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教程课件_Part8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8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8PPT课件
式中: Z ----定义在Z平面上的一个复变量,称为Z变换子;
Ts ----采样周期; S---拉氏变换算子。
F (z) F *(s) f (kTs )zk k 0
上式收敛时,被定义为采样函数 f *(t) 的Z变换。即
Z f *(t) F (z) f (kTs )zk
k 0
注意: 1、上面三式均为采样函数 f *(t) 的拉氏变换式; 2、 F(z) 是 f *(t) 的Z变换式;
采样系统中既有离散信号,又有连续信号。 采样开关接通时刻,系统处 于闭环工作状态。而在采样开关断开时刻,系统处于开环工作状态。
2、 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器,其输入和输出只能是二进制编码的数字信号, 即在时间上和幅值上都是离散信号,而系统中被控对象和测量元件的输入和输 出是连续信号, 故需要A/D和D/A实现两种信号的转换。
3、 F(z) 只表征连续函数 f (t)
在采样时刻的信号特性, 在采样时刻之间的特性,不能反映。
(2) Z变换方法 Z变换方法多种,主要的有
1) 级数求和法。以例说明
例 求单位价跃函数1(t)的Z变换.
解:因为
Z[1*(t)] Z[1(t)] 1(nT )Z n 1 Z 1 Z 2 ...... Z n ...... n0
f * (t) f (t)T (t) f (kTs ) (t kTs ) k 0
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
f * (t)
F * (s) L f (kTs ) (t kTs ) f (kTs )ekTss
k 0
k0
可看出,F * (s) 是以复变量s表示的函数。引入一新变量z
Z eTss
瞬间。这样离散信号就变成了一阶梯信号fh(t)。因为fh(t)在每一个采样区间 内的值均为常数,其导数为0,故称为零阶保持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ppt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ppt
前馈校正
在系统的输入端引入一个前馈环节, 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对系统进行补 偿,以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和抗干 扰能力。
复合校正方法
串联复合校正
将串联超前、串联滞后和串联滞 后-超前等校正方法结合起来, 设计一个复合的串联校正环节, 以实现更复杂的系统性能要求。
反馈复合校正
将局部反馈、全局反馈和前馈等 校正方法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复 合的反馈校正环节,以实现更全
自适应控制系统概述
简要介绍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为后续内容 做铺垫。
自适应控制方法
详细介绍自适应控制方法,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等, 及其在自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自适应控制算法
阐述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包括参数估计、控制器设计等关 键技术。
鲁棒控制理论应用
鲁棒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控制应用领域
工业领域
自动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自 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 等。
01
02
航空航天领域
自动控制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如飞行器的自动驾驶仪、导弹 的制导系统等。
03
交通运输领域
自动控制也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 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
其他领域
此外,自动控制还应用于农业、医疗、 环保等领域,如农业自动化、医疗机 器人、环境监测与治理等。
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03
结合超前和滞后校正的优点,设计一个既有超前又有滞后的校
正环节,以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
反馈校正方法
局部反馈校正
在系统的某个局部引入反馈环节, 以改善该局部的性能,而不影响 系统的其他部分。
全局反馈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
4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1-1 根轨迹
闭环极点随开环根轨迹增益变化的轨迹
目标
系统参数 连续、运动、动态
开环系统中某个参数由0变化到 时,
闭环极点在s平面内画出的轨迹。一 个根形成一条轨迹。
5
例4-1 已知系统如图,试分析 Kc 对系统特征根分布的影响。
R(s)
_ Kc
1
C(s)
s(s+2)
解:开环传递函数 G(s) Kc 开环极点:p1 0
s(s 2)
开环根轨迹增益:K * Kc 闭环特征方程:s2 2s K * 0
闭环特征根
2 s1,2
4 4K* 1
2
1 K*
p2 2
6
研究K*从0~∞变化时,闭环特征根的变化
K*与闭环特征根的关系 s1,2 1 1 K*
引言
时域分析法
优点:可以直接分析系统的性能 缺点:不能在参数变化时,预测系统性能;
不能在较大范围内,给出参数优化设 计的预测结果
系统的闭环极点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动态性能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
高阶方程情形 下求解很困难
系统参数(如开环放大倍数)的变化会引起其 变化,针对每个不同参数值都求解一遍根很麻 烦。
1 绘制依据 ——根轨迹方程
R(s) _
C(s) G(s)
闭环的特征方程:1 G(s)H(s) 0
H(s)
即:G(s)H(s) 1 ——根轨迹方程(向量方程)
用幅值、幅角的形式表示:
G(s)H(s) 1
G(s)H(s) [G(s)H(s)] 1(2k 1) G(s)H(s) (2k 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章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章课件

东北大学王建辉顾树生主编杨自厚主审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2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离散时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及采样定理Z变换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采样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小结88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3了解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把握线性连续系统与线性离散系统的区别与联系熟练掌握Z变换、Z变换的性质和Z反变换方法了解差分方程的定义掌握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熟练掌握开环与闭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和原则。

88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48.1 8.1 1.模拟信号即连续信号时间上连续幅值上也连续的信号。

2.离散的模拟信号时间上离散幅值上连续的信号。

3.数字信号时间上离散幅值上也是离散的信号或者说时间上离散幅值是用一组数码表示的信号。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58.1 8.1 4.采样将模拟信号按一定时间采样成离散的模拟信号。

5.量化采用一组数码来逼近离散模拟信号的幅值将其转化成数字信号。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66.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特点8.1 8.1连续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按包含的信号形式分类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78.1 8.11连续控制系统——系统中均为模拟信号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88.1 8.1 2离散控制系统系统中既含有连续信号又含有离散模拟信号的混合系统。

采样控制系统是由连续的控制对象、离散的控制器、采样器和保持器等几个环节所组成。

rxtetutcxtetut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91在连续系统中的一处或几处设置采样开关对被控对象进行断续控制2通常采样周期远小于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3采样开关合上的时间远小于断开的时间4采样周期通常是相同的。

8.1 8.1 7. 采样系统的特点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108.2 8.2离散时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及采样定理离散时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及采样定理1.离散时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2. 采样函数的频谱分析3. 采样定理4.信号的复现ft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118.2 8.2离散时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及采样定理离散时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及采样定理开关打开时没有输出开关闭合时才有输出其值等于采样时刻的模拟量。

《自动控制原 》课件

《自动控制原 》课件

信号流图
总结词
表示信号传递和处理的图形表示
详细描述
信号流图是表示信号传递和处理的图形,通过信号流图可以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 性,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
03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时域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建立和解决自动控制系统的微分方 程来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
VS
详细描述
时域分析法是一种直接的方法,通过建立 系统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并求解该方程以获得系统的响应。这种方 法可以提供关于系统性能的详细信息,如 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
有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等。
05
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总结词
温度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系统中常 见的一种,主要用于工业和家庭中 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的场合。
详细描述
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并 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器根据设定 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进行调节,控制加热或制
冷设备,使温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
《自动控制原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自动控制原理简介 •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自动控制用实例
01
自动控制原理简介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
01
通过自动调节、控制、监视等手段,使某一设备或系统按照预
定的规律运行的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 2
按控制方式分类
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等 。
按被控参数分类
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等 。
3
按控制规律分类
比例控制系统、积分控制系统、微分控制系统等 。
02

精品课件-自动控制原理-第8章

精品课件-自动控制原理-第8章

f
t,
dn dt
y
n
,,
dy dt
,
y
g t ,
dmr dt m
,,
dr dt
,
r
(8.1)
其中, f(·)和g(·)为非线性函数。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1.1 非线性特性的分类 非线性特性种类很多, 且对非线性系统尚不存在统一的
分析方法, 所以将非线性特性分类, 然后根据各个非线性的类型 进行分析得到具体的结论, 才能用于实际。
6. 计算机仿真
利用计算机模拟, 可以满意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相当多 的非线性系统问题。这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 法, 但它只能给出数值解, 无法得到解析解, 因此缺乏对一般 非线性系统的指导意义。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2 相平面分析法
相平面法是求解一阶或二阶线性或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图 解方法。它可以给出某一平衡状态稳定性的信息和系统运动的直 观图像。它可以看作状态空间法在一阶和二阶情况下的应用。所 以, 它属于时间域的分析方法。
表 示相轨迹曲线方程。相平面法的主要工作是作相轨迹, 有了相
平面图, 系统的性能也就表示出来了。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2.1 相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1. 解析法
解析法适用于由较简单的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例 8-1 】 单位质量的自由落体运动。
解 以地面为参考零点, 向上为正, 则当忽略大气影响 时, 单位质量的自由落体运动为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一般的二阶系统均可以表示为
上式可改写为
x f (x, x) 0
(8.4)
dx dx
dx / dt dx / dt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集成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集 成化,能够实现多种控制技术的 融合和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网 络化,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和信息 共享。
绿色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绿 色化,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和环保 要求。
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与信息化融合
网络化控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状态空间法: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频率响应法: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极点配置法:通过配置系统的极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线性矩阵不等式法: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基本概念:最优控制、状态方程、控制方程等 设计步骤:建立模型、求解最优控制问题、设计控制器等 控制策略: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非线性最优控制等 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电子等
动态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平衡状态 快速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精度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保持稳定状态
抗干扰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保持原有的精度和准确性
信息化控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
融合趋势: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都将受益于网络化与 信息化的融合
控制系统的模块化与集成化发展
模块化:将复杂的控制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便于设计和维护 集成化:将多个模块集成为一个整体,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展趋势:模块化和集成化是未来控制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各种控制方法,使系统在受到扰动时,能够自动地、准确地、快速地恢复到平衡状态。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类型、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等内容,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规律运行的过程。

自动控制的核心在于控制器的设计,它能够根据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自动地调整控制量,使系统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2.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被控对象、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成的闭环系统。

被控对象是指需要控制的物理过程或设备,控制器负责产生控制信号,传感器用于测量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执行器则根据控制信号对被控对象进行操作。

三、控制系统的类型1. 按控制方式分类(1)开环控制系统:控制器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直接产生控制信号。

开环控制系统简单,但抗干扰能力较差。

(2)闭环控制系统:控制器依赖于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通过反馈环节产生控制信号。

闭环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强,但设计复杂。

2. 按控制信号分类(1)连续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是连续变化的,如模拟控制系统。

(2)离散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是离散变化的,如数字控制系统。

四、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微分方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一种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微分关系。

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在不同时刻的输出值。

2. 传递函数模型传递函数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一种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频率响应关系。

传递函数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它是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重要工具。

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2. 根轨迹分析:通过分析系统特征根的轨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控制目标。
传感器
检测系统的状态或参数,并将 检测结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
控制器。
调节机构
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整系统的 参数或结构,以实现系统的稳
定和性能优化。
02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系统稳定性
01Biblioteka 0203稳定性的定义
一个控制系统在受到扰动 后能够回到原始状态的能 力。
稳定性的分类
根据系统响应的不同,可 以分为渐近稳定、指数稳 定和不稳定三种类型。
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反馈到输入端,通过反馈 控制提高控制精度。
03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
定义
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定常系统动 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 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形式
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有理分式的 形式,即 G(s) = num(s)/den(s) ,其中 s 是复变量,num(s) 是 分子多项式,den(s) 是分母多项
参数优化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
结构优化
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鲁棒性优化
提高系统对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抵抗能力,保证系统在各种情况下 都能稳定运行。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硬件调试
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调试,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
软件调试
自动控制的应用
工业自动化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智能家居
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 、自动化仪表等。
飞行器控制、卫星轨道 控制等。
自动驾驶车辆、列车控 制等。
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等 。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精品)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精品)

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CATALOGUE
05
总结词
工业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原理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涉及各种生产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总结词
工业控制系统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生产的关键。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业控制系统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详细描述
工业控制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常见的工业控制系统包括过程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等。
总结词: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是保证飞行器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
总结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实现家庭智能化和舒适性的重要手段。
THANKS
准确性的提高方法
通过减小系统误差、优化控制算法和采用高精度传感器等手段,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准确性。
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CATALOGUE
04
系统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分析系统的响应和频率特性等指标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总结词
系统分析方法包括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通过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脉冲响应等时域指标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频域分析法则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如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VS
闭环控制系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的类型,其控制过程不仅取决于输入和系统的特性,而且还受到输出反馈的影响。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将输出量反馈到输入端,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因为它的输出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但是,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解决一些稳定性问题。

8.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 第五版 电子课件——第八章

8.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  第五版 电子课件——第八章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8 8--2 典型非线性环节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8-4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8-3 描述函数法主要内容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2. 典型非线性环节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3. 描述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前提 4. 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5. 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激振荡6、 非线性系统的简化重 点 与 难 点1.非线性系统的性质特点2.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 基于描述函数法计算系统自振参数4. 非线性系统的简化系统自振参数的计算与非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简化 重 点难 点点本章引言前述均为线性系统。

严格说来,任何一 个实际 控制系统,其元部件都或多或少的带有非线性,理想 的线性系统实际上不存在。

当能够采用小偏差法将非 线性系统线性化时,称为非本质性非线性,可以应用 线性理论;但还有一些元部件的特性不能采用小偏差 法进行线性化,则称为本质性非线性,如饱和特性、 继电特性等等。

这时不能采用线性理论进行研究,所 以只运用线性理论在工程上是不够的,还需研究分析 非线性理论。

本章引言(续)饱和特性 继电特性§ §8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若系统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非线性部件或 环节,则此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用传递函 数、频率特性、根轨迹等概念,线性系统的运动特 性与输入幅值、系统初始状态无关,故常在典型输 入信号下和零初始条件下进行分析研究。

而由于非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微分方程,故不能采 用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用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k例如:对于线性系统, 时, 当 22 1 1 x a x a x + = ; 2 2 1 1 y a y a y + = 但对于非线性系统,例如饱和 特性: 单独作用时, , 1 1 kx y = ; 2 2 kx y = , 若 cx x x > + = 2 1 , 则 B y = 而不等于 21 kx kx + cx c x < < 2 1 , 设 ; ) ( kc B y = = ∴非线性系统不能用迭加原理,而且在稳定性、运动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八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八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第八章线性离散控制系统8.1 概述8.2 信号采样与保持8.3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8.4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8.5 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8.6离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8.7 离散控制系统的最少拍校正8.8利用MATLAB辅助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校正8.9 小结8.1概述本章知识体系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离散控制系统基本概念信号的采样与保持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最少拍校正利用MATLAB辅助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校正描述系统分析系统仿真分析、校正系统8.1概述时间上不连续的信号在现实系统中大量存在。

例如许多化工生产过程无法在线连续测量产品的质量指标而是通过定期采样化验就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系统内有一处或多处的信号仅存在于孤立的时间序列点上这类控制系统称为离散时间控制系统简称离散控制系统。

与此相对各处信号均为连续时间函数的控制系统称为连续时间控制系统简称连续控制系统。

8.1概述时间上离散的信号其幅值可能是连续的亦可能是离散的。

将时间上、幅值上都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上离散、但幅值上仍然连续的离散模拟序列信号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称为采样又称为波形的离散化过程相应的控制系统则称为采样控制系统。

若由数字计算机实现控制受计算机字长限制还需要进一步将幅值连续的理想化序列信号量化为数字序列信号进一步得到时间和幅值上都是离散的数字序列信号相应的控制系统则称为数字控制系统。

8.1 概述8.1.1 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采样控制系统大惯性、大滞后控制系统出现的问题采样系统较早出现与某些大惯性、大滞后对象的控制系统中如炉温控制系统。

这类对象的相位滞后非常明显为保证系统的相位裕度开环传递系数一般取很小值难以有很高的稳定精度.提高稳态精度的一个方法在偏差信号和执行电机之间安装一个开关使其每隔较长时间才闭合一次且闭合时间很短。

当开关闭合时系统根据偏差闭环控制电机当开环断开时电机停止等待炉温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9-5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9凯莱-哈密顿定理设n 阶矩阵A 的特征多项式:则A 满足其特征方程,即推论1 矩阵A 的次幂可表示为A 的n-1阶多项式:式中与A 阵的元素有关。

1110()n n n f I A a a a λλλλλ−−=−=++++ 1110()n n n f A A a A a A a I−−=++++ ()k k n ≥1, n k mm m A A k nα−==≥∑m α9秩判据线性定常连续系统:其状态完全可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中,A 为n 维方阵;称为系统的可控性判别阵。

0()()(), (0), 0xt Ax t Bu t x x t =+=≥ 1n rank B AB A B n −⎡⎤=⎣⎦1 n S B AB A B −⎡⎤=⎣⎦9PBH 秩判据线性定常连续系统:其状态完全可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式中,是矩阵A 的所有特征值。

另一种等价描述为:说明:因为这个判据是由波波夫(Popov ) 和贝尔维奇(Belevitch ) 首先提出,并由豪塔斯(Hautus ) 最先指出其可广泛应用性,故称为PBH 秩判据。

0()()(), (0), 0xt Ax t Bu t x x t =+=≥ (1,2,,)i i n λ= [] ; 1,2,,i rank I A B n i nλ−== [] ; rank sI A B n s C−=∀∈9对角线规范型判据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矩阵A 的特征值两两相异,变为对角线规范型:系统完全可控的充要条件不包含元素全为零的行12,,,n λλλ 12 0 0 n x x Bu λλλ⎡⎤⎢⎥⎢⎥=+⎢⎥⎢⎥⎣⎦ 0()()(), (0), 0xt Ax t Bu t x x t =+=≥ B4. 输出可控性如果系统需要控制的是输出量,而不是状态,则需要研究系统的输出可控性。

9输出可控性(与状态可控没有必然联系)若在有限时间间隔内,存在无约束分段连续控制函数能使任意初始输出转移到任意最终输出,则称此系统是输出完全可控,简称输出可控。

¾输出可控性判据设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为:[]01,t t []01(),,u t t t t ∈0()y t 1()y t []01, (0), 0,xAx Bu x x t t y Cx Du=+=∈=+输出可控性矩阵:输出可控充要条件是10 n S CB CAB CA B D −⎡⎤=⎣⎦ (1)q n p×+0 rank S q=111111()100()1010()()()()()t AtA tt t At A t t x t e x e Bu t dty t Ce x C e Bu t dt Du t −−=+=++∫∫[]01, (0), 0,x Ax Bu x x t t y Cx Du=+=∈=+ 系统式中,u 为p 为输入向量;y 为q 维输出向量;x 为n 维状态向量。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为:5.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可观测性判据考虑时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为:式中,x 为n 维状态向量,y 为q 维输出向量。

A 为常值矩阵,C 为常值矩阵。

¾格拉姆矩阵判据上述系统完全可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有限时刻,使如下定义的格拉姆矩阵为非奇异。

格拉姆矩阵0u =0, (0), 0, xAx x x t y Cx ==≥= n n ×q n ×10t >110(0,)T t A t T At M t e C Ce dt Δ=∫1 n C CA rank n CA −⎡⎤⎢⎥⎢⎥=⎢⎥⎢⎥⎣⎦ 21 () ()T T T T T T n T rank C A C A C A C n −⎡⎤=⎣⎦¾秩判据线性定常连续可观充要条件可观测阵9PBH 秩判据线性定常连续系统:其完全可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式中,是A 的所有特征值。

9对角线规范型判据上述系统完全可观测充要条件是:当A 特征值两两相异时,对角线规范型中不包含全零列。

0, (0), 0, x Ax x x t y Cx ==≥= (1,2,,)i i n λ= ; 1,2,, ; i i C rank n i n I A C rank n s C I A λλ⎡⎤==⎢⎥−⎣⎦⎡⎤=∀∈⎢⎥−⎣⎦12 0 , 0 n x x y Cx λλλ⎡⎤⎢⎥⎢⎥==⎢⎥⎢⎥⎣⎦ 12,,,n λλλC¾数学基础矩阵的对角化一个矩阵如果和对角阵相似,则称这个矩阵可对角化。

9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设方阵A 可对角化,即A 与相似,则存在可逆阵P ,使得:即。

是A 的n 个线性无关特征向量,12(,,,)n D diag λλλ= 1 P AP D AP PD −==12121212121122(,,,)(,,,)(,,,)(,,,)(,,,)(,,,)1,2,,0 , 1,2,,n n n n n n n i i i i P X X X A X X X X X X diag AX AX AX X X X AX X i nX i nλλλλλλλ=====≠= 12,,,n X X X定理1:n 阶方阵A 可对角化的充要条件是A 有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定理2:属于A 的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是线性无关的。

定理3:若n 阶方阵A 有n 个相异特征值,则A 可对角化,且注意:定理3的逆命题不成立。

例如,n 阶单位阵I 是可对角化的,但其n 个特征值都为1,非互异。

定理4:设为n 阶方阵A 的s 个互异特征值,是A 的属于的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则下述向量线性无关:12,,,n λλλ 1211212(,,,)(,,,)(,,,)n n n A diag P X X X P AP diag λλλλλλ−==∼ 12,,,s λλλ 12,,,i i i im X X X i λi m 1,2,,i s = 111212122212,,,;,,,;;,,,m m s s smX X X X X X X X X小结当A 的特征多项式方程有重根时,如果每个特征值都有满足一定条件的、数量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的话,A 也可以对角化。

在复数域中,对A 的特征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即:称为的代数重数。

每个特征值有一个特征子空间,称特征子空间的维数为的几何重数,记作。

定理5:n 阶复方阵A 的特征值的几何重数小于等于代数重数。

121212()()()() , , s n n n A s i j s f i j n n n n λλλλλλλλλ=−−−≠≠+++= i n i λ,1,2,,i V i s λ= i V λi m i im n ≤i λi λ定理6:n 阶复方阵A 的特征多项式为:则:9求相似对角阵的方法⑴求解A 的特征值121212()()()() , , sn n nA s i j s f i j n n n n λλλλλλλλλ=−−−≠≠+++= 1,1,2,,(),1,2,,i i s i i i i m n i sm nr I A n n i sλ====−=−=∑ 方阵A 可对角化()(),,i sn A i i j f I A i j λλλλλλ=−=−≠≠∏⑵计算的秩,,然后判断秩的关系。

若,则A 可对角化,否则A 不可对角化。

⑶可对角化时,对,求的基础解系,得。

⑷其中有个。

例1 判断是否可对角化?解:⑴求A 的特征值。

i I A λ−1,2,,i s = (),1,2,,i i r I A n n i s λ−=−= ,1,2,,i i s λ= 121112*********1122(,,,;,,,;;,,,)(,,;,,;;,,)s n n s s sn s s P X X X X X X X X X P AP diag λλλλλλ−== ()0i I A X λ−=12,,,,1,2,,i i i in X X X i s = i n ,1,2,,i i s λ= 0 10 0A ⎡⎤=⎢⎥⎣⎦⑵例2 设解:⑴2111 10 , 0,20 0 1()10 0I A n r I A r λλλλλλ−−=====−⎡⎤−==⎢⎥⎣⎦11()r I A n n λ−≠−由于所以A 不可对角化。

1 2 22 1 22 2 1A ⎡⎤⎢⎥=⎢⎥⎢⎥⎣⎦判断A 是否可对角化,若可对角化,求出可逆矩阵P ,使为对角阵。

1P AP −21122111 2 22 1 2(5)(1)2 2 15,1;1, 2 ; 1I A n n m n λλλλλλλλ−−−−=−−−=−+−−−===−===⑵故A 可对角化。

⑶求解特征向量。

222 2 2()2 2 21 , 3212 2 2r I A r n n λ−−−⎡⎤⎢⎥−=−−−=−=−=⎢⎥⎢⎥−−−⎣⎦1231231231111(5)0422024202240[1 1 1] TI A X x x x x x x x x x X kX −=−−=⎧⎪−+−=⎨⎪−−+=⎩=1231231232122121222()0222022202220[1 0 1][0 1 1]T TI A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k X k X −−=−−−=⎧⎪−−−=⎨⎪−−−=⎩=−=−+112122110 1 1 01,0,1 1 0 11111 1 1X X X P ⎡⎤⎡⎤⎡⎤⎡⎤⎢⎥⎢⎥⎢⎥⎢⎥====⎢⎥⎢⎥⎢⎥⎢⎥⎢⎥⎢⎥⎢⎥⎢⎥−−−−⎣⎦⎣⎦⎣⎦⎣⎦⑷1115 1 1 11 1 2 1 131 12 11 1 1 1 2 2 1 1 01 2 1 1 2 1 2 1 0 31 2 1 2 2 1P AP P P AP −−−⎡⎤⎡⎤⎢⎥⎢⎥=−=−−⎢⎥⎢⎥⎢⎥⎢⎥−−−⎣⎦⎣⎦⎡⎤⎡⎤⎢⎥⎢⎥=−−⎢⎥⎢⎥⎢⎥⎢⎥−−⎣⎦⎣⎦5 1 11 1 1 1⎡⎤⎡⎤⎢⎥⎢⎥=−⎢⎥⎢⎥⎢⎥⎢⎥−−−⎣⎦⎣⎦7.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分析和设计系统时,通常需对系统进行各种非奇异变换,例如将A 阵对角化、约当化、将化为可控标准型,将化为可观标准型等。

⑴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线性变换系统:取非奇异阵P :上述称为系统P 变换。

系统变换目的是使阵规范化,揭示系统特性及分析计算,并不会改变系统的原有性质,{},A b {},A c , x Ax bu y cx =+= A 11A P AP b P bc cP−−===11, , , Px APx bu y cPx x P APx P bu y cPx xAx bu y c x y −−=+==+==+=⋅= x Px=[]120 i in I A Ap p P p p p λλ−=== 系统变换的核心思想为了分析或综合系统,将不便研究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等价变换,获得所需结果后,再引入反变换换算回原来的状态空间中去,得出最终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