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蛇的分类及分布概要

合集下载

农村十大毒蛇

农村十大毒蛇

农村十大毒蛇毒蛇是广大农村地区常见的危险动物之一。

它们具有剧毒,并且可能对人类和家畜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在农村地区,了解毒蛇的种类和特征对于人们的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农村地区最常见的十种毒蛇,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1. 五步蛇五步蛇,又称眼镜蛇,是农村地区相当常见的毒蛇之一。

它的特征是身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或黄色的颈纹,以及具有扁平的蛇头。

五步蛇的毒液可导致出血,并在严重情况下导致瘫痪或死亡。

2. 红头蛇红头蛇是中国最常见的毒蛇之一,也常见于农村地区。

它的特征是头部呈红色,身体呈黑色,并且体长一般不超过1米。

红头蛇的毒液主要影响人体的血液凝固和呼吸系统,如果被咬伤,需要及时就医。

3. 华南竹叶青华南竹叶青是一种常见的绿色毒蛇,体长通常在1.2米左右。

它广泛分布于国内的农村地区,低山丘陵和竹林中。

华南竹叶青的毒液含有多种神经毒素,会导致神经麻痹,甚至呼吸衰竭。

泰山蝮又称五步蛇,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毒蛇,也是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

它的体型较小,长约50-70厘米,背部呈暗绿色,腹部为黄白色。

泰山蝮的毒液可导致出血,破坏红细胞和血管。

5. 金环蝮金环蝮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毒蛇,分布于南方的农村地区。

它的特征是身体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黑色环纹。

金环蝮的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可能导致溶血、腹痛和呕吐等症状。

6. 鳞腹蝰鳞腹蝰是一种不算常见但具有较强毒性的毒蛇。

它的身体呈浅灰色或橙褐色,腹部具有特殊的鳞片纹理。

鳞腹蝰的毒液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可能引起呼吸麻痹和心血管衰竭。

7. 青竹叶蝮青竹叶蝮是一种常见于农村地区的毒蛇,它的身体呈灰绿色,背部具有明显的黑色斑点。

青竹叶蝮的毒液会导致溶血和瘫痪等症状,被咬伤后需要及时就医。

8. 斑头蝮斑头蝮是一种身体颜色鲜艳、毒性较强的毒蛇。

它的特征是头部有一条明显的宽黑鳞带,身体呈明亮的绿色或黄绿色。

斑头蝮的毒液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被咬伤后可能导致神经精神症状和心血管系统问题。

蛇的种类与分类

蛇的种类与分类

蛇的种类与分类蛇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爬行动物,其种类繁多,多样性极高。

在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蛇类,它们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蛇类及其分类。

一、无毒蛇无毒蛇是指不产生毒液或毒液含量很低的蛇类。

在无毒蛇中,最常见的是家蛇科(Colubridae)和锦蛇科(Pythonidae)。

1. 家蛇科(Colubridae)家蛇科是最大的蛇科之一,种类众多。

这些蛇一般体型较细长,体色鲜艳或斑驳。

家蛇科的一些著名种类包括美国眼镜蛇、王蛇和红尾蛇等。

2. 锦蛇科(Pythonidae)锦蛇科是最具代表性的大蛇科之一,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蛇种之一,如蟒蛇和蛇螺等。

这些蛇一般体型庞大,非常强壮,以活体捕食为主要特征。

二、有毒蛇有毒蛇是指能分泌毒液并通过咬人或咬其他动物来进行攻击的蛇类。

有毒蛇可根据其毒液产生的生理效应以及牙齿构造等特征进行分类。

1. 蝰蛇科(Viperidae)蝰蛇科是最为常见的毒蛇科之一,包括响尾蛇、眼镜蛇和蝮蛇等。

这些蛇一般具有向前可动的长牙,能够快速咬击猎物。

其毒液多以神经毒素为主,可以造成神经麻痹或溶血等症状。

2. 猎蛇科(Elapidae)猎蛇科是另一类常见的毒蛇科,包括眼镜蛇、眼镜王蛇和眼镜蛇等。

这些蛇一般具有直立的前牙,并具有强烈的脊椎神经和心肌毒性。

它们的毒液常以神经毒素为主,能造成迅速的瘫痪。

三、其他特殊蛇类除了无毒蛇和有毒蛇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蛇类,并不容易划分到其他分类中。

1. 蛇螺(Eunectes)蛇螺是一类非常大型的蛇,被归类为锦蛇科。

它们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沼泽地带,体长可达10多米。

蛇螺具有强壮的身躯和特殊的游泳能力,以及吞噬大型猎物的能力。

2. 盲蛇(Typhlopidae)盲蛇是一类小型蛇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们的眼睛非常小,甚至看不见,以及具有钻地的特长。

盲蛇主要以白蚁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

综上所述,蛇类是地球上一类多样性极高的爬行动物。

农村十大土蛇

农村十大土蛇

农村十大土蛇1、虎斑游蛇(微毒蛇)虎斑游蛇是农村现在最常见的蛇品种,分布广,种群数量越来越大,这和它们的天敌少有关系。

也有的地方叫野鸡脖子蛇,也是蛇友喜欢饲养的宠物蛇。

2、赤练蛇(微毒蛇)赤练蛇也是农村常见的微毒蛇,它们喜欢在村庄里活动,觅食晚上出来的蟾蜍,它们特别喜欢吃蟾蜍,红黑相间的颜色,也比较好看。

3、白条锦蛇(无毒蛇)白条锦蛇也是常见的无毒蛇,它们生活在我国各地,分布比较广,现在种群也少了很多,但也是农村经常看到的无毒蛇品种。

4、乌梢蛇(无毒蛇)乌梢蛇是我国常见的无毒蛇,也是分布特别广的一种蛇类,常见的中药材品种,有比较好的祛风湿功效。

乌梢蛇喜欢吃蛙类,经常在水边看到它们。

5、黑眉锦蛇(无毒蛇)黑眉锦蛇也叫家蛇,因为它们经常出没在农村的家里,寻找老鼠吃。

有的地方也叫菜花蛇。

黑眉锦蛇分布比较广,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

6、短尾蝮(剧毒)短尾蝮是剧毒的毒蛇,也是我国分布广,且比较耐寒的毒蛇品种,每年它们出来的最早,冬眠的最晚,是一种血循毒毒蛇,因此毒蛇咬伤中,占的比列高。

7、中华水蛇(微毒蛇)中华水蛇也是农村比较常见的微毒蛇,它们生活在南方的水田、池塘、沟渠里,有时候在岸边草丛里休息,捕鱼的时候容易捕获到它们。

8、赤练滑游蛇(微毒)赤练滑游蛇也是一种水中生活的蛇类,很多地方都直接叫水蛇,是水蛇家族的一种,南方捕捉黄鳝的笼子经常能捕捉到赤练滑游蛇,早期还是很多人喜欢吃的肉用蛇。

9、王锦蛇(无毒蛇)王锦蛇也叫大王蛇,是我国常见的大型的无毒蛇品种,分布也比较广泛,很多地方都有,适应性广,耐寒性强,因此,北方地区也有分布。

10、竹叶青蛇(毒蛇)竹叶青蛇也是一种毒蛇,毒性不是特别的强,但也列入我国十大毒蛇之一。

它们也是农村常见的蛇类品种,分布比较广,有很多的亚种。

我国常见蛇类分科、毒性及地区分布概况

我国常见蛇类分科、毒性及地区分布概况
海南闪鳞蛇

海南、广西、浙江
青环海蛇(斑海蛇)

南方沿海各省近海
海蛇科
细腹鳞海蛇

10
16
南方沿海各省近海
长吻海蛇

南方沿海各省近海
海蝰

福建、广东、广西近海
蝰科
①蝰亚科
②蝮亚科
尖吻蝮(五步蛇)

5
26
华中、华南、华东、台湾,系我国特产
蝮蛇(草上飞)

除西藏、海南、广西外,全国各地都有
竹叶青

甘肃、四川贵州、安徽、江西等省

云南省、海南省
翠青蛇(青竹蛇)

南方各省
钝尾两头蛇

南方各省
水游蛇(水赤链)

南方各省
山溪后棱蛇

南方各省
绞花林蛇

江南各省、西藏、云南
紫沙蛇

江南各省、西藏、云南
繁花林蛇

江南各省、云南、贵州、江西、浙江
花条蛇

宁夏、甘肃、新疆
金花蛇

福建、广东
绿疲蛇

广东、广西、福建、西藏、云南、贵州
中国水蛇
福建
广东
贵州
海南
台湾
种类
92
85
83
78
77
67
57
省(区)份
浙江
四川
江西
安徽
湖南
西藏
甘肃
种类
56
55
54
41
39
31
29
省(区)份
陕西
江苏
湖北
河南
辽宁

蛇

1 头较大,呈三角形,颈细,体背呈草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

竹叶青蛇自颈部以后,体侧常有由背鳞缀成的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纵线,或为黄色纵线。

尾较短,焦红色,具缠绕性。

眼红色,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

头背都是小鳞片,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躯干中段背鳞19~21行;腹鳞150~178;尾下鳞54~80对。

银环蛇2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

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

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

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

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眼镜蛇3 眼镜蛇是眼镜蛇科中的一些蛇类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

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颈部,该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

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

眼镜蛇科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

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

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

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

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

4 全长1 m左右,尾长约为全长的五分之一。

背面紫灰或灰褐色,正背有一行18~31+6~11个约等距排列的黑色大菱斑,菱斑中心黄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长短不一,交互排列的黑玉斑锦蛇斑。

头背黄色,有典型的黑色倒"V"字型套叠斑纹。

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1)+3(2);上唇鳞7,2-2-3式,或8,3-2-3或2-2-4式;下唇鳞9,前4枚切前颔片。

中国主要蛇类

中国主要蛇类

中国主要蛇类(加粗字体表示毒蛇)【盲蛇亚目(共3科)】【盲蛇科】中国共有4种。

钩盲蛇,俗称入耳蛇。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体型最小的蛇类,一般身长15厘米左右,以蚂蚁和白蚁为食。

【原蛇(蟒蛇)亚目】【蟒科蟒属】中国共有1种。

缅甸蟒,又叫蚺蛇、南蛇。

主要分布于南方边陲,体型最大的蛇类,一般身长5米左右。

【蚺科沙蟒属】中国共有2种(东方沙蟒,俗称土棍子;红沙蟒),仅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小型蟒蛇,体长1米左右,许多分类学家把红沙蟒和东方沙蟒作为一个种。

【新蛇亚目】【瘰鳞(疣鳞)蛇科】小瘰鳞蛇,俗称沙皮蛇。

中国仅1种,分布于华南一带。

一般身长小于1米。

【闪鳞蛇科】闪鳞蛇,中国共有2种(闪鳞蛇;海南闪鳞蛇),主要分布于滇南;华南、江西、福建一带。

一般身长小于1米。

【针尾蛇科】红尾筒蛇,中国仅1种,分布于福建、海南、香港一带。

体长43厘米左右,尾部短(1厘米)、扁平。

【以下为新蛇亚目游蛇科】脊蛇,中国共有8种,主要分布于南方大部及陕西、甘肃一带。

因种类不同体长30-80厘米不等。

腹链蛇,中国共有18种,分布于南方大部。

体长一般不到1米。

白眶蛇,中国仅1种,仅分布于福建、广西、海南一带。

体长不到1米。

滇西蛇,仅分布于中国云南陇川、腾冲一带海拔800-1400米的地区。

体长1米以上。

珠光蛇,中国仅分布于西藏墨脱南部浅山区。

体长31-41厘米。

林蛇,中国共有4种,主要分布于南方。

毒液不致命,颜色各异(包括绿色);体型较大,通常在1.2米以上。

两头蛇,中国共有3种(尖尾、钝尾、云南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

体长不超过50厘米(图为钝尾两头蛇)。

(美丽)金花蛇,又名飞蛇。

中国仅1种,分布于华南及东南大部和贵州一带。

体长1-1.4米,毒液不致命,是我国少见的轻毒性后沟牙毒蛇。

花脊游蛇,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北。

体长1米左右,分布于中亚和西亚。

黄脊游蛇,中国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及江苏。

体长1米不到。

蛇类知识点总结

蛇类知识点总结

蛇类知识点总结一、分类按照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蛇类可以分为多个科、多个亚科、多个族。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蝰蛇科、眼镜蛇科、水蛇科、游蛇科、锦蛇科等。

蝰蛇科下有眼镜蛇、猪鼻蛇;眼镜蛇科下有眼镜蛇、海蛇;水蛇科下有水蛇、黄颌蛇;游蛇科下有眼镜蛇、游蛇;锦蛇科下有锦蛇、环蛇等。

二、形态特征蛇类的外形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结构:蛇类的身体通常呈长条状,没有四肢,但有一些种类在尾巴的基部有一对小鳍。

蛇类取食的时候利用身体的柔韧性和鳞片的凸起来压迫猎物。

2.头部特征:蛇类的头部通常比身体稍宽,眼睛大,瞳孔呈圆形或垂直椭圆形,具有良好的视觉能力。

蛇类的嘴部适应食肉方式,能够张开非常大的角度来吞食猎物。

3.鳞片特征:蛇类的身体覆盖着鳞片,鳞片的形状和排列有很多种类。

4.颜色:蛇类的体色丰富多彩,表面有很多不同的斑纹、条纹、斑点等。

5.长度:蛇类的体长和体重在不同种类之间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到数米不等。

三、生活习性蛇类的生活习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时间:蛇类主要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种类在白天活动。

2.取食方式:蛇类是典型的食肉动物,其取食方式一般有吞食、啄食、咬食等。

3.行动方式:蛇类的行动方式主要有匍匐、盘卧、蠕动等。

4.繁殖方式:蛇类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两种,其中绝大多数蛇类是卵生的。

5.栖息地:蛇类的栖息地有陆地、树上、水中等不同类型,可以适应多种环境。

四、生态习性蛇类的生态习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环境:蛇类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生活在温带和寒带地区。

2.食物来源:蛇类以啮齿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为食。

3.交流方式:蛇类主要通过视觉、声音等方式进行交流。

4.栖息环境:蛇类喜欢栖息在潮湿、阴凉、密林的环境中,可以藏身于岩洞、树洞、草丛等处。

5.竞争关系:蛇类与其他动物的竞争关系很激烈,特别是同种之间的竞争。

五、毒性蛇类中有很多种类是有毒的,其毒液可以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致命。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大全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大全

学报告的实验白鼠LD50皮下注

射数据,此物种的毒性在陆栖

毒蛇中位列第三。日夜均会活

动,毒性强烈,每咬一口释出
的毒液已足够杀死100人,也
是新几内亚南部蛇吻致死的主
要元凶。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大全
球蟒生活在中非和西非,从塞
内加尔到乌干达,从草原到树
林,在树上与在地上同样感到
舒适。喜欢微弱光线的环境,
蛇不同,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
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
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

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

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

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

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
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
里。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
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
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
类的蛇,毒性极强。

来说,这几种游蛇类对人类都
有益处,因为它们可以控制老
鼠的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大全
水蚺是类似水蟒的蛇类,网
上有许多说森蚺也叫水蚺是错
误的,是现存蛇类中体型最大
的一种,成年水蚺体长5~10
米,体重可达220公斤,习栖
江河中,可长时间没入水中或
水 蚺
把头露出水面一点。主要捕食 陆生动物,如哺乳类及鸟类, 在有些地方也吞吃短吻鳄,卵
亚的一些山脉之中。另外,在
中国境内的西藏东南部以及越
南均能发现喜玛拉、高血压、反胃、

腹痛、困倦、四肢麻痹等。





蛇的种类名称及图片大全
蝮蛇指蝮亚科的蛇,有神秘莫

常见蛇的分类及分布

常见蛇的分类及分布

常见蛇的分类及分布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8-6-09 23:06 作者: 转载来源: 网络查看: 238次常在野外走,哪有不遇蛇,现收集了些毒蛇的资料,希望对广大的驴子们有用:蛇的种类及分布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

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多种,分别隶属10科,其中有毒蛇600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195种。

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174种,有毒的占48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10种,海生毒蛇10余种:1.眼镜蛇科ELAPIDAE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金环蛇(Bungarus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1。

2-1。

5米。

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Najanaja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1/3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naja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

农村十大常见的蛇

农村十大常见的蛇

农村十大常见的蛇草腹链蛇:俗称草花蛇,小型蛇类,一般体长在半米左右,广泛分布于南方,多在农田中活动,捕食蛙类和鱼类,行动迅速,遇人窜的飞快。

日行性,性情温和,体冷。

特别喜食蛙类、树蛙,偶尔也吃昆虫。

卵生。

主要生活于水域附近,栖息于平原、高原、盆地、低海拔山区以及河边、溪流、山坡、路边、水田边、农垦地、草生地。

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15至1880米。

白条锦蛇别名枕纹锦蛇、麻蛇。

中国北方分布广泛的无毒蛇。

生活力强,耐饥渴。

性情比较温顺,行动较迟缓。

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

它的耐饿能力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

滑鼠蛇俗名: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种无毒蛇。

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

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捕食鼠类、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

赤链蛇为无毒蛇,但是要注意,因为其食物中包含蟾蜍,所以进食后口中可能带有蟾蜍毒液。

全长约1米,最大可达1.5米以上。

体背黑褐色。

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环纹华游蛇同乌华游蛇,广泛分布于华南各省,两广地区较常见。

较乌华游蛇体型更大,大者可达到1米5,顾名思义,身上有圈状环纹,有在溪边树枝上晒太阳的习惯,性格凶!黑眉锦蛇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

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

灰鼠蛇,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行动敏捷,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

别名:黄梢蛇、索蛇、过树蛇、过树龙、上竹龙(广西东部)、过树榕、跳树标、黄肚龙、高山标蛇(廉江)、山蛇(泉州、晋江)、土蛇(福建德化)乌歪(德宏)、上竹龙等。

据介绍,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香港俗称过树榕,广泛分布于国外、国外和印尼等国。

在中国见于华南诸省(包括香港和台)。

蛇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

蛇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

蛇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一、蛇的活动范围蛇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爬行动物,活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蛇类常见的活动范围:1.陆地蛇类:陆地蛇类包括大多数非毒蛇和许多毒蛇,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

在不同地区,陆地蛇类的生境可以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它们通过爬行和游动来寻找食物、交配和筑巢。

2.水生蛇类:水生蛇类主要生活在水中,如湖泊、河流、海洋等。

这些蛇类通常具有良好的游泳能力,能够在水中捕食和逃避掠食者的追捕。

一些蛇类甚至能够在水下呼吸,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3.树栖蛇类:树栖蛇类适应了树上的生活环境,它们具有精巧的爬行技巧和身体灵活性,能够在树木间自由穿梭。

树栖蛇类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它们常常在树上筑巢、觅食和避寒。

二、蛇的生活规律蛇类是冷血动物,其生活规律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调节:蛇类对于温度的敏感度较高,它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调节体温。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蛇会寻找避寒的地方,进入休眠状态或者降低新陈代谢以节省能量。

而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蛇则会寻找阴凉处或者水域进行降温,避免过热。

2.进食习性:蛇类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对于食物的需求也与其生活方式有关。

大部分蛇类是肉食性的,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等为食。

蛇通常会通过扩张下颚和张开大口捕食猎物,消化过程较慢,因此蛇的进食频率相对较低,一次进食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3.繁殖行为:蛇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胎生和卵胎生等。

在繁殖季节,蛇会进行求偶并进行交配,交配完成后,雌蛇会产卵或者体内孕育。

蛇类的繁殖周期因物种而异,有的物种每年繁殖一次,而有的物种则每隔几年才会繁殖一次。

4.行为习性:蛇类是相对独立的动物,它们通常是孤独生活的,不过在繁殖季节或者冬眠过程中,蛇类会聚集在一起。

蛇具有潜伏、伪装和攻击等行为习性,这些习性可以帮助它们在繁杂的生态系统中求生。

总之,蛇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陆地、水域和树上生活。

蛇类会根据环境温度调节自己的生理状态,进行进食和繁殖,并具有独特的行为习性。

云南十大常见毒蛇

云南十大常见毒蛇

云南十大常见毒蛇
1、银环蛇,生活于平原或山地,常在黄昏出没于住宅附近,夜间活动。

中毒症状:排毒量虽小,但毒力强,以神经毒为主。

2、金环蛇,喜阴湿环境,常居于河岸和水稻田边。

夜间活动。

分布地区:富宁、景洪、个旧、河口、绿春、勐腊、孟连。

3、眼镜蛇,栖息于山间盆地中的缓坡及平台上,常居于土穴、蚁穴、坟洞中等处,有群居现象。

以蛙、鸟为食,有时也进村寨吃小鸡。

4、丽纹蛇,此蛇白天相对温和,栖于森林中、或沟边和田里,有时藏于地表枯枝败叶下。

傍晚或夜间活动,很少咬人。

主要吞食其他小蛇。

5、眼镜王蛇,生活于海拔700~1800米的山区,常居于山溪旁的树洞中。

有护卵习性。

6、白头蝰,多发现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栖于路边、碎石地、农田草丛中及人住宅区附近,能进入房内。

可能以小型鼠类或食虫类为食。

7、雪山蝮,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栖于灌木丛中。

分布地区:德钦、香格里拉、丽江。

8、山烙铁头,生活于海拔1300~3600米的山区,栖于耕作地或附近草丛中。

以鼠类等为食。

9、原矛头蝮,栖于丘陵及山区,低矮植物丛中或耕地中,在室内也曾有发现。

多夜间觅食,食物以鼠类及鸟类为主,亦食蛙及小型
蛇。

10、云南竹叶青,常栖息于海拔1500~2200米灌木丛上,或低矮的树林、林缘的草地上。

以鼠类、蛙、蜥蜴等脊椎动物为食。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与简介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与简介

中国地区毒蛇图鉴全世界有蛇类270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219种,隶9科62属,其中毒蛇近57种,危害较大的有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烙铁头、蝰蛇、五步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海蛇等10余种。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诸省(区)。

毒蛇的地理分布是以其垂直分布来划分的,以沿海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区较多。

1000米以上山区较少,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基本上没有毒蛇分布。

无毒蛇咬人后,在咬伤的皮肤上留下一排到两排均匀而细小的牙痕;而毒蛇咬人后,除了两排均匀而细小的牙痕外,还有一个以上(一般为两个)大而深的毒牙牙痕。

一、毒蛇按照蛇毒的作用机理,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

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咬伤后,局部症状不明显,流血少,红肿热病轻微。

但是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急剧的全身症状,病人兴奋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颤抖,吐白沫。

神经毒中毒表现:头昏、嗜睡、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头昏、眼花、肌肉关节疼痛、吞咽呼吸困难、颈项强直、抽搐、呼吸肌麻痹、肢体瘫痪以至昏迷,最后窒息而死亡。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五步蛇、蝰蛇和龟壳花蛇等。

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神经毒中毒表现: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常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结肿大。

病犬战栗,体温升高,心动加快,呼吸困难,鼻出血,尿血,抽搐。

6-8小时可扩散到头部、颈部、四肢和腰背部,最后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死亡。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混合毒素毒蛇:有蝮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不同的蛇咬伤后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蝮蛇咬伤,既出现神经毒素中毒症状,又出现血液系统中毒症状,而以后者表现较重;而被害人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咬伤,神经毒素的中毒症状要重于血液毒素的中毒症状。

局部伤口红肿,发热,有痛感,可能出现坏死。

蛇种类资料

蛇种类资料

蛇种类
蛇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它们长相各异,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蛇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它们长相各异,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蛇既有有毒的毒蛇,也有无毒的蛇类。

从外观来看,蛇的种类繁多,有些长得像绳子一样细长,有些则身材魁梧,有的有斑点,有的身上花纹纷繁。

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蛇类:
王蛇
王蛇,又称王眼蛇、绦虫王蛇,是一种温顺的无毒蛇。

它们主要以老鼠、蛙类等动物为食,是比较受欢迎的宠物蛇之一。

王蛇通体为浅棕色,身上有黑色斑点,头部特征鲜明,带有“王冠”式的图案,因此得名。

蟒蛇
蟒蛇是一种大型蛇类,体型庞大,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们是强大的杀手,以捕食各种动物为生。

蟒蛇有很强的压迫能力,能够用强大的肌肉力量紧紧缠住猎物。

眼镜蛇
眼镜蛇是一种具有剧毒的蛇类,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地区。

眼镜蛇的颈部有特殊的肋骨结构,形成了“眼镜状”的颈部,因此得名。

眼镜蛇的毒液对人类危害较大,一旦被咬,需及时就医。

锦蛇
锦蛇又称为彩虹蛇,身体多彩斑斓,色彩艳丽。

锦蛇体型纤细,性情温顺,一般不攻击人类。

它们主要以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为食。

锦蛇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观赏蛇类,受到很多爱好者的青睐。

通过对这几种蛇类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蛇类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无论是毒蛇还是无毒蛇,它们都在大自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们与蛇相处时,需要了解各种蛇的特点,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愿我们与这些美丽而神秘的生物和谐共处,共同呵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珍藏-山东常见的蛇类

珍藏-山东常见的蛇类

山东常见的蛇一、虎斑颈槽蛇简介:山东省内分布比拟广泛,在潮湿潮湿地区皆有分布,河岸地区分布多一些,食蛙类,小型蛇类,泥鳅~~~成年体长100厘米左右,被激怒时,前颈背腹部模拟眼镜蛇般扁平,同时竖起前半身,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无毒蛇,近年来发现其口内达氏腺虽不致命,但也可造成轻度中毒现象,伤口血流难止,此种被抓后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会成s型曲线强烈扭动身体逃脱,此种在鲁中和鲁西南地区分布的个体颜色花纹比照拟为明显些。

二、赤链蛇简介:山东省内皆有分布,喜欢在延河岸地区生活,高海拔地区少见。

食性很杂:蛙类.蜥蜴.鱼类.啮齿类.蛇类跟鸟类。

体形细长,成年可达150厘米。

擅长游泳,所以能在水里捕食,此种牙无沟,但是毒液来自达氏腺,毒性为血循毒,咬伤后病症不会太明显,伤口略微红肿有痛感,血流难止。

赤链蛇的性情比拟难以捉摸,有时的个体很温顺,但是绝大多数个体还是性情粗暴的,此种特色华文比拟鲜艳,尤其幼体时候的个体很像加州王蛇,只不过颜色不同罢了。

宠物市场上经常见到的一种蛇。

三、福建竹叶青蛇简介:分布在鲁中南地区,山东济南,济宁,菏泽等地均有发现。

此种食性较广:蛙类.蜥蜴.鸟类等。

卵胎生。

此种属中小型毒蛇,成年70厘米走有。

偏树栖型。

捕食时身体前段成s型进攻。

毒性较弱,山东省内没有任何被其咬伤致死纪录。

四、短尾蝮蛇简介:省内皆有分布,但是数量很少。

食性很杂:鱼类.蛙类.鼠类.蜥蜴类.鸟类。

此种蛇体形粗短,成体不超过80厘米,新陈代谢缓慢,有沟牙,毒性强烈,原生地区皆有人畜被其咬伤致死记录。

五、尖吻蝮蛇简介:此种省内分布稀少,只在具有一定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才有分布。

省内分布在青岛崂山地区,临沂沂蒙山区,淄博山区等~~。

捕食鼠类.蛙类.蜥蜴类.鸟类。

此种体形粗短且壮,成年体形可达140厘米。

前沟牙,血循毒,毒性强烈。

民间盛传在被其咬伤后五步时间之内必死,故在大陆地区皆称其为:五步蛇。

六、圆斑蝰蛇简介:此种在山东分布稀少,只在鲁南局部山区内有分布。

(精选)我国常见蛇类分科、毒性及地域散布概况

(精选)我国常见蛇类分科、毒性及地域散布概况
广西
福建
广东
贵州
海南
台湾
种类
92
85
83
78
77
67
57
省(区)份
浙江
四川
江西
安徽
湖南
西藏
甘肃
种类
56
55
54
41
39
31
29
省(区)份
陕西
江苏
湖北
河南
辽宁
吉林
Hale Waihona Puke 山东种类2626
25
22
16
12
12
省(区)份
河北
山西
黑龙江
新疆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种类
11
11
10
10
9
3
2

长江南北沿线省份(除湖南)和南方各省
铅色水蛇

南方各省、云南、江苏、浙江
瘰鳞蛇科
瘰鳞蛇

1
1
海南岛三亚沿海
眼镜蛇科
眼镜蛇

4
12
江南、云南部分省(地区)
眼睛王蛇

江南部分省(区)、云南、贵州
金环蛇

云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湖南、海南
福建丽纹蛇

江南地带、云南、贵州
闪鳞蛇科
闪鳞蛇

1
2
广东、广西
白唇竹叶青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
烙铁头

甘肃、四川、贵州、安徽,江南各省
菜花烙铁头

湖南、河南、山西、甘肃,西南各省
山烙铁头

我国最常见的几种蛇你认识几种

我国最常见的几种蛇你认识几种

我国最常见的几种蛇你认识几种我国最常见的几种蛇我认识有三种:
1、赤链蛇亦作赤练蛇,又称火赤链、红斑蛇等,是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

赤链蛇头部扁平且宽,身长一般1-1.5米左右,体型较为纤细,身上的花纹红黑相间,腹部为黄褐色,同样与黑色条纹相间。

不过它体背的黑纹与腹部的黑纹交错生长,看上去有些眼花缭乱的感觉。

正是这错综而鲜艳的颜色,令人觉得它毒性很强。

虽然赤练蛇长得有点儿“毒”,但它们的毒性微乎其微,可以说是一种微毒蛇,甚至是无毒蛇。

2、虎斑游蛇:虎斑颈槽蛇,游蛇科,颈槽蛇属。

俗称为野鸡脖子等。

由于虎斑颈槽蛇的特殊习性,常出没于农村粪圏厕所,也被人们认为是蛇类中比较不卫生的一种。

体长约0.8米左右。

体重一般为200~400克。

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

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

下唇和颈侧为白色。

虎斑颈槽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其实它是微毒蛇
3、双斑锦蛇:双斑锦蛇为游蛇科锦蛇属的爬行动物。

体长
700--1200毫米。

背灰褐色,有深色哑铃状的横斑纹,体测的斑纹与背部的斑纹交错排列,头背有成对的黑色纹,眼后又一黑带直到口角。

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捕食蜥蜴、壁虎和鼠,卵生。

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的广大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蛇的分类及分布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8-6-09 23:06 作者: 转载来源: 网络查看: 238次常在野外走,哪有不遇蛇,现收集了些毒蛇的资料,希望对广大的驴子们有用:蛇的种类及分布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

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多种,分别隶属10科,其中有毒蛇600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195种。

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174种,有毒的占48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10种,海生毒蛇10余种:1.眼镜蛇科ELAPIDAE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金环蛇(Bungarus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1。

2-1。

5米。

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Najanaja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1/3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naja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

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40-50个,激怒时其前身1/2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生活于平原至海拔1000米的山区。

2.海蛇科HYDROPHIDAE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

我国海域有16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青环海蛇(Hydrophis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fasciatus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3.蝰科VIPERIDAE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russelli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金钱豹等。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

台湾产台湾亚种。

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

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10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有较强耐寒性。

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

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1。

5米。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又称笋壳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

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生活在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

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60-90厘米。

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白唇竹叶青蛇毒的成分及毒理(一)一般理化性质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年不变,蛇毒具有蛋白质、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二)有毒成份及毒理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无,随蛇种而异。

1、神经毒素: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

与箭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

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

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 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

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

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被恢复的。

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所致。

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床上常见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毒素称之为肌毒素。

神经毒素引起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最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风毒”。

2、血循毒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

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1)。

膜毒素: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亦存在于响尾蛇科蛇毒。

因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亦称心肌毒素。

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其毒性比神经毒素弱,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蛇伤后,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若有PLA2(磷脂酶A2)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2)。

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

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3)。

出血毒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叶青,这种毒素的局部效应迅速,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多个脏器出血。

(4)。

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中的某些蛇毒,如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抗凝组份:包括抗凝血活酶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蝮蛇毒、五步蛇毒具有这两种作用,眼镜王蛇毒中也含有抗凝血活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出现抗凝性。

促凝组份:亦有两种作用的物质。

(I)凝血酶样作用:主要存在于蝮亚科(包括五步蛇)蛇毒中,这些凝血酶样物质与凝血酶有所不同,它的促凝活性不被肝素抑制,且它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也与凝血酶不尽相同,由凝血酶样物质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以致在人体内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血液失凝。

(II)激活第Ⅹ因子作用:这种促凝活性物质是一种精氨酸酯酶,从园斑蝰蛇毒中提纯来的,其作用最强。

它通过激活第Ⅹ因子,在有磷脂、因子Ⅴ和钙离子的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

这样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引发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由于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这种作用,也就是说蛇毒激活第Ⅹ因子的作用可被肝素所阻断,所以含有激活第Ⅹ因子的蛇毒引起的中毒,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是有效的。

3、酶: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1)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多数的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深达骨部,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它对机体有害,但对毒蛇本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

依地酸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冲洗伤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