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治理措施
在中国大陆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的西北部偏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块土地,它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耕作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食物。
然而,曾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黄土高原,逐渐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贫瘠的土地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大量的养分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殆尽,土地的肥力降低,因而收成减少,损失巨大。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黄土高原开始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的面积较大,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起秦岭北至长城,面积十分广阔,并且对于该区域工农业影响在不断加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区域明显、产沙集中、成因复杂的特点,该地区沟壑纵横、黄土广布、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上来说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中首先为黄土特性,无理层,但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土质酥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然后为植被因素,被具有涵养水源、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的覆盖率较低,而径流减少率和侵蚀较少率却在逐年增加,而较低的植被覆盖率则会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件下河流径流流量加大,侵蚀加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然后是地形因素,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地面破碎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再次为降水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还有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内力因素,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且以上升为主,强烈的大面积上升阶段与相对宁静阶段交替出现,因此使黄土高原地区沟谷受到很大的侵蚀,而黄土高原是我国强震频繁的地区之一,其受到的地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
而在人为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毁坏植被,陡坡耕种。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乱砍滥伐,开荒,坏了地面植被,地表失去保护。遇暴雨冲刷,成水土流失,昔日的绿树丛生的林区已成为光山秃岭,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过度放牧同样可以使植被的覆盖率急剧地减少,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在广大山区群众为解决生活薪柴砍伐林木,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场人为过度放牧、铲草皮、挖草根破坏了草场,从而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随着城市发展,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始逐渐地增多,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城市建立在一定的空间基础上,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城市的建设需要多种原料来做为支撑,这无疑要对自然环境尤其是其附近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城市交通的发展对于水土流失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大量的修筑路面对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一旦开发,往往造成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影响地区的环境,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先进的科技、丰富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利用其自然条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以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实施了多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政策与措施,广大学者也围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的布局与配置、坡地水土流失的机理与影响机制、坡地植被类型的生态恢复效果与效益评价等内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利用生物措施进行治理为根本措施,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小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因此要加大这一地区的绿化程度,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植物,以充分发挥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效。继续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强该地区小流域的绿化建设,把黄土高原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地区。
工程措施,即利用工程原理防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沟谷林立,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造成夏季雨水集中,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而春冬季节水源较缺乏,因此应该尽力调节其季节分配,合理利用降水来发展绿化,还应该加强适当的工程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势,坚持打坝淤地,兴建小型水库、堤坝、梯田以及平整土地等,以截泥留沙,限制水土流失的发展和加剧。
农业技术措施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为加强农业耕作技术,重点为土壤的疏松,有效地在土地的上方形成一层防护膜,减少雨水对于土地养分的冲刷作用,提高土壤的吸收蓄纳能力,避免长生地表径流。推广新进农业技术,增加粮食产量,以减小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尽管国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防护活动,来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的恶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林草植被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总体上看,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后,森林植被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林分生长不良,生态恢复较慢。水土保持要防治结合,强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综合措施,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建立措施配套、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体系。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流域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2]甘枝茂,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