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20210210085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4afa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3.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知识,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及其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天气变化、白昼与黑夜交替、地球形状、经度与时间计算等方面。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地球自转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重点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
(3)实验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
在一个封闭的箱子内放置一个水球,学生分别把箱子放在阳光下,或者暗处。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记录箱子内的温度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4)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方(可以是国内或国外),进行资料查找和分析,探究地球自转对该地区的影响。
例如,选取北极或南极地区,研究该地区长时间白天或黑夜的原因和影响。
(5)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图片、资料或实物等方式呈现。
(6)拓展延伸:通过讲解经度对时间的影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通过绘制经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经度来计算时间差。
4.总结与评价(1)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强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和时区计算的重要性。
(2)评价:通过小组展示、讨论和个人书面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教学资源-示意图、视频资料、相关书籍-实验用品:封闭箱子、水球-计算工具:经纬度地图、计算器6.教学反思通过设计这样一节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球与气候、时间等方面的认识。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5b3adc4227916888586d74d.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前提,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方向、周期、速度方面来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从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要充分利用教材及地图册中的示意图片,结合地球仪等直观教具进行复习。
要借助实际演示建立空间观念,并落实在图上,从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等。
要学会利用图解法,进一步加深有关知识的理解。
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图解。
要采用逆向思维法,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如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那么对同纬度地区地方时的早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习中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要注意总结规律和方法,如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地方时和日期的计算方法等等。
【知识构建】本讲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的影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章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大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图1仁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2. 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方法,形成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该讲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日常生活中虽有直观感受,但并没有形成概念,如何使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的现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形成概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ec051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7.png)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意义;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地球自转的意义:形成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难点:地球自转的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4. 实践活动法: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时区差异等;6. 总结与反思: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意义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2. 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案例;3. 教学视频:播放地球自转现象的视频资料;4.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6.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3b7dd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b.png)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利用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3)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举例解释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4. 互动环节:(1)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强调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1b1f5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2.png)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3)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利用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地理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学生分享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 实例分析:(1)教师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2)学生分享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bad3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球自转示意图、PPT等;2. 教学资源:相关阅读材料、讨论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
让学生反思地球自转对人类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材料,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 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相关地理现象;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地球自转意义的理解;3. 作业布置: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地理现象的掌握。
七、教学延伸1. 探索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2. 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讨论地球自转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相关的科学新闻和研究成果;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直观认识;3. 开展地球自转主题的科学竞赛或展览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b45f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c.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案标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过程。
2. 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探究活动:2. 通过PPT或图片,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包括地球自转的轴、自转速度等基本知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地球上的日照时间和气候分布等。
4.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地球上的时间差异等),并解释该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5.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释,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巩固活动:6. 练习活动:提供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7.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变化,并与地球自转进行联系,加深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
总结活动:8.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对其他地理现象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
2. 练习活动的答案评价。
3. 实地考察或实验报告的评价。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3. 练习题和答案。
4. 实地考察或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学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与地球自转进行对比和分析。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湘教版).doc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湘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05f788cd15abe23492f4d36.png)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解读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分析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掌握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3.分析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的计算 4.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知识导图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1)侧视:自西向东。
(2)俯视⎩⎪⎨⎪⎧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如下面图甲所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如下面图乙所示4.周期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5.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约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读地球光照图,回答问题。
(1)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任何时刻被太阳光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地球的自转使各地出现昼夜交替。
(2)周期:24小时,叫做太阳日。
(3)影响: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4)晨昏线的特点。
①晨昏线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②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为0°。
③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④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⑤晨昏线在地表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读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水平运动方向,并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大。
(2)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3.产生时差读时区和日界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方时。
①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
②与地理位置相关⎩⎪⎨⎪⎧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位置越靠东,地方时数值越大③经度相差15°,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ca085233687e21af45a99e.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产生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太阳日意义调节地表温度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教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395e4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a.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构思1.设计理念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实践力包含“地理实践活动的技能和方法”及“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意志品质”两个层面。
高中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地理课堂,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动手实验、户外考察、研学旅行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教学思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对应课程标准为“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该部分对学生思维能力、空间转换能力、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实践性很强。
因此,本节课将重点放在生活中相关地理现象的解释,以及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即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提升。
本节课旨在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灵活解答各类地方时、区时和日期的计算题,落实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过程(见表 1)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光阴的故事》哼唱歌曲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引出光阴(昼夜)昼夜交替【设问1】地球上存在着光阴(昼夜)现象。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追问1】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否与地球本身特点有关【动画演示】昼夜不断交替【设问2】昼夜不停交替的根据设问,认真思考【回答1】太阳光线直线传播,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回答2】地球是球体,不发光也不透明【回答3】地球自转引起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的成因原因是什么【追问2】昼夜交替与昼夜现象是否等同【总结】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的成因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 个太阳日了昼夜交替【回答4】昼夜交替、昼夜现象不同,成因也不同通过设问、追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过渡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d3794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3.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地方时和分析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2、教学难点(1)地方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状态,从而引出地球自转这一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方向结合地球仪,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介绍地球自转的周期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 360°所需的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24小时。
(3)地球自转的速度讲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 0 外,其他各地均为 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①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昼夜半球的形成和更替。
②讲解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如影响生物的作息规律和气候的变化。
(2)地方时①展示不同地区的时钟,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时间会不同?②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不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b97f2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6.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精编文档).doc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精编文档).doc](https://img.taocdn.com/s3/m/457b56a2c8d376eeaeaa31a8.png)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一、地球的自转1.观察地球仪演示自转方向.地球自转基本方向是______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_时针方向旋转,完成下图自转方向:2、地球自转一周360°的周期约为_____时____分____秒,叫一个_______日。
3、阅读课本“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①不同纬度处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都是,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_____向_____递减,赤道上各点的线速度是,北纬600各点的线速度是,约为赤道的______,③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4归纳地球自转的特征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速度: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二、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形成的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的球体2、昼夜交替(1)原因:主要是因为(2)周期:约小时,即一顺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天为(3)界线:线顺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为3、绘制昼夜半球图。
在右图中标注晨昏线、昼半球、夜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判断图中的晨昏线属于______线。
(晨线、昏线)。
2、晨昏线是_________的分界线,它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结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方向),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周期为______小时,称一个______日。
三、产生时差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相对位置偏的地点时刻较早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
概念:因而异的时刻。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小时。
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分钟。
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湘教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0c1ae504a1b0717fd5ddf9.png)
第四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解读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分析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掌握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3.分析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的计算 4.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知识导图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1)侧视:自西向东。
(2)俯视⎩⎪⎨⎪⎧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如下面图甲所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如下面图乙所示4.周期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5.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约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读地球光照图,回答问题。
(1)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任何时刻被太阳光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地球的自转使各地出现昼夜交替。
(2)周期:24小时,叫做太阳日。
(3)影响: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4)晨昏线的特点。
①晨昏线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②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为0°。
③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④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⑤晨昏线在地表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读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水平运动方向,并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大。
(2)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3.产生时差读时区和日界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方时。
①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
②与地理位置相关⎩⎪⎨⎪⎧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位置越靠东,地方时数值越大③经度相差15°,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的意义学历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地球自转的意义学历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5f704e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a.png)
《地球自转的意义》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的学习主题为“地球自转的意义”。
在这一主题下,学生将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自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自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特点,理解其对于地球环境、气候、日夜更替等方面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自转的周期和速度,理解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点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基本概念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转的意义。
2. 新课讲解:首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和速度,然后讲解自转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日夜更替、时差等现象。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观察日夜更替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观点。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意义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基本概念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网站,深入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表现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4cf8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a.png)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其影响;2. 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有哪些运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太阳的日出日落现象。
活动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的昼夜变换,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2. 让学生讨论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是指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和地貌的影响。
活动三:观察和实验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对地球上昼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对气候和季节有何影响?3. 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长度、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活动四:分析和总结1. 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是地理现象的基础,如日出和日落、昼夜的变换、气候和季节的变化等都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
活动五: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温和季节相反?2. 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对气温和季节的影响。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2. 检查学生的笔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总结;2. 准备相关素材,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3f2e9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6.png)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2)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提高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学生结合地球仪或地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时区差异、地转偏向力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计算、导航等;(2)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地理环境等。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2. 收集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 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5. 反思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影响;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球仪、地图、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地理现象;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0ff7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f.png)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2.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3.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以赤道半径。
4.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和速度。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讲解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周期、速度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软件:用于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和速度。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八、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知识精析】」、地球自转速度的比较1 .角速度的比较首先看是否为极点,极点上角速度为0;非极点上任何地点(包括海拔不同的地点)角速度都相同,都是15°/ 时、1° /4分钟。
如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
2 .线速度的比较(1) 海拔相同看纬度: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同一纬线上线速度相同,不同纬线上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计算公式为赤道线速度(1 670 km) x cos①(①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同。
南、北纬60°上的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零。
(2) 纬度相同看海拔:同一地点或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如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一)地方时的计算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 •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
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T-JIC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⑵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 点位于D 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 点地方时,以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贝U F 点位于B 点以西, 应“西减”。
⑶ 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 点所在经线与 ND 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5°⑷ 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 点地方时为:12: 00+ = 15: 00,F 点地15方时为: 45° 24: 00— = 21 : (二)区时的计算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
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十 去;余数若大于 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X1小时注:①“ +、一”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计算。
②若求出的时间大于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 24小时,日期减一天。
(三)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起飞时A 地时间 +—小?降落时A 地时间J±时差J±时差+ m 小时起飞时B 地时间一小时降落时B 地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降落时B 地时间=起飞时 A 地时间土时差+行程时间(m ) (注意:加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三、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1. 两种日期变更线的比较15°。
(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 地起飞,经过 m 小时飞行,降落在B 地,求飞机降落时 B 地的时间。
延伸特点 完全与经线重合|1S itr)LI 界线两侧经度 或时区的 差异两侧可能同为东经度(东时区);或全为 西经度(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东 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西时区)西侧为东经度(东时区),东侧为西经度(西时区)两侧日期差异 0时经线旧的一天新的一天西东180°经线新的一天西东旧的一天与地方时 的关系 只能是日期分界线,既是新一天的时,也是旧一天的 24时既是日期分界线,又是东西十二区的中 央经线,其地方时是东西十二区的区时 成因自然形成的人为规定的关系自然日界线与国际日界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日期一;宜然日界线与国际日界线 相对时(零时日界线在0°经线上),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2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自然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
如下图所示:m ・ m・ i i r r * r ■ * t r r(1)经线展示图示:180°减-天0时所在的塔线(自釀界战)(2)极地投影图示:【方法与技巧】明确日期范围类问题的解法解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 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 0时所在经线向西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 向东至180° (如上图所示),跨240加一天 昨天一M 月6日)-今犬- 口月了日)-昨天 仃月6日)到180°经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口期加•天』经过的 顺地球自转方向J 为0时经线,如 翔西向东)[日躺—天,经过的' 为 LBTlgit 如 OB60* W 0"个经度,占全球的 2/3。
解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 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
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例如:(1) 当180°地方时为6时,则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 3/4。
(2) 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 0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3)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 12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时),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四、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规律及应用(1)受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转,如下图所示:(2)可用“手势”记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初始运动方向 ―11偏转辰的运前方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 “南左北右”,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物体的偏转方向。
(3) 应用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高考例析】(2018 •课标II 卷)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 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 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回答1〜3题。
闿响河流, 大咒环流、地转偏向力般建于右岸,1 . 2月7号,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 . 2月7日9时B . 2月7日15时 C. 2月7日17时 D . 2月8日7时2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 . 东北方向B . 西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 西北方向3 •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A .生物类型多样B .对全球变暖敏感 C.大气质量优良D .人类活动影响少1 . A 恩斯克堡岛正午地方时为 12时,结合图示为南极,按照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可知恩斯克堡岛的经度约为170° E 。
北京时间是120°E 的地方时,两者相差 50°,时差为:50°X 4=200分钟,因此北京时间 大约为:12:00-3:20=8:40 ,接近2月7日9时。
故A 项正确,B C D 项错误。
2 . D 恩克斯堡岛位于 70°S 和80°S 之间,属于极地东风带,其具体风向为东南风,五星红旗应飘向西 北方向。
故D 项正确,A B C 项错误。
3. B 根据材料所述,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冰盖和冰被、陆缘冰、海冰的理想场所,这些地理事物受全球变 暖影响明显。
所以,该区域的优势是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故B 项正确。
南极地区,气候严寒,不适合生物生存,生物种类较少, A 项错误;整个南极地区人口都比较少、大气质量都比较好,所以人类活动影响小 和大气质量优良不是恩斯克堡岛的独特优势, C D 项错误。
【知识拓展】区时的计算方法1. 确定时区:经度/15 ° (四舍五入取整数)2. 确定时差:同减异加计算时差(每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3. 计算时间:东加西减时差(即向东加时差,向西减去时差)I7OPI8O D——陆缘冰界门2 ----- 洱汗「K ;忖拟匡3冰盖⑴被I2(F 130° |4(F \5(T16(戶畑尸】引尸14沪151尸 16(严【素养提升】 -、选择题1 .图片中工作人员的前进方向是( )A . 东B .西C .南D .北2 •当天22时该同学将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随即看到在美国洛杉矶 (34 ° N,118° W )的好友小明点赞,此时洛杉矶应是()A . 早晨B .中午C .傍晚D .午夜 3 •该日北京比洛杉矶( )A .黑夜时间短B .日出时间晚C .自转角速度大D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1 . C 4月份,北京昼长夜短,日出东北, 7:23分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图中显示工作人员面向阳光,且阳光在工作人员的左侧,故工作人员正在向南行进,选Co2 . A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洛杉矶位于西八区,二者相差 16小时,故北京时间 22时,洛杉矶应为22-16=6时,此时为当地的早晨,选A3. A 该日为4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京比洛杉 矶的纬度高,故北京昼长大于洛杉矶,黑夜时间比洛杉矶短,日出早于洛杉矶;洛杉矶比北京距太阳直射 点近,则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于洛杉矶,两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选 A o【知识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 :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十15° /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3.计算地(2018 •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密卷文综地理试题(八) 到了下面的照片。
据此完成 1〜3题。
)某中学组织游学活动,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时一学生拍方时 : 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 :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 =已知地的地方时 +地方时差 ; 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 =已知地的地方时 - 地方时差。
(2018 •全国省际名校联考(五))逆光是在被摄主体恰好处于光源和照相机之间时,极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充分的一种状况。
但有时候逆光产生的特殊效果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摄影的技法。
日出日落时分,光线 与地面的夹角较小 (约为 0°-30°) ,强度弱,对逆光拍摄最有利。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大手机生产 2017 年北京国际摄影周,某品牌手机拍摄的逆光照片参与了 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