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风气
中医诊断: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六淫(风、寒、暑、湿、燥、⽕)辨证知识点总汇六淫辩证六淫是风、寒、暑、湿、燥、⽕六种病邪的统称。
六淫辨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六淫病证的辨证⽅法。
六淫病证的发⽣,多与季节⽓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久居湿地易患湿病,⾼温环境作业⼜常有燥热为病等。
由于六淫病证的发⽣是因外邪侵⼊⽽致,各病证既可单独存在,⼜可相互兼夹,还可在⼀定条件下发⽣转化。
⼀、风淫证风淫证是指风邪侵袭⼈体肤表、经络等,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证候表现】恶风,微发热,汗出,苔薄⽩,脉浮缓;或有⿐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突起风团,⽪肤瘙痒,瘾疹;或突发肌肤⿇⽊,⼝眼喁斜;或肌⾁僵直、痉挛、抽搐;或肢体关节游⾛作痛;或新起⾯睑、肢体浮肿等。
【证候分析】因⽓候突变、环境不适、体弱等因素导致风邪外袭所致。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数变,常兼夹其他邪⽓为患。
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不定的特点。
风淫证根据其病位不同⽽有不同的证候。
风邪袭表,伤⼈卫⽓,卫⽓不同,腠理疏松,则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风邪袭肺,肺⽓失宣,⿐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塞,流清涕或喷嚏;风邪侵袭肤表、肌腠,营卫不和,则见突起风团,⽪肤瘙痒,瘾疹;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经⽓阻滞不通,轻则可出现肌肤⿇⽊,⼝眼喁斜,重则肌⾁僵直、痉挛、抽搐;风与寒湿相兼,侵袭筋⾻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疼痛;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道失职,则见⾯睑、肢体浮肿。
寒、热、⽕、湿、痰、⽔、毒等邪多依附于风⽽侵犯⼈体,形成不同的病性兼夹证,如风寒证、风热证、风⽕证、风湿证、风痰证、风⽔证、风毒证等。
【辨证要点】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肢体关节游⾛疼痛,⾯睑浮肿等为主要表现。
全方位了解中医的“风”
全方位了解中医的“风”导读:风为百病之长,关于风我们也发过好多文章,比如《风邪入里能成瘤?》《重新解读小续命汤的地位》都是有关风的,今天我们来看看风之源流,风之多歧延伸。
谈古论“风”古者,乃古医书也;风者,乃以风为名之病也。
所谓谈古论“风”,乃从古医书出发,谈中医以风为名之疾病的特色。
翻开古医书,各种各样的“风”病极为引人注目。
其病种之多,病势之重,都值得研究,以至于宋元时期,在医学分科,设有专门的“风科”。
由于与“风”相关的疾病太多,本文只讨论以风作为病名者,即中心词为风者,但凡以风作为修饰词的疾病,则暂时排除在外。
如言肺风者,乃属本文之范畴;言风咳者,则暂时不做讨论。
—、风之为邪为病论风之为邪为病,始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先论风之为邪有若干特点,其一,“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二,“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其三,“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由于风之为邪有如此特点,故“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而其“或为风也”之“风”,即论风之为病。
文中,除五脏之风外,还有胃风、脑风、偏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等。
此文所言风病最为典型的相同症状为多汗。
《素问》七篇大论中进一步论及风之特点,如《五运行大论》“风以动之”“其用为动”,《六元正纪大论》云:“风胜乃摇”,《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就将风之为病的范畴从外感病延伸到内伤病,在症状特征方面从开泄多汗延伸到眩晕、动摇、抽搐、强直,并将此类疾病的产生与肝相联系。
也许,在《内经》时代的这种联系来自五行属性的推衍,然而,在此后中医学发展,这一理论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风与类中风“中风”最早出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此“中风”乃中于风邪之意,亦《素问·风论》中提出的肝中风、心中风、脾中风、肺中风及肾中风。
风邪(中医学术语)
风邪(中医学术语)1 简介编辑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邪是由风致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其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变化多;疼痛呈现游走性并遇风加重;多伤于人体上部;外风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内风多为肝风内动,肝风内动是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分为四型——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等,外风内风均伴有动的征象如震颤、抽搐和痉挛等。
2 外风编辑中医病因之一。
风为春季主气。
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风邪为病有内、外风之别。
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
凡寒、湿、燥、热等邪多可依附于风而犯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
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
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以及“中风”的卒然昏仆等症。
《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
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
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如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3 内风编辑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
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
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
实热症。
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兼症神昏谵语。
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孙朝润【摘要】风乃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数变”.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风之为病,变化多端.风邪犯人,发病急剧,转变迅速,外而皮毛,内至脏腑,上而头首,下至肢体,无所不到.风常挟它邪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等证.风有外风、内风之分.二者的产生、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因此,其治则亦不一样.外风宜祛,内风宜熄.深入研究风学理论,对健全完善中医学的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提高中医的临床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4页(P2-5)【作者】孙朝润【作者单位】安康市中医院,陕西安康72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黄帝内经》对风的论述,为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创新和发挥,使中医学对风的概念、分类、致病特点、治则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
兹就中医学对风的认识,略述于下,以飨同行。
《灵枢·官能》曰:“四时八风,尽有阴阳。
”乃指自然之风,变化有时。
《灵枢·岁露》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
”四时八风化为风邪,皆能伤人。
风为六淫之一。
高士宗注:“六淫之邪,风居其首。
”风属阳邪,为伤人致病之先导。
《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
”《灵枢·岁露》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大风苛毒”之谓。
在这里风又被称为邪气、贼风、大风。
进一步说明风乃六淫之首,是伤人致病的风邪。
同时表明,风是邪气、贼风、大风、内风、外风等风邪的总称。
张景岳说:“风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辩。
”风邪为病,有外风、内风之别。
外风、内风的产生、致病特点、病症表现也不尽相同。
外风:外风是指六淫之一的风。
六淫之邪太过不及相互转化,即可产生风,所谓六淫化风。
黄帝内经第五十五讲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五脏六腑风
黄帝内经第五十五讲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五脏六腑风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随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歧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帡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恶风,喘息,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还是讲《风论》,教材190页第二自然段中后部分,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这是因为饮酒过度,汗出而受的风,因为风病本来就多汗,风为阳邪,开泄腠理,再加上酒,酒气热而剽悍,也容易使腠理开,因此这种风病出汗出得特别多。
好像如同漏出了一样,取名叫做漏风。
在《内经》里面还把它叫做酒风,这我们在下面讲的时候会提到这个问题,就是饮酒中风。
出汗很多,汗出如漏,叫漏风。
在《素问。
病能论》当中把它叫做酒风。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常见中医名词解释
常见中医名词解释治未病:此指治未病的相关脏腑。
程林曰:“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l)实脾:即调补脾脏。
(l)四季脾王:王,通旺。
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王。
(1)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1)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疢难:此指疾病。
(2)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2)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2)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2)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4)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4)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4)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6)寸口:指脉法。
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
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
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7)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到,第二个“至”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8)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8)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10)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11)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
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l2)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12)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
”(13)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13)六微:言六腑也。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13)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3)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风邪致病(中医六邪致病)
1.自然特性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
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
如外感热病中的。
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
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理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
因其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
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势。
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
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口眼口呙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
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
中医术语200条
中医术语200条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中医基础内五邪
中医基础内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风气内动风气内动,即是“内风”。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风邪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风邪【风邪的基本概念】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
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
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
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相当于现在所了解的寄生虫、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由外入侵人体后产生疾病。
这些外来致病因素,中医称为“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也称为“六淫”。
风为春季的主气,自然界的风有突发、上升、散开、来去无定、令物动摇等特性。
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
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故多与其它邪气(寒、湿、燥、暑、热)相互依附,共同致病。
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侵袭脾胃,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
若与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人体,如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
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
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
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
【风邪的分类】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
外风多由肌表经络而入,内风系脏腑气机失和所生。
一、外风风为春季主气。
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
凡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于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二、内风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
关于风气通于肝
关于风气通于肝“风气通于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春季多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将风、木、肝、筋等一一对应,紧密联系,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
中医术语在一定范围与条件中各有其特定的含义,“风”一般有以下含义:1.空气流动即成为风,为四季之风。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东风生于春,南风生于夏,西风生于秋,北风生于冬”。
2.所有外邪的总称,例如《灵枢·贼风》中“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
”3.六淫之首,常被视为多种外感疾病的病因。
例如《素问.风热篇》中“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风为百病之长”(《素问・五脏真机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等。
4.指的是内部脏腑病变而出现的肢体动摇的病态。
例如《素问・风论》中说:“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
”诸家历来对风所指范围就各有争议。
例如《素问·评热病论》中对“劳风”的意见不一:杨上善称为“劳中得风为病,名曰劳中,亦曰劳风”,意为因劳而虚,因虚而受风邪(外风);王冰以为“劳谓肾劳”,认为肾劳生风(内风)。
笔者认为“风气通于肝”的“风气”是指春日特有的自然之气,此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一、风气濡养肝《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是故,人体之气必须与天相应,接受自然之气的滋养,从而阳气固密,贼风邪气不能害也。
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提出:“在天之气在地化形,以气而生形也。
”正如张景岳所言:“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四时之气不同,在每个季节都会出现相应的气候,变化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对应的生长。
春应肝,在春天受风气的影响,正常的风气有升发之性,万物得之则生机蓬勃,草木繁荣,禽畜生息。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风(风气内动)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生五气(邪)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
人的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在体内产生与天之六气相类似的变化。
因其生之于内,故称之为“内生六气”或“内六气”,与天之外六气相对。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
失其和则为邪气,天之六气异常,习称“外六淫”、“六淫”;内生六气的异常,习称“内六淫”。
在内伤疾病中,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类似外六淫所致的病理变化,通常归咎于“内六淫”。
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暑”之说,故“内六淫”实为“内五淫”。
六气之偏颇为邪气,所以,一般称“内五淫”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内风(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是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动风之征的病理变化。
因风自内生,故有风气内动之称,内风的病机特点为肝风内动。
内风的病理变化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以风名之。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其病理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
内风包括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血燥生风、痰瘀生风等。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和痰瘀生风等。
中医论“风”——百病皆生于风
中医论“风”——百病皆生于风俗语:百病皆生于风。
《内经》专有“风论”篇,《难经》把中风列为伤寒之首,其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临床所见,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以风邪致病为多见。
因此,学中医需识风。
一、何为风?风为自然现象,气流动即是风,从繁体字来看,风字里面有个虫子。
风动而虫生,春风一流动,自然界的动植物就会繁衍生殖。
推之,风动则情生,情生而见万种态。
因此,“风情万种”由此而来。
《素问》云:“八风发邪气”。
风来自八个方向。
论“风”我们常言“风气”,风与气,其名异,其实则同。
在体外曰风,在体内则曰气。
凡寒、暑、湿、风等邪气伤人,先伤卫气,而皆因风而侵入人体;再者,风能夹寒、夹湿、夹火,其为患最烈。
体内之风即是气,气行不常,善行而数变,其病即为风证。
故善治者,当先识风与气。
风在自然之中流动,人亦生于天地之间。
因此,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风之和者,如春风能生万物;风之疾者,如秋风能扫万物。
生命离不开气的运动,若气机流动和畅,则血脉通利、经络舒畅、脏腑协调,此为气能养人;若气流过疾,则上犯高巅,中催脏腑,下损筋骨,善行数变,为患极大,是为风邪,成百病之长。
风邪无孔不入,最易伤人。
风气旺而百病易生。
《内经》开篇即提到:“虚邪贼风。
”贼风是指从孔隙透入的,不易察觉而可能致病的风。
《诸病源候论》论贼风候:“贼风者,谓冬至之日,有疾风从南方来,名曰虚风。
此风至能伤害于人,故言贼风也。
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
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
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
久不去,重遇冷气相搏,乃结成瘰癧及偏枯;遇风热气相搏,乃变附骨疽也。
”张介宾注:“贼者,伤害之名。
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贼风邪气。
”俗语说:不怕狂风一片,就怕贼风一线!伤风不醒变成痨。
年前有篇热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岳父”起初就是吹了过堂风而得病的。
看来贼风伤人不浅。
因此,善诊者需重视辨风及治风,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防风,因为防风即是防病。
中医说的风邪指什么
中医说的风邪指什么风即风邪中医里头有六淫病邪之说,是谓“ 风寒暑湿燥火 ”六邪。
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
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
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文献摘要】·《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丹溪心法·中寒》:“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症因脉治·伤寒总论》:“外感风寒,从毛窍而人,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
”《时病论·春伤于风大意》:“风为六气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有感之者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
”《类证治裁·伤风》:“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
……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专行发散,汗多亡阳也。
”《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人,病反增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