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8aa2a8194431b90d6c85c7c5.png)
9
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理解
一群人 社会互动 共同的行为模式 角色关系
10
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与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 趣缘群体
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初级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活动空间接近 接触时间长 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 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39
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4.初级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 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满足着人们的情感需 要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保持和传递社会文化 负功能 在微观层面,可能限 制成员个人自由和 独立性 在宏观层面,干扰正 式组织关系,破坏 组织结构,影响正 确决策,妨碍组织 效率和组织目标的 实现。
35
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1.关于初级群体的研究
自古以来,初级群体一直是人们生活中 最重要的一种群体,社会学很早就重视 对初级群体的研究 滕尼斯的研究 库利的研究
36
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研究的意义
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初级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形、缩影。 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创造良好 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4、群体决策
四个明确的阶段: 定向阶段;评价阶段;决定阶段;恢复关系阶段 群体决策往往更容易导致失误 1961年美国出兵古巴 提议和支配决策会议:雄心勃勃却没有任何军 事经验的军官 会议结果:几乎每个人都意见一致 出兵结果:惨败
当代我国社会初级群体的变化
![当代我国社会初级群体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ca69963a45177232f60a29d.png)
当代我国社会初级群体的变化
当代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群体成员的资格获取看,社会流动使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越来越增强。
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初级群体日渐衰落。
一是由于社会分化,初级群体的功能转移;二是初级关系日趋松懈,使以感情为特点的初级群体数量、质量以及作用都有所下降。
三是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也同样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一是初级群体的衰落,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扩大了个人空间,促进了个性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整合。
三是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的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社会走向合理化。
四是初级群体的衰落,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情感因素淡化,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章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cfb9e71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8.png)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最大的长处是速度 个体决策同时具有清晰的责任 个体决策第三个优点是决策通常传递一致的价值观 群体能产生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 群体能给决策带来多样化 群体可带来方案接受度的增加 个体比群体更有效率,而群体比个体更有效力
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结成群体是人类 共同对付外在压 力、寻求安全感 和相互支持的需 要
思考:如果你家是三口之家,想想家里联盟与仲裁的情况?
群体角色
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方式 对群体的任务和活动作出贡献
领导者、顺从者、协调者、执行者…… 角色期待是规范的一种表现 角色可以很自然的出现(紧急事故将一群人转化为
一个群体)
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群体规模对个人的影响 群体角色对个人的影响 群体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会特征——如年龄或文化程度——的人归并为一类,但是他们之间 不一定有什么交往,也不必然有什么共同的规范或利益。(男性, 40岁以上,公务员)
社会群体的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4)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期待和行动能力
典型的社会群体
区别于“社会群体”的类似概念
聚集体或集群:暂时处于同一空间而互不隶属的个体之和。(飞机和火车
中的旅客、剧场中的观众、电梯中的乘客等,虽然是集中起来的一群人,但通 常都不是社会群体。他们或许有共同的规范,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临时性的, 目的地一到或演出一结束,就各奔东西。)
社会类属或者类群:统计学上的“群体”:将具有某种特别社
社会群体的类型
依据群体内人际关 系发生的缘由及其 性质划分
血缘群体
•基于血统关 系而形成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a5f6313a31126edb6e1a1003.png)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那就是声誉和权力。
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一.功能论视角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
第五、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第五、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66a33ce8551810a6f52486aa.png)
九、组织的管理模式
(一)家长制
1、特征
(1)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之手。 (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4)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5)终身制。
2、存在的条件 (1)传统手工作坊式组织活动。
(2)最高领导人有绝对权威。 (3)组织成员的臣民意识较浓。
(二)科层制
二、家庭的类型
①核心家庭:由父母及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 的家庭。
这种家庭规模小,权力集中,只有一
个权力中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
此较为稳定。
②主干家庭:由父母或父母一方和一对已婚 儿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由核心家庭演化而来,但比
核心家庭多了一个权力次中心。因此
稳定性较差。
③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 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仍不分家而组成的家庭。
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指组织中存在的 各种非正式关系的总和。
非正式结构产生的途径
①依靠血缘、地缘或故旧关系及共同兴 趣而形成的各种小群体。 ②由于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交往而形成 的熟人关系结成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
第一,正式结构难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 需求。 第二,正式结构难以应对突发情景。 第三,利益相同的成员局部或短期利益 受损。
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 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 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 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 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网络(一)
![第三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网络(一)](https://img.taocdn.com/s3/m/81b464d7fad6195f302ba608.png)
4、社会网与社会资本
• 社会网: 一方面是一种专门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为一 种理论,主要分析社会关系的形成、特征及其影响, 国内以罗家德为代表;
• 社会资本论: 把关系看作资源、资本,主要研究关系作为资本 是如何交换或运作的,在方法上多数还是用统计 分析,有时也用有社会网分析,主要代表:林南、 边燕杰;
2、[德]韦格纳的研究:1987 网络异质性:地位低者利用强关系求职, 地位高者利用弱关系求职。
3、[日]渡边深的研究:1987 日本白领利用强关系求职
4、边燕杰:1997 中国人求职更多依赖强关系:人情关系
四、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源
1、林南对弱关系假设的修正:1981 工具性行为:目的明确,行动只是手段 感情性行为:行动的手段与目的合一
四、群体的类型
1、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亲密、感情、认同、归属感、完整人格、多重角色 次级群体:目标、制度、正规、非感情、特定角色、单一人格 2、成员对自我与群体关系程度的自我感觉及其对不同群体的态度: 内群体(我群):强烈认高、归属感 外群体(他群): 内群体与外群体的界线:有形与无形;相对的 3、群体内部的组织正规化程度: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三、同辈群体
1、概念
由年龄、地位、爱好、态度、价值观等相近的人 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2、特征
– 较强的凝聚力 – 内部有核心人物,但成员关系基本平等 –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 有着自己的亚文化
3、我国当前同伴群体的新特点
• 交往对象:基本是家庭外部成员,且交 往的情感因素弱化
• 交往时间:比以往相对减少 • 交往方式:趋于多样化
关注重点:社会支持网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 定义:指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 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730e4ca602768e9951e738dd.png)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 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或由一对已婚子 女同其父母、未婚 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2、社会群体的特征(王95) •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1、按照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2-3人,5-6人等)、大群体 • 2、按照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 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成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如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王98-99) • 1、人类结合成群体的一般原因: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和合作的需
要。 • 2、群体凝聚力: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
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群体规范内化。 • 3、群体过程(群体形成和运行的过程):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观点;
•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家庭仍承担
了3种功能:社会化、提供情感和性规范。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 社会化:儿童在家庭的熏陶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习如何生存,如
何获得关心、安全、爱,怎样去期望生活,怎样对待别人。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 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 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0a0326ff195f312b3169a54c.png)
4、家庭的功能:
经济功能(组织生产与消费)
人口再生产与满足性需要
抚养与赡养 教育功能(职业化特征减弱:所谓家
传技艺、祖传秘方等功能淡化) 满足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
5、家庭的发展变化趋势:
缔结婚姻与组成家庭自由度增加 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越来越多——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家庭呈 现出“五多二少”现象,即所谓独身者多、离婚者多、同居者多、私 生子多、小家庭多以及出生少、赡养老人少等趋势。但自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家庭又有新的发展,如出现了独身者家庭、单身家庭以及 同性恋家庭等。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对家庭结构、功能 及家庭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 家庭关系日趋简单,家庭功能不断外移——家庭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会 发生变化:一是部分功能外移。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业、教育、福 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教育、生育、赡养与抚养功能不断吸收 过来;二是部分功能增强,如满足情爱的功能等。 男女平等、女性权利越来越被重视——妇女逐步拥有了包括政治、 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权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3、家庭的结构类型
指家庭存在的各种方式或模式。 (一)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家庭的存在
类型有: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 (二)从家庭的居住形式划分有:从 父居家庭和从妇居家庭。 (三)从家庭谁拥有绝对权力划分有; 父权制家庭和母权制家庭。
(四)从家庭结构划分有:单身家庭、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包括配偶家庭、空巢家庭以及单亲家庭 等) 主干家庭(扩大的核心家庭,存在两代夫妻关系) 联合家庭(存在两对同代夫妻关系) 其他特殊家庭(如隔代家庭、单身家庭、同性恋家 庭等)
第八章初级社会群体详解
![第八章初级社会群体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bec526eff9aef8941e06ac.png)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
一、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 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 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相对持久的 社会关系。 2、社会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某社会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有一定的群体心理边 界。 4、社会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期待与行动能力。
当今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社会限制因素减少 两性互相依赖下降 婚姻质量期望值提高 家庭结构小型化
家庭暴力问题
(1)表现 生理暴力:肉体伤害 心理暴力:精神折磨 (2)原因 第一,家庭冲突。 第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三,社会支持匮乏。 第四,权利观念落后。 第五,男女不平等。
4
一、初级社会群体是美国社 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其基本涵义是:由面对面 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直接而全面的持续交往 3、人际关系亲密 4、非正式控制
5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维持 1、经常性的交往 2、保持适当人际距离 3、非利己的动机 4、互助互惠 5、宽容的态度
2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社会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2、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3
四、社会群体形成的一般原因 1、共同对付外在压力 2、合作的需要 3、寻求安全感 五、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 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①群体目标 ②群体规范 ③ 群体意识 ④人际吸引 ⑤ 群体利益 ⑥ 群体中的权力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815456f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9.png)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
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
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成员间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是,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在长时期的交往中,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而必须会形成多种关系。
在这种多种角色中,其成员并没有严格的分工。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初级社会群体不仅能熟知每个成员的愿望与要求,而且能把满足成员的愿望与要求放在首位。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bfe63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d.png)
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感和参与 程度,参照群体可分为成员群体和非 成员群体。其中,成员群体又可进一 步分为首要群体和次要群体。
参照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参照群体通过提供价值观和行为 规范,影响个人的态度、信念和
行为。
社会比较
个人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评估 自己的地位、成就和价值。
社会变迁与群体关系的调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内外群体的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属于外群体的个体或 群体可能逐渐被接纳为内群体的一部分,而一些原本属于内群体的成员也可能因为种种原 因而离开并加入其他群体。这种变化和调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
05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参照群体是指个人在心理上所从属的 群体,是个人认同的并为其树立和维 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工作单位
工作团队
工作团队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工作目标和相互依赖性的员工组 成的次级社会群体。团队成员通过协作、沟通和分享资源等 方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部门与机构
部门与机构是更大范围的工作单位,它们由多个工作团队组 成,负责完成公司的整体业务目标。部门与机构中的员工通 过层级关系、职责划分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式相互关联和影 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邻里的功能
邻里具有守望相助、信息 沟通、情感交流等功能。
邻里的类型
邻里类型包括城市邻里和 农村邻里等。
儿童游戏群体
儿童游戏群体的定义
儿童游戏群体是指儿童在游戏和活动 中自发形成的群体。
儿童游戏群体的特点
儿童游戏群体具有自发性、临时性、 平等性等特点。
儿童游戏群体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第7章
![社会学概论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b7030083e53a580216fcfe24.png)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5.1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5.1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https://img.taocdn.com/s3/m/d38fd89008a1284ac85043aa.png)
2020/7/23
10
人要过群体生活,也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决定的。 第一,生存的需要。
个人自身生命延续,包括自己身体组织的维持和他 人生命的生产,都不是靠独立的个人所能完成的。
第二,生产的需要。
人类的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 群体活动。个人无力战胜自然,只有结群互助,才 能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料。
2020/7/23
11
第三,安全的需要。
最初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需要把个人安 全寄托在群体中。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理上的安全、 事业上的保障等需要在群体生活中获得。
第四,精神的需要。
人需要在生活中进行感情、行为、观念、信仰等各 方面的交流。若离开群体,精神生活就不能发生, 人的精神需要的得不到满足。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 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 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2020/7/23
4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
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 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 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 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 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 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会为跑腿受到
15
1.成员间有直接、明确、持久的社会关系 • 群体中的人与群体有明确的成员关系,而且获得
群体成员的认同,群体外成员也一致认为他们属 于该群体。同一群体内的成员与其他群体的人可 以通过某些标识明显区分开来。
2020/7/23
16
2.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在群体成员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学习,会 产生一些公共的兴趣和利害关系,并遵循群体的一 些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第五讲社会群体和组织-663
![社会学概论--第五讲社会群体和组织-663](https://img.taocdn.com/s3/m/fa584253763231126edb11f4.png)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规模
二人组合: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群体组合二人 群体的纽带可能是最亲密的。
三人组合:较不稳定的组合,也是最基本 的“复杂群体”。
五人群体: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组合,因为 较易达成内部平衡,成员可以比较容易地 从一种角色转向另外一种角色。。
2、群体角色区分:任何群体都会产生最基本的 角色分工,有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第四,按显著程度考察,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 目标。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
正式结构: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明确的规 定、纪律和程序,其功能搜保证富有成效 地达成组织目标,每个成员在这一结构里 都具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利义务关系。
正式结构包括:规章、条例、命令、时间表 等等,约束机制也是其中一部分,包括奖励 性的和惩罚性的。
冲突观念的发展
传统的冲突观 □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冲突是导因于管理者的无能。 □冲突足以妨碍组织之正常运作,致使最 佳绩效无从获致。 □最佳绩效之获致,必须以消除冲突为前 提要件。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即是在于消除冲突。
现代的冲突观
□在任何组织形态下,冲突是无法避免 □尽管管理者之无能显然不利于冲突之预 防或化解,但它并非冲突之基本原因 □冲突可能导致绩效之降低,亦可能导致 绩效之提升。 □最佳绩效之获致,有赖于适度冲突之存 在。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即是将冲突维持在 适当水准。
科层制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潮流,它以明 确的、抽象的,正式的规则和程序逐步替代 了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它体现了社会组织 的理性化过程,
科层制研究大多遵循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路 径,以他的理想型分类为科层制下定义。
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1、全体成员分化为较小的部门,每个部门 的职责都有详细描述,人员工作都有严格规 划。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a0c6406125c52cc58bd6bec1.png)
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的迁移和 住所的较为频繁的变化,撕 扯着亲属之间的联系。人们 普遍参与社会生活,减少了 初级社会群体的交流
• 现代化崇尚的工具理性突出了个体的价值, 对某些社会群体有颠覆性的影响,使其名 存实亡或归于解体,尤其是邻里关系。 • 这些变化不利于初级社会群体价值的形成, 更难形成社区性的初级社会群体。
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1、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2、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3、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负功能: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 变
119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初级群体
(亦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或基本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有血缘、地缘关系构成 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交往与合 作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 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3/14/2013
初级群体存在的原因
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也就是说,群体帮助其成员去 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 另一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 需要(expressive needs)——这就是说, 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 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家庭的含义
家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 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血缘和婚姻关系包括:
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 祖孙关系 其他家庭关系
家庭的特点
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家庭满足其家庭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
任何一个群体都多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 为前提
3/14/2013
特征
• • • • 规模较小 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人际关系亲密 非正式控制
3 农村初级群体
![3 农村初级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caea69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4.png)
第三章农村初级群体人们都是在社会中生活的,具体来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属于不同的群体,并且在这些群体中从事社会活动与生活。
不同的群体体现着他们与社会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与联系。
要认识农村社会,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就必须从他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开始。
农村社会的最小和最初的生活共同体一一初级社会群体在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农村社会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对于认识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枝会辟体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类型(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人是高级动物,也是社会动物。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他必须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
依靠群体力量,人们去抵御和克服大自然带来的压力而谋求自身生存;依靠群体人类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况在分析人类社会时指出: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他还指出:“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由此道出了群体对于人类的意义。
群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社会学要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人类的群体。
群体(group)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所有人群都可以称为群体。
比如,农村的集市聚集了大批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但他们并不是社会学中所称的群体。
同样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围观者们也不是我们所说的群体。
相反,人们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家庭、朋友圈子、工作组织以及节日期间聚在一起有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群则是我们所指的群体。
那么,一群人与群体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研究发现,在群体中参与者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关系,它们可以作为某种社会活动的单位而存在,并发挥其功能。
家庭是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生活单位,朋友们在一起内部也有某种规则,这实际上是群体的社会性。
所以,社会学中所说的群体也叫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片人类的社会群体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看它们的共性或本质,那么可以说,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 (群体作 为独立的 单位希望 做什么)
价值 (群体作 为独立单 位希望是 怎样的)
在群体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和不一致, 也存在着强制性的权力。群体权力关 系的形成是群体结构和群体过程分析 的一个重要方面。
初级社会群体 的概念
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 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的特征
合作的需要
群体凝聚力 的含义
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是不同 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是群体得以 维持的原因)
群体凝聚力 的形成
是一个由个体之间互相吸引变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的 过程,与群体内外部的诸多因素有关。
群体凝聚力的发展: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人际吸引
二是群体规范 的形成与遵从
社会群体 的涵义
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 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 的期待。
社会群体 的特征
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的、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按群体规模分
请思考:家庭的历史与未来。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 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 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 的基本单位。(家庭是 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
共同体。)
家庭(结构)类型
一是核心家庭(夫妻加未婚子女) 二是夫妻家庭(空巢、丁克) 三是主干家庭(直系家庭)(多代同堂,但家中同代夫妻
只有一对,且次小一代夫妻必须健全,可分为完整 主干家庭与残缺主干家庭)。 四是联合家庭(同代中至少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 五是隔代家庭(祖孙家庭) 六是单亲家庭(夫或妻加未婚子女)
以及家庭的主要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
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
家庭功能的变迁
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诸功能中与一定 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家 庭制度和家庭本质的功能。
家庭变迁 的含义
家庭变迁 的趋势
是指宏观家庭制度的变迁以及微观的与家庭生命周期相 联系的周期性变化。
现有研究成果:古德关于世界家庭模式变化趋势 古德认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扩大家庭趋向于向 夫妇式家庭制度转变,家庭制度向夫妇式家庭制度转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群体的类型 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群体过程的五个阶段 群体中的权力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范:家庭 家庭的涵义与类型 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家庭的变迁
群体的过分依赖,从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发展; 第三,成员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忠诚可能损害社会的
整体利益。(本位主义、小集团主义)
初级社会群体 的变化
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表现出逐渐衰落的景象。 一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功能外移; 二是初级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懈; 三是某些初级社会群体名存实亡。
家庭的涵义
初级社会群体 的功能
(包括正、负功能 )
正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第二,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第三,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第四,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
负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对成员的过分满足可能导致个人对
家庭主要功能
一是生物功能; 二是经济功能; 三是抚育功能; 四是赡养功能; 五是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
家
一是家庭生命周期;
庭
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二是国家和社会发展阶段;
的
三是民族文化、社会政策等因素。
功
能
含义:是指在社会影响下,家庭功能所出现
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改变、
功能外移、旧功能的消失与新功能的出现,
一是规模较小; 二是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三是人际关系亲密,因而,成员具有
不可替代性; 四是非正式控制。
常见的 初级社会群体
1.家庭 2.儿童游玩群体 3.邻里 4.朋友圈子
初级社会群体 的形成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是群体 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些努力主要包括:经常性交往、 非利已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课堂讨论
主题: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家庭变迁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变迁
收入结构 、就业结构、 成员地位、价值观念 、 家庭结构、家庭功能、 家庭关系
家庭变迁
生产方式 收入构成 就业性质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三是成员把群体目标 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 标,把群体规范内化 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群体过程 的涵义
群体过程是指群体的形成与运行过程。
群体过程的五个阶段 (从人际过程的角度看群体过程 )
行为 (人们 面对个 人将如 何行动)
情感 (人们的 动机、相 互间的感 情及对事 情的看法)
规范 (人们认 为应该怎 样去活动 以表达感
按成员间关系 的亲密程度分
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 的正式程度分
按群体形成 的基本缘由分
按群体成员对自己人 与他人的感情分
小群体
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首属社会群体)
次级社会群体体
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血
地
业
志
缘
缘
缘
缘
内群体
外群体
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结成群体是人类 共同对付外在压 力、寻求安全感 和相互支持的需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