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矫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戒毒人员矫治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案例是回归适应个别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实现了戒毒所所内矫治和出所后的跟踪帮教的无缝对接,有效的巩固了所内戒毒成果。在个案服务过程中,民警运用了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社会调查量表等,并积极借助社会资源,跟进案主的发展。整个个案过程中民警注重案主的感受,尊重案主实际需求,鼓励其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实现了案主的自我成长。
一、基本情况:
潘某,女,53岁,汉族,湖南常德人,小学文化。离异,有一子一女,儿子25岁已成家,女儿24岁,未婚。1983年开始经营个体服装店,吸毒后一直无业至今。2008年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
案主1998年因与老公离婚,心情烦闷而第一次吸食海洛因,平均每隔二到四天吸毒一次,每次为人民币50元的毒品海洛因,现已吸毒成瘾。其最后一次是于2011年8月1日以“追龙”的方式吸食了价值50元人民币的毒品海洛因。2011年8月案主与女儿沟通,决定主动去强制隔离2年。
二、个人特点分析及主要问题
(一)、案主如今对毒品的认识与态度:
现在案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过去所走的弯路有深刻的悔悟,希望彻底戒断毒瘾,恢复身体健康,但是很害怕自己出
所后“心瘾”发作,也害怕生活中再遇到负性事件,情绪低落就会想复吸。
(二)、剖析案主的主要问题:
1、复吸危险因素:案主是主动来戒毒,其戒毒信念较坚定,但是案主经历了2年的依懒性戒毒后,当其走入社会初期,正式(强戒所)支持力量突然撤离,案主会产生不适应感,“心瘾”可能再次发作,“心瘾”带来的痛苦可能导致复吸;回归毒友圈将会导致复吸。
2、认知缺陷:前夫吸毒后导致原来美满的家庭破裂,这一事件刺激案主产生消极情绪,并选择用吸食毒品来发泄消极情绪,自此后,案主认为只要自己吸毒都是外在的客观事件引起的,自己没有责任。在案主认知结构中,生活事件是导致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忽视了主观认知的调节作用。
三、戒毒所回归适应期矫治过程
(一)矫治目标
1、帮助案主巩固戒断期,防止复吸;
2、改变错误认知;
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矫治措施
1、防复吸现实模拟训练。当戒毒人员面对“再次遇见毒友、或身处曾经吸毒地、或见到毒品”等情景时仍会产生强烈的难以自控的条件反射(复吸)。根据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相应刺激予以弱化和消融”,因此,在所内通过模拟吸毒环境和情景表演,减弱环境刺激对其的影响力,可以达到弱化和消融
其曾经建立的条件反射,进而增强戒毒人员拒绝毒品的能力。针对潘某出所初期有可能出现的复吸因素开展现实模拟训练,具体做法:首先,通过潘某内省、讨论、激励等手段激发其改变自己吸毒行为的动机,促进其认识目前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并帮助其去处理问题,然后,寻找或设定高危情境,如面对不良环境、交友障碍、情绪困扰、疾病等讨论诱发复吸因素,练习控制渴求感的技巧,最后,带领潘某定期开展“30秒与毒品说不”的真实训练。只有对危险场景“司空见惯”,并形成相应的正确反映模式,才能做到临危不惧。
2、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针对潘某的不合理认知结构,可以通过B的合理化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具体做法是:一是举例子,从生活中的小事举例告诉其B的改变可以有使生活更美好,然后找出潘某过去的错误认知,告诉她如果不是她的错误认知也许不会出现吸毒这一不良行为,生活将是另外一番风景;二是暗示训练,记录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暗示自己用积极的看法和情绪回应,民警每天检查其记录,并进行正确引导,反复训练使其形成习惯性思维。
3、开展社会适应性指导。针对潘某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健康、婚姻、就业、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开展社会适应性指导:一是进行身体康复训练和保健知识教育,每日早上进行半小时晨练(康复操和器械锻炼),同时健康生活指导专员每周给潘某讲授大龄女性保健知识和“三高”疾病防控知识;二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潘某出所后准备随女儿到长沙居住,在陌生的环境中,尽快帮助潘某新的交际圈是其人际交往的首要任务,由于长期隔离社会,潘某交际心理需要过渡,因此,首先建议潘某参加出所人际交往团辅训练,然后可以为其介绍目前社会比较流行的新的交友方式,比如微信、微博和电视征婚交友平台等,帮其拓宽交友途径。
四、出所后续跟踪帮教过程
(一)帮教目标
近期目标:协助其控制出所初期出现的“心瘾”,防止复吸;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升生活信心。
长期目标: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成长。
(二)帮教过程
潘某出所后看见女儿、儿子都已找到自己的归宿,其生活重心应转向自己,潘某报名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幸福来敲门”电视相亲节目,但是在节目现场潘某十分害怕别人知道其过往的吸毒经历,因此没有成功登台。对此民警进行认知干预,改变其“吸毒就永远不会被社会认可”的经历;在就业方面,潘某有再就业的想法,但是认为自己年纪大,可能不好再找工作,针对这种“自食其力”的想法民警首
先给予肯定,然后遵循资源就近原则推荐潘某在女儿的服装店当后勤管理员,同时还将潘某的简历拿到株洲的就业基地帮其积极推介工作。
五、效果评估
1、回访调查量表调查结果:复吸次数为0;身体状态为“最佳”;心理无明显障碍;家庭支持率为100%;有戒毒机构进行帮教。
2、自述:自己每天生活作息很规律,24小时养生很管用,现在自己身体较以前已经恢复了很多;我学会手机微信交流后,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以前的毒友再也没有联系过;目前,自己信心满满,我发现不吸毒的生活更精彩。
3、女儿描述:母亲精神状态很好,天天在家里研究养生;她通过微信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都会和那些朋友去跳广场舞;我现在非常相信我的母亲,她不会再吸毒了。
六、总结分析
此案例是回归适应个别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实现了戒毒所所内矫治和出所后的跟踪帮教的无缝对接,有效的巩固了所内戒毒成果。在个案服务过程中,民警运用了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社会调查量表等,并积极借助社会资源,跟进案主的发展。整个个案过程中民警注重案主的感受,尊重案主实际需求,鼓励其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实现了案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