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合集下载

4个字评价张学良

4个字评价张学良

4个字评价张学良
“攘外安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辽宁大学、沈阳大帅府博物馆、温州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民国史和张学良研究专家、学者组成“‘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整理与编辑委员会”,对这批录音材料进行编辑整理,成诸本书,是目前对张学良口述历史倾力最多,做得最好的一部口述历史史料。

“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内容广泛、丰富而详尽,不仅涵盖了张学良的一生,还涉及许多政治人物和历史当事人,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历史、艺术、宗教、哲学诸方面,访谈时张学良所处环境较以前宽松,是历次口述中最为坦诚的,涉及的话题深度超越以往,对许多事件、人物、问题进行了评论,表达了晚年张学良对自己一生和国家、民族历史的总结性认识。

此外,它公开了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很多没有公开出版的部分,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空白、断点,纠正了一些讹传,澄清了一些混沌模糊的历史真相;张学良的一些“即兴点评”,使有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变得简单明白,有些茫昧的人物变得清晰;张学良对其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也都有坦诚的叙述。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评价“一个普通人,却坐在了时代的天平上。

”高晓松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智、不勇、不care,是彻底的叛国贼。

也有人说他拯救了整个中国于水火,是民族英雄。

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张学良究竟当不当得起“民族英雄”这一称号,还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史实,功过究竟。

过对于自己被后世吹捧为“民族英雄”,他心里其实有愧,民国时期他可谓臭名昭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这是张学良自诩的打油诗。

这位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哥,选择了用鸦片、女人和灯红酒绿来麻醉自己,在晚年接受历史学家唐德刚的口述历史采访时,张学良很喜欢吹嘘自己年轻时候的泡妞往事,并宣称自己当时在老婆之外,还有11个女朋友,并且这些女朋友,大多是有夫之妇:“我给自己下了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所谓不忠,未能忠于皇军——忘却老帅亡命之际关东军救命之恩,未放一枪未守国土。

此前关东军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让张作霖如同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危难之下,他几乎答应了日本方面所提出的全部条件,包括日本人觊觎已久的增筑铁路线,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最终这场胜负已经几见分晓的战事,发生惊天逆转。

经过重新调整后的奉军,与1925年12月22日,在巨流河大败郭松龄部,轰动一时的郭军反奉因此功败垂成。

若没有当年张少帅下令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恐怕很难轻易得手东北三省。

东北基业毁于一旦,父亲张作霖为日本人所炸而亡,面对日军却不抵抗,反与日本人交好获利,918事变后,不发一枪撤离东北入关。

日本人和他有杀父之仇,而东北又是他的根据地,他不死命抵抗反而不发一枪撤离。

这会让人想不通。

是为不孝。

老部下统统丢掉,东北军建制取消,未能以德服校长是不仁。

张学良也往往不顾江湖道义和民族大义,当1930年代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他却背叛原本一条战线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直接导致冯阎大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不顾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和东北沦丧的家仇国恨,却为了保存军队实力而拱手让出大好河山;1936年,在拜把子兄弟蒋介石已经对他非常信任的情况下,他却出人意料地发动兵变险些杀死蒋介石。

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

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

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位旗人将领,被誉为是东北王,曾经主宰过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然而,他也以“投降汉奸”“人民公敌”等污名化称呼,备受批判。

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张学良对中国的影响。

1. 政治层面张学良在20世纪初叶,担任了东北地区的经营和治理工作,成为当时政治和经济的领袖。

他曾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推行西方文化和技术,曾经引进了铁路、电报、电话等现代化的产业和设施。

同时,他也在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领土的统一和巩固了当时政治的稳定性。

这些改革和措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也有一些负面的言论,认为张学良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当他投降日本,触犯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使得中国面临着更加艰难和困苦的局面。

这也让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付出了更加沉重的代价。

2. 历史地位与评价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不尽相同。

一些人认为,他是中国战争年代的一位英雄,为国捐躯,曾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甚至在国共内战中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还有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孬种、一个汉奸,背弃国家利益,投靠敌人,背离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 文化层面张学良曾经在东北地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教育活动,让人民受益匪浅。

当时,东北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富有活力的态势,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也得到了加强。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张学良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他的文化措施和政策,往往是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类似于折中主义,相比于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措施,合理性略显不足。

4. 影响张学良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他推进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加强了领土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他投降日本、背叛祖国的事实,也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他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民国人物评论

民国人物评论

民国人物评论——对张学良的评论张学良是个对他褒贬不一,盖棺尚未论定的历史名人。

对张学良的评价,大陆夸他是民族英雄,台湾说他是逆臣贼子。

历史名人往往性格复杂,张学良也如此。

我觉得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毕竟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自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需要客观。

虽然,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体,看问题不免带上主观的色彩,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的客观。

对于张学良的评论,事实就是事实,结果就在那里,历史已经书写。

我们不必像骂一个罪人一样去侮辱他,也没有必要把他一生夸耀的那么传奇,只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透视他的人生,品味一个平凡人的功与过……不过本文章中,我仅就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种种行为对张学良的这个民国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在这件事上,我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正面的,它体现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东北易帜结束了旧军阀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符合人民的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爱国之举!其次,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

评价张学良一生的诗句

评价张学良一生的诗句

评价张学良一生的诗句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一生中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外,还以其才华横溢的诗才而闻名。

他的诗句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感人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以下是对张学良一生诗句的评价。

首先,张学良的诗句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鲜明的形象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展现出来。

例如他在《八月园晚梅》中写道:“霜光炯炯明如玉,天丁一点傲冬槐。

”这幅画面勾勒出了秋冬之交、白雪覆盖的光景,刻画出了寒冷的氛围和梅花的坚韧。

他的诗句仿佛通过抒情的笔触,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其次,张学良的诗句还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音乐感。

他的诗行通常简洁明快,押韵工整,律动感强。

在《秋夜吟》中,他描绘了一个独自思考的夜晚:“秋水何时水晶般?寒萍谁家金甲帆?”诗句全面展示了他在秋夜深沉的感叹与思索,同时还展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

他的诗句让人产生共振,引发读者的深思。

此外,张学良的诗句也具有指导意义。

他的诗作既包含了对人生的思考,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关注民生百姓,关心国家大计,通过他的诗句传达出对社会艰难处境的思考和对问题解决的探索。

他在《思君恋故山》中写道:“疑似天涯潮水急,来时大鹏也势急。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大时代中风云变幻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他对自己人生旅途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的思想深度,启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张学良的诗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音乐感强,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句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观察和反思。

他的诗句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指导意义,对人们的生活和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欣赏他的诗句,我们可以汲取思想智慧,启迪人生的意义,激发对美、真、善的追求。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同时,他也卷入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和解读,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参与使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张学良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有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张学良虽然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与日本有过勾结。

据说张学良曾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过合作,甚至为日本人提供了情报。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他的真实目的备受质疑,他是否真心为中国人民而战还存在疑问。

此外,一些人批评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垄断了大量资源,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动机不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历史地位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变化,也遭受了许多的艰辛。

尽管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的负面行为。

他与中共党员的矛盾使得他的事业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投降。

他的投降行为被一些人谴责为背叛,认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投降是无奈之举,他为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做出了选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张学良无法继续与日本进行斗争,因此选择了妥协。

他希望通过和日本合作来保护东北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举动导致了一些牺牲,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平民百姓。

总之,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摘要:1.张学良简介2.张学良的成就和贡献3.四个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4.总结与反思正文:张学良,字汉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者。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张学良为我国的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和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他早年就读于奉天讲武堂,后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28年,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他继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年仅27岁。

二、张学良的成就和贡献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中原大战:1930年,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协助其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等反蒋势力,稳定了国家政权。

3.九一八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迫其抗日,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

5.爱国将领:在长达54年的软禁生活后,张学良于1990年获得自由,他一直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直至2001年去世。

三、四个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1.民族英雄: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为了民族生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展现出民族英雄的气概。

2.忍辱负重:在长达54年的软禁生活中,张学良始终坚定信仰,忍辱负重,为民族和解和国家统一默默奉献。

3.毁誉参半:张学良在历史上既有东北易帜、支持中原大战等光辉业绩,又有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的耻辱。

4.传奇一生: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豪情,又有政治斗争中的勾心斗角。

四、总结与反思张学良,一个毁誉参半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敢于担当,为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和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对张学良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张学良在军事领域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就通过以小搏大的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对国共两党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率领的东北抗联对抗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思想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张学良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他曾在辽宁、吉林省担任要职,为东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他还积极倡导民主制度和法治观念,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政治智慧和行动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张学良的影响还可以从历史反思的角度进行评析。

他曾在抗战胜利后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投靠国民党政府,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行为背离了抗战初心,损害了国家利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应该有选择自己政治道路的权利。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最后,张学良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后世人的启示上。

他曾被囚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

相反,他通过自学成才,从事出版事业,并于晚年成为一位著名学者。

他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后来的一代产生了莫大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起来,张学良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军事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历史反思和人生启示方面,他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学家们通过对他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认识到他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张学良的影响将长久地存在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中国近世史上的风云人物。

如果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

就事实而言,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

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

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在中国,近现代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时代。

而在诸多历史人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学良。

张学良,张作霖之子。

主要事迹,东北易帜,西安事变。

首先,张学良在历史上真正被人们所熟知是在皇姑屯事件之后,而在皇姑屯事件中,较为官方的说法是张作霖不甘于被日本人统治,从而想要让日本人和国军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日本人对其行为忍无可忍,便设计把他杀了。

真相如何我们暂且不论,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作为其子顺利的接过东北军。

从此以后,二十七岁的张学良也成为了一方军阀。

而在其接过东北军之后,自然成为了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拉拢对象。

当时,美国,日本,国民政府三方角力,都想将张学良拉到己方阵营。

而张学良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星期,便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并在同年七月一日,向国民政府发出了《绝不妨碍电》,使中国在形式上走向了统一。

东北易帜的发生,说明张学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但他绝对是爱国的。

东北易帜的意义不单是使中国在行式上走向了统一,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使国人对于和日本人做战有了信心。

而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而后蒋介石也默认了此种政策。

二人的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

虽然当时东北军打不过日本,而蒋介石也将希望寄予国际社会,但是国际社会对于此事并无多少表态。

弱国无外交,这是自古的定理。

这两人对于行式的判断失误使中国迅速的丢失了大片国土,从此,东三省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以我的理解,兵者,所以保家卫国也。

就算当时组织正面会战打不赢日本,但是宁愿化整为零,也要寸土必争啊!所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行为使千万东北民众在日本暴行下被残酷统治了十四年之久。

这次事件,张学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从而使东三省迅速沦陷。

此种行为,实在说不上是爱国。

而张学良的又一个事迹就是西安事变了。

一九三六十二月四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

我看张学良

我看张学良

我看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在大多数人看来,张学良可以冠以“爱国者”的称号。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控制了东北。

正因为张作霖妨碍了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发展,日本人才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在张学良担任保安总司令后不久,日本人为了逼迫张学良与其合作,公然在他面前进行了军事演习,以使之屈服。

面对日本人的要挟逼迫,张学良果断地发起了“东北易帜”的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7月1日,张学良向国名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统一。

另外,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让人们更加了解张学良,张学良在哭谏未果的情况下,与杨虎城共同兵谏蒋介石抗日,这一事件震惊中外。

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张学良对蒋介石是一直怀有感激之情,蒋介石对其一生影响也很大。

所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并没有杀了蒋介石。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统战目的,蒋介石一死,有可能使一些亲日派执政,那样反而使局势更加复杂,对中华民国和共产党都没有好处。

最后西安事变还是得到了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实现了从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维持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

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蒋介石将张学良软禁起来,杨虎城遭到杀戮。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张学良的功与过,总之是性格决定命运,姿势决定结果。

我们研究问题需要分析原因,而非单纯评论结果。

下面就根据他一生几个重大阶段,分析分析这个人。

1、思想:张学良不是败家子,起码不是纯的败家子。

相对大帅张作霖而言,张学良早年受良好传统文化教育,又经历西方教育洗礼,思维比较西化,思想开明,乐于接受并尝试新事物。

从讲武堂毕业后,在东北进行军政改组、兴教育、农业、工中,军事上整肃军纪;经济上提升奉票信誉,稳定经济,抵制经济侵略;农业上推行机械军垦和移民农垦,造林养田扩大生产;工业上建立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肇新窑业” 建厂并生产第一辆载重汽车“民生牌” ,, 等等举动,都是主动、正面、进步的。

业,, 一系列举措。

在他号召并主持的“东北新建设”运动而且张学良反对内战,热衷建设,大帅在世时就提出过“息内争,御外侮”的口号(针对两次直奉战役,也正是在这点上与郭松龄一拍即合,俩人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可见张学良对世界的认知比老一辈要开明得多,厌恶穷兵黔武,重视民生建设。

我爷爷是当时东大学生会主席,组织学生抗日游行时被张学良(时任校长)接见谈话,据回忆,很温和、讲道理的场:张学良绝对不是汉奸。

个人。

但最终因为抗日问题,爷爷还是跑延安去了。

)2、立其实张氏父子都不认可小日本,但凡长人心,就没有一个甘心做汉奸的,更何况身居高位者有足够的见识。

区别在于张作霖那一代人限于时代和经历,没有足够的国民意识,存于国不知有其民、民不知有其国” 的乱世,自然就没有主义、只认利益。

所以张作霖的目标就是进可入主中原,退可据守东北。

也就是说,割据起来做东北王已经是他的底线,何谈服从中央政府?何谈全国统一?其实那时候阎锡山等军阀莫不如此,我不卖国,但我的地盘谁占都不行,国民政府不行,日本人不行,共党也不行。

总之是不服来辩,, 呵呵对比其父,张学良无疑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帅在世时他就曾多次建议停止内战共同对外(“息内争,御外侮” )。

近现代人物评说_张学良

近现代人物评说_张学良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共产党说:“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8岁关到83岁。”但是国民党评价又是相反的:“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而且据记载 , 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热河保卫战时,“只到前线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
而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而后蒋介石也默认了此种政策。二人的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虽然当时东北军打不过日本,而蒋介石也将希望寄予国际社会,但是国际社会对于此事并无多少表态。弱国无外交,这是自古的定理。这两人对于行式的判断失误使中国迅速的丢失了大片国土,从此,东三省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我的理解,兵者,所以保家卫国也。就算当时组织正面会战打不赢日本,但是宁愿化整为零,也要寸土必争啊!所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行为使千万东北民众在日本暴行下被残酷统治了十四年之久。这次事件,张学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从而使东三省迅速沦陷。此种行为,实在说不上是爱国。
张学良是一个历史评价不一的人物,因为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其评价也是天差地别。其实,他作为一个国民党人,在西安事变中他绝对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说是兵谏,其实已经是军事政变。这种行为无论在何时,是何种政府,都是无法被原谅和容忍的。但是他又偏偏被软禁了,而且又阴差阳错的帮了中共的大忙。所以他被中共当做爱国主义者的典型来讲绝对是不过分的。首先他确有爱国之心,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在当时看,那也是一种迅速的方法。张学良晚年曾经说过:“我父子若不是因为爱国,怎么会落得这个地步?”其实当时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了这种结局。而他说的那句话,说明他对当年的事还是有些懊悔的,或者说是有些埋怨的。在发动西安事变后,作为一个军队领袖,他没有迅速果断的处理后续的事情,比如,杀死蒋介石,或者彻底倒向共产党一方。所以,他后来的所得到的待遇 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其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人物评价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

一、历史评价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

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曹长青: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热河保卫战时,“只到前线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

张学良是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

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形容张学良的句子

形容张学良的句子

形容张学良的句子张学良,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

他就像一颗璀璨而又独特的星辰,高悬于历史的天空,闪耀着复杂而迷人的光芒。

我常常想,张学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出生于富贵之家,本可以安享荣华富贵,做一个富家公子哥,整日里吃喝玩乐。

可是他没有。

他就像一头年轻而充满热血的雄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心中装着家国天下。

他看着自己的国家被列强欺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能无动于衷?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年轻的时候就掌握着东北的军权,那可是一方举足轻重的势力啊。

他手下的兵将众多,就如同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每一棵树木都是一名忠诚的战士。

当时的东北,在他的治理下本可以有一番新的气象。

他本可以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大展宏图,建立起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可命运却像是一个爱捉弄人的顽童,把他推向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

咱们来聊聊他和蒋介石的关系吧。

蒋介石当时是国民政府的领袖,张学良就像是蒋介石麾下的一员大将,可这员大将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主见。

蒋介石让张学良“剿共”,可张学良心里清楚,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他就像是一个明眼人,看透了局势。

他深知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自己的父老乡亲还在日本的铁蹄下受苦呢。

他怎么能忍心去攻打那些同样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共产党军队呢?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西安事变。

这西安事变啊,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张学良就像是一个勇敢的舵手,在狂风巨浪中果断地扭转了船的方向。

他不顾个人安危,扣押了蒋介石。

当时他心里肯定想:“我这么做是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民族的命运,我不怕得罪任何人。

”这一扣,就把蒋介石逼到了和共产党谈判合作抗日的路上。

这难道不是一种英雄之举吗?这就好比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所有人都在盲目地乱撞,而张学良一下子就找到了那扇通往光明的门,并且用力地把它推开了。

可是,张学良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蒋介石后来把他囚禁起来了。

这一囚禁啊,就是几十年的光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张学良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

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

不仅从危
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

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在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

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
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

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
还是国民党方面都是不能够抹掉他爱国行动的历史证据的,我们也应该给他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评价,不可以因一时错误而抹杀掉所有的功绩。

在军阀的后代之中,张学良是难得的将门虎子,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就像一首《忆张学良》所写:遥想东北王,生子贤仲谋。

家仇国耻恨,易帜云自开。

挥师入中原,四海复安康。

一朝成罪人,千古传功臣。

把张学良一生的重要事件都集中在一起,最后还是歌颂到他虽是一朝的罪人,但却是千古的功臣!这就是对张学良最为客观、最为公正的评价。

人力0班
张杰
2015年5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