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来历之谜
黄河象PPT
拓展: 文中说“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读完课文后,推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说一说尾椎去哪儿了呢? 示例:老象的妻子为了救它,在其他大象惊恐地离开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久不肯离去,妻子用尽全身力气想用鼻子拉它的尾巴,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它拖出泥沼。可是,直到把它的尾巴拽掉了也没能挽救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 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tuǒ)圆形的
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
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yū)泥上,深深地陷 了进去。 “踏、踩、陷”这几个动词准确地描写了老象陷进
淤泥的过程。这是科学家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再现了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了解黄河象骨骼石化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 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挖掘的情况。
(重点)
2.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 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 序;(难点)增强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象 的能力。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 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 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
搬运。(3)农民发现后没有自行挖掘,而是报告当地政
府,避免了化石在出土时被破坏。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弄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的哪些
《黄河象》相关知识_1
《黄河象》相关知识别看现在地球上只留下了亚洲象和非洲象这两种象,可是在地球的历史上,这些长鼻子的动物却是个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大家族。
古生物学家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断,至少有160多种古象曾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象是十分成功的动物,在50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们的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大陆,甚至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也留下了它们的身影。
为了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象本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形成了体态各异、形形色色的象。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大象家族的一些主要代表吧!始祖象时代: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产地:非洲身高:60厘米始祖象的大小与现在的猪差不多。
它很可能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
像河马一样,眼睛和耳朵在头上很高的地方,这样在沼泽地里打滚时,眼睛和耳朵仍能露出水面观察四周情况。
始祖象没有长鼻子,但它有一些特征与象开始进化时的特征很相似,因此当初人们发现它时,认为它是象的祖先。
所以起名叫始祖象。
但现在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在非洲发现的另一类古象才是象的真正祖先。
始乳齿象时代:早渐新世产地:非洲身高:2.5米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原始的乳齿象。
乳齿象这个名字是由于这类象的牙齿上有成对的像乳头形状的突起。
始乳齿象和始祖象生活在同一时代和同一地区,但它们吃的食物不同。
始乳齿象可能吃森林中的嫩草,而始祖象则挖食沼泽中的植物。
始乳齿象扁平的下门齿特化成匙形,上唇伸长形成了一个原始的长鼻子。
剑乳齿象时代:晚上新世至更新世产地:北美洲、南美洲身高:2.7米别看剑乳齿象比较矮,但很粗壮。
它的下颌短,下颌上没有门齿,有一对向上弯的大牙。
剑乳齿象的牙齿构造比较复杂,这表明它能够吃草。
在南美洲,剑乳齿象曾与古人类一起生存过。
嵌齿象时代: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产地: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身高:3米嵌齿象都有四个门齿和一条长鼻子。
它的下颌很长,过去有人管它叫长颌象。
对于它这样大型的象来说,每天需要吃大量的植物,大多数嵌齿象靠吃灌木的叶子为生。
黄河象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散文,介绍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以及科学家对其来历的假想和这具化石被发掘的相关情况。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对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基本情况的介绍,突出了它的高大与完整。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叙述的是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假想和推测。
其中,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是这部分的中心句。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两百万年前的地理环境,值得关注的是天气之热和河流的存在。
正因如此,才会有第三自然段中黄河象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它们道河边喝水,才会发生后面的种种状况。
课文第四自然段篇幅相对较长,也是科学家想像部分的主题部分。
主要的关注点有:老象到河边喝水→陷入河底淤泥中→老象被泥沙掩埋→经历两百万年的时间,地质发生变化→河流再次形成并冲刷老象安息的地方。
课文的最后一段叙述了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和挖掘的过程,化石出土时的情景也印证了科学家的假想部分,其实,是科学家根据出土时的情景进行的合理假想。
只不过是文章的描写顺序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罢了。
【教学建议】一、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河象骨干化石的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对课文做常规性的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不懂的词语,尤其是了解文中涉及的专业用语,如“古生物”“骨架”“尾椎”“头骨”“下颚”“舌骨”“化石”,以及对于本篇课文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的“假想”和“推想”等词语。
2、由于课文只配了一幅假想中的黄河象群到河边喝水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查找关于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以丰富教材内容,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主要内容。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的形式汇报交流他们通过阅读了解到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完整版)《黄河象》课文
《黄河象》课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
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黄河象》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范文一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 2课时7.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
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
三部分内容。
师:首先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百万年前,黄河流域,遍地是大象,这是真的吗?
百万年前,黄河流域,遍地是⼤象,这是真的吗?1.⾛⼊课本的黄河古象流⽔潺潺,遍地蒿草,⼀群群⼤象⾃由漫步。
这就是百万年前,⽢肃陇东⼀带的景象。
其时,亚热带⽓候笼罩了这块⼴袤的⼤地。
⼀天中午时分,⼀群⼤象,在头象的带领下,准备去河边喝⽔。
忽然,⼀头脚踩圆⽯的⼤象,陷进了泥潭……百万年后的1973年春夏之际,陷⼊沼泽的头象化⽯在⽢肃合⽔马莲河畔出⼟。
这头巨象化⽯,⾼4⽶,长8⽶,仅象⽛就长达3⽶,属于剑齿象类,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的古象化⽯。
因巨象化⽯发掘⾃黄河流域,故⽽⼈们命名为黄河象。
黄河古象化⽯的出⼟,⽴刻轰动了全国,各种传⾔层出不穷,各种报道铺天盖地。
散⽂《黄河象》被选⼊学⽣课本后,⼀代代⼈,读着《黄河象》,看着《黄河象》的纪录⽚长⼤。
对于这头黄河象,⼈们并不陌⽣。
然⽽,关于它是如何出⼟的,却有不少的鲜为⼈知的故事。
这头史前巨兽,为何出现莲河畔?究竟是谁发掘出黄河象化⽯?重达3吨的象头套箱是怎样从⼭沟中运出的?这⼀切要从1973年正⽉⼀份突如其来的通知说起。
1973年农历正⽉⼗五刚过,⼤概是公历的三⽉初。
⽢肃省⾰委会政治部⽂化组就给⽢肃省博物馆发了⼀个紧急通知,要求他们马上派⼈去庆阳合⽔县。
通知上说那⾥发现了化⽯,要他们去现场勘查。
通知就是命令,容不得丝毫的犹豫,博物馆的谢骏义和兰州⼤学⾕祖刚两⼈就搭乘⼀辆卡车赶往庆阳合⽔县。
黄河古象化⽯发掘的⼤幕也就由此慢慢拉开了。
发现化⽯的地⽅在距离合⽔县城有20多⾥,属于板桥公社⽥窑⼤队穆旗⼩队附近,那⾥是马莲河和与柴家沟(⽊⽠沟)的交汇处,具体地⽅名叫⽊⽠根嘴。
黄河古象化⽯的发现纯粹是巧合。
当时,正在修建⽔电站,⽽砂⼦供应场就设在⽊⽠根嘴边上。
⼀天,两名挖砂⼦的农民发现了两枚粗壮的“龙⾻”。
这两根“龙⾻”如同枯树桩的断⾯层,“枯树”周围的岩层是淡红⾊的,在靠近“枯树”边上的⼀圈⼟层却是淡绿⾊的。
在另⼀旁的崖⾯上还有尖状物埋藏的痕迹。
他们迅速将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
黄河象阅读答案
黄河象阅读答案黄河象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象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象阅读答案篇1①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
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②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
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
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
——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③“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得黄河了不得。
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
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
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④黄河,是大海以它倔强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拄,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3.黄河象【第2课时】》课件
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霸王龙就是非常
凶猛的肉食恐龙。它大脑袋,短身子,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 恐龙是卵生的。恐龙蛋的外壳十分坚硬。小恐龙破壳而出以
后,会得到老恐龙的细心照看,直到它们自己能够找食吃为止。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 思考核心问题。 同时认准字音, 理解词语意思。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 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tuǒ)圆形的
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
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yū)泥上,深深地陷 了进去。 “踏、踩、陷”这几个动词准确地描写了老象陷进
参考答案:
假想:天气炎热,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喝水,老象踩到石 头上,石头陷下去老象陷入淤泥,两百万年过去了,老象 变成了化石。 依据:它的站姿和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
词句积累。
骨骼
推想
假想
惊奇
惊恐
开掘 呆立不动
挖掘
陈设
陈列
骨架
有气无力
一动不动
昂首阔步
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tuǒ 科学家推测,黄河象踩到了一块( 椭 石头,然后陷入了( yū 淤 )泥里,尸体( )圆形的 fǔ 腐 )烂了,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 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
国学诵读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屈原《楚辞•天问》)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动物谜语】 四条大腿粗又圆,两把长刀硬又尖,全身披挂银盔甲,后 面甩根细皮鞭。(谜底:大象) 【有关象的歇后语】 大象的屁股——推不动;骑着大象数着鸡——高的高,低的低; 蛇吞大象——贪心不足;大象喝水——有肚量; 哑巴说大象——不可言状;大象吃蚊子——无从下口; 老鼠给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五年级小学课文《黄河象》
五年级小学课文《黄河象》五年级小学课文《黄河象》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局部(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这局部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局部(第7自然段材)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局部(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要学习表达方法。
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
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
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
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课文的四局部内容还可以按其他顺序安排。
比方,先写二、三局部,再写第一局部,再写第四局部;也可以先写第四局部,最后写第一局部。
1、关于预习: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布置有弹性的预习内容,指导并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生字新词,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着把课文分成几局部,写提纲等。
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严密结合教师有方案地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和讨论学生给课文分成几局部和写作的.提纲就使预习情况的交流、检查转入了对课文的阅读、探究的新阶段,课后练习第2题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落实。
3、熟读课文,训练思维,练习复述。
《黄河象》课件
挖掘过程
挖掘时间
1973年2月开始
挖掘方式
采用露天挖掘和保护性挖掘相结合的方式,历时近两年完 成。
挖掘过程描述
挖掘过程中,专家们对化石进行了详细记录、编号和分类 ,并采用石膏固定和保护措施,确保化石在搬运和保存过 程中的完整性。
发现意义
科学研究价值
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
黄河象的发现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 历史和生物演化过程。
文化价值
挖掘黄河象的文化价值,将其融入当 地文化、艺术创作和旅游开发中。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制定合理规划
限制开发强度
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制定科学合 理的规划,确保黄河象的生存和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生态旅游等利用方式的规模和强度, 避免对黄河象栖息地造成破坏。
加强监管力度
公众参与与合作
加强对保护区和利用活动的监管,确保各 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适应了黄河流域的生活环境。
形态特征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黄河象的形 态特征逐渐发生变化,如牙齿的 磨损程度、骨骼的结构等,反映
了其适应环境的过程。
化石记录
在黄河流域的多个地点发现了古 黄河象的化石,这些化石为我们 提供了了解其演化过程的重要线
索。
演化意义
1 2 3
生物进化的证据
古黄河象的演化历程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证 据,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演化的规律和机制。
CHAPTER 03
黄河象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01
02
03
生活区域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 域,特别是黄河上游的甘 肃、青海、宁夏等地区。
自然环境
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河谷 地带,主要以草原和河岸 边的树林为家。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
黄河象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
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
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
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体形特征黄河象是世界上保存化石最完整的大象,也是亚洲所发现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它的身高米,骨架总长米。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它全身的骨骼只有垂下来的尾巴没有找到。
科学家分析可能它在陷进泥沙时尾巴露在外边,因此腐烂掉了,没有保存为化石。
那么为什么黄河象的其它骨骼在经历了250万年后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呢?科学家们分析,黄河象被泥沙埋没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壳变动,没有经过流水的搬动,而且保持着不站不卧的姿势,这就证明黄河象埋藏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今天它高高地屹立在中国古动物馆特意为它设计的展厅内,让人们一睹它的雄姿。
在遥远的250万年前的甘肃省合水县,有一头大约有60岁左右年迈的大象到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了河里被泥沙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
黄河象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
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
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
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体形特征黄河象是世界上保存化石最完整的大象,也是亚洲所发现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它的身高米,骨架总长米。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它全身的骨骼只有垂下来的尾巴没有找到。
科学家分析可能它在陷进泥沙时尾巴露在外边,因此腐烂掉了,没有保存为化石。
那么为什么黄河象的其它骨骼在经历了250万年后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呢?科学家们分析,黄河象被泥沙埋没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壳变动,没有经过流水的搬动,而且保持着不站不卧的姿势,这就证明黄河象埋藏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今天它高高地屹立在中国古动物馆特意为它设计的展厅内,让人们一睹它的雄姿。
在遥远的250万年前的甘肃省合水县,有一头大约有60岁左右年迈的大象到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了河里被泥沙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黄河象》教案
《黄河象》教案《黄河象》教案1《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
写的是科学家依据陈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
“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
依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缘由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
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具体?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查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终一段)的内容。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缘由:1。
上级的正确指挥;2。
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
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脚踩石头原地没动←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动,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
二、导逆推溯缘由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
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依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
与此同时,还留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黄河象》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归纳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拓展《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一、在比较中体会黄河象的“完整”1、在比较中找到两文结构的不同(1)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题目《黄河象》《奇异的琥珀》体裁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提纲1、化石的样子2、假想化石的形成3、化石的发掘1、假想琥珀的形成2、琥珀的发现3、琥珀的样子预设:《黄河象》先写了骨骼化石的样子,而《奇异的琥珀》在最后一段才写了琥珀的样子。
(3)为什么《黄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较具体地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2、要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1)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河象骨骼化石样子的句子。
2、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特点:高大、完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2)学生自学画批(3) 交流中,有重点地引导体会出示: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由此可见其完整程度。
黄河象阅读答案
黄河象阅读答案【篇一:23黄河象】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理清全文的顺序。
找出课文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推想的依据。
2.利用教材,在教师的引领下,图文结合,大胆想象,文章内容与阅读收获相互比较对照,产生新颖的阅读感受。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3.让学生摆脱书本的束缚,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准备】1. 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知识,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及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
熟读课文。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由古生物大厅走进“黄河象”。
(一)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图片。
课件展示(二)出示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谈对化石的了解和看到黄河象化石的感受。
了解化石的有关知识。
课件出示图片和化石的讲解(三)根据题目提出自己学习文章时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黄河象化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是怎样的?(板书课题:黄河象)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一)学生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互相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和容易写错的字。
通过与形近字对比,学习“椭”、“椎”、“鸵”、“淤”、“趾”、“腐”六个字的写法。
(三)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渗透文章的叙述顺序。
(板书:黄河象的样子、黄河象的来历、挖掘黄河象)三、朗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具化石的特点是怎样的,并找出能说明它的特点的句子。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黄河象说课稿
黄河象》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这篇课文训练重点: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教育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12 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重点•难点:(一)重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二、说学情(学生情况)(一)学生对科学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象来历之谜
大家一定看过《黄河象》这篇课文吧!那你们对“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一
定有许多猜测吧,我也不例外,瞧!根据我的推断,初步认为黄河象化石是这
样来的┉
早在200万年前的一天,天气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从有一群小象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可快乐啦!有一头老年公象,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
所以没有和小象一起。
忽然,它看见不远处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河面上漂着几只香蕉,老象看的直呑口水,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谁知,它刚
跨进小河,左脚就踩到了一块圆石上,它抬起的右脚来不及收回,一下子就踏
进河里了,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
到河里,这时,正在玩耍的小象看到了,立刻四散逃跑。
就在这时,一条几米
长的巨蟒从草丛里钻出来看里挣扎的老象,心中一阵大喜,它想今天的晚餐有
着落了,现在它毫无反抗之力,正是我下手的好时机吧,于是它猛地扑上去,
咬住大象的尾巴,咬啊咬,没过多久,大象的尾巴居然被咬断了,它疼痛难忍,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越往下陷,还没等大蟒蛇把它的尾巴吃完,大象已经沉
到淤泥里,再也看不见了,没办法,大蟒蛇只好走了。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
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此时,大象的骨
骼也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黄河象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