 分别谈谈它们与中 国古代农业文明的 关系。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 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 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 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 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 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
“飞沙堰”,这是都江 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 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 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 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3、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记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见引言):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具体原因:⑴⑵⑶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1、农业的起源:⑴、原始农业:⑵、中国农耕经济:2、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⑴、原始社会:⑵、商周时期:⑶、春秋战国时期:⑷、汉代:犁壁的出现⑸、唐代:曲辕犁的出现⑹、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②唐朝时期: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⑴、大禹治水⑵、春秋战国:①水利建设发展的原因:②主要水利工程:⑶、汉代:①漕渠、白渠②治理黄河:原因表现③西域坎儿井:兴建原因作用⑷、水利学专著:4、耕作方式的变化: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⑵、商周时期:“千耦其耘”①原因:②特点:⑶、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男耕女织”①原因:②产生时间:③特点:A、拥有部分土地相结合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规模小。
D、生活贫困,容易破产E、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F、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④评价:A、积极:B、消极: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3、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
4、的经营方式。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3、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在传统农业模式基础之上,结合精密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实现农产品高产高品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产生背景、特点、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劳动效率低。
同时,传统农业生产中同样存在土地肥力不断降低,一轮不如一轮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二、特点1. 精密化科技的运用。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大量的高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包括精细农业机械、智能灌溉设备、气象站等。
这些高科技设备能够实时监测供水、土壤生态和气象状况等,有助于作物成长状况的掌握和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去浪费基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采用农作物轮作及种植系统,挖掘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深层凝胶空间,以减少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肥料的频率,防止肥料、水、劳动等农业生产资源浪费。
3. 节省劳动成本基于高科技运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例如智能灌溉设备的运用,减少了人工巡查田地的规模,同时提高了水稻的成长效率。
4. 方便性和可靠性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不会因此降低农产品的质量。
采用各种高科技措施,确保优质及时采摘、加工和运输,让消费者享受到农产品品种多样化的乐趣。
同时,每个步骤都高度科学和自动化,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变量影响。
三、优点1. 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减少了对肥料、农药、水的使用,又利用了现代科技设备,切实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2. 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的实际需要水平得以提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供给。
3. 促进生态环保。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采用天然肥料和少量化学肥料配合使用,避免了化肥污染和土地质量损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山西麓, 分支灌溉。
推动水利建设的发展。
塞 上 江 南 王景— 治理黄河 千载无患
河 套 平 原
坎儿井示意图 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 坎儿井、万里长城、大 运河,坎儿井是伟大的 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 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水利农学知识丰富:农学著作300多种
郭守敬
《农政全书》
潘季驯
特点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问题5:农业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教材中为何出现“五谷六 畜” “十二生肖”这样的材料?
“五谷六畜”
证据支持
“十二生肖”
狗
稷
黍
粟
猪 鸡
羊
麦
豆
麻
稻
牛
马
稷
黍
粟
猪 鸡
羊
狗
麦
豆
麻
稻
牛
马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 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 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 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 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 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
2、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 (1)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 生产积极性。 (2)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3)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 (1)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产; (2)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3)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起源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耕作方式 经营方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 国 农 业 经 济 的 特 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的产业结构;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特点一: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的产业结构; • 问题1、从原始农业的起源看原始农 业形式有哪些?是由什么发展而来 的?形成了哪些中心?形成了怎样 的种植结构?
特点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问题3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农具材料的进步: 木石骨蚌 —— 青铜——铁
2、铁农具的演变:
春秋后期 ——牛耕出现
战国中期 ——铁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中期 ——犁壁,牛耕推广
唐代 ——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 3、农业动力的变化: 人力——畜力(自 然力) 4、灌溉工具的改进: 翻车、筒车三 国 翻 车来自筒车利用自然力
唐 代 筒 车
问题4:从水水利利设施建设的角度说明农业 生产力的进步,为什么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水利 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 都江堰在成都平原 为什么出现了 郑国渠首位于 都江堰工程包括 那么多著名的 陕西泾阳县的 鱼嘴、飞沙堰 、宝瓶口 水利工程? 芍陂——春秋楚国的 孙叔敖创建 铁制和牛耕的使用 是淮河流域 提高生产力 著名古灌溉工程
水利技术进步 小农经济生产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 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 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 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 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 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牛力耕田,使用铁器的精耕细作
我国 古代 农业 经济 的基 本特 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畜牧业为辅。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经营方式 3.借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农业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生产体系。
生产技术进步-铁器牛耕
形成 条件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个体农耕 相结合
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6:经营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变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其他原因)私有土地出现。
问题7: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1、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 积极性:生活稳定,多劳多得 落后性:不利于技术的推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