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教案

数列教案
数列教案

数列教案

【基础概念】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

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9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

4131211

,,,,…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

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

系分:单调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例:下列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1,2,3,4,5,6,… (2)10, 9, 8, 7, 6, 5, … (3) 1, 0, 1, 0, 1, 0, … (4)a, a, a, a, a,…

(5)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1

1

(1)(2)n n n S n a S S n -=?=?-?≥

例: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322+=n s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练习】

1.根据数列前4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1)1,3,5,7……;

(2)2212-,2313-,2414-,251

5

-;

(3)11*2-

,12*3

,13*4-,1

4*5。

(4)9,99,999,9999… (5)7,77,777,7777,…

(6)8, 88, 888, 8888…

2.数列{}n a 中,已知21

()3

n n n a n N ++-=

∈ (1)写出,1a ,2a ,3a ,1n a +,2n a ; (2)2

79

3

是否是数列中的项?若是,是第几项? 3.(京春理14,文15)在某报《自测健康状况》的报道中,自测血压结果与相应年龄的统计数据如下表.观察表中数据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入表中空白(_____)内。

4、由前几项猜想通项:

根据下面的图形及相应的点数,在空格及括号中分别填上适当的图形和数,写出点数的通项公式. 5.观察下列各图,并阅读下面的文字,像这样,10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最多是( )

,其通项公式

(1)

(4)

(7)

( ) ( )

为 .

A .40个

B .45个

C .50个

D .55个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1(2)n n a a d n --=≥或1(1)n n a a d n +-=≥。

例:等差数列12-=n a n

,=--1n n a a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n

a a n d =+-;

说明:等差数列(通常可称为A P 数列)的单调性:d 0>为递增数列,0d =为常数列,0d < 为递减数列。

例:1.已知等差数列

{}n a 中,12497116a a a a ,则,==+等于( )

A .15

B .30

C .31

D .64 2.{}n a 是首项1

1a =,公差3d =的等差数列,如果2005n a =,则序号n 等于

(A )667 (B )668 (C )669 (D )670

3.等差数列12,12+-=-=n b n a n n ,则n a 为 n b 为 (填“递增数列”

或“递减数列”) 3、等差中项的概念:

定义:如果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其中2

a b

A += a ,A ,b 成等差数列?2

a b

A += 即:212+++=n n n a a a (m n m n n a a a +-+=2)

例:1.(06全国I )设

{}n a 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若12315a a a ++=,12380a a a =,则1112

13a a a ++=

( )

A .120

B .105

C .90

D .75

2.设数列{}n a 是单调递增的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 ) A .1 B.2 C.4 D.8

4、等差数列的性质:

2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 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 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

(1)在等差数列{}n a 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是它相邻二项的等差中项; (2)在等差数列{}n a 中,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3)在等差数列{}n a 中,对任意m ,n N +∈,()n m a a n m d =+-,n m

a a d n m

-=

-()m n ≠;

(4)在等差数列

{}n a 中,若m ,n ,p ,q N +∈且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

5、等差数列的前n 和的求和公式:11()(1)

22

n n n a a n n S na d +-==+n d a )(2n 2112-+=。(),(2为常数B A Bn

An S n

+=?{}n a 是等差数列 )

递推公式:2

)(2)()1(1n

a a n a a S m n m n n

--+=+=

例:1.如果等差数列

{}n a 中,34512a a a ++=,那么127...a a a +++=

(A )14 (B )21 (C )28 (D )35 2.(2009湖南卷文)设n S 是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已知23a =,611a =,则7S 等于( )

A .13

B .35

C .49

D . 63 3.(2009全国卷Ⅰ理) 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972S =,则249a a a ++=

4.(2010重庆文)(2)在等差数列

{}n a 中,1910a a +=,则5a 的值为( )

(A )5 (B )6 (C )8 (D )10

5.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 )

A.13项

B.12项

C.11项

D.10项

6.已知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18521221a a a a S ,则

7.(2009全国卷Ⅱ理)设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535a a =则

9

5

S S = 8.(98全国)已知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b 1=1,b 1+b 2+…+b 10=100. (Ⅰ)求数列{b n }的通项b n ; 9.已知

{}n a 数列是等差数列,1010=a ,其前10项的和7010=S ,则其公差d 等于( )

313

2

-

-

..B A C.31 D.3

2

10.(2009陕西卷文)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6312a s ==,则n a =

11.(00全国)设{a n }为等差数列,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7=7,S 15=75,T n 为数列{n

S n

的前n 项和,求T n 。

12.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记为n S ,已知50302010==a a ,

①求通项n a ;②若n S =242,求n

13.在等差数列{}n a 中,(1)已知8

12148,168,S S a d ==求和;

(2)已知658810,5,a S a S ==求和;(3)已知315

1740,a a S +=求

6.对于一个等差数列:

(1)若项数为偶数,设共有2n 项,则①S 偶-S 奇nd =; ②

1

n n S a

S a +=奇偶; (2)若项数为奇数,设共有21n -项,则①S 奇-S 偶n a a ==中;②1

S n

S n =

-奇偶。

7.对与一个等差数列,n n n n

n S S S S S 232,,--仍成等差数列。

例:1.等差数列{a n }的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 项和为( )

A.130

B.170

C.210

D.260

2.一个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为48,前2n 项的和为60,则前3n 项的和为 。 3.已知等差数列

{}n a 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则前110项和为 4.设n S 为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971043014S S S S ,则,=-==

5.(06全国II )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

36S S =1

3

,则612S S =

A .

310

B .13

C .18

D .1

9

8.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

数列教案

数列教案 【基础概念】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 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9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 4131211 ,,,,…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 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2015版人教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习题课(2)

习题课(2) 课时目标 1.能由简单的递推公式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掌握数列求和的几种基本方法. 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S n =n (a 1+a n )2=na 1+n (n -1) 2d . 2.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1)当q =1时,S n =na 1; (2)当q ≠1时,S n =a 1(1-q n )1-q =a 1-a n q 1-q . 3.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a 1+a 2+a 3+…+a n ,则a n =? ???? S 1 n =1 S n -S n -1 n ≥2. 4.拆项成差求和经常用到下列拆项公式: (1)1n (n +1)=1n -1 n +1 ; (2)1(2n -1)(2n +1)=12(12n -1-1 2n +1); (3) 1n +n +1 =n +1-n . 一、选择题 1.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n =1 n (n +1),则S 5等于( ) A .1 B.56 C.16 D.1 30 答案 B 解析 ∵a n =1n (n +1)=1n -1 n +1, ∴S 5=(1-12)+(12-13)+…+(15-1 6) =1-16=5 6 .

2.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 1n +n +1 ,若前n 项的和为10,则项数为( ) A .11 B .99 C .120 D .121 答案 C 解析 ∵a n = 1n + n +1 = n +1-n , ∴S n = n +1-1=10,∴n =120. 3.数列112,214,318,41 16,…的前n 项和为( ) A.12(n 2+n +2)-12n B.12n (n +1)+1-1 2n -1 C.12(n 2-n +2)-12n D.12n (n +1)+2(1-12n ) 答案 A 解析 112+214+318+…+(n +12n ) =(1+2+…+n )+(12+14+…+1 2n ) =n (n +1)2+12(1-12n )1-1 2 =12(n 2+n )+1-12n =12(n 2+n +2)-12 n . 4.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a n =2n +1,由b n =a 1+a 2+a 3+…+a n n 所确定的数列{b n }的前n 项之和是( ) A .n (n +2) B.12n (n +4) C.12n (n +5) D.1 2n (n +7) 答案 C 解析 a 1+a 2+…+a n =n 2(2n +4)=n 2+2n . ∴b n =n +2,∴b n 的前n 项和S n =n (n +5) 2 . 5.已知S n =1-2+3-4+…+(-1)n - 1n ,则S 17+S 33+S 50等于( ) A .0 B .1 C .-1 D .2 答案 B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基础概念】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 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9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 4131211,,,,…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 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

(完整版)数列的概念教案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通项公式的意义和分类 2、能由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能求出数列的前几项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发现数列的规律,找出数列可能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树木的分叉、花瓣的数量、植物种子的排列等等,都遵循着某种数学规律,大家能想到它们涉及了那些数学规律吗?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二、新课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互动完成学案上第一、二部分 小组内推选同学回答问题 (一)、考考你 寻找规律,在空格出填写数字 1.1、21、31、( )、51、61、( )、8 1 2. 2、-4、( )、-8、10、( )14 3. ( )、22、32、42、52、( )、72 思考1:以上几组数有什么特征?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特点:上面的数字都是有规律的。从具体例子引出数列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 1、根据上面几组数归纳出数列的概念 数列是一列数;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引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明确数列的定义 思考2 数列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吗? 不是,数列的有序性; 深化定义,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试试看: 根据思考2归纳出数列的特点________ 2、数列的项如何表示 数列的一般表示:n a a a ,,,21 ,表示法 n a 练习:请大家举几个生活中数列的例子 3、数列的分类(课本28页观察) ①按项数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②按项的大小关系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4、常数列:各项均为常数的数列 为等差、等比数列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5、数列的通项公式 项数:1 2 3 4 5 …… n 1 2 3 4 5 …… n 项: 1 4 9 16 25…… (n 2 ) 2 4 6 8 10…… (2n ) 仔细观察上面两个数列的项与它对应的项数,你能发现它们的关系吗?请写出项数与项之间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数列 §2.4等比数列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数列 §2.4等比数列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A 版必修5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等比中项概念;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q ≠0),即:=q (q ≠0)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0(≠??=-q a q a a m m n m n 3.{}成等比数列=q (,q ≠0) “≠0”是数列{}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Ⅱ.讲授新课 1.等比中项:如果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 即G =±(a ,b 同号) 如果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ab G ab G G b a G ±=?=?=2, 反之,若G =ab ,则,即a ,G ,b 成等比数列。∴a ,G ,b 成等比数列G =ab (a ·b ≠0) [范例讲解] 课本P58例4 证明:设数列的首项是,公比为;的首项为,公比为,那么数列的第n 项与第n+1项分别为: n n n n n n q q b a q q b a q b q a q b q a )()(2111121112111121111与即为与---??????.) ()(2112111211111q q q q b a q q b a b a b a n n n n n n ==??-++ 它是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所以是一个以q 1q 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拓展探究: 对于例4中的等比数列{}与{},数列{}也一定是等比数列吗?

高中数学 必修五 数列 全套教案(知识讲解+经典例题+巩固练习+答案)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学习目标】 1.掌握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能处理简单的数列问题. 2.掌握数列及通项公式的概念,理解数列的表示方法与函数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并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一项. 4.理解数列的顺序性、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列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 【学习策略】 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特殊的离散函数,因此,学习数列,可类比函数来理解。关于数列的一些问题也常通过函数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列的概念 数列概念: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要点诠释: 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数列的项: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其中数列的第1项也叫作首项. 要点诠释:数列的项与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列的项是指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 类比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数列中的项也有相应的三个性质: (1)确定性:一个数是否数列中的项是确定的; (2)可重复性: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 (3)有序性:数列中的数的排列是有次序的. 数列的一般形式: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要点诠释:{}n a 与n a 的含义完全不同,{}n a 表示一个数列,n a 表示数列的第n 项. 要点二、数列的分类 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有穷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无穷数列 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 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要点三、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 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n a f n =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1《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地位与作用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 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与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 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归 纳思想和化归思想并加深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 数列的内在联系,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 通项公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

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环节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1682,1758,1834,1910,1986,( ) 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 主持人问: 最近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哈雷慧星? 天文学家陈丹说: 2062年左右。 学生活动 通过情景 引出数列,观察发现 其规律,并通过规律 填写内容。 情景引入 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 趣, 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北京四中数学必修五教案第二章 数列综合之基础篇

数列综合 编稿: 审稿: 【学习目标】 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与前n 项和公式n S 的关系,能通过前n 项和公式n S 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 4.掌握常见的几种数列求和方法.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个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项数n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n a f n =来表示,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要点诠释: ①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如数列1,2,3,―1,4,―2,就写不出通项公式; ②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数列―1,1,―1,1,… 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1)n n a =-,也可以写成cos n a n π=; ③仅仅知道一个数列的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 通项n a 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 任意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2n n S a a a =++ +; 1 1 (1)(2) n n n S n a S S n -=??=? -≥?? 要点诠释: 由前n 项和n S 求数列通项时,要分三步进行: (1)求11a S =, (2)求出当n≥2时的n a , (3)如果令n≥2时得出的n a 中的n=1时有11a S =成立,则最后的通项公式可以统一写成一个形式,否则就只能写成分段的形式。 数列的递推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若干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若干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简称递推式。 要点诠释: 利用递推关系表示数列时,需要有相应个数的初始值,可用凑配法、换元法等. 要点二、等差数列 判定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法:1n n a a d +-=(常数)?{}n a 是等差数列;

数列专题复习教案设计

年级 数学 科辅导讲义(第 讲) 学生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数列专题复习 题型一: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例1、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4622a a a =,则=53a a ( ) A .1 B .2 C .4 D .8 例2、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4+a 8=16,则该数列前11项和S 11= ( ) A.58 B.88 C.143 D.176 变式 1、等差数列{a n }中,a 1+a 5=10,a 4=7,则数列{a n }的公差为 ( ) A.1 B.2 C.3 D.4

2、若等比数列{}n a 满足2412 a a = ,则2 135a a a = . 3、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且13248,12,a a a a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Ⅱ)记{}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2,,k k a a S +成等比数列,求正整数k 的值。 题型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⑴.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加法(累加法) 例1:已知数列{}n a 中,)2(12,211≥-+==-n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2a =,12n n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已知关系式)(1n f a a n n ?=+,可利用迭乘法(累积法) 例2、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2),21 n n a n n a a n --=≥=+,求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变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n n a n a 2 1=+,11=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5.1《数列》教案

数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明确前n 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 2.会根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猜想、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3.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及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 1.已知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为: 32n a n =+ 则 12345a a a a a ++++= 2.已知数列 {} n a 满足21=a ,123()n n a a n N * +-=∈,则126a a a ++ += 二.探索与研究: 1.数列的前n 项和:给定数列{} n a ,从第一项到第n 项连续的和叫做数列的前n 项和。 记为: n S 注意:前n 项和与n 项和的区别。 2.前n 项和公式 如果一个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n 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

)(n f S n =)(*∈N n 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n f S n =)(*∈N n 就叫做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 3.数列前n 项和公式与数列通项公式的关系: 三.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举例: 例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n S n 22 -=,求数列{}n a 的前五项。 例2.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10n S n n =-,试判断这个数列在n 为何值时,前n 项和最小,并求前n 项和的最小值。 【变式】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11n S n n =-,试判断这个数列在n 为何值时, 前n 项和最小,并求前n 项和的最小值。 例3.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n S n 23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 【变式】已知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2 325n S n n =-+,求数列{}n a 的 通项公式 n a 。 例4.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12+=n n S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 说明:关键是正确使用关系式???≥-==-)2()1(1 1 n S S n a a n n n ,并验证1a 是否符合所求出的通 项公式。 例5.数列{}n a 中,01=a ,)(221* +∈+=+N n n n S a n n ,求4a 四.作业: 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n S n 232 +=,求通项公式n a 。 2.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28n S n n =++,求通项公式n a 。

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是这个数列 的第“3”项,等等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 14 13 12 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⒋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课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课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

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

福建省高二数学《数列》教案

福建省高二数学《数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师生互动完成试卷评讲,让学生通过错题分析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能主动改进;努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对试卷做深入分析,尤其是对错题的统计,以及统计结果暴露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并通过自我反思,教师点拨,拓展延伸,补偿训练,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转为角色尝试出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自主订正与讲评,完善知识结构,感悟思想方法,同时增强学习信心,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好基础。提高自学能力,转换学生老师角色,端正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该班级为文科实验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习惯良好,师生互动配合良好。但在学习中仍然暴露出基础不够扎实,定理掌握不到位,计算不过关等问题,尤其知识联想迁移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订正试卷,整理错题,拓展延伸。 教学难点:对易错点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的提炼与运用,引导学生针对难点拓展提高。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组织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试卷分析: 1、试题完成情况: 试卷总分 150分 试卷结构:选择13 填空 4 每题5分解答题 5题 平均分:101 最高分:136 分布情况 80分以下80-90分90-110分110-130分130以上 12 8 18 11 3 (1)选择填空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失分人 数 16 20 8 7 18 9 2 3 24 12 13 10 11 11 12 10 26 第18题满分12分 分值10--12 5--9 4--0 得分人数26 21 5 第19题满分13分 分值10--13 5—9 4--0 得分人数20 19 13 第20题满分13分 分值10--13 5—9 4--0 得分人数30 1 21

数列教案、考点、经典例题_练习

澳瀚教育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在学习中一定要持之以恒,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高中数学 一、定义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1-n a =d ,(n ≥2,n ∈N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d n a a n )1(1-+= (=n a d m n a m )(-+) 3.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公差d ① d=n a -1-n a ② d = 11--n a a n ③ d =m n a a m n -- 定义:若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 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73645142,a a a a a a a a +=++=+ 性质1: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m+n=p+q ,则,q p n m a a a a +=+ 即 m+n=p+q ?q p n m a a a a +=+ (m, n, p, q ∈N ) 二.例题讲解。 一.基本问题 例1:在等差数列{}n a 中 111111(1)(1)2()2, (1)(1)2()2, .m n p q m n p q a a a m d a n d a n m d d a a a p d a q d a p q d d a a a a +=+-++-=++-+=+-++-=++-∴+=+证明:

第二章:“数列”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二章:“数列”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房山区实验中学张红娟 一、基本特色 1. 用函数的观点和递推的观点理解数列,加强数列与函数的联系。 2. 应用代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解数列问题。 3. 数列的相关计算,贯彻算法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编程计算。 二、值得研讨的问题 1.数列在高中数学中的教育价值。 2.在数列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 三、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也是近代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列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数列正是在将各知识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不少关于恒等变形、解方程(组)以及一些带有综合性的数学问题都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关,学习这一章便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列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素材,数列与函数、三角、不等式、数娄归纳法、解析几何、应用问题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有很强的综合性,是高中代数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素材。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数列的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

2.难点:(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五、教学内容安排 本章共有三大节,教学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六、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本章的教学要求 由于本章联系的知识面广,具有知识交汇点的特点,在应试教育的“一步到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本章的教学要求很容易拔高,过早地进行针对“高考”的综合性训练,从而影响了基本内容的学习和加重了学生负担事实上,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在高一(上)学习的这一章,应致力于打好基础并进行初步的综合训练,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对本章内容的不断应用来获得巩固和提高最后在高三数学总复习

等比数列教案经典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共2课时)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阅读本章引言并打出幻灯片) 情境1:本章引言内容 提出问题:同学们,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 引导学生写出各个格子里的麦粒数依次为: 1,2,,2,2,2432 ……,632 (1) 于是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是 情境2:某人从银行贷款10000元人民币,年利率为r ,若此人一年后还款,二年后还款,三年后还款,……,还款数额依次满足什么规律? 10000(1+r),100002)1(r +,100003)1(r +,…… (2) 情境3:将长度为1米的木棒取其一半,将所得的一半再取其一半,再将所得的木棒继续取其一半,……各次取得的木棒长度依次为多少?,8 1,41,21…… (3) 问:你能算出第7次取一半后的长度是多少吗?观察、归纳、猜想得7)2 1( 2、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学生对数列(1),(2),(3)分析讨论,发现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具有“相等”的特点。于是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常用字母q )0(≠q 表示,即1:(,2,0)n n a a q n N n q -=∈≥≠。 如数列(1),(2),(3)都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依次是2,1+r,2 1 点评: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仅一字之差,对比知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为常数,则为等差数列,之“比”为常数,则为等比数列,此常数称为“公差”或“公比”。 ??????23631+2+2+2++2

【公开课教案】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第二章2.1《数列起始课》教案

课题:数列起始课(1课时)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内容为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一节起始课。这一章共分五节,主要学习一般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将研究两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解决与这些数列相关的一些问题,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对数列内容的整体定位是: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本章是在数列概念的建构下,研究两类常见的特殊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过类比学习,发现其递推关系,探索并掌握其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能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本节课而言,一方面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通过概念、表示、性质等多维度探究数列,理解其离散函数本质;另一方面利用数列丰富多样的实际背景让学生对本章学习产生期许,对本章教学内容产生总体印象,为后面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求和等知识打下铺垫。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感受数列是刻画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及其广泛应用.初步感知整章所涉及的数列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学情诊断 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有通过数列前几项求通项公式的基础,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

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同时思维的严密性还有待加强,对数列还错误的停留在“按规律”排列的表象认识,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难点为 教学难点:体会研究数列的方法.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函数与数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教学标准设置 (1)通过实例的数列模型建构,使学生形成数列的概念。 (2)利用有关数列实际问题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列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数列应用广泛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3)利用具体数列的探究,了解数列是一种离散函数,使学生明确应抓住其函数本质研究数列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类比学习的能力。 (4)通过分组探究问题引导,使学生感受本章两种重要数列模型等差和等比的特殊性,意识到研究数列求和的重要性,了解本章知识体系 4.教学策略分析 作为一章内容的起始课,要让学生初步建立对本章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既要让学生感受数列的丰富多彩,又不能让素材冲淡主线,刻意标新立异。所以本节课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以熟悉的六个不同领域的情景一线贯穿,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了解本章知识概貌,体会思想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实现由感知数列到体会本质的突破。教学中需采用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完整版).doc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48-52页 2.4等比数列 理学院数学0801 刘瑞平

等比数列教案 一、 课题:等比数列 二、 课型:新授课 三、 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学习在本章中占很大的比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像存款利息等问题,都需要用有关等比数列的知识来解决。本节内容可以类比等差数列进行教学。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已经有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完等差数列的基础上,也已经具有了必要的与数列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然后,再类比等差通项的迭加思想引导学生用迭乘的思想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学会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一个 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利用通向公式求项。 2)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方法, 掌握迭乘的思想,调动学生积极观察思考。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提高 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 4)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的推导,有关等比数列的证明。 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设问激疑 设问激疑 引出课题 巩固定义 严谨思维 类比等差 推导通项 证明等比 揭示内涵 设问思考 积极探索 反思小结 培养能力

师: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张报纸(厚度大约为0.1mm ),将它对折50次会有多厚?如果拿它做云梯能到哪? (师生互动,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报纸厚度为 初始 0.1mm 折叠1次 0.1?2 = 0.1?21 折叠2次 0.1?2?2 = 0.1?22 折叠3次 0.1?2?2?2 = 0.1?23 折叠4次 0.1?2?2?2?2 = 0.1?24 …… 可以猜想得出 ,折叠50次之后,报纸厚度为 0.1?250 。lg 250 ≈15.05 ,也就是说250 是一个15位整数,2 50 ?0.1mm=1000 10001 .0250??km ,这个数字我们不 知道他确切的值是多少,但可以知道它是一个八位数。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仅有 385400km (六位数)。(让学生感受事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 2、新课引入 回过头来,再次分析报纸的折叠问题。将报纸每次折叠后的厚度,看成是一个数列。 初始 0.1mm 折叠1次 0.1?2 = 0.1?21 折叠2次 0.1?2?2 = 0.1?22 折叠3次 0.1?2?2?2 = 0.1?23 折叠4次 0.1?2?2?2?2 = 0.1?24 ……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 版)第二章《数列》的第二节内容,即《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2.教学地位: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难点:理解等差数 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 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9)班、(10)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他们的思维正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所以我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

发和探究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课本页码问题、月均等额还款问题、操场跑道问题)概括出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事物,学会探究。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由此得到的“性质”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