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三年磨一剑”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卷
2020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
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
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
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
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
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
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
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
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
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
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二模语文答案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1. D 2. A3. D4. ①材料一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中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幅“画”。
②材料二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
5. 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这一改造使得项脊轩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交融,获得建筑美感。
②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桂树和竹木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这两个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获得建筑美感。
③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形上更加丰富,渲染出强烈氛围,获得建筑美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答案】6. D 7. C8. ①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复杂,充满悲愤、愧悔,心里一片乱麻,所以写诗抒怀。
②陶渊明以诗言志,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写《述酒》和《咏荆轲》,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
③陶渊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
9. ①《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
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
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
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答案】10. HOV11. D 12. D13. (1)假如(隋朝)皇帝在上能够虚心接受(劝谏),臣子在下能够纠正过失,怎么会到如此地步。
2022届东北三省三校(二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师大附中2022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试卷辽宁省实验中学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
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
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
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
精品解析: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
张庆善指出,早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鹗著”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了。
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不符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
请看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了。
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传的时代。
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鹗帮助修订整理,高鹗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就是程伟元、高鹗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
张庆善认为,高鹗只是整理者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鹗也没有时间去写。
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个字。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
2019学年“拼搏一年·成就梦想”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第1、2、3、4、5、6、13、14、15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下面,其它题答案则写在答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
中国古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降,开始了“家天下”。
《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官位世代相传)以为礼”。
《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
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口率察举,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即岁举性科目。
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拼搏一年成就梦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时长:150分钟命题:高三语文学科组审题:高三语文学科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议题,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群体是农民。
没有乡村振兴,不可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没有农民的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亦不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促使农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首先,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并全方位推进。
就像深度贫困地区与绝对贫困人口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一样,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农民农村。
因此,乡村振兴应当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巩固脱贫攻坚基础上实现全方位跃升,应当按照城乡统筹、优先乡村的取向将乡村振兴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的大格局,并遵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原则全面推进。
其次,应继续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并精准施策。
乡村振兴是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实现农村发展全方位升华的国家战略行动。
脱贫攻坚成功实践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也不能例外。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与乡土文化差异也很大,乡村振兴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行稳致远。
因此,在目标明确和宏观政策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当前特别需要找到适合各地的实践路径,拿出更有效率的行动方案,以持续不断地缩小城乡差距,不断促进并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发展。
再次,要抓住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要从重硬件投入转向软硬件投入并重,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
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缺教师、缺医生、缺农业技术人员、缺经营能手、缺乡村治理能人的现象。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头者又大有人在”,手法:比喻。②“他们头头是道,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知 ”,手法:夸张或反讽;“常感觉 到他们是全知的——人们(差不多要写做上帝了)”,手法:夸张或反讽;“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 杀人刽子手的行为了”,手法:夸张;③举胡适前后观点说法不一(或者言行不一)的例子,手法:对比; ④“鲁拙的我看着不免有无限的羡慕同妒忌”“更使我赞美的是他们的态度”,手法:反语(反讽)。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读题过程中,考生应把握题目中关键词语“幽默效果”,并带回 原文中准确找出行为反映特点之处。此题更加开放,考查在阅读中的体验与感知。一般可以从用词特点, 内容、结构、情感、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示例:①“但是我并非爱作古人的鹦鹉”“自 己的头一部一部消灭了”“在我们青年旁边想用快刀阔斧来取我们的头者又大有人在”,手法:比喻。②“他 们头头是道,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知 ”,手法:夸张或反讽;“常感觉到他们是全知的——人们(差不多要写 做上帝了)”,手法:夸张或反讽;“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刽子手的行为了”,手法:夸张;③ 举胡适前后观点说法不一(或者言行不一)的例子,手法:对比;④“鲁拙的我看着不免有无限的羡慕同妒 忌”“更使我赞美的是他们的态度”,手法:反语(反讽)。 10.B【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 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 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解答】 根据文意可知,“中书”表示“中书省”从而确定“下其章中书”表意完整,排除 AC 两项;“削”是动词后面应接 宾语“一官”,排除 D 选项。只有 B 选项正确。 故选 B。 11.C【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 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 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 【解答】 C 笏,没有后一种意思。故 C 错误。 ABD 正确。 故选 C。 12.C【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 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 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解答】 C 原文是说马季良、钱暖因为刘从德的遗奏而被越级提拔。故 C 错误。 ABD 正确。 故选 C。
2023东北三省三校一模(哈师大附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东北三省三校一模(哈师大附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
《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
《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
也正因为《中庸》主要是内在的追求意识,所以从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
《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又超过了《易传》。
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
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儒家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庸》而确定的。
“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
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
而它们基本共性又都是“不息”。
《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彩色批注版)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书籍的“册”和“典”字。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1A)殷商时期,用于典册书写刻铸的甲骨文、金文有4500个之多。
孔子整理“六经”,其中《易》《书》《诗》《礼》《春秋》等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最早的“元典”。
中国古代军事、医学、农业、百科等实用著述蔚为大观,按类汇集,依丛编排,形成百科全书体系。
历代史官记录君臣言行、重大事件,形成史籍档案。
古代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在“崇文”传统中开出璀璨花朵,历代总集、别集等浩如烟海。
学者们在群籍中搜存考佚,考镜源流,整理成缮写工整、校勘无误的书本“善本”(1B),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构建起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华传统典籍文化体系。
中国古代的书籍,简称古籍,一般指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3T)。
广义的古籍概念也包括后来影印、整理、缩微、数字化古籍而产生的产品。
古籍一般有不同于今天的装帧式样(2A),如简册装、卷轴装、梵央装、缝绩装、粘叶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材料二:文字载体多种多样。
在纸发明前,文字曾经铸造、刻写在青铜、石头、甲骨上,也“书于竹帛”——使用竹木简和丝织品作为书写材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023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近年来,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
比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广东广州的永庆坊、广东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空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
人们徜徉其间,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当前,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反映出文化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
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等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北师大附中2023届(2020级)高三下学期二模 语文答案
2020级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D A项张冠李戴,原文“短板弱项仍集中在农民农村”,而“深度贫困地区与绝对贫困人口”是扶贫攻坚时期的短板。
B项因果倒置,原文说“乡村振兴将陷入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状态,物质丰裕不可能自动带来精神丰盈,进而会出现内生动力弱化、乡风文明衰退、凝聚力衰减,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
”C项于文无据,原文只是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并没有“首要工作”之说。
2.B“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条件”不是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是鼓励农民走向城镇。
3.C破解东北人才困境不只是乡村,也包括城市,因而不属于乡村振兴。
4.(1)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首先总说乡村振兴起到关键作用,接着分别从三方面指出乡村振兴应遵循的策略,即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政策体系并全方位推进;精准施策;着重落实三个重点方面。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回扣论点,提出希望。
(2)论证方法丰富多样。
采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1)乡村振兴需要精准的顶层设计。
需要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并全方位推进;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整个农食系统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
(2)因地制宜,绿色经济。
乡村振兴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行稳致远,当前特别需要找到适合各地的实践路径,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
(3)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为提升农业韧性、实现低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
(4)鼓励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培养本乡本土人才并激发其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同时引导城镇人才下乡,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6.B养鸟不是“生活失去方向”,是父亲重拾生活信心,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一种手段。
7.A环境描写为父亲的出场做铺垫,没有推动情节发展。
8.①表层含义: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各地动物研究所进口鸟蛋,用进口的母鸡孵出来的鸟;②象征着父亲。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节选)迟子建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
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
父亲丢下树杈,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
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个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
父亲一直全神贯注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
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
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小礼花。
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
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
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
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
父亲说作为火头军,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
父亲突然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进裤兜。
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
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
2022届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东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原文第一段,后半句“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源于原文第三段。
从全文看,文章主要是从“媒体”和“信息受众”两大角度进行对策分析,因此,需要把对策转换为问题或原因,即“从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可以转换为“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高”,从“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转换为“受众使用新媒体缺乏理性”。
由此可知A错。
B项源于原文第一段。
原文说“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题目表述的因果关系不当,所以B项错误。
C项源于原文第二段,原文“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进行精准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整合两层意思,可知C项正确。
D项,原文意思是媒体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以达到“推广服务项目的目的”,所以D错。
)2.【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是对原文论证前提和指向性分析。
立论前提由原文第一段“新媒介在……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可以推知;立论指向问题解决策略,即,“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项错。
B项是对文章核心论证问题的分析,前半句“文章围绕着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中“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概括错误,“为何”与“如何”区别很大,“为何”是原因分析,“如何”是怎样做,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分析。
B项的后半句“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分析正确。
2021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21级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命题人:孙立权洪伟王迎新审题人:王瑞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1・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
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
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
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大附中2008年高三“三年磨一剑”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撇.弃(piě) 挣.脱(zhēng) 罹.难(lí) 一绺.(liǔ)B.咂.巴(zā) 挑剔.(tī)饿殍.(piǎo)经筵.(yán)C.稗.官(bài) 憎.恶(zèng) 尘滓.(zǐ) 填.补(tiān)D.邂逅.(hòu) 谲.诈(jié) 悚.然(sǒng) 牵累.(lě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勃为《滕王阁诗》作序,文不加点,一蹴而就....,举府皆惊,至今仍传为文坛佳话。
B.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C.别人已经改弦更张....,我们却还抱住别人的旧办法不放,岂不永远也赶不上别人。
D.这种不受生活真实约束的随心所欲....的创作现象,近些年来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并非少见。
3.下列各句中,表意准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尽管这支中国女排的阵容在8年中数次更迭,但是作为一个集体,带给国人的感动一如“五连冠”时期那样强烈。
B.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公司将在四川地震灾区联合共建10条长途传输光缆工程。
这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布有关紧急通知后,首次实现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C.我国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很多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可能失败。
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困难;行为先有定夺,;,就不会行不通。
①就不会出毛病②做事先有准备③就不会理由站不住④做人的道理先有定则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5.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6.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
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
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由表及里,影响到该民族的深层文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濂,字景濂。
幼英敏强记,通《五经》。
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
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
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
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
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
”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所居室,署“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
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
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
帝大欢乐。
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
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
”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
其宠待如此。
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
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
”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
”濂顿首谢。
又明年,来朝。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
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
弘治九年,复其官,春秋祭葬所。
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尝讦.人过讦:揭发B.间召问群臣臧否..臧否:善恶,优劣C.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采:文采D.每燕见..,必设坐命茶燕见:燕通“宴”,指帝王在闲暇时召见臣子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宋濂“性诚谨”和“受帝宠侍”的一组是() A.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B.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C.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D.以亲老辞不行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通晓《五经》,被朝廷征召,教授太子先后十余年,太子对他十分恭敬。
后来宋濂因与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皇后太子力救,方免一死。
B.宋濂与刘基都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二人皆负盛名。
宋濂很孝顺,最开始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他很有才学,做官后,皇帝重视文治,征召青年才俊,就让宋濂做了他们的老师。
C.宋濂为人坦诚恭谨,他的住所命名为“温树”。
如果客人有问起宫中事,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给人看,以示不想谈。
D.皇帝对宋濂颇为宠信,曾在朝堂上当众称赞宋濂为贤者。
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勉强他喝了三杯,以致他醉不成步,皇帝很高兴,还亲自写了《楚辞》一章,由此可见君臣关系融洽。
第Ⅱ卷(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
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5分)译文:(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5分)译文: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宋)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4分)答:(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1),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屈原列传》)胜似春光,。
(《采桑子·重阳》)我打江南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