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3babb7601f69e31433294c1.png)
第二分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炎黄传说在这当中占有突出地位。
考古发现解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有着精美的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可以证明商代的历史是信史。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革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早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羌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羌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南稻北栗,南北并存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是炎黄传说。
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家天下”的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使历史的必然趋势)《礼记》说: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进入“小康之世”。
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第三课)商朝和青铜文化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也因文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成为信史。
商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db46a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7.png)
上海⾼中历史第⼆分册知识点整理第⼆分册【教学过程】第⼀课中华⽂明的起源1. 原始农耕诞⽣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器时代,⼈们学会了栽培⾕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活。
·农业的起源使⼈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这些⽣产性经济活动的产⽣,标志着⼈类历史实现了第⼀次伟⼤的经济变⾰。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代代⼈的⼝⽿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
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等的传说,⼤体反映了早期先民⽣活经历的⼏个阶段。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普遍以炎黄⼦孙⾃称。
4.中华考古⽂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1)特征:满天星⽃、⼋⽅雄起;(2)核⼼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明融合、诞⽣的核⼼地区。
第⼆课⽂献与考古中的夏⽂化1. ⽂献记载中的夏朝(B)2. ⼆⾥头考古发现(C)第三课商朝与青铜⽂化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由于甲⾻⽂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献、甲⾻⼘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主要是礼器,专⽤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商代⼈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持政治权⼒的功能。
3. 甲⾻⽂(B)(1)甲⾻⽂的定义:我国⽬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字,是商⼈在甲⾻上⽤来记载占⼘情况的⽂字。
上海市历史等级考考点整理第二分册
![上海市历史等级考考点整理第二分册](https://img.taocdn.com/s3/m/8eb6b036a300a6c30d229f0c.png)
第二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a.原始农耕(A)1.原始农耕出现的时间: 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的标志:农耕取代采集和渔猎3.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 南稻北粟4.典型遗址: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b.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1.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C.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①特征:满天星斗和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a.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1.文献:儒家典籍《礼记·礼运》2. 文献中夏朝具备国家的特征:①“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②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b.二里头考古发现(C)1. 地点:河南偃师2. 遗址考古发现:①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②经济生活大多以农业为主③进入青铜时代商朝代与青铜文化a.商朝(A)商朝的建立与灭亡(前1600——前1046年)1、建立:1) 时间:约前1600年2)建立者:汤3)都城:殷(河南安阳)2、商朝的地位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多重证据:传世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殷墟、青铜器等)b.青铜时代(B)1.主要青铜器:“司母戊鼎”2.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特征:①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②主要是礼器,用于王室和贵族的典礼,祭祀③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④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C、甲骨文(B)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a.西周的建立(A)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打败商军,定都镐,史称“西周”b.封邦建国体制(分封制)的内容(B)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封邦建国体制2.内容:①分封以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②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意义: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c.礼乐制度(A)1.创立者:周公2.礼乐的起源和作用:①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宗法制)②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西周经济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a.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1. 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2023年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考纲知识点含答案
![2023年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考纲知识点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37b87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5.png)
第一分册考纲知识点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旳地区。
这些地区旳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旳水利之便, 发展了以农业为基础旳社会经济。
2.四大文明古国: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
3、两河流域基本上位于今天旳亚洲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4.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旳最古老旳文字之一, 由苏美尔人发明。
6、5. 汉穆拉比在位期间, 古巴比伦王国势力臻于极盛, 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旳时期。
7、《汉穆拉比法典》旳作用、历史价值和特点。
作用: 更有效地规范王国旳社会秩序, 深入巩固王国旳统治。
历史价值: (1)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旳成文法典;(2)是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旳第一手文献。
特点:(1)全面维护统治集团旳主线利益;(2)保留了原始习惯法法旳部分内容;(3)否认了血亲复仇等原始风俗, 有一定进步意义。
7、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其地理范围与今天旳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体相称。
尼罗河旳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水量, 使这一地区成为古代文明旳发祥地。
8、古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旳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旳专制君主。
9、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旳陵墓。
其中, 最负盛名旳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10、金字塔旳象征意义。
(1)是法老专制权力旳象征;(2)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奉旳详细体现。
11. 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
书写材料中, 纸草旳使用最为普遍。
12.古印度文明来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 土著达罗毗荼人发明了这一文明。
13、约公元前14 世纪, 雅利安人旳部落出目前了印度河地区, 征服了土著部落, 后扩展到恒河流域。
14.当雅利安人旳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 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被称为种姓制度。
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旳社会集团。
15.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为希达多。
佛教经典总称为三藏经或大藏经。
上海新教材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
![上海新教材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9dd3c7ad51f01dc381f11f.png)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为了控制大一统局面,秦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
具体措施为:①定皇帝名号,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地方建立郡县制④中央、地方各级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修建直道、驰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移民实边修建长城已抵御匈奴的侵扰;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
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其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秦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赋役沉重、刑法残酷)已远超社会承受限度,是秦亡主要原因;秦统治者沿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撤,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秦统治集团内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加速秦朝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3.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3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继承秦制但政令宽疏。
汉高祖刘邦错误以为秦乃孤立而亡,故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国并行局面。
但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终致“吴楚七国之乱”。
2.布衣将相之局: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受到很大打击。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军功受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知识点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f1f77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e.png)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知识点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是学生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教材之一。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各个时期和事件。
本文将以一种整洁美观的排版方式,对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的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
从夏朝、商朝到周朝,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成完善的封建制度。
在本册中,学生将学习到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变迁,了解各个朝代的国家组织机构、君主权力以及地方政权的建立和演变。
二、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本册的内容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兵车斗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分立等。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事件,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变迁,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这也是本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近代中国的变革近代中国的变革是本册的最后一个部分。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改革。
学生将学习到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革命运动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的努力。
结语通过学习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政治制度、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古代文化以及近代中国的变革。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涵盖了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整洁美观的排版方式,本文对该册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古代文化以及近代中国的变革,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95bc8bec3a87c24028c4a2.png)
历史会考知识点复习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与伊朗高原、西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国家)2、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
名称由来: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发明时间:公元前3100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历史地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作用:1)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用楔形文字保存下来。
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2、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宗教权: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
法律权: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经济权: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军事权:控制着全国的军队。
高二历史2分册会考知识提纲(上海)
![高二历史2分册会考知识提纲(上海)](https://img.taocdn.com/s3/m/8169c01f52d380eb62946d15.png)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姜寨遗址的特征【A】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意义: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征: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B】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居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2)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A】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B】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璀璨夺目。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B】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
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居民的经济生活【A】在二里头遗存中,发据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
依据地面上的遗迹,可以复原出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堂前是庭院,四周有相连的廊庑。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饲养有家畜。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一单元导学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一单元导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f283d928ea81c758f57887.png)
第二分册第一单元(第1课~3课)㈠、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二、阶段时间:距今1万年左右~公元前1046年三、阶段特征:1、中华文明的摇篮——进入农耕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我国由原始平等社会逐渐向阶级社会转化。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成为当时世界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四、历史时代词语: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姜寨遗址、中华文明起源、大同之世、小康之世、禅让制、世袭制、信史、方国联盟、礼器、甲骨文㈡、考纲解读:一、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1、原始农耕:(A)⑴原始农耕出现时间:约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标志: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人类历史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影响: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⑵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起源地之一:粟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外还有黍、稷、大豆(稻作农业和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2、炎黄传说:(A)⑴神话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但是保存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
⑵主要传说:有关炎黄传说在春秋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区域(A)⑴特征:距今5000—4000年,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⑵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⑶获取资料途径:考古发掘二、夏朝与二里头文化1、《礼记·礼运》中的夏朝。
(A)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
⑵特征:“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取代“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国家基本特征:国家机器的存在,设官分职、有军队、监狱、刑法。
2、二里头遗址(A)⑴地点:河南偃师二里头⑵内容:宫殿遗址(社会分化),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玉器多用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记载“礼仪以为记”相吻合。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746b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6.png)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历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百家争鸣-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司马迁与《史记》的编纂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曹魏、蜀汉、东吴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竹林七贤-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佛教传播4. 隋唐五代-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盛世与开元之治-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社会变革5. 宋元明清-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明清两朝的中央集权与闭关锁国- 晚清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影响-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列强侵略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戊戌变法的尝试与意义3.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民主思想的传播-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抗日战争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经济发展三、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特点与发展 - 印度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2. 中世纪时期- 欧洲的封建制度与教会的权威-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人文主义的发展3. 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5.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 冷战的形成与美苏对峙-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加强四、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资料的辨析与运用- 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分- 历史资料的批判性分析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事件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3. 历史人物的评价- 人物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人物评价的多元视角4. 历史观点的形成与论证- 历史观点的提出与支持- 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5. 历史教学与研究- 历史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上是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以及历史思维与方法等重要内容。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20f766f25c52cc58bd6be7c.png)
第二册考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⒌典型史实: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A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C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内外服制A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依据是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具体指河南安阳殷墟)的多重印证2、商朝对地方的管理模式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形式。
二、青铜时代A⒈青铜器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A二.封邦建国制A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bd03ea1a37f111f0855b21.png)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南稻北粟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这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灵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 ➢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 内外服制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落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
公园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松散的联盟关系➢ 青铜时代沟通天地 支持政治权利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封分同性诸侯 ★先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功臣 ★ 已臣服的殷商后裔➢ 周公“制礼作乐”“德治”“敬天保民”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周 夏 商 西 东 三朝并存大致方位图➢ 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儒家 道家 法家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完成区域性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统一六国各国政治,经济统一连年战乱的民心安定终灭六国,一匡天下➢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汉统治者施令宽简舒缓郡国并行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清静无为”提倡节俭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决策核心“内朝”或“中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的盛世第十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上古井田制企图由政府对工商业实施严格控制,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其结果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官商的营私舞弊“柔道”文教治国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2册 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2册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2cbce3f90f76c660371a0c.png)
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距今1万年前后。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特征:农耕聚落,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3、中华考古遗址的分布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记载中的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传说中的夏: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文献中的夏: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2.考古发掘的夏: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索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公元前1600年汤)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因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和文献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青铜器:司母戊鼎(世界最大);特征:①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
②以礼器为主,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甲骨文:是商人在龟甲兽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实施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方国联盟: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方国向背是商朝兴衰的晴雨表。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武王克商),在牧野之战打败商军,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2.周初的政治:封邦建国制(分封制)的内容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第二册第二单元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第二册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fb58e417cc7931b765ce152d.png)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春秋(前770——前476年)孔子修订的《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间大体与东周前期相近,故称之为“春秋”。
战国(前475——前221年)战国时列国征战,当时人就称这些国家为“战国”,西汉刘向编定《战国策》后,始称这一时期为“战国”。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
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
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化1、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2、井田制瓦解,各国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各国变法的概况:从李悝、吴起、邹忌、申不害到商鞅主持各国变法。
背景:经济发展,列国纷争目的:富国强兵措施:选拔人才,奖励耕战范围: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开始在各国建立: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
孔子:“仁”为核心思想体系,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
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倡统治者行仁政。
荀子认为礼仪教化还不够,还得有法律的强制作用,综合儒法思想。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该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
三家学派在思想主张上有何共性都是以治理天下为共同的目的,具有大一统思想百家争鸣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源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第六课大一统的秦朝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兼并战争与区域统一——为秦大一统奠定基础2.步兵骑兵战代替车阵战,战争残酷3、商鞅变法时间:秦孝公时期目标:富国强兵、兼并天下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政治:废世卿世禄、建县制、连坐法3、军事:军功授爵作用: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分册【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
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2. 二里头考古发现(C)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1)甲骨文的定义: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
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 西周的建立(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
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1)主要内容: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
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
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在战国时达到高潮,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方面。
③文化思想领域:百家争鸣(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急剧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到秦朝终告完成。
2. 百家争鸣(C)(1)背景:·经济变革波及政治变革,并影响到文化领域。
·社会转型时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主要学派·儒家:春秋晚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发展“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
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结合。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为代表人物。
正面肯定变革,提倡“法治”,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春秋末期兴起,以老子为始祖。
对现世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朴素辨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有深远影响。
(3)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B)战国时代,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商鞅变法(B)(1)背景:秦国内乱数十年不止;屡遭邻国入侵;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
(2)目标:富国强兵、兼并天下;(3)内容:经济措施: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农耕;政治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实行什伍连坐;建县制;(4)意义:秦国的改革具有延续性,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 秦帝国的建立时间(B)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郡下设县,县下设乡等组织。
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税。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3)秦朝巩固“帝制与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政治:修驰道、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文化专制,统一思想;·民族关系: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4)影响: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1.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C)(1)滥用民力、秦律诛罚苛刻、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扼制了文化,把士人推到了对立面。
(2)战争经验治国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的局面;(3)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宫廷争斗、大肆屠杀宗室朝臣。
总结:秦朝短命而亡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秦的短命而亡说明攻取不易,守成更难。
2.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结果(A)(1)领导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序幕。
(2)结果:项羽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刘邦进驻霸上。
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3. 西汉的建立(A)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西汉,都于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
第八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 汉承秦制(B)(1)背景:汉朝建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2)内容:·承:皇帝制度、中央官职、地方郡县制度均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不承: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认为秦之所以短命而亡,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国并行局面。
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以黄老思想治国,实行无为而治。
2. 文景之治的内容(B)文帝与景帝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天下百姓田租;废除秦朝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第九课汉武帝时代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B)(1)内外朝制度: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有皇帝和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成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3)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用: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1)目的:以思想上的大一统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措施:设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其它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长安建太学、授五经选官吏;郡县学校配经师、培养官员后备人选。
(3)影响:·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4)执政原则:儒表法里3.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A)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和张掖),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天山南北与内地连为一体。
第十课东汉的兴衰1. 刘秀建立东汉(A)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