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矫治论文

合集下载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当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他们既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普通心理,也具有作为一名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

他们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强制戒毒所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回归到社会时,会产生叛逆或者报复的心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他们自己也进入一种“吸毒—强制戒毒—复吸—劳教”的恶性循环中。

因此,在对戒毒学员的帮教过程当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动态,学会自我保护与调适心理,努力克服心理矛盾和冲突,对他们回归社会,适应各种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

通过对戒毒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 __进行基本的登记,并对其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气质、心理状况等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重要依据。

同时,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坚持做到“三化”,一是具体化,即课堂化教育必须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神经的传导系统,对戒毒人员做直接的、感官的心理机能介绍;二是形式多样化,即改变“老师管讲,学生只听”的传统“填鸭式”教育,结合戒毒人员的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或进行辩论比赛等形式;三是生动化,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寓教于乐,使教学内容更容易为戒毒人员所接受,教学的气氛更加和谐。

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知识的初步介绍,教育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努力克服在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

总之,开展课堂化教育的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防范于未然,使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戒毒论文

戒毒论文

浅谈戒毒人员个别谈话教育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施个别谈话教育,是对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做好这项基本工作,既需要建立相应的个别谈话机制,同时也要把握好个别谈话的每个环节,注重个别谈话的针对性,这样,个别谈话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个别谈话教育制度的概述对戒毒人员开展个别谈话教育,是指民警针对他们自身的不良心理、认知和行为等进行的,以解决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家庭危机、经济困难等具体矫治问题,而采取的一种与集体教育、分类教育等相对而言的教育矫治手段。

它既可以灵活机动地调动和激发每个戒毒人员自我戒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管教民警及时、深入地掌握戒毒人员的实时情况,改变“政府要我戒治”的局面为“我要为自己戒治”的模式,同时适应“以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为中心”的时代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的民警在具体的个别谈话教育工作中要把握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和分阶段进行的矫治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个别谈话教育的新方法,以求在维护场所秩序稳定的同时,提高戒毒人员教育矫治质量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个别谈话教育机制(一)执行好双向预约谈话制度个别谈话教育工作是管教民警与戒毒人员之间交流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强戒毒人员的本体和参与者地位,才能提高个别谈话教育的矫治质量。

实际工作中,个别谈话教育对象普遍存在揣测、防御、沮丧、对立、轻视的心理,很大一部分戒毒人员没有主动对管教民警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而大队管教民警要在平时的集会、讲评之际加强对双向预约谈话制度的宣传,打消戒毒人员的思想顾虑和自以为是的念头,鼓励戒毒人员“有问题、有困难”主动向管教民警反映,找管教民警解决。

当某强戒人员与管教民警相约谈话后,管教民警要及时安排时间对其进行再次谈话教育,特殊情况下,经大队领导同意可委托其他管教民警代谈。

对戒毒人员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及时处理,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而对那些借双向预约谈话来无理取闹、破坏场所秩序的戒毒人员,要严肃处理,保障管教民警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二)解决问题懦弱与退缩--懒惰。人在本质上都是懒惰的,因为懒惰可以使我们免于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但强戒人员的懒惰程度已超出了常人的范围。他们不仅擅长伪装和欺骗,还会想方设法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我们不妨还以好奇和遇到挫折而去吸毒为例。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当初出于好奇,如果他们对毒品的种类、吸毒后的生理反应、对人体机能的损伤等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后再作决定,结果绝不会如此糟糕。只因他们懒惰,缺乏深入思考研究的耐心和信心,才选择了以身拭毒这条"捷径",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身陷毒渊,悔之不及。遇到挫折去借助毒品逃避现实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当初报有"这是我的问题,最终还要由我来解决"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但不会染上毒品,反而会成长一大步。但是让他们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付出更大的努力,经受更大的风险,他们便需要改变。可是他们对改变恐惧得要命,因为他们害怕改变会吃各种苦头。就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其实是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或社会角色,害怕改变现状而失去拥有的一切,他们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这也许是为什么吸毒人员屡戒屡吸的心理动因吧!
3、归因偏离。不少强戒人员对事物进行归因时,往往偏离正常范围。他们多将行为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总是向外推卸责任,从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一名被多次劳教戒毒的强戒人员给父亲写信,大骂其父用劳教、强戒等手段对其进行"迫害",将自己多次被劳教的结果,归结为法律的不严格,父母管理失职等外部因素,对自身主观过错却从不深刻反思和检讨,外因永远成为其自我开脱和辩解的最佳借口。
(二)催眠疗法。荣格曾说过,我们的精神世界有如一座冰山,但我们所能意识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被埋在水下,即潜意识里。可见,潜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向的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我们越接近潜意识,就越了解自己,越能够控制和发展自己。在管教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强戒人员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体验无不清晰、深刻,但戒毒却屡屡失败。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认识只停留于意识层面,而潜意识中的本我却一直未拒绝毒品的诱惑,好像有个声音仍在不停地驱使强戒人员,"你去吸毒吧!你快去吸毒吧!"这便是戒毒失败的根源所在。因为我们没有彻底唤醒潜意识,只有唤醒潜意识并要求他朝着健康的方向去行动,戒毒才会成为可能。实践证明,催眠是开启潜意识大门的金钥匙。在催眠状态下,我们可以与潜意识直接对话,并引导它接受我们的指导和暗示。因此,运用催眠戒毒可做如下尝试:将适合做催眠治疗的强戒人员导入中度催眠状态后,当其出现幻觉时开始实施。首先,催眠师发出暗示指导语,告诉受术强戒人员,"现在,你已经进入中度催眠状态,你的身心已完全放松,你的感觉也十分灵敏。为此,你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其次,让其在头脑中想象正在吸毒时的情形,然后对其进行暗示:现在你正在吸食海洛因,和往常一样体验到了吸毒后快感,如果你体验到了,你的脸上就会露出笑容……然后,再对其暗示,现在你又在吸食海洛因,不过这次和刚才不同,毒品的味道很呛,你感到非常难受。……你仍在继续吸,这次更难受了,你感觉到自己的内脏和其他器官都要被毒品腐蚀掉,甚至威胁到你的生命。现在你扔掉了毒品,心情特别好。今后,你再也不吸了,并且一想起这回事,就会有作呕的感觉,而且身体被毒品腐蚀的那一幕便会浮现你面前……最后,再对其进行有关毒品危害的健康指导,目的是将毒品有损健康的信念根植于潜意识中。运用催眠实施戒毒治疗,应注意两点,一是实术者必须是受过专门学习培训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催眠师,二是如果催眠戒毒显现出效果,应及时再通过催眠进行巩固强化,防止出现松懈和反弹。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开展和进步,毒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对待毒品问题的处理中,强制隔离戒毒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

然而,这个过程中,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的了解和矫治对策的制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针对这些特征的矫治对策。

一、心理行为特征在强制隔离戒毒环境中,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表现出一些特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依赖心理戒毒人员对毒品有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难以抑制对毒品的渴求,思维固定在毒品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其他事情。

这种依赖心理导致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经历着强烈的内心斗争。

2. 悔过心理很多戒毒人员在其自愿或被迫接受戒毒治疗后,会生成一种悔过心理。

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和毒品带来的后果,渴望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

然而,这种悔过心理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

3. 心理逃避在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戒毒人员常常表现出心理逃避的行为。

他们逃避与其他戒毒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交流,尽量回避真实的自我。

心理逃避不仅增加了戒毒人员的挫败感,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对治疗过程的反感。

4. 自卑感戒毒人员在接受戒毒治疗时,常常会因为自己曾经的行为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可以是源于他们对自己的否认,也可以是来自社会对戒毒人员的歧视和排斥。

自卑感会影响戒毒人员的情绪和自尊心,对戒毒治疗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矫治对策面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矫治对策。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矫治对策:1. 心理辅导戒毒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心理行为特征,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戒毒人员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系统,增强他们对戒毒治疗的信心。

2. 情感支持戒毒人员在戒毒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他们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这可以通过与父母、家人、朋友或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

情感支持可以帮助戒毒人员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增强他们的戒毒意愿。

罪犯矫治心理

罪犯矫治心理

复吸毒人员刘某进行心理矫治获得成功的案例摘要:在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中,我们总结了各方面的实践经验,得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办法。

针对戒毒人员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先作仔细的调查,对其中的一些影响吸毒人员成长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诊断,戒毒人员中吸食毒品是否是因这些客观因素所导致的。

其次,以着手对戒毒人员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作调查、研究,分析戒毒人员在思想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找出其自身的人格缺陷,逐步地、长期性地对其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使戒毒人员从思想上、心理上真正地明确,并拥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达到从心理上彻底摆脱毒品的控制。

用调查客观因素和分析自身心理因素加之正确的引导方法,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中每一名通过这样的方法矫治之后、健康地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让社会、家庭乃至每一个人都感到欣慰。

关键词:复吸毒家庭生命劳教所毒品——这一令人心惊胆颤的词汇,在人类交流语言中出现的那一刻起,就给整个世界和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伤害。

无数个家庭,乃至每一个吸毒者都经受着它所带来的种种不幸,心理和生理上受到了巨大摧残,导致一个个家庭破裂,一个个吸毒者走向死亡!在全世界人民面对毒魔高举利剑的同时,对吸毒者心理疾病的矫治问题已摆在大家面前。

为什么一个个吸毒者在无数次生理脱毒之后,大都发生复吸情况,周而复始地重演这样的人间悲剧呢?就是因为在吸毒人员进行生理脱毒的时候,心理矫治工作没有做足、做好,没有彻底戒除吸毒者在心理上对毒品的迷恋,所导致的后果。

所以在戒毒工作中对心理的矫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要从生理上彻底脱毒以外,还必须在心理上摆脱毒品的诱惑和控制,只有拥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可以算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1、基本情况。

戒毒劳教人员刘某,出生于农村,家庭成员三兄弟均有吸毒史,刘某无业。

生活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给该员造成了吸毒的客观因素。

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

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

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第一篇: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一、基本情况:潘春谷,性别男,出生日期1982年6月7日,汉族,小学文化程度,广西省贵港市桂平市社坡镇人。

家庭成员有父亲潘兴田,母亲于龙玉,未婚。

该员7-12岁在广西省贵港市桂平市社坡镇小学读,小学毕业后无业至今。

该员于2010年2月份开始吸食毒品,平均每隔二到四天吸毒一次,每次为人民币30元的毒品海洛因,现已吸毒成瘾。

其最后一次是于2014年10月23日19时许在东莞石龙镇一出租房内以“追龙”的方式吸食了毒品海洛因。

2014年10月30日,因该名人员吸毒成瘾,东莞市公安局决定对其强制隔离戒毒两年(自2014年10月30日至2016年10月29日止)。

2014年12月2日从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分流到增城戒毒所,于2014年12月22日分到二大队接受教育,在接受教育期间,改造表现较差。

二、现实表现:该学员自2014年12月22日分至二大队以来,改造态度不端正,不服从管理,思想情绪不稳定,纪律涣散,个人卫生情况差,不注意保持公共卫生。

习艺劳动方面,消极对待生产任务,经常以“身体不适、胃部不舒服”以及“自己笨”、“干不了”为借口,消极怠工或者只出工不出力。

该学员的消极表现给大中队的整体改造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给其他学员留下了不良印象,导致其他学员不愿意与其正常交往,同时,又无形中将自己与其他学员孤立开来,无法合群,渐渐形成了较为内向孤僻的性格,思想上悲观消极。

三、教育矫治过程:包括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分析、主要的做法和步骤大队分包警察在该学员分下大队的当天通过对其档案资料了解以及与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掌握,并在大队碰头会上进行了汇报,对该学员的教育矫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从其思想上着手,促其打开心结。

该学员性格上的内向和懦弱导致该学员心中有事喜欢自己埋在心里,不与他人进行交流,长期比较压抑,心中压力比较大,经常坐立不安,无心生产,无心改造。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编者按:强戒所的心理咨询师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咨询技能,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咨询风格。

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疗法,及时解决强戒人员各类心理问题,为他们成功戒毒提供心理支持。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我国禁毒工作进一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强制隔离戒毒也随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心理戒毒将成为今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

为此,笔者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工作实践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一)思维的不合理性。

强戒人员特别是长期受毒品控制和折磨者,不仅生理机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而且认知思维过程也出现明显障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

即以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好象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这本书内容的好坏一样。

例如,一些强戒人员面对教育治疗中遇到一次或几次挫折,便牢骚满腹,灰心丧气,接受矫治的积极性骤然下降。

如果将这种灰色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求全责备,同时伴随着愤怒和敌意,甚至发生不应有的矛盾冲突。

他们将事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等同于绝对性,极易导致心态的失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2、消极关注。

不少强戒人员看问题片面、消极,评价民警及民警的执法行为往往只盯消极面,忽视积极面,并以消极特征对事物进行定性。

如:因个别民警工作中出现执法不规范行为,便对民警本人予以全面否定,而对民警的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甚至以往对其给予的关爱和关怀照顾等闪光点则闭口不谈。

特别是一些因常年吸毒而患病的强戒人员,他们把自己病情得不到好转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场所不重视,民警不负责,而对自己吸毒的违法性、身份的特殊性以及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对身体脏器的损伤危害性和自身形成对药物的抗药性等却忽略回避。

在他们看来,强戒场所的各方面工作都不如其意,他现在的不良处境全是场所的过错,即只要不符合自己意愿和想法,就是完全错误和糟糕的。

心理矫治在戒毒各个阶段的应用和效果

心理矫治在戒毒各个阶段的应用和效果

心理矫治在戒毒各个阶段的应用和效果第一篇:心理矫治在戒毒各个阶段的应用和效果心理矫治在强制隔离戒毒各个阶段的运用和效果我所从09年3月起开始收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至今已累计收容921人,现在所467 人。

按照司法部劳教(戒毒局)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我所制订了系统的心理矫治实施方案并在强戒人员中全面实施,对强戒人员的教育改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场所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

根据司法部劳教(戒毒局)的要求,我所将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共分为生理脱毒期、康复期、回归社会准备期三个阶段,现将各个阶段的运用和效果做概括陈述和总结。

一、心理咨询在各个阶段的运用(一)生理脱毒期。

强制隔离戒毒学员来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后,从一个相对松散自由的环境到相对封闭的场所,面临着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一阶段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并引发焦虑、抑郁、怨恨等等不良情绪。

针对这个阶段学员的心理状况,我们制定了如下心理矫治措施。

(1)心理健康测试。

在学员入所三至四周后,由教育科心理咨询师对入所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量表为SCL-90,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躯体、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等十个因素类型。

测试完成后为每名学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室统一保管。

通过对戒毒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进行基本的登记,并对其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气质、心理状况等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重要依据。

(2)心理咨询。

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将测试数据异常的强戒学员归类,由教育科心理咨询师专职进行心理咨询,同时我所在民警当中培训了一批心理咨询师,各大队至少有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他们通过观察和了解,对刚入所时产生对环境不适、焦虑、抑郁的学员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适用面广、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等特点,我们对入所学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的重点内容包括对新环境的适应、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等等。

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构建的研究毕业论文

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构建的研究毕业论文

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构建的研究胡汉生摘要:深入研究强制隔离戒毒的方法,构建科学的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对于提高戒治效果,促使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分类分期的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毒品和瘾君子分别分为传统型与新兴型和吸食传统型毒品与吸食新型毒品并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是符合戒毒的客观规律的,也是符合世界戒毒趋势的。

关键词:分类分期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模式跟踪帮教美沙酮目前,我国政府正式公布的吸毒人数约54万。

但是真实的人数应该是54的数倍,而且流行趋势还在上升,并逐步由沿海省份向内地蔓延。

同时呈现出新的特点,吸毒的年龄越来越小,毒品毒性的强度越来越烈,毒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吸毒的方式越来越向静脉注射发展。

因此,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索吸毒人员的强制隔离戒毒矫治模式,创新所内教育矫治模式,实现我国戒毒模式的顺利转型成为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所在。

分类分期戒毒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一、当前主要的强制隔离戒毒的管理模式(一)外国的主流戒毒模式迄今为止,戒毒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吸毒预防、戒断毒瘾、防止复吸,帮助成瘾者正常回归社会一直是世界各国禁吸毒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世界各国的戒毒模式有较大差异,戒毒模式的构建也存在着各种形态。

国外主要有医学康复模式和社会心理康复模式。

采取医学康复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为吸毒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的,易反复的脑疾病具有严重的药物依赖性,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应通过医学方法给以治疗,使吸毒者生理机能得到改善。

主要方法是多元药物维持疗法,如自然戒断法,又叫“冷火鸡疗法”,强行中断吸毒者的药物供应,使其的戒断症状随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退1。

又如“TC模式”和“福音模式”其中用得最广泛的是“美沙酮维持疗法(MMTP)”。

社会心理康复模式侧重点在矫正吸毒者的毒品心理依赖,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认知矫治、心理矫治、行为矫治。

其中以“治疗集体(TC)”模式最具代表性,它通过营造一种居住环境,让吸毒者自助和互助来矫正自己的人格问题,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自己负责的观念。

对强制戒毒人员习艺劳动矫治研究

对强制戒毒人员习艺劳动矫治研究

起 所 内与 所外 良性 互动 ,邀请 他们来所 为戒毒人
(二 )劳动纪律评价 。劳动纪律评价 可从戒毒 员举 办就 业指 导讲 座 ,分 析 当下 社会就 业 形势 ,
人 员遵守 纪律和行为习惯养成进行综合评价 。
让 他们树 立科学 的就业理 念 ,萌生创 业念头 ,形
现在 戒毒场所 的 习艺劳动车 间均执 行 “人定 成 创 业能力 ,使 他们 在离 所 以后 能够 自谋职 业 、
在评价 方式上 ,可以采取个 人就业创 业分析
场管理 制度 ,做 到现场清扫整洁 ,物料堆放整 齐 , 报告 和班组评 议相结 合的方 式 ,每名戒 毒人员对
生 产组 织有 序 ,设备 完 好无 损 ,通 道 畅通 无 阻, 自己的就业 创业能力 经常进行 分析总结 ,剖析 自
安 全标识 明显 ,各 种警 示清 晰。只有 实体制 度和 己的就业观 ,分析 当今社会 的就业形 势,结合 自
认为 习艺劳动是对 自己吸毒 行为 的一 种惩罚 ,另 务 ,没有服从 ,就 没有执 行 ,戒毒人 员必须 具有
有一部 分人认为参 加习艺劳 动只是遵 守戒毒所 的 干 一行爱一行 的服从 意识 ,这样 ,整条流水 线才
相关规 定而 已,更有 人认为 习艺劳动是 戒毒场所 能 畅通 ,保证生产有序进行 。
有危害 为 由经常 与 民警 纠缠 不休 ,甚 至有 些戒毒
戒毒场所 大多从事 来料加工 生产 ,车 间实行
人员借 看病或诈病 等途径逃 避劳动 。2.对 戒毒场 流水线操作 ,这就需要戒毒人员要服从 岗位安排 。
所组织 习艺劳动存 在错误认 识。一部分 戒毒人员 服 从是行动 的第一步 ,是戒毒人 员必须遵守 的义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推荐阅读)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推荐阅读)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推荐阅读)第一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禁毒法》实施后,如何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下称:强戒人员)的戒毒效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掌握强戒人员心理特征,是提高戒毒效果,实现禁毒法宗旨的有效途径。

一、强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分析纵观强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的过程,不难看出,强戒人员普遍存在两方面明显特征。

(一)心理依赖性顽固。

强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生理依赖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

但是,强戒人员受内心深处的心理依赖的驱使,又会在生理上产生焦虑不安甚至痛苦、冲动等感觉,这种症状即所谓的“心瘾”。

心瘾实际上从排除吸毒对大脑的损害外,应是某种程度的心理变态,而且是一种慢性的病态,也是强戒人员难以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强戒人员产生心理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心理学“习得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而获得。

从学习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为。

强戒人员正是通过这种习得的觅药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戒断症状效应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和药物强烈渴求感等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

日积月累,不断作正负强化,终使毒品依赖成为牢不可破的行为模式。

而使几乎所有的强戒人员都无法用意志摆脱这种心瘾。

”强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

但由于吸食毒品能够给人带来莫名的快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

虽然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难以获得毒品,但一些特定因素可以唤起他们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

笔者曾与戒毒人员探讨香烟与毒品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人承认:在吸毒时,毒品产生的快感需要用香烟来“吊”出来,在无法得到毒品的环境下,对香烟的依赖心理较重。

对吸毒人员的预防和矫治

对吸毒人员的预防和矫治

对吸毒人员的预防和矫治我于2004年成为劳教所一名管教干警,在我六年多的工作中,我亲眼目睹了吸毒人员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衰老、疾病、甚至死亡;一个个吸毒家庭的衰败、破裂,甚至亲人也走上犯罪道路;亲自见证吸毒人员对亲人、朋友、同事、乃至社会无关人员物质精神上的巨大伤害,我认为我应该把我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让人们对吸毒这个事情有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对社会、对可能走向吸毒的高危人群有一丝帮助、敲一下警钟。

我市在册吸毒人员1073人,在我所吸毒人员占整个收容率的98%,这只是官方统计数字,暴露在冰山上一部分吸毒人员,实际上还有许多隐性吸毒者没有被发现。

毒品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吸毒人群低龄化并呈逐步蔓延趋势,毒品以不在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以成为一个需长久面对坚决根治的社会顽疾。

以我个人工作经验我认为禁毒工作防意义大于治,为何这样说呢?在吸毒人员中流行一首改编诗“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若有海洛因,二者皆可抛”这首诗道出了为何吸毒人员难以戒毒或戒了又吸的真正原因。

毒品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它所产生的突破生理兴奋抑制阈值的强烈欣快感在大脑中留下不可取代的的印迹,“万般皆下品,唯有料子高”,毒品在大脑中留下终身难以忘记的美妙记忆,它所产生的病态欣快感迫使吸毒者只有不断吸食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戒毒至今仍然是医学界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吸毒就没有戒毒成功一说,毒瘾是一个需吸毒者终身去抗争的心理疾患。

很多人认为我尝了新鲜之后不想抽了可以把毒戒了,我郑重告诫大家毒品的欣快感以超越我们正常生理食色、荣辱,我们连美食、女色、烟酒的诱惑都做不到不为心动,何谈戒毒!戒毒只是一句无知者蒙骗自己的大话。

既然吸食毒品很难戒除,我们为何不面对现实从未吸毒人群中加大预防力度呢?预防方案: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人力、甚至写入教科书中普及毒品概念、分类、成瘾原因、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力争使每一名公民都能认识毒品,远离毒品,抵制毒品,发动一场全民禁毒战争。

强制隔离戒毒中的教育矫治方法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中的教育矫治方法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中的教育矫治方法研究余功才*根据《禁毒法》的规定,各地劳教场所相继承担了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新任务,并在继承劳教戒毒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一系列的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新方法。

在《禁毒法》视野下如何提高戒毒实际效果,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履行《禁毒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职能,是当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之目标《禁毒法》第31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由此可见,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目标就是从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戒毒人员是“病人”、“违法者”和“受害者”的实际,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矫治和挽救的过程,目的在于矫正行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塑造社会所期待的人格,将其造就为社会的“守法公民”、“有用之才”。

(一)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主体——戒毒人员传统立法中,认为吸毒是违法行为,戒毒工作更多侧重于对吸毒人员的依法惩处、严格管理与劳动改造,关注治疗尤其是身心康复与回归社会很少。

《禁毒法》规定,吸毒行为不构成犯罪,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范围,同时规定吸毒者是“病人、违法者、受害者”,强调“就业、入学等不受到歧视”,这显示我国在“如何对待吸毒者”的问题上由最初强调对吸毒者的惩罚,转变为治疗为主。

也就是说,《禁毒法》强调戒毒工作中要贯彻人本主义理念。

为此,戒毒人员是普通社会公民,也是违法者;是毒品的受害者,也是与犯罪危害社会的相关联者;是吸毒群体成员,也是与贩毒链条紧密联系者;是受教育主体,也是社会边缘群体成员。

强调普通公民,突出以人为本,又要坚持强制教育管理;强调病人,突出人文关怀,又要讲明潜在的犯罪危害性;强调吸毒群体的共性,也要指出以贩养吸的现实存在性;强调成人教育的角色,又要说明其社会边缘,需要再社会化的必要性。

(二)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理论依据——教育理论综合国内外戒毒教育的基本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是可教性思想、主观性观念、认知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

戒毒人员心理矫治研究

戒毒人员心理矫治研究

戒毒人员心理矫治研究今天是国际禁毒日,毒品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

在我国,禁毒形势也相当严峻。

据国务院新闻办2007年提供的资料,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超过135万,而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5%,但实际吸毒人数应远远高于此数。

笔者通过在劳教场所对吸毒劳教人员的矫治实践,深深感受到,对吸毒人员的矫治主要分为生理脱毒和心理脱毒,而心理脱毒才是吸毒人员真正离开毒品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要从心理角度让戒毒人员脱离毒品,就要了解不同类型戒毒人员的心理情况。

吸毒、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戒毒后,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等因素较戒毒前明显降低,且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明显差异,提示吸毒除了引起行为模式改变外,还可能存在许多心理问题,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

他们当中较明显分为两种类型的人。

其中一类强迫、敌对性较明显,他们缺乏法律知识,认为自己没有犯法,却被抓进戒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不服治疗、不服管理,采用各种方法对抗和恐吓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

这类人中有的在吸毒前就有犯罪行为,或有较多的违法问题,有些已形成反社会人格。

另一类躯体化忧郁、焦虑较明显,这类人在吸毒前心理健康水平就很低,有较大的病理心理方面的问题,吸毒后更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经了解他们有创伤性生活事件,或者年幼无知、好奇而上当受骗染上了毒瘾,他们耽心留下案底,不敢承认自己吸毒,有戒断反应时,也不敢向医务人员提出,担心回到社会受歧视。

他们受"窗霸"(舍房小头目)的控制,受其他人的欺负,却不敢言语,心理辅导对这些人尤为重要。

睡眠障碍及容易烦躁和激动是戒毒后最常见的症状。

长期睡眠障碍,可造成工作效率下降,体力、精力不支,甚至可使戒毒者失去信心,是造成吸毒者心理依赖和复吸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毒瘾者都有睡眠障碍的症状,都有药物依赖的心理,在投送劳教所前在强制戒毒所里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已断绝,随即出现的就是戒断现象,他们把用药的期望转移到医生身上,依赖医生的脱瘾治疗,渴求脱瘾治疗药物以外的镇痛药,希望医生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时他们容易出现激惹情绪,既乞求又威胁,软硬兼施,不求得药物决不罢休。

戒毒心理矫治服务方案范文

戒毒心理矫治服务方案范文

戒毒心理矫治服务方案范文戒毒心理矫治服务方案范文为了更好地帮助戒毒人员恢复身心健康,我们制定了戒毒心理矫治服务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心理矫治的方式帮助戒毒人员解决内在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提高他们的戒毒效果和维持戒毒长效性。

以下是该方案的详细介绍:一、方案目标1.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矫治服务,帮助戒毒人员理解和解决其心理问题;2.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提高他们的戒毒效果;3.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导,提高戒毒人员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理解;4.培养戒毒人员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

二、方案内容1.心理评估对戒毒人员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况和问题,为后续的矫治服务提供依据。

2.个体心理咨询通过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戒毒人员探索其内在心理问题,如心理依赖、自我认同、自卑感等,解决这些问题对戒毒的干扰。

3.心理矫治训练通过心理矫治训练,帮助戒毒人员提高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

训练内容包括自我决策、自我激励、情绪调节等,针对戒毒人员个体特点进行量身定制。

4.群体心理疏导组织戒毒人员参与群体心理疏导活动,通过分享和交流,增强他们的互助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帮助戒毒人员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5.心理支持和指导在戒毒过程中,为戒毒人员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身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6.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向戒毒人员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和应对能力,预防复吸风险。

三、方案实施1.组建戒毒心理矫治团队我们将组建一个专业的戒毒心理矫治团队,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矫治师等专业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戒毒心理矫治经验,能够提供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和群体心理疏导服务。

2.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计划根据戒毒人员的不同心理问题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矫治计划,明确治疗目标和具体方案。

3.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和跟进服务在戒毒过程中,定期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评估,以了解其进展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矫治计划。

戒毒论文(小编整理)

戒毒论文(小编整理)

戒毒论文(小编整理)第一篇:戒毒论文浅谈戒毒人员个别谈话教育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施个别谈话教育,是对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做好这项基本工作,既需要建立相应的个别谈话机制,同时也要把握好个别谈话的每个环节,注重个别谈话的针对性,这样,个别谈话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个别谈话教育制度的概述对戒毒人员开展个别谈话教育,是指民警针对他们自身的不良心理、认知和行为等进行的,以解决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家庭危机、经济困难等具体矫治问题,而采取的一种与集体教育、分类教育等相对而言的教育矫治手段。

它既可以灵活机动地调动和激发每个戒毒人员自我戒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管教民警及时、深入地掌握戒毒人员的实时情况,改变“政府要我戒治”的局面为“我要为自己戒治”的模式,同时适应“以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为中心”的时代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的民警在具体的个别谈话教育工作中要把握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和分阶段进行的矫治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个别谈话教育的新方法,以求在维护场所秩序稳定的同时,提高戒毒人员教育矫治质量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个别谈话教育机制(一)执行好双向预约谈话制度个别谈话教育工作是管教民警与戒毒人员之间交流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强戒毒人员的本体和参与者地位,才能提高个别谈话教育的矫治质量。

实际工作中,个别谈话教育对象普遍存在揣测、防御、沮丧、对立、轻视的心理,很大一部分戒毒人员没有主动对管教民警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而大队管教民警要在平时的集会、讲评之际加强对双向预约谈话制度的宣传,打消戒毒人员的思想顾虑和自以为是的念头,鼓励戒毒人员“有问题、有困难”主动向管教民警反映,找管教民警解决。

当某强戒人员与管教民警相约谈话后,管教民警要及时安排时间对其进行再次谈话教育,特殊情况下,经大队领导同意可委托其他管教民警代谈。

对戒毒人员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及时处理,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而对那些借双向预约谈话来无理取闹、破坏场所秩序的戒毒人员,要严肃处理,保障管教民警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当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他们既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普通心理,也具有作为一名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

他们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强制戒毒所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回归到社会时,会产生叛逆或者报复的心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他们自己也进入一种“吸毒—强制戒毒—复吸—劳教”的恶性循环中。

因此,在对戒毒学员的帮教过程当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动态,学会自我保护与调适心理,努力克服心理矛盾和冲突,对他们回归社会,适应各种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

通过对戒毒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进行基本的登记,并对其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气质、心理状况等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重要依据。

同时,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坚持做到“三化”,一是具体化,即课堂化教育必须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神经的传导系统,对戒毒人员做直接的、感官的心理机能介绍;二是形式多样化,即改变“老师管讲,学生只听”的传统“填鸭式”教育,结合戒毒人员的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或进行辩论比赛等形式;三是生动化,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寓教于乐,使教学内容更容易为戒毒人员所接受,教学的气氛更加和谐。

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知识的初步介绍,教育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努力克服在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

总之,开展课堂化教育的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防范于未然,使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神障碍戒毒人员的治试论新型毒品致精疗

神障碍戒毒人员的治试论新型毒品致精疗

神障碍戒毒人员的治试论新型毒品致精疗摘要:近年来,随着禁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强戒所收容的强戒人员大量增加,因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精神障碍的强制隔离戒毒人数迅速攀升,医学上称之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人员基本状况,进一步探寻治疗方面的针对性措施,以期达到提高戒治效果,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目的。

关键词:新型毒品;精神障碍;治疗当前,以金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吸食新型毒品人员的比列已上升至50%以上,随着新型毒品的广泛滥用和迅速蔓延,强戒对象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的比列还会不断攀升。

一、新型毒品定义和分类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

根据新型毒品的药理学性质,可分为: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是甲基苯丙胺(冰毒);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氯胺酮;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我国俗称“摇头丸”);第四类是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羟丁酸等。

二、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戒毒人员的基本状况(一)人数变化情况以金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2011年到2013年,年收戒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在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至2013年,该所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发病人数分别是3人、5人、7人。

(二)人口学资料分析自2011年以来,经确诊的患有精神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人员共有15人。

1、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文化的有5人,占33%;初中文化的有7人,占47%;高中文化的有2人,占13%,大学文化的有1人,占7%。

2、从年龄结构看,20—30岁的有3人,占20%;31—40岁的有10人,占67%;40—50岁的有2人,占13%。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戒毒人员矫治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案例是回归适应个别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实现了戒毒所所内矫治和出所后的跟踪帮教的无缝对接,有效的巩固了所内戒毒成果。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民警运用了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社会调查量表等,并积极借助社会资源,跟进案主的发展。

整个个案过程中民警注重案主的感受,尊重案主实际需求,鼓励其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实现了案主的自我成长。

一、基本情况:
潘某,女,53岁,汉族,湖南常德人,小学文化。

离异,有一子一女,儿子25岁已成家,女儿24岁,未婚。

1983年开始经营个体服装店,吸毒后一直无业至今。

2008年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

案主1998年因与老公离婚,心情烦闷而第一次吸食海洛因,平均每隔二到四天吸毒一次,每次为人民币50元的毒品海洛因,现已吸毒成瘾。

其最后一次是于2011年8月1日以“追龙”的方式吸食了价值50元人民币的毒品海洛因。

2011年8月案主与女儿沟通,决定主动去强制隔离2年。

二、个人特点分析及主要问题
(一)、案主如今对毒品的认识与态度:
现在案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过去所走的弯路有深刻的悔悟,希望彻底戒断毒瘾,恢复身体健康,但是很害怕自己出
所后“心瘾”发作,也害怕生活中再遇到负性事件,情绪低落就会想复吸。

(二)、剖析案主的主要问题:
1、复吸危险因素:案主是主动来戒毒,其戒毒信念较坚定,但是案主经历了2年的依懒性戒毒后,当其走入社会初期,正式(强戒所)支持力量突然撤离,案主会产生不适应感,“心瘾”可能再次发作,“心瘾”带来的痛苦可能导致复吸;回归毒友圈将会导致复吸。

2、认知缺陷:前夫吸毒后导致原来美满的家庭破裂,这一事件刺激案主产生消极情绪,并选择用吸食毒品来发泄消极情绪,自此后,案主认为只要自己吸毒都是外在的客观事件引起的,自己没有责任。

在案主认知结构中,生活事件是导致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忽视了主观认知的调节作用。

三、戒毒所回归适应期矫治过程
(一)矫治目标
1、帮助案主巩固戒断期,防止复吸;
2、改变错误认知;
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矫治措施
1、防复吸现实模拟训练。

当戒毒人员面对“再次遇见毒友、或身处曾经吸毒地、或见到毒品”等情景时仍会产生强烈的难以自控的条件反射(复吸)。

根据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相应刺激予以弱化和消融”,因此,在所内通过模拟吸毒环境和情景表演,减弱环境刺激对其的影响力,可以达到弱化和消融
其曾经建立的条件反射,进而增强戒毒人员拒绝毒品的能力。

针对潘某出所初期有可能出现的复吸因素开展现实模拟训练,具体做法:首先,通过潘某内省、讨论、激励等手段激发其改变自己吸毒行为的动机,促进其认识目前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并帮助其去处理问题,然后,寻找或设定高危情境,如面对不良环境、交友障碍、情绪困扰、疾病等讨论诱发复吸因素,练习控制渴求感的技巧,最后,带领潘某定期开展“30秒与毒品说不”的真实训练。

只有对危险场景“司空见惯”,并形成相应的正确反映模式,才能做到临危不惧。

2、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针对潘某的不合理认知结构,可以通过B的合理化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具体做法是:一是举例子,从生活中的小事举例告诉其B的改变可以有使生活更美好,然后找出潘某过去的错误认知,告诉她如果不是她的错误认知也许不会出现吸毒这一不良行为,生活将是另外一番风景;二是暗示训练,记录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暗示自己用积极的看法和情绪回应,民警每天检查其记录,并进行正确引导,反复训练使其形成习惯性思维。

3、开展社会适应性指导。

针对潘某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健康、婚姻、就业、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开展社会适应性指导:一是进行身体康复训练和保健知识教育,每日早上进行半小时晨练(康复操和器械锻炼),同时健康生活指导专员每周给潘某讲授大龄女性保健知识和“三高”疾病防控知识;二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潘某出所后准备随女儿到长沙居住,在陌生的环境中,尽快帮助潘某新的交际圈是其人际交往的首要任务,由于长期隔离社会,潘某交际心理需要过渡,因此,首先建议潘某参加出所人际交往团辅训练,然后可以为其介绍目前社会比较流行的新的交友方式,比如微信、微博和电视征婚交友平台等,帮其拓宽交友途径。

四、出所后续跟踪帮教过程
(一)帮教目标
近期目标:协助其控制出所初期出现的“心瘾”,防止复吸;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升生活信心。

长期目标: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成长。

(二)帮教过程
潘某出所后看见女儿、儿子都已找到自己的归宿,其生活重心应转向自己,潘某报名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幸福来敲门”电视相亲节目,但是在节目现场潘某十分害怕别人知道其过往的吸毒经历,因此没有成功登台。

对此民警进行认知干预,改变其“吸毒就永远不会被社会认可”的经历;在就业方面,潘某有再就业的想法,但是认为自己年纪大,可能不好再找工作,针对这种“自食其力”的想法民警首
先给予肯定,然后遵循资源就近原则推荐潘某在女儿的服装店当后勤管理员,同时还将潘某的简历拿到株洲的就业基地帮其积极推介工作。

五、效果评估
1、回访调查量表调查结果:复吸次数为0;身体状态为“最佳”;心理无明显障碍;家庭支持率为100%;有戒毒机构进行帮教。

2、自述:自己每天生活作息很规律,24小时养生很管用,现在自己身体较以前已经恢复了很多;我学会手机微信交流后,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以前的毒友再也没有联系过;目前,自己信心满满,我发现不吸毒的生活更精彩。

3、女儿描述:母亲精神状态很好,天天在家里研究养生;她通过微信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都会和那些朋友去跳广场舞;我现在非常相信我的母亲,她不会再吸毒了。

六、总结分析
此案例是回归适应个别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实现了戒毒所所内矫治和出所后的跟踪帮教的无缝对接,有效的巩固了所内戒毒成果。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民警运用了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社会调查量表等,并积极借助社会资源,跟进案主的发展。

整个个案过程中民警注重案主的感受,尊重案主实际需求,鼓励其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实现了案主的自我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