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合集下载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

”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作品,是他晚年的草书理论巨著,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草书理论著作。

《书谱》全文约700字,以草书书写,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变迁、种类、特点、创作方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书谱》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夫书之有古,所以似之也。

似者,或失于拘局,或失于改体,或失于粗率,或失于枯巧。

五失之中,胡可雷同?盖神异所在,理或存焉。

若乃学不相师,取友之道,资虽不同,而果于有成者,吾知其不拘局也。

资同而道胜,得于心而时行者,吾知其不改体也。

粗率者,非枯朽之谓;枯朽者,实无以立艺之士也。

巧而不拙,岂曰外巧?夫然则艺之致也,未可遗也。

译文:书法之所以有古,是因为它与古人相似。

相似的书法,可能失去了拘局之病,可能改变了体制,可能粗率无度,也可能枯朽无韵。

在这五种失病之中,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其中,神韵之所在,在于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果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拘局之病;如果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改变体制之病;如果是粗率无度,那可能是枯朽之病;如果是巧而不拙,那并不是真正的外巧;如果是如此,那么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此,不应该被忽视。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骈文。

以下是《书谱》的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偏工易效,至于行草,尤须风骨。

”又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其不变,吾过之矣。

”言变者,非关点画,盖言神采耳。

夫神采之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待学识有源,胸次无染,然后可以言翰墨。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和魏晋时期有钟繇、张芝的绝妙技艺,晋代末年则称誉二王的精妙。

王羲之曾说:“最近我研究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钟繇、张芝的确是最为杰出的,但他们的行草方面较易效仿。

”又说:“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直到池水都变成墨色,如果他能坚持不变,我便无法超越他。

”这里所说的“变”,并非指笔画的变化,而是指神采。

神采的达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胸怀坦荡,不被世俗所污染,这样才可以谈论书法艺术。

请注意,这里的译文仅供参考,由于骈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可能有所出入。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内容提要《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

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

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

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

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

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於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书谱》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

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

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墨迹本,《书谱》,唐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薛绍彭有刻本,可补今墨迹本所缺之文。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加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加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加注音)(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zh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翻译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翻译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

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可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自古以来的书法家,在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时称“钟张之绝”。

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时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

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

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像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所以说,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

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

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

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

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原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原文(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一、《书谱》全文昔时萧何因谏孝文帝,乃赋诗三篇,文章备矣。

及卒,碑铭此以遗迹。

至江陵颜延之颇涉文艺,自用凿齿作诗篇,反受囚辱。

文帝即位,宽其罪而流之燕。

及孝明即位,延之谒见,问以文学。

延之对曰:“今时士大夫多不传达传统,不学古之真,惟以嗜好文章,拾人大言,设谈崇词,虽贫力讷,有《儒林》之辞。

故被泽者,多是允才,非盖子也。

”帝曰:“夫书契凡几?”对曰:“玉玺始制,书之纪言,表玺文组,犹喫之食饭酪也。

书夹博,契径错,繁简鵜暴,强弱不均。

不其载怪?于是递代英谋,社倏若神。

余以斯观,文章之法也。

判者不结囹,言渎格、急繁深浅,运商而千变当之,及彻,乃审。

”帝曰:“善哉,似可久矣。

”尝以厚贳遗之。

二、《书谱》白话译文品读从前,萧何因为进谏孝文帝,作了三篇诗,文采都很出色。

后来他去世了,关于他的事迹被刻在碑上留了下来。

后来,江陵的颜延之喜欢文学,用牙齿刻成诗篇,结果反而被囚禁。

后来文帝登基了,宽恕了他的罪并放他到燕国去。

再后来孝明帝登基了,延之来见他,问他关于文学的问题。

延之回答说:“如今的士大夫们很多不传承古人的传统,不学习古代真正的功绩,只是喜欢文章,随便引用别人的高谈阔论,虽然自己贫困愚钝,也能写出《儒林》这种文章。

所以得到官爵的人,很多都是有才华的,不是凭空得来的。

”帝说:“书法是怎么样的?”延之回答说:“玉玺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文字只是用来纪录言语,龙章凤纹的汉印的文字,就像人吃饭喝酪一样。

文字繁缛复杂,印上的字又密又粗,强弱不均。

这些可不是装饰怪异的。

于是经过代代传承的英观和深谋远虑,文字就像神一样不可思议。

我观察这些,看到了文章的规则。

判断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言辞应该充满波澜,丰富而深浅各不相同,灵活而变幻莫测,直到把意思表达明白了,才算好文章。

”帝说:“好啊,像这样的话,看来可以长久保存了。

”还送了他许多财物。

三、结语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字艺术的认识和追求。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X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X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X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刚、不久前。

【8】信:实在、确实。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观察。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X 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X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X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X,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X草犹当雁行〔6〕,然X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假设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X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X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X 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与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原文: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

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

“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

“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

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

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

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

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

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

《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

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

有“书圣”之称。

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

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

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

与其父并称“二王”。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1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2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原文《书谱》孙过庭〔唐代〕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 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 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原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原文(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

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

“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

“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

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

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

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

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

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

《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

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

有“书圣”之称。

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

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

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

与其父并称“二王”。

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

“顷”,同“倾”,尽的意思。

“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

“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的谦称。

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⑿专擅:专精擅长。

⒀即事:作为书法名家这件事。

译文:
自古以来,有名望的书家很多,其中书法艺术水平优异者,堪称名家大家者,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东晋末年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的书法称得上绝妙了。

王羲之说:“我遍寻了历代书家的书作并对其进行了研习,我确信只有钟繇和张芝的书作堪称绝伦,值得推崇和学习,其它的当不宜推崇学习。

”可以这么说,人们对钟繇和张芝两位书法名家的书名热议过后,继而受到热议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了。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艺与钟繇和张芝相比,钟繇的隶书与我当不相上下,或者说略微超过我一些。

(?此句释义存疑)张芝的草书当超过我的草书。

张芝对于草书的研习,精练娴熟,临池习书以至于池水都变黑了。

假若我能像他那样专致于草书研习的话,未必不如他。

推崇张芝,认为张芝的书艺当超过钟繇的书艺,这也是王羲之的意思。

纵观王羲之于书法方面的造诣,虽然不是完全按照前人的规范去作,但他却能够做到博采众长,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超过了前人,且各体兼善,王羲之是无愧于书法之名家和大家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