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九大挑战
如何深刻认识我国创新的机遇和挑战范文
如何深刻认识我国创新的机遇和挑战范文说起我国的创新机遇和挑战,哎呀,真的是一言难尽,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
你看,咱们现在不仅是一个大国,还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精神的国家。
这几年,科技发展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新技术、新发现的新闻。
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哇,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吗?可它们真的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了。
手机升级、无人驾驶、智能家居,都是创新带来的改变。
不过话说回来,创新的道路真不是那么简单。
不是你想创新就能创新的,背后可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先说说机遇吧。
你看,国家的支持就不说了,像是各种科技创新基金、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简直就是“财神爷”降临,给了很多有梦想的人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别的不说,光是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氛围就够让人激动了。
比如那些年轻的创业者,不仅能找到资源,还能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技术。
而且呀,国内市场庞大,需求多样,这本身就给了创新很大的空间。
你想啊,咱们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走出大学校园,带着满腔热血和创新思维进入社会,谁不想改变世界?而且中国制造业也在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创新迈进,慢慢地,咱们也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机会,能不让人激动吗?不过话说回来,挑战也是接踵而至。
谁都知道,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需要的不仅是脑袋里的灵感,还有不计其数的实验和试错。
再说了,这世界的竞争可不是开玩笑的,国外那些大企业、科技巨头,可都是死死盯着这块市场,不容许别人轻易超越。
别忘了,咱们国家虽然现在发展得挺快,但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还得依赖进口。
这就好比你做饭,别人有好锅好刀好料,而你只有个小铁勺,怎么做也做不好。
所以,创新的过程中,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如何减少对外部依赖,才是最大的挑战。
更别提人才了,创新离不开人才,而目前国内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还是有限,虽然每年培养出不少,但要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远远不够。
【遴选公务考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依然处在探底的“L”型底部,呈波动发展状态,稳定经济发展的压力依然高企。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速从2012年开始递减,资源环境压力剧增,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的实现,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经济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加速上升,加之“五险一金”以及汇率的持续上升,企业发展愈加艰难,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措施,才能够持续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我国主要产业规模、体量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做到了最大,资本、劳动力以及科技人员规模较为丰富,但是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竞争力薄弱,制约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以及体制机制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资源的集聚以及创新活力的释放。
一、我国科技创新现状我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刚刚达到2.11%,总量约为2300亿美元(2016年)。
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只有5.2%,严重偏低,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颠覆性的创新。
而美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8%,总量在5100亿美元以上(2016年),研发投入总量相当于我国的2倍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19.0%,显著高于我国基础研究投资。
由此导致的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十分明显。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的竞争力。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强度只有0.7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23%,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占比仅有万分之三。
我国企业创新投资总体水平偏低,企业研发投资占全球总量的7.2%,远低于美(38.6%)、欧(27%)、日(14.4%)。
这些差距,导致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更加薄弱,民营企业平均年龄只有3.9岁。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倾向于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重产值轻研发,忽略核心技术,由此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芯少核”局面难以改观,已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两个南大学生掌握十个学生交论文第二章当前中国建设创新型犁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1.1当前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机遇第一,从国际环境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世界潮流的一浪高过一浪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在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下,人类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变。
科学技术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们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来源。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追求目标。
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方面的领先地位作为其国家战略目标。
英国政府提出,要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增长,必须保证科学基础的卓越性和实力,以创新为核心。
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
韩国政府提议,必须在国家一级制定和实施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政策,以探索国家发展的新途径。
第二,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随着今年1月XXXX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未来重大科技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正处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另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改变以增加投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2.1.2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
一大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地球石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建议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建议作者:金晓梅张幼文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07期摘要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也需要系统之外的要素加以支持。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策、法律、文化、教育、产业结构、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之间的连贯有效互动才能够激发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潜能。
文章主要从创新型国家系统内部各要素出发,通过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取得的成绩与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美国、日本、英国、以色列创新国家建设经验的梳理,建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重视需求因素对于科技创新的制约,协调好供給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加快培育创新生产要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增强国内先进制造业水平和生产配置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协调好区域、产业之间的科技投入;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国的创新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创新生产要素;国际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7-0008-10一、引; 言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各国创新的速度,以及技术上的差异。
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既可以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去生产,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去弥补。
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成就了中国这个世界制造业大国,依靠生产成本上的优势,我国承接了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当中大部分的加工组装环节。
但是成本上的优势并不能长久维持我国的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这种优势的可替代性太强,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的上升,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经济越来越需要成本之外的因素继续推动向前。
加快技术和体制创新,形成创新驱动的新的增长动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比其他静态的成本和规模条件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关于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已经非常的丰富。
试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障碍及路径依赖
学技术大会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 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这 是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加强自主色Ⅱ新能力建设之 后党中央做出的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全局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部
台力,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系尚 未建立。创新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 门,虽然在部门内已经形成了相当的 力量,但突出问题是各个环节之间相 互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网络。创 新要索部门所有、创新资源分割、创新 活动封闭、创新扩散薄弱则是问题之
侵权和纠纷案件。
怀精神,急功近利,不能容忍失败;二 是缺乏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
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创新形式化,能真
正体现创新价值的原始创新缺乏。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依赖 (一)建设创新型文化,努力培育 创新精神,创造适合创新的社会氛围。 这是推动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 础和关键。为此要做到: 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首先要 认识到创新是内源睦的,是厚积薄发的 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创新不能 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和形式上,要下太力 气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为创新创造氛 围,争取在原始创新方面做出成绩。同 时还必须树立以下几种观念:树立科学 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但不能急功近 利的观念,树立科学技术不能脱离客观 规律,又要鼓励独树一帜的观念。树立 不以成败论英雄,能够容忍失败的观 念,树立引领未来的观念。 二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 导创新精神。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 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 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要在创建创 新文化时倡导用动态的观点,全方位、 多角度地从新的视野去对待“失败”。 由于创新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失败 是难免的,也是合理的,因此应当容许 失败、鼓励员工积极冒险,大胆尝试, 把员工或团队失败的经验教训作为组 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失败的学 习,增加人们的洞察力,理勰力,从而 把失败转化为员工及组织的才智,以 此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 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使一 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 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 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 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
科技创新
经济观察:九大问题挑战"创新型国家"2006年01月09日09:06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然而,问题和挑战依然不容忽视。
“新华视点”记者邀请两位专家——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点评。
挑战一:1.5%目标迄今未实现科技投入能否大幅增长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王元:我国目前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关键是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发展需要;同时,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会有明显提高,并将引导和动员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
挑战二: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何时不再受制于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穆荣平: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还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
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鼓励企业增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投入的同时,以重大创新任务带动创新能力建设,根本扭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局面。
挑战三: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政策能否营造一片天空“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艰难。
科技大国战略——机遇和挑战的分析
科技大国战略——机遇和挑战的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
科技大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技大国战略的实现需要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支持。
科技大国战略的实现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对科技大国战略进行分析。
一、机遇从机遇方面来看,科技大国战略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
1、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的新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将其列为国家竞争的新优势。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而作为科技大国,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这些都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2、科技创新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科技创新的成果不仅提高了国家的技术水平,还能够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过去几年,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崛起,形成了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迅速发展,未来还将带来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3、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当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其国际声望也随之提高。
比如说,我国在高铁、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都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声誉和影响力。
实施科技大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挑战科技大国战略的实现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
1、科技发展不完全与人口发展协调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存在不协调性,科技的普及与老年的护理、照料等方面尚未能够十分协调。
建设创新型国家遭遇九大挑战
制度 、 应试教育体制缄默不语 。 在他看 来 , 种失语绝 对是 这
教 育体 制 的弊 病 使 然 。 些 教 师 的 失 语 正 如 某些 法 官 的 失 这 语 , 个 体 力 量 所 不 能 左 右和 改 变 的 , 须 进 行 体 制 改 革 是 必 才 能 彻 底 解 决 ! 以 一 部 分 人 民 教 师 和 法 官 在 实 务 战 线 的 所 。 默 不 语 ’ 。 语 失 真 体 制 的原 因 。 沉 和 话 是 3高 端 人 物 、 . 公众 人 物 迫 于 舆 论 的 强 势 监 督 . 避免 犯错 故而 失语 。 实 上 , 今 有 某 些 公 众 人 物 、 部 在 媒体 的强 事 现 干 势监 督下 , 们要么谨言 慎行 。 开 尊 口 。 他 少 避免 把 柄 外 泻 。 避免 犯 错 触 律 , 而 。 默 不 语 以 明 哲 保 身 : 么 一 边 正 故 沉 要 面 高调 反 腐 , 一边 幕 后 收 索 贿 赂 , 语 严 重 失 真1 话 4社 会 文 化 导 致 。 语 ’ 中 国 固 有 的 社 会 文 化 中 , . 失 。 至 少 存 在 两 种 思 想 造 成 了 今天 表 达 自 由 时代 下 的 ‘ 失语 ’ 现 象 。 是 。 不 关 己 、 高 挂 起 ’ 文 化 心 理 ; 一 就 是 天 妒 一 事 高 的 另 英 才 , 更 妒 英 才 的 畸 形 心 理 。 于 第 一 种 文 化 心 理 有 中 人 对 国某 一 类 经 济 学 家 中 的 理 论 研 究 型 ‘ 院 派 佐证 。 们 学 来 他 独 坐 书 斋 、 身 事 外 。 于 第 二 种 文 化 心 理 。 我 们 的 生 活 置 对 在 中更 是 司 空 见 惯 。 如 各 种 体 育 竞 技 或 应 试 竞 技 中 的 优 胜 例 者 或 成 功 者 在 大 众 面 前 , 别 是 在 那 些 失 败 者 面 前 必 须 保 特 持 谦 虚 、 敛 甚 至 是 闭 口 不 谈 、 默 不 语 。 不 能 盛 气 凌 内 沉 绝 人 、 狂 不 羁 或 者 对 整 场 会 遭 到 众 人 的 私 下 非 议 和 诘 难 , 就 是 中 国 社 会 的 文 化 心 这 理导致特定群体在特定情景下的失语。 5信 任 危 机 导 致 信 仰 缺 失 。 入 一 种 。 我 化 生 存 ’ . 陷 无 实 为 一 种 。 语 失 真 ’ 现 代 信 息 爆 炸 的 时 代 , 领 域 的 某 些 话 。 各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成为国家建设的关键因素。
本文探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
首先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影响,指出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技术、人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最后探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和措施,包括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
结论部分强调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因素,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建设、契机、挑战、路径、全球经济发展、问题、措施、重要性、未来发展、关键因素、推动。
1. 引言1.1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型国家建设正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战略目标。
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要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技术革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科研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创新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创新的发展;全球化竞争激烈,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创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找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和措施。
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人才,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的创新体系和政策支持,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勇敢创新、坚定信心,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走上成功的道路,实现国家的长足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全球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全球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当前各国争相探索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主导力量,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
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目标。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
本文就学习和贯彻中央重大决策中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经过近年来的改革,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宝贵力量。
近二十多年,我国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依靠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能力,要与基础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较量,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为主体地位,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的结合,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
政府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的来看:第一,政策是关键。
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包括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
这次《规划纲要》60条配套政策中,约有40条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有关,在税收扶持、政府采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
第二,政府投入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三,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
1982年美国盖尔研究所对70年代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每百万职工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至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追求,也是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契机和路径,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1. 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在今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的不断突破,为各国提供了庞大的创新空间。
新科技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有望推动产业革新,更有望带来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2. 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全球化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传统制造业的功能分工和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各国实现创新提供了机遇。
通过全球性的合作和竞争,各国可以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3. 拥有优质的科研人才和资源科研人才和资源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契机。
各国大力投入科研领域,努力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的创新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土壤。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的挑战1. 技术瓶颈和创新壁垒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技术瓶颈和创新壁垒是重要挑战之一。
一方面,在某些领域,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顶峰,进一步突破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
在一些行业中,存在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制约了创新的自由度和深度。
2. 创新环境和制度约束创新型国家建设还面临着创新环境和制度约束的挑战。
在一些国家,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制度创新不够灵活,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都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
而且,由于各国的文化、历史、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跨国合作和创新的难度也较大。
3. 国际竞争和合作压力创新型国家建设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和合作压力。
新发展阶段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前景、挑战和对策
202丨年5月第3期总第295期理论学刊Theory JournalMay.2021No.3Ser.No.295新发展阶段我国进人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如景、挑战和对策陈宇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北京100091)〔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坚实的产业基础,还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和稳步增长的研发投入,以及全面深化的改革道路,这一 切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营造着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环境,因此,我国实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前景是光明的。
但是挑战也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足,二是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顺畅,四是企业创新动力尚未充分激发,五是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水平低。
这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效能的提升以及创新生态的创建唯有正视挑战,做好自 己的事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才是必然选择。
应对挑战,需要从完善创新体系入手,加强顶层设计,增加创新供给、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需求,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创新供给;创新需求;创新文化〔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21)03-0023-08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创新驱动 发展成绩斐然,无论是投人还是创新产出都有大幅度提升。
按照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 指数报告》,2019、2020年我国连续两年排名第14位,稳居中等收人经济体之首,已经成功进人创新型 国家行列。
但当前我国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依然是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最大短板。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进人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 我国产业安全以及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共需科目(1)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公需科目(2010-------2014)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编写:刘经伟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5月目录1 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 (1)1.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 (1)1.2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2)1.3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4)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4)2.1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4)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5)3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3.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已有的基础 (7)3.1.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 (7)3.1.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7)3.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8)4 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 (12)4.1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 (12)4.2历史上科技创新及其环境的启示 (13)4.3影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原因分析 (16)4.3.1 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16)4.3.2中国教育观念与体系的影响 (22)4.3.3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影响 (25)5 国家科技政策 (27)5.1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及其作用 (28)5.1.1美国 (28)5.1.2芬兰 (29)5.2我国科技政策发展展望 (31)5.2.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31)5.2.2完善人才政策 (38)6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 (41)6.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原则 (41)6.2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途径 (43)6.2.1提高科研投入强度 (43)6.2.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3)6.2.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2.4培育全民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氛围 (44)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与此同时,由于科技创新的低下,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创新型国家建设须认真对待的四个法治问题(光明讲坛)
创新型国家建设须认真对待的四个法治问题演讲人:谭启平演讲地点:西南政法大学毓才楼演讲时间:2016年5月作者:谭启平《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8日11版)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亦将“坚持双轮驱动”(即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内容。
某种意义上,只有面向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持续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有序进行。
就如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认为,以下四个重大法治问题的明确与解决,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健全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法律制度取得了长足进步。
首先,除了《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通过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初步形成了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关的法律制度框架;其次,一系列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构成了较为全面的科技法规政策体系。
此外,各省、市、自治区也通过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关的地方科技法治进行了有益探索。
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
这体现在:第一,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文件、领导讲话、有关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广泛存在,全面系统、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尚未建立。
第二,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最具关联性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宣示性规定过多、可操作性不强。
例如,《科学技术进步法》第59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内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
从主要数据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从主要数据瞧中国科技创新面临得挑战过去10年就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飞速提升得10年,特别就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科技资源投入、科研绩效以及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发展实现了重要跃升•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既要抓住重大得发展机遇,也要应对复杂而严峻得挑战。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研判,采取切实有效得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贯彻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各项任务。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科技投入产出质量有待提升运用指数评价方法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度与排位就是国际上普遍采用得方法。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得国家创新能力排名由2001年得世界第6 1位上升至2010年得第29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2007年起发布得《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也显示,2 011年中国得排名就是第29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得《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 %得4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已经从2 000年得第38位上升至2010年得第2 0位。
上述研究虽结果有所差异,但基本结论一致,即过去10年间,中国得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迅速增强,与创新型国家得差距正在缩小.但就是,《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得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20 0 9年得第2 8位下降至2 0 10年得第2 9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测算得国家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在2009年也下降了1位。
这种波动说明国家创新能力就是在不断变化得,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得作用,我国更不能松懈。
从创新投入瞧,“十一五”期间我国得R&D/GDP年均提高0、07个百分点,远低于0、13得预期增速;从国际上瞧,欧盟(15国)用了28年得时间才从1、6%提高到2%o可见,我国迈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仍面临巨大挑战。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成为创新型国家是保持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鲜明的抗疫成果让中国在2020年脱颖而出,正式走上创新型国家的路上。
然而,创新型国家建设不只是一场名为“科技”的战争,背后还存在着种种契机、挑战和路径。
一、契机1. 投入空前增长去年,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这个数字远高于国家规划的应该达到2.5%的目标,表明了中国在创新领域的投入空前加强。
中国正在构建美中科技竞争的新格局,各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更好地打造技术优势,争取领头羊的位置。
2. 数字化加速随着“新基建”建设的加速推进,数字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数字经济的贡献率也在持续增长。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规模达到35.8万亿元,这种数字化加速将为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数字化将成为中国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挑战1. 需要更多的人才创新型国家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培养创新人才。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科技巨头,但与美国相比在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方面或存在差距。
为了满足未来创新发展的需要,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的速度和质量,为未来研发提供更好的支持。
2. 需要跨领域支持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不仅需要保持自身的科技竞争优势,也需要拥有全方位、多领域的创新支持。
这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定、产业布局及文化教育引导等,而这一切的支撑需要跨领域的协同努力。
三、路径1. 改变研发制度研发制度是培育人才的关键。
中国需要转变现有研发制度,从而实现科研人员的更高激励和更好保障。
目前的研发制度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不仅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更让许多人才流失到了其他国家。
改变研发制度能够让企业和研究机构更好激发人才和技术的潜力。
2. 加强教育培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品,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创建一种更加适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教育模式,提供更广泛、更全面的学习范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
全面创新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全面创新面临的困难及对策从美国硅谷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驱动掀起的发展浪潮,在全球各地风起云涌。
即将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也力图通过倡导创新,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开创新的动力。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活力之源。
过去30多年来,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十三五”的浙江,进入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
打造创新强省面临怎样的环境?又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江教授。
全面创新正当其时记者: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您怎么看待全面创新?魏江:21世纪以来,投资、出口、内需这三驾马车,都是以需求侧中某一要素的创新为驱动力的。
这种发展模式目前已经难以为继,因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单靠某一个方面的驱动力已经不能应对当下面临的全新挑战。
所以,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全面创新,既包括企业层面的产品、服务、市场、组织,也包括社会层面的治理体系、文化、政府管理等。
我理解的创新驱动,就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创新。
记者:全面创新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魏江:当下,全面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原来中国的产品与国际市场互补性很强,我们以低价格、高能耗的产品获取市场,但现在我们原先的优势渐渐没有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从成本优势变成了优势替代。
所以,这时候已经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而是对别人的优势替代,面对这种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让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建立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驱动的基础上。
第二,资源控制权竞争的挑战。
要解决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体错位问题,政府必须要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这显然需要全面改革政府治理模式,尽快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需要创新。
比如教育创新,过去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多是知识传授性的,而现在的要求是创新启发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勘测设计改革与信息》2006 年第6 期
蒋明麟三条建议关注水泥工业发展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 室副主任蒋明磷非 常关注建材 工业发展,他认 为建材工业在提倡 建设节约型 社会的今天 能够做出自己独特 性贡献。在今年的两会上, 他提出了三 条与水泥工业发展 密切相关的建议,一是利用 水泥窑处置 废弃物,二是规范化开采水 泥原料矿山,三 是 煤炭工业对建材工业的影响 。
为了适应国际形 势的变化,更好地 利用《技术性贸 易 壁垒协议》,各 国在法律上规定了行 业组织在技术法规 和 技术标准等 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政 府与非政府部门、 工业行会和企业之间在技术性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上 确立了明确 的职责与分工,建立起比较建全和 较有特色的 技术性贸易 壁垒体系框架,政府只对技术法规 标准提出指 导性原则,而并不 介入具体的制定工作 。美国的权威中 介 机构在推行 通用标准,开展质量、安 全、环保认证等方 面 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在日本,负 责工业技术标准的 起 草和修改的机构是隶属于经济行业省工业技术院的跨行业 的“工 业标准调查会”。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投资自由化进 程 的不断 深化,政府 干预和主 导的现象 逐渐受到 指责和否 定。因此,取而代 之的便是行业的会 规,或者是企业为 了 提高竞争力从内部制订更为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 章。
圾 和工业废弃物的一 个很好途径,投资 小、效果 好。国 外 一 些水泥企业在回转 窑炉中掺加部分有 热焓的废弃物,大 大 降低了燃料成本。国内虽也有一些 企业在尝试水泥窑 炉 中掺加废弃物, 但因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一定的数量与规 模 ,同时 还背负着相当大的压 力。
利用水 泥窑处理废弃物这 项措施,需要政府 推动、企 业 参与、民众支持。三方面 力量相互协调。政府应立法 支 持 这一措施,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 规,起草、修订 各 项 技术规范、操作 准则。例如对生产 水泥处理使用废弃 物 时 的大气排放标准、安全使用标准、废弃物运输安全规 范 等;修订水泥产品 国家标准,使处理 废弃物的水泥企业 能 顺 利地开拓市场;同时还应加快建立 工业废弃物和生活 垃 圾 的分拣和预处理工厂。
行业协会组织在国际活动中的作用把本国标准制定成 国际标准,或者将 本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协会标 准 推向世界,并为各国公认,便可以在国际 贸易中取得优势, 先声夺人。各国政府不仅积 极鼓励本国的行业 协会等非政 府组织积极 参与技术性贸易壁 垒的国际活动,而且,把 行 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活动纳入其全球经 贸战略中。
随着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 ,标准 化工作将越来越多地 依托行业协 会开展工作,需 要发挥行业协会和 优势企业的 整体优势,这使协会标准化 工作而临着一个新 的发展机遇
和挑战。协会标准 在国外有成熟的经 验,在我 国是标准化 改革与发展中要探索的 问题。
为适应行业快速 的发展以及前瞻性 技术的需要,由 行 业协会组 织开展标准的研究和 制定有很大的发展 空间,在 制定国家 标准和行业标准还不 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推出机 制灵活的协会指导性技术文件,尽快在全行业推广应用,起 到引领新 技术开发的作用,促进产品 结构调整和升级,并 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作用,最终上升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处理废弃物的水泥企业吸纳了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 为 改善环境做出了贡 献,政府对他们 应该有相应的补偿 与 回 报。应在财政、土地、税收、金融 等方面对这些企业 给 予 支持,并投入必要 的科研费用,进行 项目立项、攻关。
二 、 规范 开采 水泥 原料 矿 山 水泥工 业倡导低投资、国产化、优化设计,在这同 时 如 何保护有限的石灰 石矿山资源。各方 重视不够。如今 石 灰 石矿山多采用“民 采”方 式。水泥 企业只需从开采方 购 买 即可。一些不规 范的矿点,往往采用高台 段的“ 掏采”方 式 。有的还采用没 有支护的“峒采”。矿山开采时“采富 弃
——摘自《建材纵横》2006 年第 5 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九大挑战
● 挑战一:1. 5%目标迄今未实现,科技投入能否大 幅增长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 2. 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 年为0. 69%,2000 年以后 有所回升,到2004 年为1. 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 1. 5%还有差距。
● 挑战七: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能否成为 创新主体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 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 技术,重引进、轻消化 吸收再创新 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 挑战八:资源分散重复、忽视绩效,创新精神能 否觅得培育空间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然存在着 薄弱和分散等突出 问题,成 为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
● 挑战二: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何 时不再受制于人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
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 左右的设 备投资中,有 60%以上要靠进 口来满足,高科技 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 上依赖进口。
● 挑战三:自主再贵也要 用,国产的再好 也不用”,许 多自主创 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 上步履艰难。自 主产品缺乏 政策环境 支持,成为阻碍创 新型国家战略落到 实处的一个
ChinaB uildingMaterialRe sources Communicatio n 5
中国建材资讯
重大 问题。 ● 挑战四: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谁来承担创重
任 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000万,但高层次人才十 分短 缺,能 挤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 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 是凤 毛麟角。
● 挑战五: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创新指标能 否成为科研指挥棒 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 考核 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 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 ,花大
宏观 扫 描
我国需下大力气组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及法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李志军
我国至 今没有 建立 起全国 各行业 和地区 协调 、统 一 的技 术法规体 系。标准 化工 作还不 能适应 社会 主义市 场 经济 体制 的建立 和国民 经济 战略性 调整的需要 。行业 组 织不 仅是各 国技术 性贸易 壁垒政 策的主 要参与 者和执行 者,而且 在与技 术性贸 易壁垒 相关的 国际 组织中 也发挥 着重 要的 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标 准化活动。要认 真研究发达国家标 准 化工作的动态,积极参与和承担I SO(国际标准化组织)秘 书处的工 作,组织更多的标 准化专家参与国际 标准的的制 定工作,把我国的 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 到国际标准 中去,为我国产品 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创造条件。鼓励企业 参与各种 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 ,加强与发达国 家和我国主 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标准化项 目合作。通过参与、 参加与合作,不仅要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吸收过来, 更重要的 是力争把我国的标准 化意图和标准反映 进去,为 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 条件。
一 、利 用水 泥窑 处理 废 弃物 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 工程。目前 ,我国 主要采用焚烧、填埋两种处 置方法,不 仅占用了大 量土地,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传统处理方式 的 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有人将建材工业称为窑 炉工业,在生产煅烧过程中有 很多事情可 以做。水泥工业 回转窑就可以成为 处置城市垃
6 China Build ing Ma te rialResource sCommunication
量时间跑课题、要经费、写总 结。论文质量却 无法让人乐观。 ● 挑战六:浮躁之风挥之不去,创新文化能否觅得
一方净土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 创新为主导的价值 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 。“官本位 ”等传统 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 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传 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 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 轻能力培养;重趋 同一致,轻标新立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