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合集下载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好《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关键,也是读懂徐志摩之人之文的关键。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开篇第一句就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情感的线索”,这一点对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要。

人们常常被他的《再别康桥》一诗所陶醉,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图画美,建筑美所折服,然而透过诸多的意象,真正潜入心底的是诗歌所蕴含的性灵美。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写于1926年,较《再别康桥》一诗早两年,应该说没有《我所知道的康桥》便没有《再别康桥》一诗。

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从语言、结构、画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多样,咀嚼不尽,而又无以名状的美感,快感,其中之根本乃是“性灵”。

何为“性灵”?刘勰云:“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袁宏道认为“任性而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性灵。

袁枚也说:“诗者,各人天性情耳”。

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诗文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的是作者自我的性情。

抒写性灵,则是作者自由地抒写内心的情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热情和幻想。

徐志摩童心般的天性使他在创作上率真热情,自由,奔放,唯美。

他曾说:“我要的是筋骨里并出来,血液中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思想。

”他在《自剖》中又说:“做学问你得有天然的好奇心,得有天然热情的态度,得有原动的信仰…”他认为创作应是真切性灵的抒写。

《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阐述自己追随罗素到了剑桥,,而此时罗素已被剑桥除名,因追随罗素从学的愿望成为泡影,在无奈中通过英国作家狄更生的推荐成为康桥的一名特别生,可以随意选科听。

正是由于能随意选科,而得“单独”由“单独”而又“发现”了康桥。

“随意”——“单独”——“发现”是《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为关键的字眼,实在不可忽视。

由于“随意”选科读,摆脱了成规重负,“性灵”得以释放,因此而能“单独”。

“单独”正如志摩在文中所说是个耐味的现象。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研究性学习》一、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康桥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赴英的航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

罗素的诱惑,使他大胆地也是自然而地迈出了到英国求学的脚步,此后的人生便骤然耳目一新。

1922年,一心要见罗素的徐志摩到了伦敦才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

罗素19l6年被剑桥大学除名。

于是,他便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

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

进人康桥大学以后,徐志摩被熏陶成为一名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

康桥有其严谨的学风与校风,但徐志摩所受到的熏陶却是浪漫主义的。

也许是因为他是“特别生”,没有任何压力,康桥就成了他自由的天地一“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徐志摩在康桥创作的新诗大部分收人《志摩的诗》这部集子。

有关康桥的诗文有《康桥西野暮色》、〈康河晚照即景〉、《康桥再会吧》、《云游》,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要数《再别康桥》了。

这首诗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

但据各种资料证实,徐志摩重回康桥是1928年8月,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按伦敦的季节,这个时候已是秋季了,而并不是诗中所写的春夏之交的康桥。

徐志摩也曾说过:“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

”原来诗人心中最难忘的,正是这春夏之交的康桥。

也就是说,诗人触景伤情,很自然地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可谓“往事历历在心头”。

诗中的康桥,是他梦想破灭的愁情,是他对现实失望的暗淡心绪,也是他心中一直眷恋和思念的精神故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对康桥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作详细的分析。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胡适在说到徐志摩时,提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_作文2350字_读后感作文_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_作文2350字_读后感作文_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我所知道的康桥》为徐志摩的一本集。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希望您喜欢!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篇一前几天晚上读了一篇徐志摩的文章,标题是《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他一九二六年的作品。

他说,“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我有时想它是发现的第一个条件。

你要发现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现自己的真,你也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现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游玩的机会。

我暂且不说他是如何发现康桥的,单单他所描绘的景色就使我回味好久。

他说,“有一个果园子,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喝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瑰丽的春天,正是你野游的时期。

“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

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

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

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寄宿…带上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比这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需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

有一次我赶一个地方,手把这一家农户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

又一次是冲着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牛,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背后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很向往这样一个世界,羡慕诗人徐志摩,能有机会领略到如此温暖的景色!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篇二徐志摩的散文处处镌刻着诗的痕迹、诗的灵魂和诗的意境,而且又以“浓得化不开”的客观感情的抒发,引人入胜。

《我所知道的康桥》,是画是诗,是自然风光的描摹还是客观情感的流动?你几乎分辨不出了。

作者说:“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发动的。

”作者笔下的康桥处处流露着“无限的柔情”,物我融洽无间,情景合一。

康桥之恋

康桥之恋

康桥之恋
徐志摩,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智者。

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徐志摩这样写到:“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心灵。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在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徐志摩“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一条水草,一片断石,一缕夕阳,一声晚钟,无不在徐志摩的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迹。

在康桥把它的美景一览无遗地交到徐志摩眼前的时候,徐志摩也把自己的身与心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康桥。

据徐志摩后来自述,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赋。

诚如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天性是唯美的,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胡适曾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康桥的旖旎风光给了他美的陶冶;康桥的人文关怀给了他爱的歆享;而康桥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境界恰是一种自由的象征,成了他理想的追索。

于是,在徐志摩的眼里,还有什么比康桥更完美的呢?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南中国海的那艘邮轮上,那个迎风而立的身影依然在轻轻地吟唱,轻轻地吟唱……
上海彤心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李淑芳
2015年5月7日。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与康桥论“康桥”在徐志摩诗文中的重要意义摘要:康桥在徐志摩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诗文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他的人生也有着特殊的影响。

英国的政治制度、康桥的人文情怀以及自然风光契合了徐志摩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凝聚了他的“爱、自由、美”的“单纯的信仰”,孕育了他改造中国社会的政治理想,开启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性灵,使其“诗情像洪水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

然而他的康桥理想如同一个经不起世俗风吹的气泡,幻灭在现实的际遇中,最终浪漫主义情怀被颓废主义的无奈所替代关键词:徐志摩康桥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文学造诣,他的文采精华,他的神思妙想以及他的浪漫情怀,都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从上个世纪的早期流传到了二十一世纪。

平凡的“康桥”因了徐志摩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了永久的彩虹,徐志摩也因了普通的“康桥”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与康桥的一见钟情研究徐志摩,是不能不知道他的康桥的。

钟情已千年,相遇自有缘。

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康桥,因为有了徐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而徐志摩,因为有了康桥,找到了他精神的皈依与寄托。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封建、买办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从小泡在诗书礼教当中,被训练得信手能写洋洋洒洒骈四骊六的文章。

入小学,读中学,进大学,包办婚姻,明媒正娶,从小到大一直按照父辈设定的轨迹生活着。

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的知识界普遍存在实业报国的热情。

作为江浙巨商名门,徐志摩的父亲前瞻地预测到金融业的发展前景,不惜重金送他留学美国,让他选学银行学,希望学成回来当银行家。

1920年,徐志摩转赴英国,虽为追罗素而去,实现当哲学家的梦想,然而仍未完全脱离父辈的安排。

至此,他的人生轨迹,与诗文毫无关系。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 [1]。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欧战结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他的政治经济学。

也是这一年,他结识了他生命中的永恒——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徐志摩到康桥是为从罗素,但他到英国才知道罗素被康桥除名了。

度过他平静无澜的半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想换路走。

然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出于偶然,他走进了康桥,从此便与康桥结下了不结之缘。

在康桥生活了半年,却跟陌生人似的,谁都不认识,只知道一个图书馆、几个教室和两三个吃便宜饭的茶食铺子。

也许“单独”是个很美妙的现象,1920年的秋天,他独自一人回到康桥,才算真正认识了康桥,真正发现了康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点、牛油烤饼、看闲书。

”(《吸烟与文化》)也许正是由于这份所谓的闲散,才使得徐志摩有单独的机会接触康桥,享受康桥自然美景的熏陶,享受康桥纯真性灵的沐浴。

他的生活在这里拐了个弯后,悠然前行。

这是他生命中尤为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

那些发亮的清晨,那些温暖的黄昏,他总是发痴地对着他心爱的对象。

怎能不心醉呢!在色彩斑斓的油彩画中,“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阴下吃茶,花果会掉进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

(《我所知道的康桥》)还有那星光下的流水,近村的晚钟鸣,河畔倦牛的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启迪了他的性灵。

“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正是康桥的美丽给了他想象的空间,是康桥的性灵给了他气息的蜕变。

其实,徐志摩早已融入了康桥,从他走进康桥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要与它结为至交了。

一个个向晚的黄昏,他总是倚在桥阑上,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感受这动人的美景,康河的水悠然地流着,他却向着西天凝望:“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这向晚的美景,是柯罗的田野,是萧邦的夜曲……徐志摩把一个人的感想比作落叶——从生命的树上掉下来的叶子。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导语:徐志摩被“新月派”同人推为“新月盟主”、誉为“诗仙”。

他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个春秋,但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上滑过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欢迎大家阅读!可以说,在政治上他始终都“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在生活上他一直是“在梦的轻波依洄”。

对他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毁之者指斥其崇洋媚外,思想消沉甚至反动,生活浮夸放浪;誉之者称赞他飘逸潇洒,说他天真,一生追求“美与爱与自由”。

今天,我们撇开阶级的偏见和政治的纠缠,把其放到20世纪20、 30年代新诗发展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他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可以发现他是无愧于和郭沫若、闻一多比肩的大诗人。

他的诗在爱和美中编织理想之梦,以其轻灵飘逸、温柔缠绵的格调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就是1928年11月他再次离英回国途中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诗人把对康桥的眷恋化作可感性的形象,把自然界的天空、夕阳、彩云、星辉、河流、清泉、波光、树木都赋予了生命,使得诗人远眺俯视、挥手投足都融蕴着依依惜别之情。

此时的诗人可谓是“远眺彩云云有意,近看河柳柳生情”。

就连水底的荇草好像也在对诗人含情招手,难舍难分。

诗的前四节是写的现实,诗人由远及近,极写康河的美景和对康河真挚、深情的爱。

这种美景深情自然引发诗人对往事的追怀。

所以第五节诗人开始以神游的状态写似真似幻,恬淡优美的梦境,面对良辰美景,诗人止不住想放声高歌。

第六、第七两节又从梦境回到了现实,诗人把离愁别绪深深地埋藏心底,默默地向康桥挥手告辞,在这一静谧的画面中,我们似乎感觉到诗人把酸涩的眼泪静静地流入心底。

诗作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把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与天光水色融于一起,在描绘康桥的美丽和清幽时融八了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展露了诗人因自己”康桥梦”的幻灭而无限哀伤、无奈的情怀。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深藏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徐志摩(1897-1931)是我国的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字槱森,曾用过的笔名有:云中鹤、仙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然后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他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篇一: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背景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

难忘心底默默盛开的百合——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难忘心底默默盛开的百合——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烈 的香气 ,流露的永远是惊艳而不失柔美 的音韵 。 人 内心没有伤感那定是不确 的,诗人正在作别 的
古人言 :“ 暗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 再别康 ” 桥 ,河畔的金柳 ,成为夕阳中的新娘 ;榆荫下 的

可是他久久追寻的至爱。在这里 ,诗人着色绘景 而不摹声 ,没有表露 自己离别的忧伤 ,也没有境
MAO n Me g—x i
T eI d l l l o s m — — Xu Zh h n ei eLi Blso b y i—mo’ sCa b i g mpe m rd e Co l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 ra o eC P C。B in 0 0 5 Jun f h P C l t e ig10 7 ) j
tea to x o n sterlt n b t e h —moa d C mbig 。ds us sXuZ i h uh rep u d h eai ewe nXuZ i o n a r e ic se h —mo’ ri i au n u - d sat t v ead p r sc l s i a d as i e retpa t eo e p e ,a df al artshssau nte C ieeP ra ss ut n lohs an s rci nn w o ms n n l n rae i ttsi h hn s an su . c i y Ke r s ywo d :XuZ i h —mo a r g ;c mpe . :C mbi e o lx d
Ab t a t h o g h n ls f h —mo w r s s ei l h a ig G o —b et a r g g i sr c :T ru h tea ayi o Z i s Xu ok 。ep ca yte S yn o d l y o C mbi eA an, d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

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

题记: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兴奋、一切都是新鲜的。

工作了连年,慢慢感觉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

要的是能力、实力。

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能够不休息,晚上也能够睡得很迟。

那时候精力很充沛,感觉没事。

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行使了,唯独电脑里面多了几篇文档,看着这些曾经挑灯夜战的作品,有快乐、有泪水,此刻把他们都拿出来,希望参加工作的同志,不要再像我一样。

此刻才明白:时刻确实是金钱,效率确实是生命!借鉴他人的文档是超级高效的一条捷径!——办公室职场感言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刘道辉“康桥”,此刻通译为“剑桥”。

剑桥是英国东南部城市,位于剑河(即“康河”)之上,英国历史悠长的剑桥大学就在那个地址。

剑桥大学创建于1209年,由数十个学院组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新月派”代表徐志摩于1920年9月从美国到英国,先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成为专门生,随意选课听讲,直到1922年8月回国。

在回国之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5年3月,徐志摩到欧洲漫游,4月到英国。

1926年初,写出散文《我所明白的康桥》。

1928年6月,诗人再次出国旅行,途经日、英、美、法、印度等国。

1928年11月6日,他创作了闻名诗篇《再别康桥》。

“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改变了他的爱好,由学政治经济改学文学;二是“康桥”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三是“康桥”的爱情萌生,深深阻碍着他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

徐志摩在《抽烟与文化》一文中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遇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所明白的康桥》是一篇随笔式散文。

徐志摩钟情于康桥的漂亮自然景色,传神地刻画它,尽情地赞美它。

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_论徐志摩的_康桥情结_

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_论徐志摩的_康桥情结_

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 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这里有无 尽的 “ 梦意与春光”,置身其间,能够忘却人 世间的一切忧愁与烦恼,所以当徐志摩经历了 人生的坎坷、艰辛与复杂以后,忆恋康桥那一 段生活,无限感慨地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 我 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
!"#$%
无论在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中还是在他的生 命中,康桥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徐志摩 的诗文创作中,康桥是一个璀璨的字眼,在徐 志摩的生命中,康桥则是一个永远打不开的情 结。康桥凝结着诗人多少内心深处的奥秘,又 展示着多少人生的不解之谜,使徐志摩对康桥 情有独钟、魂牵梦萦? 康桥是英国一座古老的名城,该地坐落着 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徐志摩于一九二一年五 月至一九二二年八月,以特别生的身份在剑桥 大学的研究院学习。之后,诗人两次游历欧 洲,两度回到康桥,并先后写下了诗歌 《 康桥 再会吧》 《 再别康桥》和散文 《 我所知道的康 桥》。徐志摩的心中,已经凝聚了浓浓的康桥 情结,康桥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正 如诗人在 《 康桥再会吧》中充满深情地唱道: “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一、康桥梦寻:康桥情结的多重意蕴 康桥是徐志摩生命中的一个永远无法释怀 的情结。纵览徐志摩的一生,他的理想追求和
!! " #$ %&’$ " ’()$ * + +,,& ’((- " (’./
0123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柔情。但我又怕亵渎了它似的始终不曾出 口。”他无时无刻不在思恋着康桥: “ 一别二 年多了,康桥,谁知道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 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 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 边出现!” 诗人为什么对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难以忘 怀,一再追忆呢?陈平原先生在 《 明清散文研 究》中谈到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时说: “ 经历国 破家亡,晚年回首平生,追忆少时所经历、所 喜爱的都市繁华,能不感慨万千?正因着深深 地眷恋,以及由眷恋而来的无尽感慨,促成了 《 陶庵梦忆》中余味无穷的怀旧文章。”还说 “ 不管是 《 陶庵梦忆》,还是 《 西湖梦寻》, 都是在寻梦,寻找早已失落的 ‘ 过去的好时 光’”。徐志摩关于康桥的诗文,就是诗人立 足现在对过去的追忆和寻找。后来,徐志摩两 度游历欧洲,每一次回到康桥,都如痴如醉, 难舍难分。他回忆 “ 康桥西野的暮色”、歌颂 康河晚照:晚霞在林间田里 9 晚霞在原上溪 底 9 晚霞在风头风尾 9 晚霞在村姑眉际 9 晚霞在 燕喉鸦背 9 晚霞在鸡啼犬吠。 一九二二年九月回国,一九二三年作 《 康 桥再会吧》,一九二五年三月第一次游历欧 洲,回到康桥,重温了当年的旧梦,一九二六 年初做散文 《 我所知道的康桥》。其中的相思 离别、缠绵悱恻之情,犹如一曲恋歌:河上的 风流,两岸的秀丽,写不尽康桥的幻美与灵 性。岸边有四季常青的草坪,对岸的草场上滋 蔓的草丛中,有黄牛白马,风中摇摆的是星星 的黄花。 “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掬荫护 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 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 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天然的织锦上坐地,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作者:罗荣显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03期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同的年龄阶段产生不同的欲望和梦想,并努力地去追逐着、实现着、满足着。

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外国文化,创造先进文明,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报祖国和人民,当是有志之士的非凡选择。

徐志摩,这位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在22岁至26岁几年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并获硕士学位,学有所成。

1921年春天至1922年10月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又于1925年、1928年两次重访故地,并于1928年11月他第三次游欧的归国途中写下了著名诗歌《再别康桥》,表达了对康桥的敬重、热爱之情。

康桥即剑桥,是剑桥大学的名胜,景色幽雅优美。

诗人把它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认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他来这里留学就是为了探寻自己的理想之梦。

探寻事物得谨慎小心,因为通向理想之路并非都是光明的平坦大道,有很多可能是坎坷曲折的。

所以诗人到剑桥大学来学习是抱着崇敬的态度来的,自己是很谦虚礼貌的。

故诗的一开头就定了情感的基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表明诗人的姿态,他是那样地敬重游地,一个优雅潇洒、彬彬有礼的华人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动作轻盈而眼光高调,天高地阔,神清气爽,西天的云彩该是如何的绚烂多姿、美妙动人,景象在人、天之间恢宏拉大,是那样地飘逸。

开篇即引人入胜,有谦谦君子之风。

接下来诗人把目光收回,投向康河的河畔,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诗人在这里以人喻物,把人性美与物性美完美地融合起来,由物想到了人。

《康桥再会吧》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康桥再会吧》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康桥再会吧》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康桥再会吧》是徐志摩的一篇重要诗作,它以深情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

原文如下: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算来一秋二秋,已过了四度春秋,浪迹在海外,美土欧洲)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渺茫明灭,在我灵府的底里;我母亲临别的泪痕,她弱手向波轮远去送爱儿的巾色,海风咸味,海鸟依恋的雅意,尽是我记忆的珍藏,我每次摩按,总不免心酸泪落,便想理箧归家,重向母怀中匐伏,回复我天伦挚爱的幸福;我每想人生多少跋涉劳苦,多少牺牲,都只是枉费无补,我四载奔波,称名求学,毕竟在知识道上,采得几茎花草,在真理山中,爬上几个峰腰,钧天妙乐,曾否闻得,彩红色,可仍记得?——但我如何能回答?我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明年燕子归来,当记我幽叹音节,歌吟声息,缦烂的云纹霞彩,应反映我的思想情感,此日撤向天空的恋意诗心,赞颂穆静腾辉的晚景,清晨富丽的温柔;听!那和缓的钟声解释了新秋凉绪,旅人别意,我精魂腾跃,满想化入音波,震天彻地,弥盖我爱的康桥,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在温清冬夜蜡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散香柔韵节,增艳惊才,表我灵奇愉悦的心境,我此去虽归乡土,дух 却鬼恋天涯,愿为风絮,明知终必落,然且先作萍飘,任流水牵,魂断康桥。

简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简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简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2006.1)赖绣媚知道徐志摩,是从《再别康桥》开始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他的诗歌,迷上了他的散文,迷上了他的生平故事……知道志摩,就不能不知道康桥——康桥,是志摩一生的情结。

如果说,祖国是志摩永远的故乡,是他的家,那里有他的‚根‛,那么,康桥同样也是志摩永远的故乡——精神之故乡,那里可以寻得他精神上的‚根‛。

一、未到康桥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1897~1931)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

小时在家塾读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在浙江一中就读时,爱好文学的他就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他一生中的第一篇作品——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5年夏,徐志摩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张幼仪结婚。

但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完成浸信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他离沪北上到北洋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攻读法学、日文、法文、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

在这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更燃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拜梁启超为师。

同时,他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他厌恶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他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

留学第一年,他在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进修,并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哈弥尔登”。

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经济系。

徐志摩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是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也辗转波及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我所知道的康桥 阅读附答案

我所知道的康桥 阅读附答案

我所知道的康桥阅读附答案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①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河的名字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②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

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音jú,柏树)荫护住。

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③但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

你得买船去玩。

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

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长竿撑着走的。

这撑是一种技术。

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

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

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

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一、什么是“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诗人的称号,也是与康桥息息相关的.。

.。

.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表现文人的情结都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徐志摩也是如此。

“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的一生的诗文中.除了两篇怀念母校的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外,徐志摩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其中,《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叶嘉莹曾言:“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再别康桥》正是徐志摩用生命写成的诗歌。

它幽微地传达出失意之人再别母校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这正是“康桥情结”的魅力所在。

三、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根源分析为什么徐志摩一生对康桥挚爱至深?在英国的两年可以说是徐志摩魂牵梦绕的两年。

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游学经历、爱情婚姻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庭背景。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出生在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的家庭。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

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

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

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因康河而得名,被诗人赞为“全世界最清秀的一条水”,它那委曲、逶迤、风光无限、脱尽了“尘埃气”的柔波,流经上游的拜伦潭,越过上下河分界的水坝,在越出越密的星光下轻吟——徐志摩说这令人心动的聆听,是他“康桥经验中最秘密的一种:大自然的柔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性……”“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美满,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在美国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试卷,嚼橡皮糖,看电影,赌咒。

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在风景清秀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美满的日子。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最能“魔术般”吸引徐志摩注意力、令他永志不忘的,是轻挽在康河腰身上的三环洞桥——“虽说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你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你纯正美感的奇特!”
(选自冯亦同著《徐志摩》,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