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

“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

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

“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

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

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

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一、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杜威教育思想是一种注重教育与生活融合的综合性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1. 学以致用:杜威强调学习应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杜威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则是指导和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

3. 合作学习:杜威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精神,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4. 终身学习: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终身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他主张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不断追求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1.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 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杜威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_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他认为教育即生活,主张从做中学,并且他反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中心,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批判传统的学校教育,认为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传授过时的死知识,并且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

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儿童的生长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而生活就是在不断发展和生长的。

因此他明确提出要以儿童生活为依据设置课程。

并且教育的过程就是眼前的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因此教育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融合,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环境过好当前的生活。

(二)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

儿童只有主动去经历一切事物,获取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

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做事里面求学问。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此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三)儿童中心论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

因此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师整个教育过程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2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3“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4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5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精选试题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3、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哲学家们的哲学家”、“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

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等。

巧记:本质目的加课教思学加道德影响一、本质=论教育的本质杜威的教育观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时,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子形式,学校的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

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富于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的天性,消极的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的现象提出的。

“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饶廷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

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动机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要求尊重儿童而不是放纵儿童。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杜威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

杜威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

杜威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其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本文主要从杜威的基础理论内涵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时代教育启示意义。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

”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年龄的大小。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命题亦是针对教育时弊而提出的,杜威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测的未来做准备,全然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

“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

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之,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一个重要区别。

(三)教育即经验改造在杜威那儿,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造。

在杜威看来,理性不是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

杜威的三大教育思想

杜威的三大教育思想
童发展和社 会改造 。 根据“ 教育 即生活” , 杜威进一 步提 出“ 学校 即社 会” ,
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 不单是有机体受着
环境塑造 , 还存在着有机 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 。 在教育
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 的 、 净化 的 、 理想的社 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
力量。杜威提出“ 教育即生活” 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 体。 在经验过程中, 儿童不仅获得知识 , 而目 形成能力 、 养 离社会生活的现状 , 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 成 品德 。“ 教育 即经验 的改造” 是儿童身心的各 种因素的
校 生活 , 使 之更有活力 , 更有乐趣 , 更具实效 , 更有 益于儿 全面改造 、 全面发展 、 全面生长。
些, 学术陛普通高中的内涵与特征也并非永 匣 不变的, 是 新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与实践D 】 . 创新 人 才教 育 , 2 o 1 3 ( o 5 ) . 随着社会与文化理念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有一点可以肯
定, 那 就是 : 学术 陛普 通高 中这 一全新 的高 中办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 ,
会生活, 使学校成为—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二、 教 育 即 生 长
童兴趣, 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陛, 同时
要注意改善外部条 件 , 以使儿童 的经验更具教 育价值 。 从这个 意义而言 , 杜威 的“ 教育 即经验 的改造” 是指
杜 威的“ 教育 即生长” 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 的儿童
发展观和教育观。 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 童天 l 生, 消极 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 因素在外部环境 和人 的主动经验过 地对待儿童 ,不考虑儿童 的需要 和兴趣 的现状 ,提出了 程 中统一的全面改造 、 全面发展 、 全面生长的过程 。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教育领域,杜威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情境性。

本文将从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我国教育现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概述1. 道德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他强调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2. 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培养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3. 道德教育的方法杜威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实践性的,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三、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 重视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应重视道德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 注重个体发展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注重个体发展。

关注个体在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方面的需求,使个体在道德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3. 强化实践性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性,让个体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

4. 关注道德情感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激发其道德情感,使其在道德教育中产生共鸣。

四、结语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挖掘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推动道德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杜威的教育思想评述

杜威的教育思想评述

杜威的教育思想评述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181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896年创设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归于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①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②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③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杜威的教育思想概述

杜威的教育思想概述

杜威的教育思想概述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 (howtodo)的知识。

现代教育之父杜威教育思想解读

现代教育之父杜威教育思想解读

杜威的“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 ─1952)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一、“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提出,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状况的诸多因素。

当时正值美国工人运动迅猛发展要求普及教育,而资产阶级也需要能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而又不惊扰他们安宁的顺服而文化高的工人。

杜威的理论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

特别是他的“从做中学” 教学原则对于培养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产业工人是很适用的。

但却不能满足培养高技术产业工人要求的需要。

客观影响了教育的周期.延长了教育年限,这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加深、加大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的思想不统一。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种理论指导下,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缺乏生命力。

二、“从做中学”的内涵杜威的“做中学”并不完全针对科学教学,而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

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由此可见,杜威的“做”可以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方面,而且,他在教学实践中好像更重视手工活动。

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具有充分活动的地方和适合儿童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厂、园地等,让儿童在制作的活动中学习。

杜威也非常重视科学方法。

教育学核心人物梳理——杜威

教育学核心人物梳理——杜威

教育学核心人物梳理——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杜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美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及其重要的考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有关杜威的思想。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1)含义:杜威论述的“教育即生活”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二是学校与儿童生活紧密结合。

(2)杜威反对教育为人们的预期生活而服务,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也就是说作为学生,我们要享受学习这个美妙的过程,而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某种预期而进行学习。

杜威认为作为老师要做的是使儿童从目前的生活也就是教育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是把现在的教育过程作为自己另外一种生活的工具和手段。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是杜威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

杜威批判了教育预备说、教育展开说、教育即官能的训练等学说。

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每天都在成长,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但最重要的成长是面向将来的而不是回顾过去的。

儿童的生长与发展不仅需要内在条件,也需要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兴趣。

外部条件即社会环境。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认为经验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

那么,什么是经验呢?杜威认为经验是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对所研究的事物的理解就是经验。

经验是儿童自己创造出来的理解出来的,是客观和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可见,杜威对经验的解释尽管有一些科学和客观的色彩,最后仍然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二、学校即社会:(1)含义:一是以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指导学校工作。

二是用学校的各种先进理念来改造社会。

(2)杜威把学校看成是社会的缩影。

“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揭示出,学校不仅教人成才,而且教人“成人”,培养自由个性。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1. 引言1.1 杜威教育思想的背景杜威教育思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在那个时候,美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体系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杜威提出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来适应当时社会的变革。

杜威深受启发于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

这样的教育观念与当时极力倡导的机械式教学形成鲜明对比,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杜威教育思想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系。

1.2 学校即社会的概念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是他对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其中“学校即社会”的概念是其核心之一。

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实体,而是应该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学校应当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成长应当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

在杜威看来,“学校即社会”意味着学校不应当被隔离开来,而应当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益成员,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当是一个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地方。

通过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杜威提倡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学校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追求公平正义的公民,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通过将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强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达了他的教育理论。

杜威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

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

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长”“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

杜威的教育理论1.教育观杜威是这样回答“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能够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所以杜威强调教育就是生活,要求施教者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教会孩子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

2.教育的目的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3.“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

而学校就是特殊的环境。

在杜威看来,学校应该从教材和教育方法上进行根本的变革,主张将各类型的手艺、自然研究、科学常识、艺术引进学校,“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儿童在这样的小社会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最终建立起“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

”4.“从做中学”这是杜威教育理论当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观点。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5.五步教学法杜威提出,教学步骤一共可以分五步。

第一步创设疑难情境,第二步确定问题,第三步提出假设,第四步进行推断,第五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

所以,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

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从上述建构主义学习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可以看出,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

同时“支架”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

3.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

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建构主义教学日程中,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1.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

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

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2.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所以,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教学应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变的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

3.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

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4.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它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由于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因而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并不是将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建构主义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5.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

所以,教学活动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

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

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

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学习者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职责。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

教学要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教师不仅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的方法包括:(1)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3)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为了做到上述几点,教师就应该调整课程以使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能够与某一年级水平的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4.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

因而,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道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

教师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

当然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为此,教师应该向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联系的、批判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