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精)
(完整版)中国现代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创刊时间、地点、重要的理论文章?答: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理论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双簧信》、《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社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基本主张: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讨论人生一般问题。
特点:写实主义的文学团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写法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1、文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宗旨:“为人生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主要文学论点: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後来的苏联)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
用《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它们也标志被后人称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
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是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从事政治维新的同时,也看到了文学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严复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硝烟未尽之时即写下《原强》等文,指出“收大权、练军实”不过是“标”,中国的自强之“本”在于开民智,奋民力,新民德。
而作为维新派宣传家的梁启超,进而看到了文学在国民思想启蒙中的意义,把文学作为唤醒民众愚昧,使之了解变法的一种手段;1898年9月21日“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流亡海外,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以文学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于次年12月起先后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诗界革命”不仅承接了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的主张,更重要的是要求把诗歌写成具有鼓舞性、激励作用的文字;“文界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俗语文体”写“欧西文思”。
梁启超尤其看重小说。
他在1902年11月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惊人的论断:“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响应,王无生、夏曾佑、狄平子、吴趼人等都表示支持。
1898年,在思想方面亦属于维新派的裘廷梁、陈荣衮也先后发文,明确主张废除文言文,实行白话文,目的同样在于使民众了解变法、支持变法,改变愚昧状态,获得民族自强。
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启蒙文学思潮,从直接的思想资源上说,五四文学革命正是对此的继承和发展。
从五四文学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上说,则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全书目录:序前言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 6 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话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 年7 月-1949 年9 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序王瑶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在文学革命之前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晚清的裘廷梁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也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文学革命的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乘机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又为新的文化与文学运动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3、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早就了一批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4、现代印刷工业技术的引入促成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5、辛亥革命之后的十多年里,思想政治松动,相对比较自由,文化空气新鲜。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始。
陈独秀在发刊词《警告青年》中就鲜明的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其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文论是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的“输入学理”,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都以恢弘的气度、充沛的热情大力输入西方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新的信息,迎赶世界潮流。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条件:①文化基础: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报刊大量创办②社会基础:科举废除,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现代稿费制度规范化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军阀混战,政治局面混乱,无法进行严密思想控制。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③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⑴抨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
(存在偏激部分)⑵广泛引进和吸取运用西方文化。
⑶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学术氛围。
过程:①开始: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初步阐明了推行白话文立场。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⑶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②和复古逆流的辩论:⑴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⑵文化保守主义(国粹家林纾)对新文学的攻击⑶与“学衡派”(新文学保守主义)的辩论。
(文学革命的激进性)⑷与“甲派”(政治复古逆流)的论争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论争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逐渐完善清晰。
新文学运动是在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发生的,难于思考文化转行和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对立面某些可能正确的意见。
新文学运动的成果:⑴最重要成果:白话文的全面推广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⑷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⑴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⑵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崭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进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遣的抨击、林蔡争夺战、《学衡》派遣、《甲寅》派遣、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向、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道文学革命就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就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认知鲁迅的《欢呼》、《迷茫》就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明朗的标志?2.先行分析《欢呼》、《迷茫》整体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英雄传》存有哪些相同的解析?抓举三种观点,表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予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下一篇品酒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1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详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详细表明初期现代小说在故事情节结构与文体方面的技术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复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视频讲解]第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视频讲解]关于现代文学的几个结论:1.现代文学三十年,大约每十年,文学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
2.现代文学往往先有理论倡导,随后创作跟进,所以文学思潮与运动在先。
3.文体排列顺序基本显示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各种文体成就的大小。
总的来说,小说成就最高,最受重视,其次是诗歌、散文和戏剧。
4.著名作家是理解现代文学成就的关键。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本章重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其他知识点:1.文学革命的发生的背景及动因。
2.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外因。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发展的趋向及特色。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中国文学有了古典与现代、新与旧的区分。
1.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文界革命(新文体)小说界革命(改良群治、新民)白话文2.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为新的文化与文学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核心观点是认为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要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文化的束缚。
3.《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4.思想启蒙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5.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废文言倡白话。
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6.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7年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条件:①文化基础: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报刊大量创办
②社会基础:科举废除,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现代稿费制度规范化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军阀混战,政治局面混乱,无法进行严密思想控制。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③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⑴抨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
(存在偏激部分
⑵广泛引进和吸取运用西方文化。
⑶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学术氛围。
过程:①开始:
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初步阐明了推行白话文立场。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⑶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②和复古逆流的辩论:
⑴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⑵文化保守主义(国粹家林纾对新文学的攻击
⑶与“学衡派”(新文学保守主义的辩论。
(文学革命的激进性
⑷与“甲派”(政治复古逆流的论争
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论争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逐渐完善清晰。
新文学运动是在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发生的,难于思考文化转行和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对立面某些可能正确的意见。
新文学运动的成果:
⑴最重要成果: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⑷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⑵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
⑶联结中外: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吸取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
⑷形象更新:帝王将相、佳人才子的文学形象被平民百姓所取代。
文学革命的局限:
⑴缺乏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
⑵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和简单化倾向
⑶范围局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真正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外国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深受欧美诗坛意象主义运动影响。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的三大主义是以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完全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理论来源是日本文坛“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对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的作家群,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1921年周作人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偏向十九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创造社:1921年郭沫若郁达夫
倾向于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要求文学忠实表达作者内心感受,重视文学的美学作用,也注重文学表达“时代的使命”。
以1925年为界,后期转向“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一个高峰。
新月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提倡新格律诗,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探索,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
语丝社:1924年《语丝》周刊周作人鲁迅钱玄同林语堂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创造了着重社会批评的随笔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
浅草社:1922年《浅草》季刊
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就文学革命整体而言,是理论现行,即先有舆论倡导,再有创作实践。
在文学革命酝酿、发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先驱者始终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文学,核心是文学现代化问题。
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等,都体现了一种共识,就是坚信文学革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代表人物:
⑴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是在语言、形式及思想内容方法上的贡献。
代表理论:“白话文学”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两者相辅相成,构筑了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基本架构。
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革命理论:文学历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文学是表达时代情感思想的工具,工具僵化了,必然要被替换。
②《文学改良刍议》:具体提出从“八事”入手,实现文学变革,从“工具”(语言形式角度肯定白话文的合理性,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③对传统文学的思考:“整理国故”,主张对过去的文化进行整理,吸取精华。
力图对传统文学进行现代化阐述。
新文学的思想方法: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写实主义,提出“诗体解放”。
成就:正是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白话文的运用迅速增长,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书面表述上的支配地位,也开辟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崭新纪元。
⑵周作人: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代表理论:
①“人的文学”:标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社会问题,描写社会问题,根本目的在于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②“平民文学”:“人的文学”的具体化,提出以通俗的白话文学语体描写人们大众的真实情状,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③后期反思“人的文学”的功利性提出“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这对新文学初诞生时的功利主义有着清醒地制约作用。
对现代散文问题的理论确认: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的艺术性散文作为美文,实际上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文学革命的其他代表贡献
鲁迅主张白话文运动应当以“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为第一事;沈雁冰提出相对完整的“为人生”文学观;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阐释新文学;郭沫若注重内在情感的“自我表现”说。
四、文学创作潮流和趋向
“五四”时期,新旧思潮交战,东西方文化碰撞,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可以发现一些文学共同趋向。
⑴理性精神的显现
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所以使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强烈理性批判色彩。
现实主义作家重在对封建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传统思想进行价值重新估定。
浪漫主义作家也往往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也用批判的眼光探求人生社会。
作家们对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人生观的探讨,表明中国新一代作家开始有了现代意味的自我认识。
理性批判精神和理性探索精神,贯穿于第一个十年几乎所有作品。
在这种理性精神影响下,中国涌现了一批浓厚理性色彩的文学作品。
不过这种理性精神,并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哲学思想,很快被社会现实所淹没,没有形成欧洲那样纯粹的思辨思维。
(局限于现实
⑵感伤情调的流行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气氛主要是感伤的。
许多文学作品在抒发对美好理想的热情追求的同时,仍然伴随着沉郁感伤的情绪。
感伤成为了这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普遍心理。
现代意识促使青年追求人生价值和美好理想,但现实的压迫又让他们感到苦闷和失望。
感伤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主要反映着中国知识分子艰难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
它与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和思索联接在一起,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巨大起步,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时必有的情感标记和心理气氛。
⑶个性化的追求
“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
“自我表现”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作品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以至于某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和作家个人形象甚至难以区分。
这时期的小品散文成就远远在小说戏曲等其他文体之上,就是因为小品散文是不拘一格的问题,最适合作家表现作家个性。
标新立异,突出个性,是所有作家的艺术追求,在一个文体尚不够成熟的时代,作家的风格却是千姿百态的。
⑷多种创作手法的尝试。
新文学受到欧洲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颇深,但是“五四”期间,是一个多种思潮和方法多元并存,形成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
第一个十年前期,有鲁迅等现实主义作家取得了巨大成就,让“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足以和世界文学对话的高水平。
除此以外,一般作家更向往浪漫主义,属于一种历史转变时期社会心理的反映。
第一个十年后期,新文学创作者们都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作品角度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底层,艺术上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